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當孩子有不良情緒時,我們應該如何去引導?

甜寶愛學習


題主所提的問題在生活中是經常出現的。相信很多家庭對孩子的無理取鬧會措手無策。

記得在一個育兒節目上,有一幕記憶尤新:孩子吃飯的時候突然發起了脾氣,把枕頭扔地上使勁地踩,然後躲在門後嚎啕大哭,誰勸都沒用。

媽媽把孩子拉到沙發邊上,對孩子說:“你這個人,不能不講理的。”

孩子聽了,反而哭得更大聲,一邊哭一邊喊著“奶奶”、“奶奶”、“我要奶奶”。

緊接著爸爸的第一句話,也是試圖講道理:“該吃就吃、該玩就玩,好不?”

孩子毫不猶豫地拒絕:“我就不要!”

最後爸爸沒有耐心了,威脅要使用戒尺打人,才使孩子暫時停止了哭泣。

孩子發脾氣其實也困擾了很多父母

  • 跟孩子講道理,他根本聽不進;
  • 不理不睬冷處理,孩子哭得更傷心;
  • 對孩子妥協,又怕驕縱了孩子,使他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

發脾氣對於孩子來說是很正常的,因為那個時候他還沒有具備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

心理諮詢師曾說過,很多時候孩子的憤怒,也是在向我們釋放一個信號,我們需要讀懂孩子憤怒背後的潛在表達。

所以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應該學會正確引導,逐漸去改善孩子發脾氣的毛病。

一、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面對愛發脾氣的孩子,我們要找出根本原因,才好對症下藥,提出解決方法。

1、發脾氣是孩子本能的一種情感宣洩

孩子從小沒有學會其他的表達方式,當他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只能用發脾氣,來宣洩自己的情緒。用來提出自己的意見。在我們父母看來,它是一種不好的行為,但是孩子並不明確這種行為代表的含義。比如,孩子想吃冰激凌,但父母不肯買,孩子不知道用其他方式表達不滿。所以只能用發脾氣的方式。

2、長期的溺愛讓孩子形成了“小霸王”的脾氣

孩子從小就被父母寵溺,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習慣於小霸王式的享受。所以當孩子遇到批評或者是有不同意見時,孩子就會無法忍受,或者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容易順從。就會讓孩子誤以為發脾氣,是一個妙招,就會把發脾氣當成一個無限索取的工具。

3、父母平時愛發脾氣,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遇到事情,也難免有控制不住情緒,發脾氣的時候。而孩子會不斷的模仿父母,時間久了。就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孩子形成了愛發脾氣的習慣。

二、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要學會正確的引導

孩子發脾氣時,父母要採取合理的方法來正確引導,逐漸減少孩子發脾氣的次數。從而慢慢改善他發脾氣的習慣。

1、父母要做好榜樣,減少自己發脾氣的次數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通過觀察父母的行為,來了解這個世界。

當父母總是愛發脾氣,孩子可能會有樣學樣,從而導致孩子也會愛發脾氣。

所以呢,父母首先就要刻意控制自己愛發脾氣的毛病,或者在自己想要發脾氣時,找一個房間,讓自己冷靜,或者避免你愛發脾氣的行為在孩子面前出現。這會給孩子一個直觀的形象就是,父母是用發脾氣來解決問題的,孩子才會接受更正確的表達方式。

2、父母要理解接受孩子發脾氣

因為孩子還小,他發脾氣,這是一種本能的宣洩,還不知道該如何去自我處理和調整自己的心情。

所以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要調整心態,去接受和理解孩子的這種行為,從而才能更積極的去幫助引導孩子愛發脾氣的毛病

3、耐心的傾聽,找出原因,處理問題

當孩子發脾氣時,耐心的和他交流。詢問他,因為什麼事情生氣,當他逐漸冷靜,用一種自然的方式把感受說出來,火氣也就會慢慢降低。

在傾聽的過程中,你要準確的表達出孩子的感受。

比如,我知道你很著急,我知道你很傷心。讓他感覺到,父母是能理解我的。當他冷靜下來,和他一起商量,事情可以怎麼解決?怎麼處理比較好?

長此以往下去,孩子就會知道,除了發脾氣,還有其他方法可以解決他的問題,而且孩子還會明白,父母是希望可以和他一起解決問題的。

三、總結

我們總結一下,當孩子發脾氣時,如何正確引導

1、父母要做好榜樣,減少自己發脾氣的次數;

2、父母要理解接受孩子發脾氣;

3、耐心的傾聽,找出原因,處理問題。

孩子發脾氣時,我們要學會幫助他正確的引導,而不是和他對著幹。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但不能一味的忍讓和順從,要幫助孩子使用其他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從而讓孩子有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今後的人生。


小二黑說育兒


首先我們要對負面情緒的由來了有一個認知,孩子有情緒了就哭鬧這是一個孩子正常的情緒發展過程和表達方式。一個孩子他情緒的成熟一定是經由這樣一個過程才會變得理性和能夠管理自己的情緒。所以作為父母我們在孩子有負面情緒的時候首先應該放棄我們要壓制和禁止孩子哭鬧這樣的想法,因為這個對孩子來講是不現實的,更多的時候這個時候是考驗我們家長自己處理自己情緒的狀態的時候。

\n

我們允許孩子的負面情緒,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負面情緒的接納對孩子來講尤其重要。他會覺得自己被理解了,我們對他的情緒是認同的,在這裡要說的是並不是我們認同了孩子的情緒就是要滿足他的要求和意願,這是兩件事情,共情是在情感上理解認同孩子但在行為上我們依然可以給孩子設限,尤其是孩子不恰當的行為

\n

如果想給孩子的情緒做疏導我們大人首先要而讓自己保持一個相對平靜的情緒狀態,我們可以試著先做一個深呼吸蹲下來跟孩子一起去探索他的情緒別,比如說:媽媽看到你哭得很傷心,如果難過你就哭一會媽媽在這陪著你……所謂共情就是對孩子情緒的認同和允許,幫孩子去梳理他的情緒。這是一個臨在狀態,而並不是非要達到一個什麼目的,孩子也會透過每一次他有情緒時我們對他的共情去越來越清晰的表達和把控自己的情緒,也就是他會開始越來越因為藉助我們對他的這份共情和接納學會了接納自己的情緒,他可能以前是遇到問題就哭鬧慢慢地他可以表達自己怎麼了,開始會說出自己的需求了。

\n

這個過程也是孩子學習自己為自己情緒負責任的一個過程所以在孩子有負面情緒的時候爸爸媽媽或者身邊成年人能夠不去制止他而是能夠去共情他和他一起去探索他的情緒對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幫助,

\n

當然有的時候可能在特定的情況下特定的事件裡我們沒有辦法做到去共情他的情緒我覺得這也沒有問題,父母也不用過於太苛求自己,給自己太多的要求。因為我們不是完美父母,孩子也是需要體驗失望的,也是需要了解不是他的每一個情緒都會被看到,如果你一不小心沒有hold住自己和孩子發脾氣了也很正常,但是如果能找個機會告訴孩子你的情緒是你自己的,讓孩子明白你那一刻的情緒只代表那一刻你在心裡是愛他的。這樣至少對孩子來講他感受到了你對他的這種接納、看見以及對自己和他的情緒的尊重,這個對孩子來講就是一個很好的被共情的情感體驗。


張娟老師


首先,我想分享一下我的真實經歷,我的教庭教育就是不許哭,不許鬧,不準發脾氣,應該懂事勇敢。我是個女孩,清楚的記得小時候打針疼也從來都不哭,然後就會被誇真勇敢,有一次連打了十幾天,實在太疼了,自己偷偷跑到角落抹眼淚,都不敢在人前大哭,現在想來,真心疼當年那個故作堅強的自己。以至於現在我是特別愛哭,有點煩心事,不哭一場都過不去,好像是把以前沒流的眼淚都找回來了。就像有人說,在戀愛時拼命作的,都是小時候沒作夠。我是小時候沒哭夠。所以,家長想用這種壓制的方法讓孩子成為堅強懂事的人,只能適得其反,我就是個例子,感覺我老公都快受不了我這個哭的頻率了。聽了我的例子,知道了未來可能對孩子的不良影響,家長可能對於這些話就會慎重了。

所以在養育孩子時,我就不再用這樣的方式了,孩子小時候不高興,打針疼,想哭就哭,我會安慰他,不會說不許哭這樣的話,反而孩子三歲了,情緒穩定,不愛大哭大鬧,有時摔傷了自己就說不太疼,沒事。



其次,想說說怎麼共情。很多育兒教育書上都提到這個詞,但是理論知識到實際操作還是有很大距離的,有時家長自己已經情緒崩潰了,怎麼共情孩子呢。我理解共情,就是要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場,體會他當時的情緒,當你體會到時,可能就理解他的行為了。我是用設置情景的方法。



比如,孩子弄丟了心愛的玩具,一直在哭,怎麼共情呢,你可以設想一下,自己新買的心愛之物,比如很貴的手機,包包等等,就是你買時就肉疼,非常心愛的東西,剛買到手就丟了,你什麼心情,跟孩子此時的感覺差不多,這樣就能快速共情了,然後你就繼續想,如果是你丟了東西,正在難過,你希望老公或老婆怎麼安慰你,希望聽到什麼話,不希望聽到什麼話,按這個標準跟孩子說就行了。有人可能會說,包包手機這麼貴,丟的夠我一個月工資了,孩子的玩具很便宜,隨時可以再買一個,有可比性嗎?我想說,在孩子的世界裡,沒有成人金錢的概念,他只是覺得那是他心愛的東西,他的傷心並不會因為東西價格便宜而減少的。瞭解了這些,是不是共情會更容易做呢?

最後,共情還需要要我們多多練習,才能更好的運用。

我是一名教師,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學習並踐行正面管教,關注我,育兒路上一起成長,一起分享!


混血瑟努媽


學會共情是接受寶寶是獨立個體,讓他自由發揮自己的情緒,得以認識併成長。

第一次知道“共情”這個詞我還沒結婚生子,跟表嫂帶她兒子一起逛街,孩子在玩具店看到一個玩具很想要,但表嫂說這個在家裡已經有一個,不能再買,小朋友當時就不願意,在玩具店門口開始哭。表嫂並沒有如我意料中生氣,因為在我的成長認知裡,如果我這樣,不但會被父母罵丟人,還可能會被奚落被打一頓。

表嫂蹲下來面對孩子,輕輕的說:“媽媽知道你很喜歡這個玩具,也知道你很傷心。但是我們以前有買過一個,你放著都沒玩過了。這個玩具暫時還不能買。”然後就抱著孩子不說話了,任由他慢慢哭。

哭了大概十分鐘,孩子就沒有那麼強烈的反應了,表嫂指著前面說:“寶寶,前面好像有好玩的,我們要不要過去玩一下。”孩子也好像沒那麼難過了,點點頭笑了。

我當時站在一旁覺得好驚奇,怎麼能那麼包容自己孩子呢。直至自己也當上了媽媽,才知道這就是跟孩子的“共情”。

每個寶寶出生在這個世界是因你而來,但是不會因你而活,他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緒,只有得以釋放,被自己的父母好好引導,才能更好的培養健全的性格。不然一直積累,只會讓情緒越積累越多,最終造成不好的情緒影響。

父母的路是需要不斷摸索,不斷學習的,只有跟孩子一起成長,才能讓家庭更幸福。


媽咪育兒生活記


一次寶寶因為想玩遊戲去找爸爸,但爸爸玩手機,幾次沒理她,最後寶寶氣的又摔門又大哭。我在廚房忙著,看到寶寶這個樣子問了一句:“寶貝,你怎麼了?”結果孩子大哭著不回答。這時爸爸才放下手機,去找寶寶。第一句話就是“別哭了,有事好好說。”沒想到孩子離開剛剛蹲著的地方,氣的又去了臥室,口裡說著:“你別理我!”然後繼續大哭。爸爸追在屁股後面又開啟了叨叨加教育模式,“你是咋啦,動不動就哭,哭頂用嗎?別哭!愛哭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要堅強…………”我在廚房聽著聽著就炸毛了。



“明明她在氣頭上,你叫她別哭,你老是壓制孩子哭泣對孩子不好。來來來,你讓開,我和她說。”然後我拍了拍孩子後背,說:“寶寶,沒事,哭吧,但你要告訴媽媽,到底怎麼了?為什麼哭,好嗎?”然後給擦擦鼻涕,又抱在懷裡。

這時爸爸還在說他那套“別哭,……別發脾氣……”結果孩子哭的氣都出不上了,邊哭邊說:“嗯!你們就是不和我玩,爸爸叫了幾次都不和我玩,就沒人陪我,爸爸就只知道玩手機”聽到這兒,我說:“哦!原來是你要和爸爸玩,爸爸沒理你呀!”寶貝接著說:“童童(鄰居孩子)睡了,你在洗碗,爸爸在玩手機,和他說了幾次都不和我玩,哼,以後我不找你們玩了”“爸爸還兇我”說完又高聲哭了起來。然後我扭頭對孩他爸說:“聽到了吧,孩子叫了你幾次都沒搭理她,換作你,你氣不氣?還兇孩子,你不能陪孩子玩會再看手機嗎?”爸爸這時才說:“哦原來這樣啊!那你以後和爸爸說好嗎?”“我都叫你幾次,你說等會等會”“好,這次爸爸錯了,你別哭了,一會媽媽洗完碗,我們兩陪你玩,好嗎?……”寶貝乖乖地點點頭。


接下來一起玩了盪鞦韆(包在被子裡,一頭一個搖)。寶寶也開心地笑了起來。

所以當孩子哭鬧時,


1、千萬別制止她哭,應該讓孩子把負面情緒發洩出來。

2、你可以說一些共情的話,安慰的話,行動上可以抱抱,拍拍後背,擦擦鼻涕等。

3、待孩子情緒稍微平靜,引導孩子說出原因。

4、如果問題出在大人身上應該道歉,如果孩子有無理的要求應該說明原因,答應的話,給個準話,並且辦到。如果不答應,也要共情,知道你很想要,但是……原因說清楚。

5、告訴孩子學會控制情緒,下次有類似事件,先找大人說明情況,而不是哭鬧,發脾氣。

6、履行承諾。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我是小燕子快樂育兒故事,歡迎大家關注、評論、點贊。

小燕子快樂育兒故事


我家寶寶大概3歲多的時候,入園焦慮很重,每天送去幼兒園的時候,就像一個定時炸彈,準時爆發。試過了N多種方法:講道理、描述幼兒園有多少好玩的事情、玩具美食誘惑等等等等,都沒有用處,依舊是進了幼兒園大門就開哭,一直到班級門口不進去,耗半個小時以上的時間,然後被老師硬抱進去。

後來跟朋友學了一個方法,簡單兩步,很快就能安撫寶寶的情緒,簡單來說就是接納和共情

第一步,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把孩子摟抱在懷裡。

這是讓孩子知道,不管她怎麼情緒失控,你都愛她,讓她有安全感。本來孩子在情緒失控的時候,是處於極度不安的狀態的,隨時處於戰或逃的應激狀態,腦被情緒控制,此時你和她講道理,是完全聽不進去的。這時再多的言語,都不如一個簡單的動作,抱住她,讓她知道自己是安全的,被愛著的。

第二步,用不帶批判的言語,把孩子的情緒描述出來。

這是讓孩子知道你覺察到了她的情緒,懂得她為什麼會情緒失控。情緒處理是需要學習的,有的孩子很小的時候,當非常興奮的時候,會出現用手打自己頭的情況,這是因為她不知道這種情緒是怎麼回事,如何處理這種情緒,所以會用一種傷害自己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時你需要告訴孩子,這種狀態是什麼,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會有的,消除孩子不安的情緒。對於大孩子也是這樣。她情緒失控的時候,有時是不知道怎能表達,對於這樣的情形怎麼處理,

家長需要做的是把這種情緒描述出來,並告知孩子如何處理這種情緒。

所以當孩子處於負面情緒時,不要說“不許哭,不許鬧,不準發脾氣”簡單的抱抱+描述情緒,輕鬆與孩子共情。


友伴媽媽


我講個和外甥女的小細節

她今年5歲,不乖乖吃飯,一會說菜不好吃,一會說等下吃,一會又跑去沙發上玩,一會又過來吃兩口,說還要,搞不懂她,每天做的都是她喜歡的。

然後等到我們都吃完了,她還沒吃完,就跟她說要先吃完飯才能玩,她不聽,她媽口氣就重了,給她講道理,結果上來就打人,就鬧,就開始發脾氣了,還哭上了。。。。。

她覺得自己太委屈了,我一把把她扯過來,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我說,不哭了,你很聽話的啊,我們不能浪費糧食,飯要吃完,你也要吃飽的。老師今天不是還誇你100分了嗎?你之前不是要教我玩搖搖球嗎?對不對?

她回答說,不是搖搖球,是跳跳球,就破涕為笑了。其實我是故意說錯的,哈哈。

上面說的話都是我之前跟她聊天知道的,知道她的日常,知道她關心什麼,順便還可以自黑一下,小孩子都是天真爛漫的,一說個好笑的就把煩擾都忘了。


媽咪的生活修煉


每個人都有負面情緒,我家大寶就特別愛哭、愛鬧,大了後會因為一點小事就發脾氣。這與孩子小時候不斷更換照看的人有關,特別是外公外婆一歲至兩歲時照看孩子時,孩子一哭就滿足他的要求,不管是合理還是不合理的要求。讓孩子養成了喜歡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孩子一旦養成一種習慣,很難改掉。為了改變孩子動不動就愛哭鬧、發脾氣的毛病,我們是這樣做的。

首先,孩子哭鬧時給他時間宣洩情緒

每次孩子哭的時候我就在旁邊陪著他、抱著他或輕輕撫摸著他。只有他哭的時間太長了才會更他說“不要再哭了,你看你都喘不過氣了。”

其次,等到他不哭或心情平復時,問他哭鬧的原因

我家孩子哭鬧無非是玩玩具玩不好、拼圖拼不上、找不到自己的玩具、他的無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等。總是為了一些小事哭鬧,證明他承受挫折能力太低,碰到事情第一反映就是哭鬧,不懂得獨立思考去解決問題。

最後,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並引導、教會孩子學會獨立思考,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知道孩子哭鬧的原因後,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跟他講清楚媽媽不喜歡他這種處理問題、困難的方式。同時,耐心教會或引導孩子以後碰到這類事情時應該如何應對;自己感到苦惱、難受、不開心時除了用哭鬧來發洩不良情緒,還得教會孩子很多其它的排解情緒方式。


青青寶貝


遇到鑫鑫撒潑不聽話的場景,總是由我出面管教。可有的時候,雖然明白吼叫訓斥打屁股不是對的管教方式,企圖講道理哄勸又遭遇挫折時,總剋制不住洪荒之力,火冒三丈。

今天我就遇到這樣的情況:

我跟姥姥帶鑫鑫去商場玩。突然小傢伙要衝向男廁所,被阻止後大發脾氣,賴在地上哭。姥姥覺得很丟人,生氣的罵兩句“不聽話”走開了。我硬是把鑫鑫從地上抱起來,很火大的打了鑫鑫兩下。這時,孩子的表情從發脾氣的哭鬧,變成了委屈的撇嘴哭。我突然想起澤爸在《轉念:從命令式吼叫到親密陪伴》裡說的:

教養孩子固然重要,但請別忘了“親子關係比教養更重要”。……每個人都有生氣、難過等負面情緒的時候,大人或許知道用運動、消遣、抱怨的方式發宣洩,但孩子不知道要如何表達,也不知道該如何宣洩,但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就只會苦惱,所以我們要把孩子哭鬧的行為視為常態,而非抱怨“怎麼又在哭了”,有了這個認知和心態,不管任何情境,都可以採用正面的心態去處理孩子的哭鬧與失控。

於是,我把鑫鑫摟在懷裡,輕撫著他的後背,嘴裡唸叨:對不起,媽媽不該失控打你;媽媽知道你不開心,但是賴地哭不好,你在媽媽懷裡哭吧(澤爸語:情緒本身沒有對錯,只有發洩情緒的方式,會不會影響到他人而已)。慢慢的,鑫鑫的情緒平復了,一場可能的我氣你哭的“大戰”就這樣消弭了。


鑫媽向前衝


“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小孩子又何罪之有?看到這個命題,讓我頓時想到我自己小的時候,當自己有情緒時,我們那一帶的父母都是這樣命令我們收拾住情緒的。他們認為難堪,自己沒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那時候的爸媽認為孩子哭鬧發脾氣都是不好的行為,應該加以制止,和管控,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居高臨下的用權威去命令孩子,強制停止當時他們認為不好的行為,從而讓孩子知道這種行為是不對的,讓他們的權利和行為在今後的管教中更有權威,孩子更聽話不犯錯,遵從他們的意志和意願,從而達到他們認為的對孩子好的目的。然而,這就像是人在最熱的時候,當頭澆下一桶冰冰的冷水一樣,身體肯定會出問題的。

我記得最多的時候聽到媽媽和爸爸的話就是“不許哭,憋住!”。而我們也在小夥伴們之間討論過他們的爸爸媽媽有沒有讓他們“憋住”不哭,大多數的回答都是有過,而且感受是及其的不好,根本憋不住,而且有憋暈過去的感覺,過去的父母比較注重管教。其實其目的也許是好的,他們也許認為這樣可以是孩子學會控制情緒,學會堅強。 我不知道現在的社會還會有父母這樣去管控孩子的情緒,現在讓我回想起來還是心有餘悸而且有窒息的感覺。那種生生憋出內傷的感覺,你可曾瞭解?

這種管控方式其實是及其殘忍的,父母並沒有把孩子也當成是有正常情緒和權力的人來看待,沒有考慮到孩子其實也和成人一樣有同樣的感受和情緒,有發洩的權利。孩子如果面對這種管控,肯定會是身心都受到傷害的。身體會淤積各種情緒的結節,影響五臟六腑的發育,淤積毒素,在心理上,會不能認識到自己的情緒,不會分辨自己的情緒,將來會對自己的行為自控無法很好的發展,會引發更多不良情緒,導致將來自己在多種情況下行為失控,不能到達成熟的目的。我自己是深有體會的。

哭,鬧,發脾氣一定是孩子有訴求,父母在看到孩子有這些行為的時候應該去覺察孩子,接受孩子的情緒,孩子是因為已經承受不了情緒或身體的某種信息量,才會導致行為失控,從心理學角度看,是信息過載,大腦中控制思維的前額葉部分已經不能思考了,才會導致大腦中主管人本能的舊腦部分發揮作用,孩子才會出現行為失控的樣子。

面對這種狀況,父母有責任去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疏導情緒,幫助孩子理清自己的情緒根源,找出問題的解決方式才是最好的幫助孩子發展自控的辦法,而不是讓孩子硬硬的遏制當時的情緒,治標不治本。父母要先體會孩子的情緒,想想如果自己是孩子遇見同樣的情況,自己會怎樣,要先理解孩子,之後幫助孩子歸類情緒,幫孩子複述剛才經歷過的事情,有助於幫助孩子認知自己的情緒來源,也有助於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和體會,這樣能夠起到疏導孩子的情緒,達到共情,等孩子不再那麼激動的時候,才可以引導孩子解決問題,進而討論父母對孩子的希望,下次遇到相同情況的時候又該怎麼辦。

大人在情緒超載的時候尚且不能用思維控制行為,更何況孩子的情緒通道比大人窄,承載的信息量也遠不如大人,所以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去發展自控力,而不是粗暴的遏制。我相信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只是很多父母還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只要找到正確的方法,在養育孩子的路上,都能夠成為優秀的父母,因為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是滿滿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