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以命相搏去保全生命中最尊貴的部分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由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創作的短篇小說,在現實中,茨威格也收到過兩封“陌生女人”的來信,正是這兩封來信讓茨威格有了靈感。所以,這本書也可以看成茨威格的"自傳",也是茨威格在所處的變革時代中、在浪漫主義退潮後對其以自我為核心價值的懷疑和反思。

第一次接觸《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時,單單是這個名字就已打動了我,“陌生女人”和“來信”,這種令人好奇的組合就讓我感受到這個陌生女人的愛意與決絕,只是內心怯弱的我忽略了心裡的震動,害怕透過這部小說,看見那個自卑、沒有勇氣就輕言放棄追逐愛情的自己。

直到前幾天的深夜,我躺在床上,忽而想起了自己喜歡幾年的男孩,也忽而有了翻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勇氣,便一口氣讀完了這篇享譽世界的愛情小說。果然如自己所料,故事內容比小說的名字更能打動我的內心。女主是一個傻女人,暗戀一個男人卻從未表白,和這個男人發生了幾次關係,給這個男人生了一個兒子,卻依然沒有在這個男人心中留下一點痕跡。女主的“病態”愛情觀讓人不適,故事的荒誕讓人不適,可我的雙眼卻不禁蓄滿了淚水。

為什麼我會有如此矛盾的心理?可能這就是該篇小說的魅力所在吧。當我和悲劇進行對話時,我會油然而生某種生命的力量: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是無奈且遺憾的,大多數人想的是如何避免這種遺憾,可女主不顧一切地栽進命運的勇氣,這是一種在這個時代已經奢侈的美感,讓人不忍看卻又不得不看。

這個陌生女人的一生是充滿悲劇的,但是這種悲這個悲劇是否有價值,我想這個問題值得每個人深思。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以命相搏去保全生命中最尊貴的部分

一、命運的種種“巧合”,讓女主一步步深陷在悲劇的深淵中

陌生女人的來信中,一開頭便是女主對男主R先生的愛意表達:

此刻,我的四肢正忽冷忽熱地顫抖不止,生命即將走向終結——你再也不必回答我的問題了,我才會讓你知道我的秘密。

每個人都會害怕在表白後被拒絕,這種膽怯其實每個人都有,但女主的膽怯簡直可以稱得上是前所未見,她不敢讓男主知曉她愛他,只有在她死後,她無法知道男主的回答後,她才肯傾訴這個秘密。

在這充滿極端愛意的表達中,我們就已知道,她的愛註定得不到回應。而在接下來的回憶往昔中,我們一步步地肯定了這個結論,其實,從一開始,女主的命運就已經註定充滿遺憾。

女主的十三歲之前,生活是一片灰暗的,她的父親已經過世,她的母親則一人養著瘦弱的她。在那棟住滿小市民的房子裡,女主的周圍充滿著惡意:她不時聽到鄰里的吵架聲,也不時接收著周圍窮人對她同樣貧窮的憎恨,更甚者,還承受著對門小孩的欺壓。這樣的生活讓女主充滿悲觀和失望,同時也對有文化、有教養、有財富的人充滿著嚮往。

在我看來,這便是女主進入悲劇命運的第一步。十三歲,正是處於由兒童轉變為成人角色時期(即青春期)的開頭,任何與之前截然不同的事件,都會對這一年齡的孩子的內心產生劇烈的撞擊。男主R作家對女主來說便是如此。

在對門的一家人因為偷盜而從對門搬出去後,女主的內心是充滿著喜悅的。與此同時,女主內心肯定是期盼著對門能搬來有教養的一家人,因而首先內心就對未來的對門鄰居有了期望。正所謂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可若是事實超出了期望的界限,便會是震動內心的欣喜。而男主R作家的到來便給了女主這樣的驚喜。

先是從房屋管理員那裡聽說了男主的職業是作家,後又見識了搬家前工人們有條不紊的整理,僕人約翰的彬彬有禮也讓女主有了良好印象。而正是這些事,一步一步地在女主內心擴大了對男主的嚮往:

你還沒有進入我的生活,身上就早已籠罩上了一輪光環,一種富有、獨特和神秘的氛圍。

女主對男主的想象原本只是一位英俊的、溫雅的、如同老師一般的老先生,可事實並非如此。在男主搬到對門的第三天,女主終於見到了男主的面貌,他有著一張生機勃勃的臉,以及漂亮的頭髮,更甚者,身上帶有一股讓女孩神魂顛倒的氣息:一面是熱情的青澀大男孩,一面又是學術氣息濃厚的成熟男人,而這樣的矛盾的、迷人的雙面,對於女主這個僅僅十三歲的孩子來說,便是如奇蹟一般的誘人的謎團,讓女主一見傾心.

在我看來,這便是女主進入悲劇命運的第二步。十三歲,本身就處於兒童與成人的交界處,不僅還帶有兒童的天真,還帶有成人對愛情的懵懂。由於財富和學問,女主對男主原本只產生了肅然起敬之情,但是再次由於事實與假想上的差值,讓女主對男主產生了朦朧的愛戀之情。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以命相搏去保全生命中最尊貴的部分

接下來,發生在女主身上的事情更像是命運的捉弄,讓女主一步步陷入為男主獻上一生的悲劇:

  • 男主與女主的第一次說話,充滿著偶像劇的套路,兩人在門口差點撞到,男主對女主說:“多謝,小姐。”而“小姐”這個稱呼讓女主感受到了她已成為女人的喜悅;
  • 之後與女同學一起遇到男主,女同學問:“他看你一眼,你何必臉紅心跳呢?”而這不帶惡意的調侃讓女主的隱秘心思被戳破,承認自己愛上了男主;
  • 且女主的母親還沉浸在失去丈夫,不知如何養家的煩惱中,忽視了女主的變化,沒有及時對女主進行愛情上的指引,因而讓女主對愛情有了錯誤的理念。

在我看來,這便是女主進入悲劇命運的第三步。首先由於年齡小,孩子似的執拗讓女主下定了決心用一生來追求自己的愛情;其次沒有母親的忽視讓女主的行為沒有規制,讓價值觀還沒成形的女主在之後一步步扭曲了自己的價值觀,變得更加執拗甚至病態地沉迷於為愛奉獻的自我快感中。

她厭惡自己的貧窮,害怕自己衣服上的補丁會引起男主的鄙視;她將男主視為自己的一切,病態地從門上的窺視孔去窺探男主的生活;她甚至將身旁的物品假想為貼近男主的替代品,親吻過男主摸過的門把手如此等等。

而這些病態的行為一直持續了整整三年,直至由於母親再婚,她必須得跟隨母親去往繼父的住處。

在我看來,這便是女主進入悲劇命運的最終一步。突然的分別加深了故事的戲劇性,也讓女主對男主的感情,在命運的戲弄下,產生了爆炸性的化學反應:

就在這最後一天,我突然果斷地感覺到,不在你身邊,我是再也無法活下去的。

二:不顧一切栽進命運的勇氣,讓生命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一方面,女主的愛情不算圓滿,她在十八歲重回了維也納,來到了那幢房子前,也碰到了男主,但男主陌生的眼神讓女主意識到自己命運的可悲:心愛的男人不記得她的樣子,甚至永遠不知道有一個女孩傾盡一生愛他。

在很多人看來,女主是一個傻女人,用當今時代的眼光看,還是一個“犯賤”的女人,為了愛情,讓自己失去了生命的自由。

但在我看來,女主其實是一個很聰明的女人。她知道男主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一個對待愛情不會認真,不喜歡被約束的“男孩”,女人對於男主來說,不過是生活中的調劑和生命中的樂趣,因而女主知道,若是向男主告白,那麼她在一次接觸後,不會再有接近男主的機會。

在小說開篇,作者是這樣描述男主的:

“四十一歲了。”發覺這一點時,他既沒有感到快樂,也沒有感到悲傷。

雖然只有寥寥幾筆,卻體現了男主對生活的態度,他覺得生活沒有樂趣。擁有著學識、財富、英俊的外表和絡繹不絕的女人,在體驗了世上形形色色的生活後,他的內心已經趨於平靜和孤獨,大抵上是沒有東西能讓他產生興趣和深刻的記憶了。

女主正是深刻地意識到這一點,於是耍了小心計:首先,她特意不在信封還是信紙上留下寄信人的地址或者簽名;其次,在信上,她以“你,從未認識過我的你啊”開頭,讓男主引起了強烈的好奇心。

果然如女主所料,職業是作家的男主對這一封信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迫不及待地往下看。他知曉了女主為他的付出,他知曉了女主的行為,他知曉了自己曾是一個男孩的父親,他知曉了一個女人曾如此熱愛他。

正是基於對男主深刻的認知,女主選擇了這條孤獨的道路,對於女主來說,男主永遠記得她 ,那便是她所求,而她在死後終於達成了這樣的心願。

在小說結尾,作者是這樣描述的:

他感覺到了死亡的氣息,感覺到不朽的愛情。像是打翻了五味瓶似的,萬千思緒一齊湧上他心頭,猶如遠方傳來的樂聲,他隱約想起了那個看不見的女人,那個無影無蹤的女人。

在最後,男主終於記起了女主的身份,知道有一個女人,不停地出現在他的面前,每年為他獻上一朵白玫瑰。

在這一方面來看,女主也算是求仁得仁了,她在一次與男主特意的偶遇中,被男主邀請共進晚餐,也來到了夢寐以求的男主家裡,和他度過了一個夜晚,更甚者,後來懷上了男主的孩子,有了與男主不可隔斷的聯繫,直至孩子病死,她也將死,她終於向男主傾訴了內心的秘密。

男主過著看似光鮮亮麗,其實內裡空虛的生活,而女主的傾盡一生的愛給了男子救贖,讓男子的內心重新感受到了愛情的魅力。而這便是女主所設想的一生,傾盡一生,讓男主記得曾有一個女子如此熱愛他。

女主身上的“巧合”讓人覺得荒誕,可在思考後,又會覺得是情理之中。

我們都有過青春期,有過在青春期時的懵懂愛戀,或許是因為一個微笑、一個動作、一句謝謝便對一個男孩產生了關注,也或許是朋友的無意中的玩笑讓自己產生果然是愛情的錯覺,又或許是沒有及時得到長輩們的指引,而讓自己走上歧路,更或許是青春期的逆反心理,讓我們愈發執拗。

女主性格的畸形和不顧一切追求愛情的行為讓人覺得可笑,可在思考後,又會有點羨慕和敬佩。

對於我們而言,愛情並不是人生首要,我們更可能因為學業、親情、未來而放棄自己的愛情,會由於時間而稀釋對不可得的東西的執拗。但女主和我們不一樣,或許她因為身上種種巧合的聚集,因而選擇了一頭栽進自己的命運,但正是這種不禁思考、孤注一擲的勇氣給了我們深刻的震撼。

因為在時代的碾壓中、人的理性思考中,這種甘於面對命運、勇於追求絕對愛情的純粹已經逐漸消失了。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以命相搏去保全生命中最尊貴的部分

結語:

在大多數人看來,這樣的追求是不理智和荒謬的,但悲劇本身,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所在,這也是這個故事到現在依然被人們所熱愛的原因。

小說中的女主的悲劇便引人震撼和深思,她的情緒是極端的,態度是偏執的,但與此相對的是,通過她的行為,我們看到一種可以稱之為“信念”的東西,她為了自己的信念——讓男主記住她,傾盡一生。

強大的信念可能會把人導向悲劇性結局,尼采發瘋了,茨威格自殺了,但有了信念,一個人才完整,有了勇氣,一個人在能傾盡一生為自己的理想而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