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曹操为什么到死也没能统一全国?

非想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

曹操20岁出仕,戎马45载,基本统一九州大地,虽然未能最终统一全国,但是也为后来为西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历史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 曹操的性格原因

曹操的性格乖张,曹操爱才如命,礼贤下士,他也是一个缺点和优点同样明显的人,他有点好色,喜怒无常,多疑,视人命如草芥。这一切都让他很难成为一个统一天下的雄主,曹操经常偏离正轨,经常根据自己的好恶行事,如梦中杀人,酒后杀人,随意杀自己的小妾。因此,他的性格,不可避免的影响了他的决策。这对他的统一大业是有很大影响的。

二 赤壁之战影响太大

赤壁之战是曹操的滑铁卢之战,它是后来三国鼎立得以出现的直接原因。如果没有赤壁的战败,那曹操的实力比于孙刘两家来说是非常恐怖的,赤壁之战让曹操的百万雄师死伤过半,水军几乎全军覆没,还因此失去了荆州这块重要的战略要地。

三 曹操失去了一位重要的谋士

讨伐乌桓使曹操失去了他的首席谋士——郭嘉。郭嘉被称为三国鬼才,善于用奇险之计。正是因为在郭嘉的帮助下,曹操才能那么顺利的统一北方。郭嘉在曹魏的地位,就像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可见郭嘉对曹操的重要性。

四 曹操失去了民心

战胜乌丸,平定辽东后,曹操的实力和声望达到了一个高峰。本来曹操是以东汉中兴之臣的面目出现的,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尊天子以伐不臣”,曹操本来是站在正义的一面,吊民伐罪,讨伐不臣,和之前的权臣何进,董卓,袁绍都不一样,曹操因此取得了民心。

五 那时候英雄太多了

在我看来,因为有孙权,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这一类英雄人物出现,在那个时代,神人倍出,群人争雄,尽管曹操很厉害,但是在这么多青年才俊的战争中也是不相上下,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何况还有这么多人和曹操争,我想,如果曹操晚个几十年出生,那么他就能够统一中国。

六 未能培养统帅人才

曹操自兖州发家开始,基本所有战役都是他指挥的,鲜少交给别人指挥,直接导致了他手下很多将军虽是猛将,却不是元帅。才一个统帅忙东忙西,怎么能忙得过来,又怎能统一天下?事实证明曹操部下的夏侯渊张辽等人都是统帅人才,就是曹操不怎么给他们机会发挥。

七 未能用好群众的力

量曹操一生也不是一个为民众而战的革命者,而是一个军阀性质的封建统治者,他虽然有远见,虽然有才能,但由于不能得到民众真心的支持和帮助,而无法很好地统治他的人民,无法获得真正的内部稳定、凝聚力以及由此带来的战斗热情,从而无法以更加强大的姿态对待他的敌人

八 经济上的原因

经济上,传统的小农经济重心依旧在北方,但是商品经济开始随三国的人口迁移逐渐向南方转移,曹魏经济实力被削弱,虽然总体强,可是无可避免现实,而吴蜀的经济实力也在不断增强,进而保证其有国力抵御曹魏的南侵。

九 军事上原因

军事上,曹魏虽拥有最大最强的军队,但是两线作战,北抗游牧民族,南与吴蜀抗衡,而且吴蜀占据地利优势,分别在孙权与刘备的领导下,联盟抗曹,总体军事实力大幅度上涨,曹魏不敢轻视。

十 政治上原因

阉人之后的曹操,其家族虽然豪富,虽然自诩为汉开国元勋曹参的后人,但实际远不如”四世三公“的袁家,甚至不如四世太尉的杨家那么具有威望。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不求人的三脚猫


一、亲族不给力

曹操对外姓将领的军权向来是很控制的,曹操期间的兵权主要仍是会集在夏侯氏与曹氏诸将手中。

1、夏侯惇擅军政,亲屯田,但是交兵不仅把自个的双眼弄瞎了,还变成了三国史上仅有一位被绑票的名将,肉票将军瞎猴蹲。

2、夏侯家形似对刘备军没什么免疫力,夏侯渊不仅侄女被张飞给收编了,本身的莽撞战术给了习气集火的老兵油子刘备一个很好的机会,一炮就给轰死了。

3、曹仁曹洪朋友还算是比较给力,曹洪尽管军事通常,但打打辅佐或许都督一下军队仍是没疑问的,尽管后来由于小气开罪了丕公子差点丢了性命。

4、长子曹昂由于自个睡了张绣婶婶而死于宛城,而其时年岁最大的儿子曹丕才十一岁。

5、满认为年轻一代的夏侯尚曹真曹休能够给力一点,没想到两位姓曹的尽管才能蛮强,都是在败仗以后就去报到了,夏侯尚则是由于爱妾被曹丕弄死而郁郁而终,真尼玛多情公子。

二、职工不放权

不能说曹操对外姓将领不信赖,但肯定是没有大用的,究竟家族尚在——都是在曹姓夏侯姓都督的统辖范围内。

1、本来咱们从天主视角来看,好像张辽张郃徐晃等人的实力虽说不能与天人神将曹仁相拮抗,但至少是能够跟上夏侯渊的节奏,在交兵方面比曹洪夏侯惇高出的也不只是一点点,但曹操即是没有尽其所能。

2、比方关于合肥重镇,但同时让张辽乐进李典三位外姓名将率七千人守合肥,总让我有一种曹操真的很穷逼的幻觉。

3、再看三国论题下排名疑问区出现的策士,荀攸贾诩看似在曹操底下即是当当智囊,但这两位以资向来说明显就能够变成一名大将。

三、内部不稳定

曹操所谓在征讨乌桓以后的一致北方,本来有相当大的水分,这不仅仅是说要康复经济发展生产之类。

1、西凉有马腾韩遂乱糟糟的,还有杨秋、李堪、成宜这一大帮看似不算很牛逼的小军阀,但钟会他爹即是搞不定,故而曹操在赤壁之前把马腾召入京城——夏侯渊田豫牵招在边境刷的经历也不少。

2、青州徐州地区的豪强一贯不稳定,尽管曹操形似很信赖臧霸同学,但曹操逝世后青州徐州那儿确实是乱了的,曹丕期间才算正式稳定下来。

3、对自个带兵过来的外姓将军或许当地豪族,曹操一贯不是很信赖——李通李典表示我把老婆孩子都放在老曹底下了。

4、所谓朝廷内部更是不稳定,耿纪韦晃之乱,魏讽案,时不时献帝还整出伏后这么的幺蛾子;另外还有称公称王遭到的某些阻力。

四、对手太强壮

刘大耳身为东汉末年十万刘氏家族中的落魄人士,发家时分简直毫无资本,一个黑社会靠商人的赞助得以参加平定黄巾起义的活动,以后官位一贯游走于县长与县公安局长的等级。

当年近半百的刘备旅居在刘表下辖下的新野县时,落魄如斯,他仍是在慨叹壮志未酬,不愧是老曹口中仅有与之比肩的人物。

孙十万尽管说军事渣,十八岁掌握江东,知人善任,江东之士族尽管对孙氏有所不满,但也没谁对孙权的才能有所置疑。

个人认为,第二点和第四点是最主要的。

第二点,曹操对有才能的外姓将领不行重用,夏侯氏曹氏这些他肯定信赖的将领却大多数体现并没有到达希望。

第四点,当对手与自个都是人中英杰且不犯致命过错的时分,也只能信任是上天让魏蜀吴全国三分了。


多尔衮爱新觉罗


首先亮明我的观点——曹操之所以未能统一全国,并非是他能力不强或曰运气不好;实际上,身处他的时代,谁也统一不了中国。

也许有人看到我这个观点会驳斥我——你是在胡说八道,曹操死后六十年司马炎不就统一天下了吗?是的,西晋确实统一了中国,可问题是,这种统一维持了多久呢?自司马炎死后不久,天下就再次大乱,先有八王之乱,后有五胡乱华,再后来就是南北朝对峙。细细算来,从司马炎去世(290年)到隋朝统一(589年),天下竟分裂了差不多刚好三百年!

实际上,从184年黄巾之乱爆发,到589年隋灭陈这405年里,分裂是主旋律,统一才是小插曲。而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大分裂、大动乱,绝非当时的英雄如曹、刘等才德不够,实在是由于历史的必然所决定。

回到我们的问题——尽管后世把赤壁之战作为三足鼎立的起点,但是曹丞相在余生的十二年里却并没有放弃对南方的企图。实际上,他在江淮之间与孙权数度鏖战,又向西平灭了马超和张鲁,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还震服了南匈奴和鲜卑人。

可以说,身为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曹操是真正做到了一生戎马的。那么为什么曹操就是没有统一天下呢?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讨论。

一、曹操的环境

与孙、刘等人的幕府里一片基本和睦的情况不同,曹操的身后并不是一片安宁,反而暗流汹涌。因为他不仅是一个军事集团的领导,更是大汉的司空、丞相。朝堂之中,既有忠于他本人的人,也有忠于汉室的人。而且,这两种性质并非不可同时出现于一个人身上,比如早期死心塌地追随曹操、后来又因维护汉室而神秘死去的荀彧。


这样的政治环境就为曹操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一方面,作为汉朝的丞相,他可以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征辟天下英才而用之;但另一方面,那些来到许昌的贤才,却又未必愿意为他所用。更有甚者,还有一大群人在暗地里等着看曹操的笑话,甚至打算在他出现危机的时候置之于死地,比如著名的衣带诏案。

因此,这样的政治环境就成了限制曹操事业的瓶颈,使他在南征北战的时候总是要提防自己后院起火。后来曹操封公建国甚至称魏王,就有这方面的考虑——毕竟,把能为自己所用的人纳入一个独立的国家体系,架空那些和自己唱对台戏的人,才能尽可能地把屋子打扫干净。

二、曹操的年龄

从个人层面上来看,曹操在打赤壁之战时已经五十三岁了,按当时的标准来说已经是一个老人了。人的雄心壮志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被消磨的。在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时候,曹操的志向也许就会被渐渐磨去,可能就会产生一种“我就做到这一步挺好,剩下的交给儿孙去干”的懈怠感。

例如曹操在征张鲁后,主簿司马懿向其建议应该一鼓作气继续进攻,直捣刘备老巢。曹操却不以为然地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人苦不足,既以得陇,何复望蜀?”

三、时代的背景

以上两点,都只谈到了曹操的个人问题;而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背景,才是真正掣肘他没能统一天下的底层原因。

中国的社会主导阶级,从东汉开始就已经逐渐从贵族社会过渡到了豪族社会。刘秀联合南阳其他豪族起家定天下,而后又主动将权力与诸豪族之间进行分享。豪族们在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后,渐渐变成了通过掌握文化从而控制官场的士族。

这些世家大族通过大量的兼并土地,从而成为了帝国农村的主人。在汉末的乱世之中,士族们纷纷建立坞堡以自卫,这一个个自给自足的小城市成功地抵御了军阀们的铁蹄,却也成为了三国统治者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最终,士族成功地战胜了军阀们所建立的三国,缔造了属于自己的晋朝。

然而士族阶级的腐化和堕落是极其迅速的,他们马上就在一片纸醉金迷中迷失了自我,并且丢掉了大半国土,只能在南方苟且偷生。这些人不仅阻碍了祖逖的北伐,甚至就连本就是桓温、谢玄的北伐也因士族内部的斗争而虎头蛇尾。就连此后的刘裕,也不得不因为这些士族的牵制而班师回朝,留下了一个永恒的遗憾。

综上所述,曹操统一天下之志的未遂,既有他个人的原因,更有时代的无奈。魏武何尝不英雄?只是时势不我与也!



青言论史


曹操勘称乱世之枭雄,身边能人异士众多,荀彧、许攸、贾诩这些心腹谋臣,在当时都可说是响当当的大人物!但有一位谋士,在他还在曹操身旁时,曹操可说是攻无不克,可惜英年早逝,让曹操深感惋惜,而这位厉害的谋臣就是郭嘉!他若没死,曹操可能早就完成统一大业。

▲可惜郭嘉英年早逝,他若不死,三国局势有可能因此改变。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郭嘉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郭嘉在三国中的知名度虽没有很高,但初期曹操得他帮助,总能料敌制胜!早在刘备依附于曹操时,郭嘉就曾提出,刘备有万人敌关羽、张飞跟随,而刘备得人心,不会为人之下。所以向曹操上谏「古人有说:『一日放纵敌人,便成数世的祸患。』宜早些建立恰当的位置。」意思就是要软禁刘备,但曹操却不接纳软禁刘备的计谋,才使刘备有机会壮大!

刘备剧照

▲郭嘉总能洞烛先机,精准预测敌人想法,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

公元198年曹操东征吕布,吕布固守城池,曹军疲乏,无计可施,曹操有意退兵,但郭嘉与荀攸都认为必败吕布,建议用水计强攻,果然攻克吕布。官渡之战前,曹操担心势力不及袁绍,郭嘉与荀彧便分析出曹袁间的十胜十败,令曹操信心大增。开战后,两军于官渡对峙,江东之主孙策有意北上,攻击曹操根据地许都,曹营众人皆感恐惧,但郭嘉研判孙策喜欢轻骑单出,必为刺客所害。果然,孙策在一次狩猎中被仇敌许贡的食客所杀。官渡之战结束后,郭嘉又预测出袁绍的几个儿子将爆发内斗,劝告曹操佯攻刘表,以诱导袁绍的儿子们内斗。果然袁绍的儿子自相残杀,曹操趁机夺取了冀州,稳固了在北方的霸权。

官渡之战

▲郭嘉死后,让曹操深感惋惜!

郭嘉擅长军事谋划,每一次总能洞烛先机,精准预测敌人想法,郭嘉在世的时候,曹操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一统天下似乎只是时间的问题。然而在郭嘉去世后,曹操出现了多次战略失误,尤其在赤壁之战惨败,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让曹操大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而后也经常怀念起他,说出「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的心声。


有史记载


应该是开局太晚,曹操是35岁的年纪,从中原腹地的兖州开局的,这是个四战之地,周围强敌环顾,需要先打破局面,才能开创事业。而历史上能顺利统一天下的,比如秦始皇刘邦刘秀李渊,无不是先控制边角,无后顾之忧后,才去争夺中原的,曹操初始的基地选的就不是太好,不时需要远交近攻多线作战。

此外曹操因为出生阉宦家庭,初始人才不足,争霸实力也偏弱,除了宗亲和有识之士,大多数人都不看好曹操,等他把汉献帝弄到手里后,局面才得以改善,这样曹操已经40多岁了。然后陆续消灭了北方的势力,远征乌桓稳定局势,等到跨马长江时,曹操已经50多岁,所剩的精力岁月都已经不多了。

而南方没有经历太多的战事,相对发展稳定,相比于北方的百废待兴,南方则是生气勃勃,用游戏比喻就是曹操氪血瓶通了关卡后发现,南方那些玩家已经氪金建完了设施,这玩的就是二种路线。

另外以秦汉的惯例统一北方的曹操,只需要学习始皇和刘邦那样,出兵南征传告天下国家就能一统,而且曹操的优势是代表了汉庭,南方势力本来应该拥护中央,表示归顺,至少刘璋刘琮是如此做的。但曹操没想到刘备孙权居然不服,联合反抗曹操的统一,又逢疫病爆发,曹操南征失败。后来孙刘继续联合,吞并南方北抗曹操,等到曹操与刘备孙权打了一圈车轮战后,他已经60多岁了,身体心境都可以说,很难再和南方二大势力,继续干耗了。

最后要说的曹操势力的内部也不很稳定,汉帝就多次密谋除掉曹操,夺回他皇帝的权利,200年有国舅董承之乱,209年又有国丈伏完之乱,还有杨彪孔融金玮魏讽等,前后数次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也就是说曹操势力,在内有皇帝与士族集团这二大势力的掣肘,这些都极大的牵制了曹操的精力,让他无法全力南征。


唐明国亮


很多人都奇怪,曹操这么大能耐穷极半生的努力,为什么就没有能够统一天下呢?

其实,在曹操的同龄人当中,如果有人能够统一天下,不会是曹操而是刘备。

如果刘备的起点和曹操差不多,东汉末年可能天下已经被他统一了。

曹操的父亲叫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后来曹嵩继承了曹腾的爵位还当上了太尉。所以,曹操的背景极为硬核。


早在20岁的时候,他就被举为孝廉当了郎官,没多久就到朝廷做了议郎。在黄巾军大起义的时候,他已经成为羽林骑兵统领,随后又当上了济南国的国相。后来董卓祸乱朝纲,那时候董卓也很欣赏曹操,甚至打算和他共商朝政。如果曹操同意,他早在汉灵帝时期就已经是朝中掌权的二把手了。汉献帝初平三年的时候曹操已经拥一支极为精锐的部队青州兵,本来这是一支几十万人的队伍,但曹操认为并不在多而在精,所以只保留了其中的精锐,兵力估计得有数万人,已经是当时天下数得着的大军阀了。


刘备和曹操相比起点可是低到了尘埃,刘备虽然是汉景帝之子中山王刘胜的后人,但等到他这一代已经是家道中落,只能和母亲靠卖草鞋维持生计。

所以,当曹操和长安城的贵族子弟们嬉戏玩耍的时候,刘备却为吃饭发愁,靠编草鞋过日子。当董卓愿意和曹操共商国政的时候,刘备还在寄人篱下,身边只有张飞、关羽等少数人追随,对汉朝没有任何影响力。

由于刘备的低起点,让他没有把握住镇压黄巾军大起义这个风口趁机坐大,也决定了在东汉末年军阀争霸中他一直没有能力发展出自己的力量。

直到赤壁之战前,刘备才勉勉强强达到十几年前曹操那样的实力,统帅数万兵马。

虽然起点低,一旦发展起来就让曹操感到了巨大的威胁。

刘备和曹操早就认识,两人曾经青梅煮酒论英雄,那个时候曹操就很看得起刘备,认为他将来一定会成为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

但当时刘备手底下兵少将寡,掌握的力量无法和超级巨头曹操相比。直到赤壁之战前才有了和曹操较量一下的能力,但如果没有和东吴联军,他也得败。

好在赤壁之战之后,刘备很快夺取了四川,并且占有了荆州,拥有两个州的刘备开始让曹操感到了真正的威胁。


因为,曹操发现他打不过刘备。

赤壁之战曹操输给了孙刘联军,算是两家合力之功。汉中争夺战可是曹操和刘备单打独斗,而且刘备还得防着孙权在背后捣乱(后来确实捣乱了)。

汉中争夺战打了两年,刘备硬生生把已经占据了汉中的曹操从这里赶走,并且杀掉了他手下大将夏侯渊。

汉中之战的失败仅仅是个开始,因为很快镇守荆州的关羽就率领荆州兵北上攻打樊城的曹仁。

曹仁是曹操手下大将,多次立下汗马功劳,在讨伐张绣的时候,曹仁陷阵克敌为军中第一猛将;官渡之战,曹仁负责了截击袁绍后勤补给的重任,让袁绍深受其苦。


这员勇将在关羽面前被杀的连连后退,于禁所率领的援军也被关羽使用水淹七军的计策全歼。

整个北方深受震动,梁、郏、陆浑一带的豪强武装随时准备迎接关羽,以至于曹操都想从许昌迁都了。

可见,面对关羽的北伐大军,曹操认为靠正面交战的方式击败他是不可能的,并且认为关羽迟早会杀到黄河流域。

而且,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曹操调集主力军队在淮河流域和关羽大战,就得防备刘备率领主力军队从汉中攻打关中地区。

但是,如果曹操不派主力南下抵御,关羽所率领的荆州兵马很快就会突破曹军防线威胁他的都城许昌了。


对曹操来说,幸运的是,当时天下三分,他可以利用东吴和刘备之间的矛盾阻击关羽。

关羽所镇守的荆州是孙权借给刘备的,但刘备一直不还,孙权很生气,就派出军队打算通过武力将荆州夺回。孙权毕竟在荆州地区有很强的人脉基础,再加上当时刘备正在和曹操争夺汉中地区,荆州地区兵马不多,所以东吴军队打的非常顺。

为了避免被曹操和孙权夹击,刘备只好同意在荆州问题上好好和孙权谈,于是双方决定平分荆州一带,荆州暂时安全了。

不过,随着汉中之战的胜利、关羽北伐又如此顺利,孙权心里边也是忐忑不安,不敢肯定变得更强大的刘备会不会同意他们此前的约定。

而此时,曹操在司马懿等人的建议下派人来会见孙权,陈述利害希望孙权和曹操结盟前后夹击关羽。

曹操使节的到来正中孙权下怀,和曹操结盟击败关羽就能避免刘备坐大。于是,公元219年10月孙权派人来到许昌见曹操,希望能够一起攻打关羽以显示自己的忠心。曹操非常高兴,发动大军南下配合孙权。



还没等曹操大军到达前线,关羽就因为孙权在背后的袭击全军崩盘了,荆州也被孙权夺回。

汉中之战和关羽的北伐证明,一旦刘备的势力和曹操相差不是特别大,曹操就不是对手。并且天下豪杰已经发现,照这个趋势进行下去刘备大概率会击败曹操建立大汉第三王朝!

刘备差就差在背景不行,假如把曹操的背景移到刘备身上,让刘备能够借助黄巾军大起义的风口发展起来,一统北方的就会是刘备。

夺取北方之后,在赤壁之战刘备只有一个敌人,那就是孙权,凭孙权依靠东吴一隅无力抵御刘备大军,大概率会听从手下人建议向刘备投降。

然后,刘备顺长江而上拿下四川。那么,整个天下就握在他手中了!

而曹操最有可能的归宿就是在刘备手下担当丞相。

曹操是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良臣,如果是刘备当他的领导,他很可能和先祖曹参辅佐刘邦那样去辅佐刘备。

这个时候最大的问题的是,汉献帝怎么安排!

所以,有刘备和他的团队在前边拦着,曹操就统一不了天下。


历史风暴


一、亲族不给力

曹操对外姓将领的军权向来是很控制的,曹操期间的兵权主要仍是会集在夏侯氏与曹氏诸将手中。

1、夏侯惇擅军政,亲屯田,但是交兵不仅把自个的双眼弄瞎了,还变成了三国史上仅有一位被绑票的名将,肉票将军瞎猴蹲。

2、夏侯家形似对刘备军没什么免疫力,夏侯渊不仅侄女被张飞给收编了,本身的莽撞战术给了习气集火的老兵油子刘备一个很好的机会,一炮就给轰死了。

3、曹仁曹洪朋友还算是比较给力,曹洪尽管军事通常,但打打辅佐或许都督一下军队仍是没疑问的,尽管后来由于小气开罪了丕公子差点丢了性命。

4、长子曹昂由于自个睡了张绣婶婶而死于宛城,而其时年岁最大的儿子曹丕才十一岁。

5、满认为年轻一代的夏侯尚曹真曹休能够给力一点,没想到两位姓曹的尽管才能蛮强,都是在败仗以后就去报到了,夏侯尚则是由于爱妾被曹丕弄死而郁郁而终,真尼玛多情公子。

二、职工不放权

不能说曹操对外姓将领不信赖,但肯定是没有大用的,究竟家族尚在——都是在曹姓夏侯姓都督的统辖范围内。

1、本来咱们从天主视角来看,好像张辽张郃徐晃等人的实力虽说不能与天人神将曹仁相拮抗,但至少是能够跟上夏侯渊的节奏,在交兵方面比曹洪夏侯惇高出的也不只是一点点,但曹操即是没有【尽其所能】。

2、比方关于合肥重镇,但同时让张辽乐进李典三位外姓名将率七千人守合肥,总让我有一种曹操真的很穷逼的幻觉。

3、再看三国论题下排名疑问区出现的策士,荀攸贾诩看似在曹操底下即是当当智囊,但这两位以资向来说明显就能够变成一名大将。

三、内部不稳定

曹操所谓在征讨乌桓以后的一致北方,本来有相当大的水分,北方一贯很【多务】,这不仅仅是说要康复经济发展生产之类。

1、西凉有马腾韩遂乱糟糟的,还有杨秋、李堪、成宜这一大帮看似不算很牛逼的小军阀,但钟会他爹即是搞不定,故而曹操在赤壁之前把马腾召入京城——夏侯渊田豫牵招在边境刷的经历也不少。

2、青州徐州地区的豪强一贯不稳定,尽管曹操形似很信赖臧霸同学,但曹操逝世后青州徐州那儿确实是乱了的,曹丕期间才算正式稳定下来。

3、对自个带兵过来的外姓将军或许当地豪族,曹操一贯不是很信赖——李通李典表示我把老婆孩子都放在老曹底下了。

4、所谓朝廷内部更是不稳定,耿纪韦晃之乱,魏讽案,时不时献帝还整出伏后这么的幺蛾子;另外还有称公称王遭到的某些阻力。

四、对手太强壮

刘大耳身为东汉末年十万刘氏家族中的落魄人士,发家时分简直毫无资本,一个黑社会靠商人的赞助得以参加平定黄巾起义的活动,以后官位一贯游走于县长与县公安局长的等级。

当年近半百的刘备旅居在刘表下辖下的新野县时,落魄如斯,他仍是在慨叹壮志未酬,不愧是老曹口中仅有与之比肩的人物,【今全国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孙十万尽管说军事渣,十八岁掌握江东,知人善任,江东之士族尽管对孙氏有所不满,但也没谁对孙权的才能有所置疑。

个人认为,第二点和第四点是最主要的。

第二点,曹操对有才能的外姓将领不行重用,夏侯氏曹氏这些他肯定信赖的将领却大多数体现并没有到达希望。

第四点,当对手与自个都是人中英杰且不犯致命过错的时分,也只能信任是上天让魏蜀吴全国三分了。



国版老酒张美娜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可谓是一代枭雄,他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了传奇色彩,这个人能文能武,不仅是个军事家,也是个政治家,他一生对东汉末年造成的乱世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深恶痛绝,在他的诗里有这样对时代的描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可以看出曹操在自己的作品里对这个时代的真实观点。对于这个雄才大略的枭雄来说,没有统一全国是不是有点遗憾。曹操到死之所以不能统一全国,有以下几点可能。

《第一点》就是曹聪这个人的性情问题,曹操是个特别爱惜人才的人,但是此人非常的多疑,又非常的贪恋女色,反复无常,这个人特别爱走极端,对人好的时候特别好,不好的时候恨不得杀了别人,他的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充分显示出曹操这个人的极端与跋扈的一面。

《第二点》之所以没有统一全国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曹操穷兵黩武,发动了赤壁之战,遭遇了人生最大的败仗,以至于曹魏好几年没有缓过劲来,曹操的有生力量在这场战斗中几乎损失了很大一部分,同时也使得孙权和刘备走到了一起,这是曹操统一全国,所不愿看到的。

《第三点》还有就是曹操心腹智囊郭嘉的英年早逝,对于曹魏来说可谓是一个不小的损失,郭嘉可谓是曹操身边的头号智囊,因为他的出谋划策,使得曹操顺利实现了北方的统一,而且战胜了几百年来都没有战胜过的北方的游牧民族。郭嘉的作用居功至伟。如果有郭嘉的存在,赤壁之战也不会打得一塌糊涂。

《第四点》就是曹操没有很好的运用好人心所向,曹操当年“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败笔,因为枪打出头鸟,正是因为曹操控制了汉献帝,才使得曹操成为了千夫所指的奸臣,曹操这步棋走得很差,过于张扬的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被天下人群起而攻之。

《第五点》就是曹操身边人才的流失,正是因为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使得天下的谋士弃他而去,三国时期一些著名的谋士能人,纷纷倒戈,投靠了孙权,刘备的手下,再加上孙权和刘备都很有威望,而且很得民心,又都精于社稷,所以曹操顾不过来,这两家的崛起,只能使天下呈现出三足鼎立的稳定格局。

要是当时曹操统一了全国,现在会怎么样。那就不了了知了。


小海盘点


我是史地纹身,我来回答。

曹操是中华第二帝国的奠基人,他的历史使命完成的很好,至于有没有所谓的“统一全国”(典型的现代人观念,当时更合适的称呼应该是“一统天下”),并不是他当时最优先的选择。

所以细看这个问题,似乎题主的潜台词在暗指曹操抱憾离世,但其实完全不是那样的。


先反问一句:曹操当时的使命和历史价值是什么?统一天下是最优先、最重要的使命和价值吗?

不是。

曹操当时最优先、最重要的使命,是为中华第二帝国奠定基础,是立规矩,是定制度,是在地上画了一个圈。

曹操前半生正处于中华第一帝国的末期,当时的帝国陷入了死循环:皇权依靠亲信,向亲信分权。但亲信(最早是外戚)如果也不可靠怎么办?那就用另一股亲信(宦官)来压制,那如果压制别人的亲信又不可靠了呢?那就翻过来让原来的亲信(外戚)上位呗……这种谁赢谁扇对方一巴掌的游戏规则,容易让人着急上火;一旦激化到有人掀牌桌的节奏,那就彻底玩不下去了。年轻时的曹操,就曾亲眼看着第一帝国的牌桌被掀翻了。

日子总要过嘛,舞照跳,马照跑,牌局还要继续啊。曹操和几个同样热心的小伙伴马上就行动起来,要把翻掉的牌桌重新支好。

支牌桌其实很容易,但关键在于大家要讲好新的规矩,不然怎么玩下去?于是,大家七嘴八舌的拿出了主意,有的主意大家都说好,有的主意大家都嫌烂,但多数人都认为,游戏规则好不好,要上桌玩一玩才知道。

于是大家试玩了几把,其中,曹操、诸葛亮、孙权三个人的性格都很强势,嗓门都也大,三个人吵的最凶,还动了手。但其实他们私底下还是惺惺相惜的,因为他们的意见实质上是一样的(分权给庶族法家)。三个人争吵不休的结果就是,不同意他们意见的小伙伴都插不上话,所以他们的意见一度左右了牌桌。而曹操,又是三人中最早提出想法的,加上他嗓门最大,干活最卖力,最最要命的是骰子居然也在他手里,所以在新牌局(中华第二帝国)中,曹操就成了事实上的话事人。

这时候的曹操最最关心的是:牌局是不是他组的,规矩是不是他立的。至于什么时候能把桌上的钱全赢过来?干嘛要着急?慢慢玩咯,我还有子,子还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当然,我们都知道,后来的故事并没有完全按照曹操的剧本演下去,因为牌桌上有好几个个闷头不语、扮猪吃老虎的家伙(司马懿、陈群),曹操活着的时候,他们都喊着你老大说啥都对;曹操一死,他们就开始唧唧歪歪软磨硬泡要“削微”改改规矩(推出“九品中正制”取代“唯才是举”),然后,他们居然还成功了。于是,这个牌桌的氛围后来其实有点儿变味(分权给士族儒家,而不再分给庶族法家,想想士族钟会是怎么欺负庶族邓艾的)。

曹操毕竟不是宋方金,遇到宋丹丹改剧本还能去打一场笔墨官司,曹操的棺材板可是被司马懿按的死死的,眼看着别人改了他的剧本也没有办法诈尸。

所以历史的定论是:

曹操是中华第二帝国的奠基人,曹丕、司马懿是中华第二帝国的建立者。


再问一句:曹操很热心于统一天下吗?

没有,他不热心。或者说,他没有执念。

曹操生前就对自己的历史贡献没有什么超越时代的奢望,他对自己的定位很明确:把打翻的牌桌重新支起来,重新定规矩,这就够了。至于自己能在牌桌上玩到什么程度,那是天意,阳寿毕竟有限嘛。

在“统一全国”和“开创新帝国”这两个子任务中,如果一定要优先选一个的话,曹操每次都是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

征西凉、征汉中、征荆州,曹操多次在征伐半途中选择回师,而且每次回师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升职。军事从来都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曹操始终很清醒。

临死前的曹操,内心应该非常平静而坦然,他的遗嘱只关心家长里短的琐碎小事,对那些所谓的天下大事只字不提。很多人都惊讶于枭雄曹操临死前的婆婆妈妈,这可真是曹操不急看客急啊。看客虽然愚钝,但曹操自己知道,他该做的,都已经做了。

回答完毕。


史地纹身


曹操为什么到死也没能统一全国?

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三点原因:

1.曹操有才能,也有缺点

在曹孙刘三足鼎立之势形成之时,三分天下,曹操独占其二,可谓实力相当雄厚。但是地盘大了,曹操也得分散兵力去驻守,所以,每场战斗中能够参战的军队并不是他所有人马,这也就不能发挥他的绝对优势了。其次,曹操本人虽然是治世之能臣,但是疑心特别重,他的属下并不都是诚心归顺的,只是畏惧他的势力而已,并不会替他卖命,他所能依靠的只能是他的宗亲而已。后期他自立为王,篡汉之心昭然若揭,因此从实力和社会影响上来看,都不能够成他发动统一战争的条件。所以一直到死他都没有统一全国。

2.刘备和孙权实力也很雄厚

刘备占领蜀地,物资富饶,文有诸葛亮,武有五虎上将,可谓兵强马壮。孙权盘踞江东地区多年,基业根深蒂固,更有强大的水师。因此,就算孙刘地盘很少,但是两者联合起来的话,曹操攻打他们并没有多大把握,只能等待孙刘两家产生隔阂,他才有可趁之机。但是在曹操有生之年,他并未找到这样的机会,因此至死也没有统一全国。

3.赤壁之战损失大

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本是曹操发动的统一全国的大规模战争,这次可谓是胜算最大,无奈由于他的骄傲轻敌,使得他在这场战争中遭受惨败。此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由于他实力大减,他短期内已经不能再发动统一全国的战争了,只能使自己的百姓休养生息,重新积聚实力。之后在他的有生之年内,他又打了几次小规模的战争,无奈孙刘联盟的实力也很大,曹操并没有占到太大的便宜。直到曹操65岁去世,他都没有完成统一全国的梦想。

所以,就曹孙刘三家的实力关系以及当时的社会条件来看,曹操都不能够统一全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