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国机与二重的深沉凝望——评周闻道新著《重装突围》

眉山市散文学会会长、眉山市著名作家、经济学家、在场主义散文流派①创始人周闻道先生是德阳的老朋友。从2014年德阳创建中国散文之乡始,德阳市散文学会和眉山市散文学会就开始了频繁的往来。更多是互相吸取对方成功的经验,眉山向德阳讨要成功创建中国散文之乡经验,德阳则向眉山学习在场主义创作的新理念。

国机与二重的深沉凝望——评周闻道新著《重装突围》

周闻道

1、两大央企旗舰重组

最近,这位倡导和引领散文书写变革的周闻道先生,再出力作——长篇报告文学《重装突围》,一经出版便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被著名作家贾平凹、蒋子龙、阿来、著名经济学家国世平重磅推荐,和被长安街读书会推荐为全国干部读物之前,早早被德阳的文友们捧上了案头:

国机集团与中国二重联合重组,这是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改革,由中央部署、国家层面实施的一个关注度最高、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央企重组个案。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两大央企旗舰的重组意味着什么?

又由于重组中的中国二重就在德阳。中国二重(以下简称二重)这位共和国的长子,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石……从开建那天起,她的名字就与核电、大水电国产化、风电增速箱产业化、重容和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联系在一起。

同时,在二重身上也几乎包括了国企概念的全部故事:政治经济、历史现实、政府企业、体制机制、宏观微观、企业职工,辉煌困难。每一个故事都与中国从上世纪开始的国企改革有关。

第一轮国企改革,主要在面上进行,涉及二百万家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人数1.1亿人。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从计划运行转到市场运行……

二重挺过来了;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第二轮国企改革启动。[1]

第二轮国企改革,涉及到世界性中产阶级危机及中国的中等收入陷阱的应对,让国家战略性生产力的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性效应更加提高等问题。而这时候的二重显然已病入膏肓,作为常年生活和工作在德阳的笔者,大多时候听到的都是:效益下滑、债台高筑、股票从二重重装到ST二重、ST二重退市,大批工人下岗……

和周闻道一样,我也曾在一个由二重职工组成的二重吧里看到过一些不满言论:在我们的家园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我们要抛开幻想,团结一致,追究造成今天局面的元凶首恶,坚决依法维护我们的权益,维护我们的家园!否则,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国机与二重的深沉凝望——评周闻道新著《重装突围》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二重的问题不是孤立的。从曾经的辉煌、曲折的经历、到今天的窘境,以及走到面临被重组这一步的复杂原因,几乎囊括了中国国企问题的所有症候:思想观念、产业布局、产品结构、市场定位、经营理念、创新发展、管理技术,体制、机制和人,等等。正如为本书作序的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研究员,研究员李炳银所说:既有其自身决策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原因,但资源的"先天不足"是根本原因。因此,二重的问题,实际上是中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发展方式粗放、产品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产能过剩、经营落后等。[2]

周闻道并非一单纯的文人,他的身影曾出入于政坛、商圈、实业、文艺等诸多业界。他不仅涉足多学科,从业多门类,写文时各种体裁也多有触及。因此从他笔下流出的文字中既能看到政治家的胸怀,也能看到经济学人对于数据的敏感,社会学人观察、分析社会的独特方式,和传统文人那种充满了悲情的呐喊。

在德阳,一群散文人对它的关心更多缘于该书优秀的创作手法,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完整形象地呈现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改革大战的磅礴气势和波澜壮阔,这是中国坚定的社会迈进脚步,也是鲜活的德阳故事。

2、设"局"与破"局"

在时间的长河中,不论前辈还是后人,都有足够多的远眺与回眸。但中国二重的建设与发展,却因特殊的历史时空而显出不很清晰的脉络。在《重装突围》中周闻道先生用一根坚定而睿智的笔,拨开历史的烟云,清晰地呈现出事件的各个关键环节,于是经和纬联络于那一点,不乱,却很饱满。[3]

《国家任务》《'脊梁'之殇》《中国式问题》《路在何方》《沉重的*ST》《挥泪削冗》《沉没成本》《大单谁埋》《擦亮的名片》《扭亏攻坚》《要素魔方》《浴火重生》。

每一章读者都能感受到周闻道以在场的姿态,积极介入,用散文诗般的文字去触摸中国二重这个高端国企深层次的固疾,以及国机集团任洪斌等人在两大集团重组过程中凝心聚力,既聚焦主线、又结合实际把握着力点的动人故事,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央企几十年征程的不易和改革的艰难。

国机与二重的深沉凝望——评周闻道新著《重装突围》

2.1设"局"

首章《国家任务》,作为央企出资人和监管部门一一国务院国资委(以下简称"国资委")的案头,正面临着一个大大的难题:二重的沦陷与解困突围。而这时的国机集团掌门任洪斌,在闯入世界企业500强、创造了国机奇迹、稳居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百强榜首后,正在为他所统率的功勋团队谋求国机发展新突破,国资委给了国机一个绝好的机会。

交给任洪斌一项严肃的国家任务——国机重组二重。这么重要的任务,为什么要交给国机,交给任洪斌,而不是别人?

都是央企,行业相同,甚至原本就同属于原国家机械工业部。但现状和实力,却是南辕北辙。在共和国"脊梁""长子"二重"明日黄花蝶也愁"时,原来的丑小鸭国机,却乘改革东风,早已修炼得羽毛丰满待添翼。国资委领导语重心长的谈话时时敲击着任洪斌的耳膜:二重不能倒!与国机重组不仅仅是眼前的二重迫切需要扭亏脱困,主要还是从国家培育高端重型装备研发与制造板块的战略考虑……二重是央企53家,在政府的地位比较高。所以如果你们不介意的话,就不叫兼并重组,叫联合重组……[4]

重组的每一个触角都牵动着"国家神经",而重组的一切又都是未知,但任洪斌没有时间彷徨。

周闻道说他早年任眉山市发改委主任时,二重的名字就已经如雷贯耳。

"整齐美观的码放,目不斜视的工人,头顶穿梭往来的大型行车,吭吭咣咣,富有节奏的工件锻击声,无不标榜着这里的兴旺与气势。在见到万吨水压机时,我简直有些激动了。我还记得,这样的万吨水压机,当时全世界也不过20台,除美苏外,只有捷克和东德有,曾成为社会主义强过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说到它的神奇与魔力,二重陪同人员最形象生动的描述是,它可以把上百吨的钢铁锻件,像揉面团一样随意加工。它,一度是我们书本上的传奇,电视里的骄傲,报刊上的头条,民族工业的翘楚。当它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仿佛就拥有了囊中暗器,制胜法宝,怀揣上了几分底气。"

这是周闻道在《沉舟病树》中谈到二重首次留给他的印象。但周闻道在这里最想表达的是,除了作者还有千千万万个不愿意看到二重倒下的人。

以此做铺垫,第二章《'脊梁'之殇》中,通过回溯二重历史,阐释了二重,曾经,如何为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机与二重的深沉凝望——评周闻道新著《重装突围》

二重历史,就是一个既有时代政治背景,又有被宠惯了共和国之子有担当、却无市场意识的思维惯性扭结而成的一坚固网络。在此,周闻道有意无意地将此网络视为 "局", "局"的坚固、"局"的强大和破"局"者的艰难,以及两者之间的紧张拉伸关系……初步形成一种体现文学张力的结构。[5]

文中捕捉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人物,对人物形象也进行了深入挖掘。无论是二重党委书记、总经理石柯"中国二重,在国家和社会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和危机时,二重靠得住,信得过,拉得出,打得胜,能够发挥重工业'脊梁'的作用,不愧为共和国的长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二重董事长孙德润 "二重秉承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命脉,致力于重大装备制造……"[6]

从他们对二重深厚的感情中可以看出,二重不单一再填补了"中国空白"、制造了"中国首台"、刷新了"中国第一",还挺进"国际先进",绝不是空穴来风。二重能否重振雄风并与时俱进,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它是中国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不可忽略的"晴雨表"和"盛衰符号"。

二重不能倒!是带有某种历史必然的重大担当。在书写过程中,周闻道自己也是常常情难自已:"二重这个国、重、脊梁、长子,我看她这段负重图强、辉煌与艰难并行的时光……"

2.2破"局"

有了前两章的铺垫,第三章到第十一章的书写,就成了破"局"之旅。作者环环相连、丝丝入扣的书写,读者既有如入迷宫之感,同时又清楚地知道这是在直切主题。如第三章《中国式问题》中,国机与二重的重组面临中国特色的重重纠葛,除却体量不对等、效能不对等矛盾外,还有事理、习惯、心理等方面暴露出的矛盾。可以说以哪一方为主实施重组都是七拱八翘的跷跷板。为解开彼此不服气而斗气闹别扭的乱麻,经过听取方方面面诉求的民主程序,加上几个回合的磋商,还是国资委的同志站得高,最后一致同意采取一个让重组双方都保留脸面的"联合重组"。[7]

国机与二重的深沉凝望——评周闻道新著《重装突围》

二重这个功勋企业令人揪心的下坠,资产沉没、企业沉没、局部沉没、整体沉没……任洪斌、石柯带领的团队如同甘愿与泰坦尼克号生死与共的船长和船员,面对"力尽关山未解围"的重重围困,而又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猛虎趋于后而心不惊" [8]…… 在周闻道既有纵横排阖笔势又有细致入微感发的的叙写中,一一呈现在接下来的《沉重的*ST》《挥泪削冗》《沉没成本》三章中。

他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尽量化解一切消极因素争取推进改革的摩擦系数的最小化;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逾越党纪国法的雷池半步和坚守一条堂堂作人的道德底线;他们既大胆解放思想保持头脑不僵化,也懂得从混乱中捕捉稍纵即逝的走向"新秩序"的天赐良机,做到不乱规矩、不乱章法、不容懈怠地正道直行;他们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则善于灵活处置与迂回包抄……一切的一切,无疑来自对国家的无比忠诚、对人民群众的高度负责、对企业的情感皈依。

"由于宏观经济不景气,自身竞争力不强,二重近两年来,经营性资金周转效率快速下降,投资性资金占压严重且未能产生预期效益,导致资金压力增大,完全靠外部融资支撑企业运转。资产负债率远高于同行业5家上市公司(包括一重)的平均水平……二重各类显形负债185亿元,潜在的机能性失血,多少亿元才能打住?"

《大单谁埋》一章,开篇就以精准的数据令读者出了一身冷汗。好在有任洪斌、石柯这样的企业精英,在处理好二重的债务链上,有勇、有谋、有顾大局的定力,能忍耐、能等待、能出击,饱经攻守易位、易势、易局的反复盘旋,终于将一局残棋博弈成了一局好棋。读者面前终现曙光。

二重的名片曾经光可鉴人,可是今天这张名片不仅没有让二重闪光,还常常叫二重蒙羞。废品率和成本高,竞争力差……这一切竟都来自于二重自己《质量管理评审报告》披露的信息,不能不说让人惊心。《擦亮的名片》与《扭亏攻坚》两章,是二重祭出重典以"严字当头,从严管理"的一整套规章下,擦去名片上灰尘、重振旗鼓,企业信誉和产品质量重新被工人们视为生存本钱而进行了全面反攻。

"减员、减债的大功告成,二重重装主动退市成功。重组中危险的2014年,以纠缠不清渡过;艰难的2015年,以"外科手术"圆满收官;关键的2016年,以完美的冲刺突破……"《要素魔方》从任洪斌提前拿出两则新闻稿入手,带领团队狠抓二重产品质量提升、降本增效、恢复业务协同和增强造血功能等的问题,直至二重再现江湖,重新成为国际市场博弈中一个万丈雄心的猛狮。读者看到的是二重恢复元气之后,如何从昔日深陷险滩的小心翼翼到重振雄风后的大展身手。

国机与二重的深沉凝望——评周闻道新著《重装突围》

尾章《浴火重生》中,二重闪亮登场,但她已不是昔日那个自缚手脚的二重,而是继续雄踞东方随时准备再造一个王者归来传世伟绩的二重。在二重打出的一系列组合拳中,全球制造业再次看到了那双所向披靡的"中国拳头",从而使这一场改革成为了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国家经验"。[9]

3"局"之解析

纵览全书,能感觉到《重装突围》的主调是展现企业家的破"局"之旅和"中国二重"再显雄姿的历程。作品首先运用文学的现实批判功能,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或层层分析……多角度呈现。[10]二重落入最低谷,遭逢危急的存亡之秋,任洪斌他们一次次变不可能为可能,使命悬一线的"摘牌"企业重获新生,让不理解、情绪对立的职工消除芥蒂……

重组牵头人任洪斌、原国家机械工业部几位健在的老部长、国机总会计师骆家駹、国资委委派到国机的董事刘高倬等当事人,在如何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利益问题上,因为各自阅历、学识、思维和视角的差异,难免出现各种碰撞和磨合。但船载万吨,掌舵一人,对本文主角任洪斌的素质、胸襟、才能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3.1为破"局"注入能量

很显然,单凭任洪斌个人之力,要完成这项触及天网的破"局"任务几乎不可能,作者在结构上精心设计的文学张力也会出现平衡上的困难。为此,周闻道先生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为破"局"注入能量:

(1)宏观层面的中国改革开放

国机和二重,两大央企,而且是高处不胜寒的两大央企旗舰。二者重组,就必然是高端国企深化改革的一场大仗、硬仗、难仗。没有现成的蓝本可供操作,也没有成功的先例可资借鉴,但一定与国家经济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战略有关。作者时不时地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如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的伟大实践?答案是新的时代洪流需要搏击风浪的勇士,时代呼唤任洪斌这样的敢于突破自我小格局,将个人奋斗融入到滚滚大时代洪流中的改革者。可以说,重组过程中,任洪斌做出的任何一次大的创举,背后都是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层次思考的必然结果。

国机与二重的深沉凝望——评周闻道新著《重装突围》

(2)微观层面任洪斌等人的精神品质与改革时代相遇相生

任洪斌作为国机掌门人,永远怀揣国机大梦,永远在寻找突破。这就注定了他是一位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有把握大局的超前思维和创业智慧的人。

超前思维是任洪斌谋发展的制胜法宝。体现在他在不同场合、不止一次说到的:二重的困难,只是发展过程中的暂时困难,我们有信心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使二重获得更好的发展……否则任洪斌坚持不到最后。这里折射出任洪斌等人以创新的精神与改革相遇,聚集起了足以打破保守落后思维定势、突破发展瓶颈的力量。

3.2破"局"人之人性光辉

周闻道调用此生累积的内存,调用十余个世界级的重量级经济学家和管理大师的著名理论和观点,将中产阶级危机、中等收入陷阱、供给侧、需求侧、源创新、流创新、鱼骨图、产融结合、产服结合、微笑曲线等话题引入国机与二重重组话题中,借以说明以国机的小扶二重之大的不易。读者在立体地感知了任洪斌等在重组中别无选择的棘手之"难"后,自然体谅和理解了任洪斌身处人生道路和事业发展的"拐点"的纠结与擦出"亮点"的艰难。

因此,作为企业家的任洪斌能够在二重错综复杂的现实中破"局"成功,在中央部署、国家层面实施的一个关注度最高、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央企重组个案中干出一番史无前例的事业,自然需要一些手段技巧,如主动退市、债转股将欠银行的债务调整为银行是企业的股东……但他成功的决定性力量并不在此,而是深层次处处彰显着人格力量的人性光辉。

国机与二重的深沉凝望——评周闻道新著《重装突围》

(1)任洪斌重组二重的动力是超越名利之外的

李炳银所做序中有一段话:"中国二重和国机集团联合重组,是我国装备制造行业调整转型的重大实践,也是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的一件大事。这是第一步,第一家,中央装备制造企业的布局结构调整持续推动和深化。重组目标不只是扭亏脱困,更在改革振兴,要把重装注入后的国机集团,建设成具有世界水平的一流装备制造企业,承担起大国重器的使命。"放在这个更像是在说任洪斌,重组的压力与朴素的自信交织在一起,让他有了一种沉重而又庄严的使命感。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任洪斌重组二重的动力是超越名利之外、发自内心挽救共和国之子的呼唤。

(2)任洪斌把教科书上关于现代企业家应有的指标都占齐了

周闻道说,他第一次见到任洪斌,就感觉他是一个"大智若简,坦率真诚,务实精进的人。他对重组动机及原则、思路的独特阐释,更让我有一种知己难逢,相见恨晚的介入感动……"而任洪斌却只称自己为一个"搞企业的人"。

而任何一个国资委的领导都了解任洪斌。他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团委副书记起步,一路从容走来,历任国字号总公司部门经理、总经理助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总经理、总经理兼党委书记。讲政治,他是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讲职务,他是国机董事长。讲资历,他既没有"空降"背景,也没坐过"直升机"。讲经验,他从外贸到内贸,从贸易到制造业,从企业专业部门到综合领导岗位,几乎每一个台阶,都留下了坚实的足迹。讲学业职称,他拥有博士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头衔。讲年龄,他38岁担任央企掌门人,如今15年过去,也不过50出头,可谓名副其实"少帅"。讲业绩,国机这些年的发展,早已让业内刮目相看……[11]

"突围只有一条路:市场。突围的关键是观念、制度和人。"

国机与二重的深沉凝望——评周闻道新著《重装突围》

任洪斌掷地有声的讲话,背后是他在重组过程中的创新理念。这个理念既是他在带领国机走向辉煌和重组二重的体会,更是他几十年职场经验在改革实践中的具体落实。而这一点恰与中国制造并不仅仅止于制造的思路是吻合的。换言之,任洪斌的成功本质上是其骨子里超越了名利的人性。反过来,任洪斌创建国机、重组二重,以及后来与中石油、中广核等的战略合作协议,跌宕起伏的职场成就了他现实人生的精彩,并使其在不断的突围中进入不断提升的动态平衡中。

这种以"局"为叙事节点,设"局"时以残"局"、开"局"、困"局" 、对"局"钩织成一"局"网,然后又以变"局"、破"局"、"胜局"、新"局"的方法来破"局",以既广且深的笔调勾勒描画任洪斌艰难的重组之旅,简洁而巧妙地布局和掌控了叙事节奏,同时也巧妙地完成了文章的张力叙事。

4 结语

周闻道在书写《重装突围》前,曾撰写过另一本大书《国企变法录》,该书曾被评为"2014年中国影响力图书"。凡阅读过《国企变法录》的读者,如果再读《重装突围》,都会产生某种直感,《重装突围》是作者继梳理和总结中国基层改革经验的《国企变法录》的续篇,是其继《国企变法录》对国企改革的再度叙述,但又并非是简单的重述。而是通过对现实环境的反复调研,为国企改革写史、立传,系统构建中国国企、尤其是装备制造企业发展与变革的集体记忆。在功与过、是与非、天灾与人祸的比较性叙述中,为国企的命运,乃至中国制造业的命运发出悲情呐喊,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科学、历史和文学的意义与价值。[12]

国机与二重的深沉凝望——评周闻道新著《重装突围》

报告文学的纪实性特点决定了它不是坐在书斋里就能解决的学问。首先是社会学、是科学,然后才是艺术。所以,我们必须看到,周闻道的《重装突围》,无论从写作的初衷,还是叙述的样式和表达的技巧,始终高扬着在场主义的旗帜:必须主动介入,在场,不能缺席……不仅是周闻道惯常于嘴边的话题,更是贯穿于此书的全过程。

作者于2015年5月7日与国机签订写作合同,2019年3月8日撰写完成。三年多的时间里,单独、集体座谈、专题等采访形式,先后进行了300余人次,其中,一对一采访了50多人次。采访录音超过48小时,整理出的采访资料近30万字。参加了国机2016、2017两次年会、二重重装主动退市股东会,任洪斌董事长到二重的3次现场会。"5.11"期间,到二重现场隐匿采访三天三夜……认真阅读了国机及二重提供的近百万字的本次重组过程中的各类文件、简报、方案、会议纪要、记录、专题汇报、工作报告和领导讲话,反应二重过去辉煌的《中国二重五十年》、多本《中国二重年鉴》等……还有网络资料。主要是"5.11"期间职工反应二重问题的帖子……

周闻道在数次深入采访、史料查阅后多角度对中国二重和国机集团历史情态的展示和叙述,构建并丰富了国企改革的集体记忆,在对比和追问之中获得了深刻的反思,这种创作或许就是我们共同期待的"无愧于时代"的创作。[13]

如果说,制造业是一张中国名片,央企制造业改革重组成功,对了解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同样也是一张重要名片。

国机与二重的深沉凝望——评周闻道新著《重装突围》

注释

①在场主义:创立于2008年3月8日,由周闻道为首发起,由周伦右建构散文理论的中国当代第一个自觉的散文写作流派。

参考文献

[1][4][6][11]周闻道. 重装突围[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1,6,30,7.

[2][5][10]单小曦. 教育创业人生的文学书写 ——评报告文学《破局——一个教育创业者的中国梦》[J].博览群书,2015(10):114-116.

[3]陈小燕. 他们都是英雄 ——读郭天印长篇报告文学《长江支队》[J].博览群书,2015(10):114-116.支部建设(上旬刊),2018(08):50

[7][8][9]富顺悦读工坊.周闻道《重装突围》纪实文本的抒写意义 [EB/OL]. http://www.sohu.com/a/126619926_488740

[12][13] 荀利波. 重返历史现场中的集体记忆构建 — 评陈启 文 长 篇 报 告 文 学 《大河上下》[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07-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