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为什么有的文章阅读量10万加,有的却几十?做到这5点,你也可以

经常会看到一些文章,动辄阅读量多少万,而有的却只有几十,并不是我们写的不好,只是可能没注意到方法,如果我们注意到其中几点,就会避免这种损失。

我们写文章,不能自嗨,要创造价值,读者觉得你这篇文章好,对他有帮助,他才会收藏转发一条龙。这就是我们文章所创造的价值。

当然,一篇好文章涉及到很多方面,一个好标题,一个好选题,一个好开头和好结尾,要有信息增量等等很多歌方面。这篇文章仅就内容方面说一下,也就是粥佐罗老师的《学会写作,自我进阶的高效方法》,其中第一章第四节的主要内容做个拆解。

作者在书中指出,为什么有的文章阅读量那么好,而有的文章却阅读量惨淡,标题固然是关键,但方法也很重要。书中给出了几个知识点。

一 提供新知,创造价值

读者阅读时想从文章中学习他们不知道的新知识,新方法或是一个从未听过的新故事,或是同一件事切入不同的观点,如果你的文章中所写知识他们都知道,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花时间来看你的文章?

说直白一点,我们写的东西要对读者有帮助才行。

还是以我们写故事为例,不是作者随随便便讲个故事就好了,故事必须强调主题,就是我们通过这篇文章向读者传达了一个什么价值观?读者能从我们这篇文章中悟到什么东西?是开心快乐?是夫妻,婆媳相处之道?还是从这个故事中受到启发?

我有一篇写夫妻关系的故事,下面有读者留言说她也和女主差不多,还说她以后要改自己的毛病。你看,这个读者悟性很高,她能从一篇文章中立马想到了自己的婚姻。那这篇文章,就对她有小小的帮助了。

二 信息量大且密度高

作者说他在2018年国庆前一天,,写了一篇“干货”文章《如何科学安排假期,做真正会休息的高手?6000字干货给你讲透》。一篇6000字的文章,作者用换脑、主动娱乐、被动娱乐、自控力、心流、边际效应、峰终定律等概念给大家介绍如何科学休息,读者读完大呼过瘾

这就是信息量,读者从中看到了他们以前不知道的新知,肯定会收藏转发一条龙的。

反过来,如果你在文章写了大家随便在网上一搜就能搜出来的东西,他们看个开头还有兴趣看下去吗?

三 逻辑性强,论证精彩

很多初学写作者不讲究框架和布局,想哪写哪。读者往往看的一头雾水却还是不明白。这就是逻辑问题没有处理好。

为此,作者在书中还特别做了一个小实验,如果我们用23751683271457648让大家按顺序记下来,可能多数人都记不住。但我们把它归纳为1234567887654321,大家是不是看一下就记住了?

同理,逻辑不通的会让读者看起来一头雾水,完全不明白作者在讲些什么。

正确的做法,提出一个观点,然后由几个事例去层层论证,当然,这些事例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必须是和主题契合的事例。

我们写故事也一样。譬如写婆媳矛盾,肯定不会是刚开始就有矛盾,一定是平常日子里无数次小矛盾累积而成。那些不起眼的小事,积累成伤,疼痛入骨,最后就在某一瞬间爆发了。

如果写儿媳妇刚结婚就和婆婆有矛盾,那就逻辑不通。不能让读者信服。

四 容易理解,不能高冷

千万级大号“十点读书”的创始人林少在谈“什么是优质内容”时,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它不能高冷,不能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它不能低俗,不能只迎合人们的欲望。

偏学术的句子要把它写的通俗易懂,你是专业人士,用些专业术语,如果你的文章只在本行业内,那没关系,大家都看得懂,如果是面向全网读者,那尽量把它写的大家能够理解,千万不要去写一些迎合人们欲望,很低俗的东西。

还是以我们写故事为例,一定要宣传正能量,要有好的价值观。作者站位要高,对笔下每一个人物都保持悲悯。

故事立意一定要好,要有价值,有内涵,要多写励志,温暖,真善美对人有启发,能给人带来快乐的故事。对读者有帮助有好处的才是值得我们写的。

我觉得我们写故事也可以用到这一点,高冷。如果写的那件事太莫名其妙又很离谱,很多人都表示怀疑的,那么即便这件事是真的,还是要果断放弃这个题材。

如果一篇文章中都是繁体字,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受众会小很多,因为多数人是不喜欢看繁体字的。

五 真诚沟通,不端不装

我们写文章最大的忌讳是说教,要把读者当做朋友真心来对待。语气平和,态度端正且真诚。读者都会从你的字里行间感受到的。

我们付出真心对读者,他们也必定会付出真心待你。相信长此以往,大家都会收获一大批朋友的。

以上五点都做到了,假以时日,你一定会收获你想要的。

写作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不停地练笔,不停地学习,所以,照这个方法坚持下去,好运在后面。

最后再总结一下一篇好文章注意这五点,提供新知,有信息增量,逻辑性强,容易理解,和读者真诚沟通。

杨绛先生说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愿我们每一个热爱写作的人,都能用手中的笔去抒写你的美丽人生!加油!你我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