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造車狂人們的“買買買”往事

同樣以“買買買”來佈局汽車領域,李書福與許家印的邏輯並不相同。

李書福性子張揚,說話沒遮攔,經常砸人場子。

剛造車時候,他說汽車無非是“四個輪子、兩部沙發加一個鐵殼”,沒什麼了不起;2000年前後面對國外車企,他說“通用福特、遲早要關門”;後來自己造車成功,買了沃爾沃,成了小巨頭,說話還是直接,2018年時候,他先是說“互聯網公司造車就是一天到晚在瞎忽悠老百姓”,之後又說“有些實體經濟經不起虛擬經濟的誘惑,為了賺取快錢而進入自己不熟悉的行業,趕熱浪,造概念,結果是欲速不達。"

那時最火的互聯網造車的名字裡,毫無疑問有賈躍亭的法拉第未來的名字,那時他已經吸引了許家印的注意。

按進房地產的資歷,許家印還比李書福晚了兩三年——李書福九十年代初就帶著一千萬去海南炒房,許家印直到1994年才在廣州開始房地產生意,不過李書福被拍倒在海南泛著泡沫的沙灘上,許家印卻趕上了房地產的好時候,八年後入主“瓊能源”,將其更名為“恆大地產”,實現借殼上市。

可到了2017年,國家去槓桿,房地產降溫,行業銷售額增速放緩,有業內人士甚至預測“房地產天花板會在2018年年前到達”。恆大先前試了糧油、乳業、礦泉水等產業,但比起房地產,這些都是小生意,成功了帶不來多少錢,失敗了損害商譽。許家印以鐵腕果決著稱,這次決定賭個大的,要去做新能源車,成了李書福口中“趕熱浪”的人。

不過,許家印趕熱浪的方法,和李書福如出一轍:買買買。

2000年,“放牛娃”李書福愛上了明星沃爾沃,並在2010年迎娶成功。在此之後,吉利開啟買買買之路,併購寶騰、路易斯,入股戴姆勒、收購美國太力飛行汽車等,向全球化帝國拾級而上。

“地產狂人”許家印試水新能源汽車時候,說自己“什麼都沒有,一窮二白”,而要實現換道超車,就是要走一條世界歷史上所有汽車企業都沒有走過的一條路。“我們把能買的核心技術、能買的企業都買了。”為此,許家印計劃3年砸下450億元。

這是一條門檻很高的路,要上路得先有上千億的資金募集能力作為後盾;但這也是一條看起來容易的路,只要有了錢,前方便彷彿看起來一路平坦。

但事實上,花錢能解決的問題,往往只是一系列問題的開端而已。

一戰成名與出師未捷

和沃爾沃的牽手,讓李書福和吉利聲名大噪。

2010年春天,吉利18億美元收購沃爾沃100%股權的協議塵埃落定。李書福圓了夢,他做比喻稱,“吉利收購沃爾沃,就像是一個農村小夥子愛上了一位電影明星”。

“有如蛇吞象,消化的了嗎?”外界的質疑聲卻此起彼伏。就在2008年,沃爾沃的稅前虧損高達15億美元,而且還欠著福特35億美元的債務。而2009年上半年,吉利汽車實現淨利潤5.595億元,雖然同比增長110%,但與沃爾沃的虧損相比,仍是小巫見大巫。

李書福卻再出“狂言”,“吉利打算在兩年內讓沃爾沃扭虧為盈”。在李書福看來,沃爾沃是一個在全球範圍內受人尊重的高端豪華汽車公司,且是一個完整的汽車公司,“從研發、製造、銷售、服務到人才培養,零部件體系,以及和汽車相關的各方面基礎研究,都非常完整。”

最終,李書福成功了。7年後的2016年,沃爾沃汽車成功實現經營利潤12.5億美金,這也是該瑞典汽車企業90年來交出的最佳成績單。《華爾街日報》把李書福類比為亨利 · 福特,稱 " 他們身上都有著一股天然的農民智慧 "。

許家印在造車和“買買買”的起點上,則不幸遇到了賈躍亭。

2018年6月,“白馬騎士”許家印正式成為FF的真正控制人,通過香港時穎公司間接持有FF 45%股份。蜜月時期,恆大為FF輸血8億美元(55億人民幣)。一個月後,許家印去往位於洛杉磯的FF總部視察,並在此前後主動提出與FF簽訂一份“補充協議”,為FF進一步提供資金保障。

而賈躍亭雖不再是FF的大股東,但仍繼續擔任公司CEO一職。更為重要的是,賈躍亭享有控制權。據FF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的主導權採用AB股形式,賈躍亭持有FF 33%的股份,但一股擁有10票的投票權;投資人(恆大集團)持有FF 45%的股份,但一股僅有一票的投票權。

不料,在簽訂補充協議後,恆大委派高管管理FF中國。“恆大正在用傳統地產企業的一套不尊重人性、扼殺創造力的管理制度套用在FF中國公司。他們的月度績效考核、攝像頭監控等措施把研發技術人員當作房地產銷售來考核。他們完全不懂如何運營一家互聯網背景的高科技車企。” FF研發總負責人Mattias表示。

2018年9月3日,恆大集團甚至委派高管到美國與賈躍亭就管理權問題進行談判,賈老闆被要求辭去CEO職位。

一個月後,賈躍亭決定反擊,發起訴訟將昔日“馳援者”許家印踢出局。而恆大方面表示,賈躍亭半年便耗盡其第一筆投資金額8億美元,又向恆大提出再提前支付7億美元。時穎已經履行相關協議項下的責任,而Smart King提出仲裁嚴重傷害了時穎及其股東的權益。

當年12月,許家印與賈躍亭正式分道揚鑣。但也正是在這次之後,許家印更堅持了“買買買”策略,恆大在之後的收購裡,不但要成為公司的控股股東,還要在執行管理上完全接管,避免FF事件的再次發生。

同樣的策略,不同的起點,讓李書福和許家印的併購之路有了不同的底色。

造車狂人們的“買買買”往事

製圖:未來汽車日報

“買買買”背後的不同邏輯

吉利是自己起家,到了發展和轉型階段,才開始依靠併購來加速戰略執行,而恆大的“買買買”,則是要給自己爭取一個入場資格。

決定造車的第二年,李書福便集齊了工廠、技術,並自制生產線。1998年8年,吉利靠集體智慧研發出第一款兩廂車,取名“豪情”。彼時,吉利已繞過豐田而自主研發出吉利1.3L發動機、自己生產關鍵部件、將原材料全部國產化、生產出遠景等八大車型。

而許家印則坦言,過去做地產的恆大要造車,要人沒人,要技術沒技術,要經驗沒經驗,要製造基地沒製造基地,“什麼都沒有,一窮二白”。跟動輒擁有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曆史的行業龍頭相比,“簡直相差十萬八千里”。

有業界人士評論許家印:“第一,不憚於承認自己完全是門外漢;第二,似乎也不關心整個造車過程會是什麼樣。”

不同的起點,也使得兩位狂人的併購風格迥然不同。

比起李書福,許家印的風格更加激進,他需要用更多的錢,來彌補時間上的落後。

在許家印的計劃裡,恆大新能源從零開始,三到五年的時間要成為全球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為了完成這一目標,在與賈躍亭聯姻期間的2018年9月,車還沒開下生產線,許家印便投資145億元購買了廣彙集團40.96%股權,搖身一變成為廣彙集團第二大股東,得以共享這家全球最大的汽車經銷商在全國擁有的11家區域公司,以及1200多個銷售網點。

僅僅2019年1月這一個月,許家印便完成3次收購。他分別豪擲9.3億美元、10.6億元,收購Mini Minor Limited及其持有的國能電動汽車瑞典有限公司NEVS、成為世界頂級超跑公司柯尼賽格的股東、收購電池廠商上海卡耐基新能源58.07%股權。

造車狂人們的“買買買”往事

製圖:未來汽車日報

李書福買下沃爾沃被看做“蛇吞象”,但實際上,他在收購上十分謹慎。

這與吉利汽車的資金不足有關。2005年6月,在上汽放棄收購英國羅孚汽車後,李書福透露吉利正在與羅浮汽車進行收購接觸。彼時,海通證券分析師認為,“由於收購資金龐大,吉利整體收購羅浮可能性很小。”最終,李書福透露,收購羅孚汽車毫無進展。

即使是在讓吉利名聲大噪的沃爾沃收購案中,吉利也被傳出“自有資金嚴重不足”、“有大批海外貸款需要償還”的傳聞,不過吉利官方稱傳聞不實,但其卻拒絕透露收購資金來源。

而在收購節奏上,即使在收購案較多的2017年,李書福也僅有3次併購大動作:寶騰汽車49.9%的股份、路特斯51%的股份、美國太力公司(飛行汽車)全部業務和資產。

“李書福的每一次收購,背後都是基於資源交換和多層面合作為大前提,許家印更多的是投資行為。”一位汽車行業人士告訴未來汽車日報。

藉助收購, 2019年11月之前的一年多時間,許家印便為恆大安排了包括技術、資質、電池、銷售、人才等在內的汽車上下游產業鏈佈局。而據汽車媒體“autocarweekly”統計,通過廣撒網方式,恆大獲得了整車製造、底盤架構、動力總成、輪轂電機、動力電池等核心技術。

按照造車的正常邏輯,一臺新能源汽車要達到各方面技術都是世界最先進的,從研發到量產至少需要4到5年時間。“如果恆大要四、五年才能把車造出來,人家就笑話了,也可能會錯過最好的發展機遇期。” 許家印介紹,恆馳品牌第一款新能源汽車“恆馳1”將在今年上半年正式亮相。

而李書福更多的是通過收購“明星大牌”而實現“一箭多雕”。技術反哺、節省成本、打入國際市場、拓展業務,一個都不能少。

2010年,李書福在接受新華網採訪說,“收購沃爾沃跟新能源汽車有關係”,他認為,“新能源車是世界汽車工業的未來,到時,吉利生產的所有車都將是油電混合動力車。但憑中國現在的研發投入,遠遠趕不上發達國家的進度。”

李書福的話在3年後得到應驗。在沃爾沃主導、吉利參與下,兩者共同研發了首箇中級車基礎模塊架構CMA架構,通過此架構,領克01、領克02等車型不僅享受到更多越級技術和配置,還有效幫助了沃爾沃分攤平臺生產成本。2020年,領克正式在歐洲市場銷售,向海外市場打出一記響炮。

併購沃爾沃後,吉利又入股戴姆勒成為單一最大股東、收購寶騰路特斯、欲將沃爾沃吉利重組上市,其背後的目的均是為實現技術、成本等各領域的整合效應,更大範圍地促進汽車主業的合縱連橫。

造車狂人們的“買買買”往事

製圖:未來汽車日報

挑戰尚存

不過,對於併購來說,錢到賬往往只是挑戰的開始,不同業務、不同文化、不同風格的企業,如何磨合減少內耗向來都是一個難題。

李書福採用的依然是“放牛”式的順其自然的方式。2010年收購沃爾沃時,李書福的策略是“放虎歸山”,保留沃爾沃的生產和研發設施、經銷商網絡和工會協議。這使得10年後,在吉利汽車與沃爾沃汽車合併之時,外界對吉利做出了可以妥善處理好工會問題的判斷,“不太擔心會發生裁員、減員等涉及員工利益的情況”。

地產起家的許家印,思維上的轉身幅度要更大,要處理的問題也會更多。

一位造車新勢力聯合創始人接受未來汽車日報採訪時坦言:“恆大造車的問題就是跨界組合,磨合過程長,短時間無法以汽車產業為核心進行思考。”原本專心造車的法拉第未來(FF)工程師孫銘曾告訴未來汽車日報,2019年8月,其在恆大“金九銀十”前夕被鼓勵要參與“全員營銷”,在朋友圈吆喝賣房,這讓他覺得“不能理解”。

與此同時,一通“買買買”過後,企業不可避免地會面對資金不足的問題。

從收購吉利,到一路併購馬拉西亞的寶騰、蓮花,再到以估值約90億美元投資成為戴姆勒第一大股東,汽車維基統計稱,這些年的海外併購至少花掉李書福150多億美元。而據澎湃新聞,這些鉅額的資金輸出,除了依靠吉利自身的財務積累之外,也常使用槓桿操作。這也意味著,其一方面要警惕股價下跌帶來的對沖風險,另一方面“借來”的錢始終還是要“還”的。

於是,出於引入資金、提振股價等因素考慮,吉利正在謀求與沃爾沃合併,通過香港吉利汽車上市主體來實現與全球資本市場的對接,下一步還將考慮在瑞典斯德哥爾摩上市。

恆大汽車似乎含著“金湯匙”出生。2019年半年報顯示,恆大實現營收2269.8億元,淨利潤270.6億元,現金餘額2880億元,總資產20985億元。對於造車業務,恆大短期內看似並無資金匱乏之憂。不過,地產是個高槓杆生意,一旦地產出現問題,恆大造車業務難免受到波及。

恆大對現金流的重視,也體現在對疫情的反應上。近期,恆大發起史上最大優惠力度的“硬核”促銷:2月18日至2月29日期間,全國在售樓盤住宅(含公寓及寫字樓)可享受七五折優惠;3月1日至3月31日可享受七八折優惠。恆大以這樣的方式,確保在疫情期間,現金流不會出現重大問題。

而且,法拉第未來的前鑑不遠,如果恆大再次忽略管理問題,使得併購企業整合時間過長,遲遲不能自己造血,那麼恆大失去的,可能不僅是併購的鉅額支出,還有更難補足的時間成本。

造車狂人們的“買買買”往事

如今的收購也並未讓狂人們順利“超車”。

新能源車是公認的未來,李書福還曾定下目標,“2020年吉利九成以上都是新能源汽車”。吉利也為此多線佈局,2014年,它收購英國電動車公司Emerald Automotive。2017年12月,吉利與沃爾沃成立合資公司生產電動車領克。2020年1月,吉利與奔馳聯姻,生產小微型電動車smart。

但一番收購併未讓吉利新能源車在競爭中獲得領先。2019年吉利新能源車銷量達11.31萬輛,佔集團總銷量僅16%,且落後於比亞迪、北汽新能源,後者新能源車銷量分別為22.95萬輛、15.1萬輛。同時,在30萬以上的高端品牌佈局上,吉利仍處於真空狀態。近期傳出的“3億美元入股蔚來”的消息,雖然消息最終被證明為假,但也能看出吉利對於高端品牌的渴望。

對於許家印而言,本就是“後來者”的恆馳汽車,能否從新造車企業和進軍新能源領域的傳統車企口中搶食蛋糕,仍需要時間考驗。即使攪局成功,怎麼賺錢也是問題。迄今為止,各家造車新勢力無法走出集體虧損的困境。和恆大一樣“不差錢”的蘋果、華為,均放棄了整車製造夢想,就連曾豪擲20億英鎊的戴森也因“看不到新能源汽車的商業可行性”而及時止損。

26年前,李書福曾有機會成為許家印的同行,他帶著1000多萬去了海南,投資房地產,但不幸被拍倒在泛著泡沫的海灘上,賠得一乾二淨,“不得已”去做了摩托車和汽車。現在,兩個人再次在同一領域相遇,他們有著相似的野心,有著相似的手段,但前路也都充滿著挑戰。

在全球汽車行業轉折的時刻,他們依靠“買買買”獲得了進入競技場的機會,但比賽越到後面,賽制越發殘酷,也有越多的挑戰,是無法依靠“買買買”來解決的。

作者 | 焦曼婷


造車狂人們的“買買買”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