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三國演義》中埋沒的一個懷有大材之人,改變格局,你知道是誰嗎

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是很多人津津樂道耳熟能詳的一部文學佳作。書中許多栩栩如生的角色,如勇武忠義的關羽,剛烈強悍的張飛,帥氣而善戰的趙雲,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陰險狡詐的曹操,力敵萬夫的呂布,吸引著一代又一代讀者的濃厚興趣,至今仍然熱度不減。

不過,《三國演義》也和如今的文學作品本質上並無不同,書中的人物也同樣分為主角和配角。上述的這些英雄人物,能給讀者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因為他們是主角,書中對他們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寫。

《三國演義》中埋沒的一個懷有大材之人,改變格局,你知道是誰嗎


但另一方面,書中的一些配角,同樣不可等閒視之。《三國演義》雖然對他們著墨不多,甚至惜墨如金,但他們同樣也是三國曆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書中有些配角,在真實歷史上還曾發揮過人們難以想象的重大作用。

《三國演義》中埋沒的一個懷有大材之人,改變格局,你知道是誰嗎


在三國發展到後半階段,蜀國的五虎上將和魏國的五子良將陸續凋零老去,新生代武將開始逐步登上歷史舞臺。諸葛亮死後,蜀國的軍事負責人逐步變成姜維,姜維繼續秉承諸葛亮的遺志,沿著諸葛亮的足跡,先後九次北伐中原,挑戰魏國,想恢復劉備和諸葛亮復興漢室的終極夢想。

但魏國方面同樣是人才輩出,有一個人的名氣不大,出場時間也不長,在《三國演義》讀者群中的影響力也無法與姜維相提並論,完全是一個小配角的形象,但卻是姜維的強勁對手。此人就是魏國後期武將郭淮。

《三國演義》中埋沒的一個懷有大材之人,改變格局,你知道是誰嗎


在《三國演義》中,郭淮只露了兩次面,一次是第70回定軍山之戰中,夏侯淵被劉備派遣黃忠擊殺,曹魏軍心大亂。郭淮挺身而出建議將士們推舉老將張郃為帥,迅速穩住了局面。在第93回,郭淮再次露了一面。在鐵籠山之戰中,他與司馬昭聯手大破姜維,但姜維急中生智,在混戰中一箭射死郭淮。郭淮就這樣在《三國演義》中曇花一現。

但《三國演義》對郭淮的描寫,與真實歷史上有較大誤差。《三國志》記載,郭淮是曹魏後期的後起之秀,從諸葛亮時代開始,他就已經活躍在戰場上,獻計獻策,衝鋒陷陣,屢建功勳,是諸葛亮和姜維的大敵。

《三國演義》中埋沒的一個懷有大材之人,改變格局,你知道是誰嗎


郭淮在真實歷史中與姜維對戰多次,勝敗參半,絲毫不落下風,曹丕盛讚他“淮臨危濟難,功書王府。在關右三十餘年,外徵寇虜,內綏民夷。比歲以來,摧破廖化,禽虜句安,功績顯著”。郭淮一直平安活到正元二年(255年),平安善終。

郭淮還幹過一件大事:他曾是害死諸葛亮的真兇。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出兵北伐,與魏國大將司馬懿在五丈原對峙,僵持不下。郭淮準確預判到,諸葛亮必定會暗地出兵搶佔軍事重鎮北原,“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盪民、夷,此非國之利也”。

《三國演義》中埋沒的一個懷有大材之人,改變格局,你知道是誰嗎


司馬懿聽從他的建議,搶先派兵佔據北原,諸葛亮果然派遣部隊前來進攻,結果魏軍早有防備,“逆擊之”,諸葛亮被迫撤軍。諸葛亮隨後又施展手段,“盛兵西行”,貌似要攻打西圍。曹魏眾將都建議司馬懿馳援西圍。

郭淮再次力排眾議,認定諸葛亮是在調虎離山,聲東擊西,必定想攻取魏國重鎮陽遂,於是司馬懿立即接受建議,派重兵駐守陽遂。當天夜裡,諸葛亮指揮大軍“其夜果攻陽遂,有備不得上”,再次受到重挫。

《三國演義》中埋沒的一個懷有大材之人,改變格局,你知道是誰嗎


諸葛亮這次出征幾乎盡出傾國之兵,勢在必得,結果卻在與郭淮的較量中處處受挫,處處受制,他卻無法可施,完全技窮力竭,一氣之下急火攻心,就此身患重病,不久之後一命嗚呼。

可以看出,郭淮才是害死諸葛亮的真兇,如果他不出那兩個主意,戰局會是另一個結果,諸葛亮又豈會殞命。雖然《三國演義》對郭淮的描寫不盡符合史實,但作為一部文學作品,它還是非常值得閱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