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海航集團:已經請求海南省政府進駐“處置風險”


海航集團:已經請求海南省政府進駐“處置風險”

距離海航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海航集團)未來命運的諸多傳言沉渣泛起一週多之後,事情開始變得越來越清晰。

海航集團官方於2月29日發佈了一則消息,表示“自2017年末爆發流動性風險以來,在各方支持下,海航集團積極開展‘自救’,但未能徹底化解風險。受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疊加影響,流動性風險有加劇趨勢。”因此“,近日,海南省人民政府牽頭會同相關部門派出專業人員共同成立了‘’海南省海航集團聯合工作組‘’。聯合工作組將全面協助、全力推進本集團風險處置工作。”

海航集團在公告中表示,此次海南省政府介入是“應本集團請求”,目的是為了“為有效化解風險,維護各方利益”。

這也是由債權人牽頭組成的聯合工作組於2018年進駐海航集團以來,再一次有重量級工作組進駐。海航集團方面透露,聯合工作組組長由海南省發展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顧剛擔任,常務副組長由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主任任清華擔任,副組長分別由中國民用航空中南地區管理局副局長李雙臣、國家開發銀行信貸管理局副局長程功擔任。

海航集團官網也在29日發佈了一則董事會成員調整公告,公告表示“根據工作需要,經2020年2月28日集團股東會、2月29日集團董事會審議通過,改選了部分董事。改選後的董事七名,分別為:陳峰、顧剛、李先華、譚向東、任清華、陳曉峰、何家福。選舉陳峰擔任董事長、顧剛擔任執行董事長、李先華擔任副董事長。同時,董事會決定分別聘任譚向東擔任公司CEO(首席執行官)、任清華擔任公司聯席CEO(首席執行官)。”

如果說此前主要由金融機構組成的工作組是為了幫助海航集團在資產處置方面進行監督和推進工作的話,那麼此次由地方政府牽頭、民航主管部門以及主要債權人組成的工作組顯然是在為已經前後耗時兩年多但仍懸而未決的海航集團債務危機尋找到一個最終的處置方案。

對於海航集團及其主要資產最終的命運走向,《華夏時報》曾經在2月20日的報道《風眼中的海航》中援引接近海南省政府和海航集團相關消息人士所透露的信息進行了報道。

據一位接近海航集團的人士2月29日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最終的方案應該跟此前商定的出入不大,包括海南省政府將接管海航集團目前核心資產海南航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航控股),目前海南省國資委通過旗下企業仍然是海航控股的實際控制人,陳峰為代表的海航集團高層也通過多個平臺控制著海航控股的剩餘的大部分股權,並且一直以來掌控著這家中國第四大航空公司。

而有接近海航集團方面的消息表明,地方政府牽頭組成工作組的進駐,實際上也代表著海航集團現有管理層已經將這部分資產徹底交出,“根據目前商定的結果,以陳峰為代表的公司管理層將只保留少數股權,可能會在公司保留象徵性的高層職位,從而徹底將海航控股轉變為一家地方國資航空公司。”

對於總規模超過7000億的債務黑洞,多位相關消息人士透露的信息表明,債權人也已經同意債轉股,但“今後將聚焦航空主業,與之無關的資產仍會尋求處置以降低債務規模。”

“雖然今年的疫情對航空業造成比較大的打擊,但長遠來看航空運輸業仍然會是一個能夠穩定持久發展的行業,並且會帶來持續大量的現金流,特別是與海南國際旅遊島的發展定位非常契合,因此在‘一身輕’之後未來發展還是可期的,”一位此前曾經在海航集團供職的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能夠迅速使得僵持已久的海航集團債務問題處置的主要原因在於“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對於航空公司現金流帶來的巨大沖擊,使得本來就已經捉襟見肘的“海航系”航空公司面臨的處境更為兇險。

來自多家在線旅遊服務平臺方面的消息表明,“海航系”航司從2月10日開始就不向這些平臺支付機票的退票款,導致平臺無法按照中國民用航空局的相關退改簽規定將退款返還給在消費者,引發了一系列的投訴和糾紛。

實際上,對“海航系”航司而言,本來在疫情爆發前就已經在資金問題上接連“暴雷”,比如拖欠航油費用一度面臨斷油威脅,拖欠租賃公司飛機租金導致飛機在海外被扣留,甚至員工工資、合作伙伴貨款等問題兩年來導致“四處漏風”。

而“新冠”導致現金流枯竭恐怕也是海航集團不得不最終承認“未能徹底化解風險”的最後一擊。以海航集團旗下規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強的航企海南航空為例,根據本報記者拿到的一份生產統計數據,自2月5日之後航班客座率就沒有超過10%,單日收入今年最高點的超過1.4億元迅速滑落至最低點的不到600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