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為何世人只知蕭何韓信,卻不知漢朝還有位功勳卓著卻備受猜忌之人

眾所周知,劉邦自沛縣起兵,入關滅秦、楚漢爭霸,至君臨天下而建立漢朝。其經歷諸多血戰,湧現出大批耳熟能詳的功臣名將,如"漢初三傑"的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開國功臣無需多說,他們的境遇和評價各有不同卻眾人皆知,但有一位功勳卓著卻鮮為人知的功臣名將,他就是兩度去相的周勃。

為何世人只知蕭何韓信,卻不知漢朝還有位功勳卓著卻備受猜忌之人

漢初三傑

周勃其人,自幼習武,弓馬嫻熟、孔武有力。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隨沛公劉邦起兵反秦,歷任五大夫、虎賁令、將軍,封為威武侯。參加楚漢之爭,攻打趙賁、大敗章平、包圍章邯,屢建戰功。成皋之戰時,留守鎮關重地,突入成皋戰場。帶兵攻取曲逆、泗水、東海兩郡,凡得二十二縣。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封為絳侯。帶兵討平韓信、陳豨、盧綰叛亂,拜為太尉。劉邦死前曾言:"安劉氏天下者,必勃也"。呂后死後,聯合陳平奪取呂祿軍權,誅殺呂氏諸王,擁立漢文帝即位,兩度成為丞相。

周勃一生輔佐了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呂后、漢文帝劉恆。他為人正直敦厚,不善言辭。他為建立與鞏固劉氏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按常理,周勃原本應高枕無憂、頤養天年,但事實並非如此。公元前180年,周勃擁立漢文帝即位,後任命周勃為右丞相,過了一個多月,有人勸說周勃道:"您已經誅滅了諸呂,擁立代王為皇帝,威震天下,而您得到了厚賞,居處尊位,已經很受寵信了,時間長了,災禍要降臨您的身上了。"周勃恐懼,也自感危險,就向皇上謝罪辭職,請求歸還相印。皇上同意他的請求。

為何世人只知蕭何韓信,卻不知漢朝還有位功勳卓著卻備受猜忌之人

絳侯周勃像

過了一年多後,丞相陳平去世,漢文帝又任命周勃為丞相。十個多月後,漢文帝說:"前日我詔令列侯,讓他們回到自己的封國去,有的人還沒有動身,丞相您是我所器重的人,您率先到封國去吧。"周勃於是被免去丞相職務,前往封國。

回到封地一年多,每當河東郡守、郡尉巡行各縣到達絳縣,絳侯周勃自己畏懼被誅,經常身披鎧甲,命令家人手持兵器來見郡守、郡尉。此後有人上書告發周勃想謀反,皇上就把這件事交給廷尉。廷尉又把此事交給長安處理,於是捕捉周勃治罪。周勃恐懼,不知怎樣答辯。獄吏漸漸欺凌侮辱他,周勃拿千金送給獄吏,獄吏就在牘板背面寫上字示意他說:"請公主作證。"公主,是漢文帝的女兒,周勃的長子周勝之娶公主為妻,所以獄吏教周勃引用公主作證。

為何世人只知蕭何韓信,卻不知漢朝還有位功勳卓著卻備受猜忌之人

周勃把增封受賜的財物都給了薄昭。等到周勃案件緊急關頭,薄昭替他向薄太后進言,太后也認為周勃沒有謀反的事。文帝臨朝時,薄太后抓起頭巾向文帝擲去,說:"絳侯身掛皇帝賜給的印璽,在北軍率領軍隊,不在那時謀反,如今身居一個小縣,反倒要謀反嗎!"漢文帝已經看到絳侯在獄裡的供辭,於是向薄太后謝罪說:"獄吏剛才查清楚了,馬上放他出獄。"於是派使臣手持符節釋放絳侯,恢復他的爵位和封邑。絳侯出獄後說:"我曾經率領百萬大軍,然而怎知獄吏之尊貴!"兩度免去丞相之職,晚年因人誣告謀反,被猜忌遭凌辱幾近身死。 眾人皆不禁要問,周勃為何受到漢文帝如此猜忌和戒備呢?

首先周勃功勳卓著、位高且權重。

誅殺諸呂與匡復漢室使周勃名震天下,功高震主。特別是劉氏宗族,必然對他肅然起敬與碩禮膜拜。對於漢文帝而言,周勃將他扶上天子的寶座。這位聲譽鵲起的功臣功大勢強,他既可以扶人上馬,有朝一日也可以拉人下馬。尤其是周勃蕩平諸呂的過程中在軍中振臂一呼而應者雲集的強大號召力在漢文帝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漢文帝每每想起此事都會感到後怕。而如何處理好君臣關係是漢文帝登上寶座後首先要考慮的事情,加上週勃的勢力盤根錯節,漢文帝處理此事畢竟感到有些棘手。漢文帝深思後認為,讓這位元老重臣留在身邊多少潛伏著某些危險,讓他遠離京城也並非安全之舉,讓他"免相就國"才是最佳之選。

為何世人只知蕭何韓信,卻不知漢朝還有位功勳卓著卻備受猜忌之人

其次周勃不凡的智慧和謀略加深了漢文帝對他的防範和戒心。

與諸呂政治上的博弈直至最後取得勝利,證明周勃並非無謀略的魯莽之人。從周勃與劉邦多年的感情及後來周勃堅定地誅殺諸呂的舉動來看,周勃當初同意大封諸呂顯然是權宜之計,因為他深知呂后當權,諸呂勢力雄厚,重權在握,應避開鋒芒,不宜與其爭鋒。由此推之,周勃雖敦厚少文,卻能審時度勢,深藏不露,深諳權變之道,絕非一介武夫。處理諸呂問題時的虛與委蛇與隨機應變,誅殺呂產時的細緻謹慎與騙取呂祿兵權時的兵不厭詐等,都足以說明這位元老重臣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將才。在漢文帝看來,周勃的威勢與影響足以達到威脅皇權穩定的程度,這樣的人必定是心腹大患。一旦這樣的人懷有異心,策動江山易主可謂易如反掌。

再者周勃不惜錢財竭力討好薄昭是讓漢文帝起疑心的主要原因。

"(周)勃之益封受賜,盡以予薄昭。"薄昭乃漢文帝舅父,周勃把漢文帝賞賜給他的錢財全部用於拉攏薄昭,其用意很明顯,無非是想攀緣薄昭這個高枝以求自固與自保。喜愛錢財的大臣並不可怕,其志向必不高遠,君主自然放心,當年蕭何就是如此,故而消除了劉邦對他的猜忌。如今周勃不愛錢財卻喜歡結交權貴。況且又是漢文帝至親,引起漢文帝的猜疑也是必然的。漢文帝認為,周勃這樣做是想結黨營私。在專制集權的皇權社會,君主最忌諱的就是大臣們結黨營私。

為何世人只知蕭何韓信,卻不知漢朝還有位功勳卓著卻備受猜忌之人

而且周勃在其封地的異常舉動,招致漢文帝的猜忌。

每當朝廷命官按例巡行至繹地時,周勃如臨大敵,非常害怕,自己常常身披鎧甲,令家人持兵器以見。這似乎有點兒警戒過頭,顯然是對朝廷與君主極大的不信任。在漢文帝看來,這是對皇權的蔑視與無禮,當然難以容忍。周勃把自己擺在了與朝廷和君主的對立面,更何況漢文帝本來就對周勃懷有“戒心"。

綜上所述便可知,周勃的人生遭遇,除周勃心生懼意、警戒過甚等自身原因外,更主要的在於周勃功高震主和過人的智謀引起了漢文帝的惶恐不安。因此,漢文帝心胸狹隘、存有猜忌之心是周勃人生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其後代境遇也不堪言狀,令人扼腕。

為何世人只知蕭何韓信,卻不知漢朝還有位功勳卓著卻備受猜忌之人

周亞夫像

據載,周勃於孝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去世,諡號為武侯。周勃死後其子周勝之嗣,漢文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除爵,因殺人獲罪而死,國絕。一年後,文帝把周勃賢子河內太守周亞夫封為條侯,續絳侯後。在幫助漢景帝滅了七國之亂後,竟然被景帝逼的活活餓死。周亞夫死後爵位中斷了一年,景帝封周勃三子周堅為平曲侯,接續絳侯的爵位。周堅封侯十九年後去世。周堅死後,周堅子周建德繼承侯爵。十三年後,周建德任太子太傅。由於所獻的助祭黃金品質不佳,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被判有罪,封地被廢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