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韩国人在《鸣梁海战》里,到底吹了多少牛 ,哇啦一下

《鸣梁海战》来了。该片一举打破了韩国电影票房纪录,有三分之一的韩国人都进影院看了这部爱国主旋律大片。但鉴于韩国人平时就爱吹嘘自家历史人物,动不动把他们提升到有些离谱的高度,中国观众似乎对《鸣梁海战》并不买账。

韩国人在《鸣梁海战》里,到底吹了多少牛 ,哇啦一下

最近,因疫情影响,只能呆在家里。所以,看了很多电影来打发时间。不幸的是,看到韩国的抗日神剧《鸣梁海战》。但看完也有疑问,这是不是一部韩国人夸大历史的自嗨片呢?电影里那场发生在万历朝鲜战争后期的海战,真的以12艘船战胜了日军300多艘?这场战争的 实况到底是怎样的呢?

我们还是亲自来扒一扒当年的战况吧!

日本人为啥要打朝鲜人民?

韩国人在《鸣梁海战》里,到底吹了多少牛 ,哇啦一下

(丰臣秀吉画像)

日本人不是闲得发慌没事儿打着玩儿,其实上这场战争是由一个叫丰臣秀吉的老人发动的。看过日本大河剧的瓦友们可能对这个厉害的老人有些印象。

16世纪80年代,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掌握了军政大权。可惜日本僧多地少,资源匮乏,为了满足各方的利益以及他的野心,唯一的办法就是对外扩张。可是从哪儿开始扩张呢?就地理位置而言,日本孤悬海外,要向大陆发展,只能先打朝鲜。刚好对面的朝鲜在搞党争,军事也多年不操练了,有机可趁,于是这个老人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万历朝鲜战争正式开始。

战神来了!

韩国人在《鸣梁海战》里,到底吹了多少牛 ,哇啦一下

李舜臣(1545.5.5~1598. 12.16)

韩国人在《鸣梁海战》里,到底吹了多少牛 ,哇啦一下

(崔岷植饰演的李舜臣)

鸣梁海战发生在万历朝鲜战争的后期,是日本第二次侵略朝鲜的时候。打赢这场海战的将领叫李舜臣。影片中,由韩国资深演员崔岷植饰演。

李舜臣47岁以前,仕途不顺,不是因为心直口快得罪人就是莫名其妙背了黑锅,总之就是频频被贬谪。直到他的好友——柳成龙(此时,柳成龙已经是举足轻重的辅弼大臣)提拔他担任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从此铸就了一代海上战神。

12条船打沉了300多条船?

韩国人在《鸣梁海战》里,到底吹了多少牛 ,哇啦一下

(鸣梁海战战局图)

前面说到朝鲜一直在党争,党同伐异。连李舜臣这个不爱搞政治的局外人也受到牵连,不幸躺枪,被人取而代之。在他坑爹的同事——元均的带领下,朝鲜水军几乎全军覆没,日军完全掌握了制海权。所以打鸣梁海战的时候,李舜臣是临危受命,七拼八凑还是只有12条船,对阵日本300多条。

重点来了,即便如此,战神还是赢了!只是没有“打沉”300多条这么夸张。实际上,日军只损失了30多艘,是总兵力的一个零头,其他的都是被吓跑的。在电影里,日本武将藤堂高虎最后下令大部队撤退了。

在影片61分钟的超长海战中,李舜臣的战术可谓层次分明,根据鸣梁海峡水流的变化,部署不同的作战计划。虽然不乏民众用小船把李舜臣的大船拉出漩涡这种煽动情绪所需的情节,总体而言,电影呈现的以少胜多还是真实可信。以寡敌众靠的是啥?

1、龟船

2、人不生地很熟

3、舰船体系

4、打仗心态

5、擒贼先擒王

龟船是什么?

李舜臣小时候喜欢自己造弓箭,后来做了水军将领就开始改造龟船。他改造的新式龟船长35米,宽11.8米,稳定性好,不易翻船。龟船上有70多个空洞,可以放枪、炮或射箭,而同时期日本最牛的安宅巨舰上,才装了3门炮。它用厚木板做拱顶,没有裸露在外的舷板,外层木板上有很密的刀子和锥子形铁签子,就算鬼子跳上甲板,也进不去船内。

韩国人在《鸣梁海战》里,到底吹了多少牛 ,哇啦一下


船头是乌龟状,从乌龟嘴里能喷出烧硫黄和焰硝等毒气。除了吐毒气,船头里还有火炮,是近攻利器。龟船的船头是个宽大的平面,虽然跑得慢,但能快速掉头、迅速贴近敌船,配合火炮集中攻击。船底安放了两排共二十支船桨,每橹四人,令它具有超强的机动能力。总之就是:我能打你,你打不着我。人不生地很熟

韩国人在《鸣梁海战》里,到底吹了多少牛 ,哇啦一下

在自己的国土打仗,朝鲜水师有一个先天的压倒性的优势——熟啊。对鸣梁地区的洋流、天气的熟悉让李舜臣能够随时根据战况做调整,经常把日军的舰队阵型搞得乱七八糟。舰船体系相去胜远

日本水军有个致命问题就是他们的操船没有明确分工,一开打就乱成一团。但朝鲜水军师承大明体系,开战之后大家各司其职,稳中有序。李舜臣多次以少胜多,如有神助,打得日军没有反抗能力,就是因为这两个体系的效率差所致。

打仗心态

打仗这事儿,士气特别重要。李舜臣的性格特别稳重,在战争中临危不乱,一直冲在最前线,使得军心稳定。主帅如此凶猛,部下岂能贪生怕死。打鸣梁海战的时候,更是如此。他知道这次以寡敌众,大家都没什么信心,于是他一马当先,冲进敌阵,给士兵们壮士气。

即便如此,逃兵还是有的,以李舜臣的治军严明的作风,遇到这种情况自然是杀一儆百,并告诉其他将领:不得退却,违令者斩。横竖是个死,大家就拼尽全力了。在电影里,李舜臣反复强调,要利用恐惧,这既指本军的恐惧——将恐惧化为勇气,也指敌军对自己的恐惧(日军对李舜臣有所忌惮,不敢贸然出兵)。

擒贼先擒王

古人云:擒贼先擒王。李舜臣和其手下深谙其道。两位日军指挥官的相继阵亡让日本水军大乱,群龙无首。朝鲜士兵士气大涨,一口气打沉了日军三十条船。其他日本水师一看形势不对,跑的比兔子还快。鸣梁大捷。

《鸣梁海战》番外篇

电影里缺失的明军

说完了鸣梁海战,我们来说说委屈的明军。鸣梁海战明军确实没掺和,但是万历朝鲜战争,大明士兵可是实实在在的为光复朝鲜抛头颅洒热血。但是所有韩国拍的电影电视剧、包括如今研究万历朝鲜战争的韩国学者,无一例外,口径一致:仗是朝鲜自己打赢的,明军什么忙都没帮上。

实际上,日军自1592年从釜山登陆,一路所向披靡,连克汉城、开城、平壤。两个月不到,朝鲜就三都守失,八道瓦解。朝鲜将领们大部分都是大敌未到、拔腿就跑的类型。后来连朝鲜王室都跑了,只能向明朝求救。

该明朝援军上场了。这里不得不说一个人,辽东军最高领导人李如松,在同年的圣诞节援朝来了。他来之前,朝鲜只能在平安道一角苟延残喘;在他几次征战后,三道八都相继光复,日军反而被挤到了釜山。可惜战后朝鲜人各种不待见他,对他口碑极差。

再有,日本贼心不死,二次来犯的时候,朝鲜人虽没有像第一次那样拎包跑,但是奈何军事素质差还是被打的频频溃败,眼看着又要不行了,这时候明朝援军又来了!这次打的没有第一次那么漂亮,双方以战略相持为主,死磕到底。中朝联军陆续增援人数远超日军。没过多久,发动这起战争的丰臣秀吉病逝,日军才撤退。

除了正儿八经的战功,明朝援军还给日军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那个年代的明朝还是天朝大国,日本对于这个富饶的国度还是有所忌惮的,这种压力让日军在战略上逐渐陷入被动,使得他们转进攻为防守。

参考资料:《明朝那些事儿》、《壬辰1592—决战朝鲜》、《帝国最后的荣耀》、维基百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