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比韩国电影还大胆的片子,我们在80年代就拍出来了

近日大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虫》应证了那句话"人红是非多",连印度老铁都来趁机蹭那么一把热度,说人家电影抄袭,但《寄生虫》官方也礼貌回应,从电影美学角度温和的打了对方的脸,表面上笑嘻嘻,内心呐喊"您配吗?",当然大多数普通观众了解韩国电影,都有一个共识"真实反映社会和人性",反观就...算了,今天就也蹭一波《寄生虫》热度,聊聊中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些惊世骇俗国产片。

比韩国电影还大胆的片子,我们在80年代就拍出来了

尽管名气不如张艺谋和陈凯歌,但黄建新也是第六代导演的重要人物


比韩国电影还大胆的片子,我们在80年代就拍出来了

《黑炮事件》是早期黄建新的代表作


这里主要介绍的是黄建新导演在1986年拍出国产科幻cult片《错位》,黄建新导演在进入21世纪后专注主旋律电影拍摄,与这部影片的风格就是天壤之别,当然也可能因为两个时期的影片属性的不同,但相信在了解完这部影片以后,多少可以改变一些人对于黄建新导演的某些偏见。

比韩国电影还大胆的片子,我们在80年代就拍出来了


《错位》这部影片讲述了工程师赵书信做了多年工程师,终于被升职成了局长,本以为就此走上人生巅峰的他,却被无数的文件和无聊会议压得喘不过气来,于是赵书信利用自己的老本行,做了一个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机器人,起初,机器人完美胜任工作,也没有被人察觉,但随着时间推移,机器人开始有了感情,开始要反抗这个把他创造出来的主人。

比韩国电影还大胆的片子,我们在80年代就拍出来了

影片的风格化非常明显


比韩国电影还大胆的片子,我们在80年代就拍出来了

对计算机的想象充满当时的风格


这个剧情有许多好莱坞科幻大片的影子,但让我最先想到的还是1996年蔡明阿姨在春晚上的小品《机器人趣话》,里面也是讨论在人类享受机器人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会出现很多的麻烦,而且这个小品是在影片之后出现,个人感觉可能也受到了这部影片的影响。

比韩国电影还大胆的片子,我们在80年代就拍出来了

电影中对于文山会海的讽刺非常具有表现主义风格


这里说句题外话,"赵书信"这个名字可谓是黄建新早期影片的标志性人物,在《黑炮事件》中也作为主角出现,而扮演者也是刘子枫,刘子枫在黄建新的影片中形象的塑造了一批受压抑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都是有过人的长处,但好像又不怎么会社交,生活中因此会产生一些麻烦,这和当时的社会发展也有关系,八十年代的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大地,但是大多数普通老百姓也只是享受到了物质生活的便利,追求精神生活的知识分子依旧是少数人,赵书信其实其中之一,这种角色名字的贯穿,八十年代就有,比宁浩的"耿浩"早了十几年,这体现了导演的作者性,侧面看出当时对于电影创作者而言是相对宽容的,具体方面就体现在了导演的电影语言上了。

比韩国电影还大胆的片子,我们在80年代就拍出来了


影片开始出现的是"西安电影制片厂",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了解一下,这个厂牌可以说是上世纪的cult大厂。

比韩国电影还大胆的片子,我们在80年代就拍出来了


开场第一个镜头是,实验容器瞬间崩溃,也预示着结局中人造人的悲剧下场。主角赵书信穿着一身白西装置身于一片黑暗之中,观众无法判断他身在哪里,只能看到他的嘴在不停说着什么,画面开始明亮,周围全是话筒,而画面颜色全变成了橘色,音乐开始凌厉起来,这完全就是一部恐怖片啊,这个开头就是为了表现赵书信这个人的挣扎,利用色彩,音乐,美术等电影手法去营造那种氛围,把所有的东西都做到极端,让观众去理解人物的处境。接着下一个场景就是赵书信被推着进了手术室,几组医生特写,让人很担心,但此时观众并不清楚这是那个机器人还是他本人,接着下一场,只是他的梦境,两场戏,没有对白,一个饱受无聊生活之苦的中年男人形象就出现了,而且观众也明白了他的欲望,他想改变现状,哪怕用极端的方式,这些都是用电影的方式来呈现的,而不像现如今的电影靠大量无脑对白堆砌,而且毫无逻辑。

比韩国电影还大胆的片子,我们在80年代就拍出来了


机器人一开始让赵书信很满意,但让他崩溃的点就是,机器人想要控制他的情感,这也是最终让赵书信决定销毁他的原因,科技代表的理性遇到了人类的情感,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对抗,这部影片给出了它自己的答案,用机器人的口说了出来。"我发觉你们人类很怪,你们给自己制定了很多条文,但在内心深处却只希望别人遵守"。这句台词,既讽刺了当时的官僚主义,又对人类本身如何定义进行了思考,在当今也是一个不落实的话题,随着中国"科幻大片"的到来,不得不思考,真正的科幻应该表达的东西到底离我们还有多远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