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声张·评疫㊾全面“禁野”,养殖户何去何从

连日来,记者调查采访了四川数十家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目前,饲养繁育野生动物场所被封控隔离,养殖户们一边期待疫情尽快过去,一边又很担忧:“现在被封控隔离的动物不能销售,如果以后不能养殖了又该怎么办?”

声张·评疫㊾全面“禁野”,养殖户何去何从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禁止买卖、食用野生动物”,现在近乎成了全民共识。与此同时,野生动物养殖行业也是备受争议。

2月24号,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禁令之下,野生动物养殖户该何去何从?这确实是个大问题。

声张·评疫㊾全面“禁野”,养殖户何去何从

调查估算,全国野生动物养殖产业的从业者超过1409万人。在养殖产业规模上,各地人工饲养繁殖的野生动物种类多达几百种,龟鳖类、毛皮动物、蛇类、鹿类、鳄鱼类、蛙类等养殖业,已经形成集约化生产。

我们认为,禁令之下,首先亟需明确的是,究竟哪些野生动物禁养、禁卖、禁食?2月24号出台的《决定》,对于全面禁食野生动物的界限作出了明确的界定,但具体细则和禁止食用名单还没有出台。尽早明确哪些野生动物禁养、禁卖、禁食,有助于早一点消除养殖户的困惑。

其次,有关部门还应该尽早出台相应政策,在疫情防控过后,解决原有政策下部分养殖户的存量问题,对受影响的养殖户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补偿。同时,给予必要的产业转型支持,鼓励和引导相关产业、养殖户转型,使其主动配合全面“禁野”的新规。

最后,没有消费就没有繁殖和买卖,到底哪些动物才算“野味”?目前公众大多也是模棱两可。如果公众普遍难以分辨什么是野味,“拒绝野味”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全面“禁野”的背景下,亟须面向全社会加强“野味科普”。

如果还管不住嘴,明知故犯,那就让法律“掌嘴”。堵住了消费环节,也就铲除了违规养殖野生动物的土壤,有助于倒逼相关养殖场加快转型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