02.26 從茶的雅號別稱來看茶的三重境界

人生三境

宋代青原惟信禪師曾作機鋒禪語:“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這本是禪師的參禪三境,後人加以延展,由此得出所謂人生的三個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細細想來,倒也有些道理。世間萬物,存滅興旺是客觀存在的,而人對於世界的認識卻是主觀的,因此這種認識會隨著學習、經歷、見識、領悟的發展而變化,由淺入深,由表及裡,逐漸深刻。

從茶的雅號別稱來看茶的三重境界

山水既是山水,又不是山水

后豐子愷先生也謂人之生活有三個層次: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這個就更淺顯些,與之相對應的,也許還可以算上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是有慾望的高級動物,首先是動物,有著動物的生存本能;但也正因為其高級性,人又不僅僅是動物,在滿足了生存條件之後,便自然而然開始有更高級的慾望。

往深裡探求,源自禪師的人生三境和豐子愷先生的人生的三個層次是有共通之處的。我們今天說的不是那些“探求”,其實是想從這人生三境來論論“茶之三境”。

有讀者朋友也許會問,人生三境尚且有禪宗大師的一段禪語為根,那這茶的三重境界又該從哪論起呢?一些對我國茶文化稍有了解的朋友可能都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茶的雅號別稱,其實呢,茶這一片樹葉,自“茶聖”陸羽做《茶經》以降,便開始與文化結緣,歷代文人墨客因著對茶的喜愛,送出了許許多多的雅號別稱。

我們就從這些茶的雅號別稱來品這“茶之三境”。


茶的第一重境界:茶就是茶

此處的茶,為“柴米油鹽醬醋茶”之茶。一片樹葉,經由天地造化,又經人的巧手炮製,變成了人們杯中解渴、提神的飲料。

從茶的雅號別稱來看茶的三重境界

吃飯喝茶,茶是生活用品

這第一重境界中茶的雅號大多直白,主要就是根據飲茶的直接感覺或者飲茶的作用而來。

不夜侯:說的是茶的提神醒腦功能。西晉張華作《博物志》,書內稱:“飲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別稱‘不夜侯’”。前人愛茶,即便在講茶的提神功能時,也可愛的使用了擬人手法。

餘甘氏:贊茶的入口回甘感覺。宋朝學者李郛在《緯文瑣語》中說:“世稱橄欖為餘甘子,亦稱茶為餘甘子。因易一字,改稱茶為餘甘氏,免含混故也。”仍然是可愛的擬人戲稱。

據記載,五代時胡嶠曾作《飲茶詩》,稱“沾牙舊姓餘甘氏,破睡當封不夜侯”;臺灣有名的振發茶行從清朝開始便有一副茶聯,上聯為「家植狀元榜眼探花佳種」,下聯為「枝分北苑建溪小峴名區」(注:北苑、建溪、小峴都是產茶的名區:歷史上的“北苑御茶園”位於今天的福建省建甌市;建溪即福建省內閩江的北源,流經武夷山茶區;小峴即小峴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含山縣,名茶小峴春即六安瓜片),橫批為「姓卜餘甘氏官封不夜侯」,用的便是茶的這兩個雅號。

消毒臣:表的是茶的清熱解毒功效。據唐朝《中朝故事》記載,唐武宗時李德裕說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該茶一甌,澆於肉食內,用銀盒密封,過了一些時候打開,其肉已化為水,故人們稱茶為“消毒臣”。唐代曹鄴也曾有飲茶詩稱“消毒豈稱臣,德真功亦真。”類似的稱呼還有“苦口師”,觀文知義,無非說的是茶入口的感覺。

玉爪:描述的是茶泡開時的形狀像鳥的爪子。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曾作《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詩中有“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一句,說的便是新茶。同樣根據茶的形狀來的別稱還有“鳥嘴”,唐人鄭谷《峽中嘗茶》詩中有云“吳僧漫說鴉山好,蜀叟休誇鳥觜香”。這些就不能稱之為雅號了,只能算是別稱。

從茶的雅號別稱來看茶的三重境界

茶,一片樹葉


茶的第二重境界:茶不是茶

這裡的茶,是“琴棋書畫詩酒茶”之茶。此時的茶,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多的是人們某種感悟的表達,某種心情的寄託。

從茶的雅號別稱來看茶的三重境界

消愁解憂,茶是精神用品

這第二重境界中的雅號別稱,由喝茶的生理感受昇華到了心理感受,多是因感悟而來,因此需要用心體會,才能夠理解其中真味。

滌煩子:謂茶能消除煩惱。這個雅號一般認為出自我們平常論茶酒常用的那句詩“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唐人施肩吾所作;也有一種說法,說是據《唐國史補》記載:“常魯公隨使西番,烹茶帳中。贊普問:‘何物?’曰:‘滌煩療渴,所謂茶葉’,因呼茶為滌煩子。”後明代潘允哲曾在詩中引用這個雅稱:“泠然一啜煩襟滌,欲御天風弄紫霞”。

清風使:說的大約是喝茶後人們的飄飄欲仙之感。宋人陶谷作《清異錄·茗荈》有載,五代十國時期,人們雅稱茶為“清風使”,我想這個雅稱大約出自“茶仙”盧仝的那首《七碗茶詩》中“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一句吧。

清友:以友類茶,言茶就如同良友一般。唐代姚合品茶詩云:“竹裡延清友,迎風坐夕陽”,後又有宋代蘇易簡《文房四譜》載“葉嘉,字清友,號玉川先生。清友,謂茶也”句,“清友”之名由此而傳,不過這個雅稱有些生僻,大概是因為過於抽象吧!

從茶的雅號別稱來看茶的三重境界

茶是滌煩子


茶的第三重境界:茶還是茶

人們對茶的認識,經歷了觀其形聞其香品其味,進而因茶而感悟良多,回頭一看,卻發現仍然是眼前這杯茶。這簡簡單單一杯茶,為什麼會引發人們如此多的思維發散和心靈共鳴呢?我想,大約便是因為茶雖然是茶,但其有其內在的精神在。

從茶的雅號別稱來看茶的三重境界

人們賦予茶豐富的精神內涵

大文豪蘇東坡先生曾因愛茶而作《葉嘉傳》,他因《茶經》開篇“茶,南方之嘉木也”又因茶之用多為葉而給茶取別名“葉嘉”,以擬人化的手法為茶作傳,把自己對茶的認知、理解、感悟盡付書中。

《葉嘉傳》中,葉嘉世居武夷山,貌如削鐵,風味恬淡,清白可愛,志向高遠,因而名聲遠播後被皇帝召見。皇帝為試葉嘉品性而以砧板斧子和鍋鼎來嚇唬他,不料葉嘉卻有粉身碎骨造福人間的大志,這讓皇帝神清氣爽,珍愛有加,於是就讓葉嘉做了專門負責皇帝喉舌的尚書一職。後來葉嘉因規勸皇帝忠言逆耳而獲罪被皇帝責罰,於是他便退居閩中。皇帝卻又因時間長了不見葉嘉而想念他,加上自己操勞國事身心倦怠,於是就把葉嘉召回,繼續寵愛有加直至葉嘉告老請辭。再後來,葉嘉開枝散葉,全國各地都有葉嘉的後人。他的後人們都喜歡居住在山中。人們一直認為,天下姓葉的雖多,但真正德行馨香而被人看重的還得是福建的。葉嘉以平民出身而受到皇帝禮遇,進而拜相封侯,榮耀至極,他的正直本色,忠言敢諫,心繫天下的精神,實在是值得人們學習。

《葉嘉傳》以高度的人格化、形象化向世人介紹了茶和茶的精神內核,“葉嘉”這一雅稱不再僅僅是某一方面的感悟,他成為了一系列人們賦予茶的精神的綜合體,鮮活,生動,讓人聽聞後忍不住感嘆:“對,那就是茶!”

從茶的雅號別稱來看茶的三重境界

茶,仍然是那片樹葉


一片初生的嫩葉,經歷工藝的“折磨”,成為一粒茶葉;一粒茶葉,經歷滾滾沸水的沖泡,成為一杯玉液;玉液為飲,盪滌了憂煩,疏解了相思,淨化了心靈,昇華了精神。

其實,茶,只是那片樹葉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