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孩子爱看书,且读书量大,但不爱写读书笔记,怎么办?

艳阳少侠


我想不仅是你家孩子如此,很多小朋友,包括我自己的孩子都有这种排斥做读书笔记状况。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恭喜你家小朋友具有热爱阅读的好习惯。缺乏这个习惯,妄谈所谓的读书笔记毫无意义。

对于这个问题,个人认为关键在于大多数孩子意识不到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对于绝大多数的孩子而言,读书笔记并不是读书的一个环节,而仅仅是老师或者家长的要求而已。换言之,读书笔记对于绝大多数孩子都是一个被动任务,缺乏完成的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越是强迫,孩子的被动性认识就越强烈,排斥感可能越会增强。因此,家长首先要避免孩子把读书笔记简单理解成作业式的学习任务,不要过度逼迫。

那么,如何让孩子充分认识到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呢?要想办法让孩子意识到,做读书笔记的目的是对所学知识的选择性固化。这种固化的目的是为了后继的应用。换言之,如果有知识的应用作为推动,才会产生知识的储存。这就好比粮食的储存。我们储存粮食的目的,除了应对粮荒,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生产加工食品。也就是说,我们为了更好的食品类型的生产而储存粮食。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可以将重点放在孩子对于知识应用的环节上,鼓励、引导孩子在诸如演讲、写作中使用读书中获得的知识。这样可以形成一个奖励机制的良性循环:“读书-使用知识-得到赞扬和鼓励”。在成就感的驱动下,孩子会慢慢发现应用知识的乐趣,并因此思考读书笔记的价值和意义——读书笔记是储备知识的最优选择。

总之,读书笔记对于孩子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然而,培养这个习惯,需要我们家长的耐心和方法。某种程度而言,我们培养的是孩子的主动性。


理科博士再学习


看到这个题目我很纳闷:这都什么事啊?好好一件爱好看书的好事成了一件愁心事!

我家小姑娘她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备好各种小故事书,每天拿着书读给她听。一岁多学讲话那会儿,每天睡觉前都会挑好几本书拿给爸爸或者妈妈说,讲故事。自从会跑会跳之后,她每次到书店都要找到她喜欢的故事书,要买。在这方面,她妈妈做的非常好:只要她喜欢看书,都买;但是玩具就不行!养成一个小孩子爱好看书的习惯,跨越的时间长度是非常大的,来之不易,倍感珍惜。

你儿子喜欢看书,这是好习惯;希望你能够跟他一起保持下去。

不要用一些刻板的思想来对待这个爱好,喜欢那就陪着他。

读书是可以立即变现的吗?显然不能,现在的他在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显现多读书的好处,所谓厚积薄发。你看他,能够复述自己看到的书本内容,这就是效果。你为何一定要强迫孩子记笔记呢?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先把一本书读薄,再把书读厚,你才算读完一本书。我们都知道学以致用,怎样才能将所学转化为实用呢?理解参透。你孩子具备所有这些条件。孩子愿意与父母分享书中的精彩,这是你的福气。从书中摄入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这是你孩子的天分。

一个有天分的孩子,你为何用做笔记来约束呢?就算他做了笔记,做了十多二十本一百本的笔记,能够翻回去看的又有多少呢?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知识的人看来,这俗语显然是不适用的。

笔者小的时候喜欢看书,而且是警世通言、聊斋志异、文言文版的资治通鉴、史记等书籍,文言文看不懂,就略过或者联系上下文逼迫自己坚持下去。就这样过了几年,高中语文课上的文言文,无论是断句、通假字、介词短语、前置宾语等文言文句式我无师自通。我看一篇完全陌生的文言文,就像看一篇现代白话文一样流畅,而且能够彻彻底底地明白整篇文章的意思。

不是我自夸,一节课四十分钟我就可以做完高考语文卷,还写了800字的作文,成绩不低于95分(150分制)。这多亏了我坚持着的看书习惯以及积累下来的基础;还有我也不喜欢做读书笔记。

你踏入了一个误区:读书一定要做笔记才是好习惯,才有用。实话实说,读书笔记是现代人为夸大其作用、是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产物,只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手段。为何古人会将读书笔记提出来而又极力推崇呢?一是古代书籍很少,只有少数人家才有这种稀有的物件,读书人想要学习先借过来,理解的过程中必须得记下来,最后还要还给主人啊;二是国学博大精深,古文一词一句,足够现代的国学大师讲上整整三小时!这内容量,你不靠笔记,能记下来吗?

反观现今呢?你做再多的笔记,不回头查看记忆,照样是徒劳。坚持看书,增长见识储备,见多识广才是更重要的事情。不要本末倒置了,最后得不偿失!

好了,但愿人人爱看书!现在教科书改版,增加很多文言诗词类,目的不是为难中小学生,而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真的到了需要重点保护的地步了。希望家长们不要怨天尤人,尽早适应才是硬道理。




吾三省吾身


我是语文老师,班里的孩子都很爱摘抄。我规定每天摘抄200,但学生有抄1000字的;我规定一周抄5篇,但学生有抄7篇的。

首先,这不是作业,不硬性规定完成。完成的学生,在摘抄表上添上一笔(5天就是一个“正”字),不完成的学生就空着。只表扬,不批评。

其次,我也爱学习,爱看书,爱写作,这是榜样的力量。学生都跟着我读书,看见我在写文章,他们就努力做摘抄。因为我告诉学生,我有很多摘抄本,先学别人的优秀文字,再会有属于自己的创作。

第三,持之以恒,我们每天都在做阅读和摘抄。形成习惯了,不读不写就像却了什么,自己会挤时间完成。

孩子的行为需要引导,习惯养成需要坚持。加油(ง •̀_•́)ง


远方如月


爱看不爱写,说明还没到时候,不需要强迫。

我上小学2年级的时候,爸爸从武汉一个亲戚那拿回来很多书,有小人书,童话书,世界名著……我印象最深的有《燕子李三》《皮皮鲁与鲁西西》《老人与海》。完全不同风格的书,那时候第一次看到这么多除了课本以外的书,我很好奇里面的内容。最先看的是那些小人书,大人手掌那么大的,漫画带字的那种,有的还是撕了一半留一半的,我连饭都不吃抱着看,不认识的字就用新华字典查。小人书看完以后就看童话书,童话书看完了就拿着那些世界名著看,那个时候根本分不清楚什么童话书世界名著的,只要是书都看了一遍。

一直到小学毕业,那些书都被我翻好几遍了,那个时候我也没有多会写,到初中以后,才开始写小抄,然后又接触更多的书,看的多了,就自己写,刚开始写日记,后来自己写故事,脑子里想什么就写什么。毫不夸张的说,初中是我写字最多的时候,记得初二那个学期我写了一本关于神话的小说,就用笔记本写的,密密麻麻的,然后被我们宿舍的同学拿过去传阅,宿舍又传到班里,班里传到年级,后来写不过来,他们就逼着我讲后续,一到中午吃饭点,我们宿舍就挤满了人,人手一个碗,吃着碗里的,眼睛都盯着我,听我在那讲我的小说故事,就连男生也都凑过来,就像电影里说书的先生。

所以,不需要着急,只要他坚持阅读这个习惯,总有一天他能落笔成书。而且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写作,读书能让一个人变得有思想,学会分析问题,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总之,好处多多!


静静870219


我小时候也是一样的。读书囫囵吞枣,只图快。读书笔记?摘抄?多浪费时间啊,有那功夫多看几本书了。

但是,看书没效果吗?我一直是语文课代表,作文经常作为范文,除了作业和背要求的课文不需要在课余时间学语文,语文考试满分一百没低过90。

所以我认为您孩子这样读书是没有问题的。也许没有那么精读,但是潜移默化肯定是有收获的。


Sunny75654



我是读书达人,我来说说我的看法吧。

从阅读的数量来看,你孩子的读书量真的可以说是“大”。我作为一个读书达人,在同龄人中每年的读书数量算是比较多的,达到250本。我说的是真正的“读”,而不是浏览式的翻看。

看了你孩子读书的记录,我有几个疑惑,跟你探讨。

一、读书的速度有问题。

在你发的孩子读书记录来看,你孩子读书的速度相当快。一本52万字的《哈利波特》,在6月28日一天就看完了。第二天,又看了合计93.5万字的三本书。而《莎士比亚》全集,也只花了三天半。

除非你的孩子是超人,否则这种看书的速度,挺惊人的。

二、读书数量的问题。

有很多人请教过我如何在一年读完250本书。我也分享过我的方法,其中一种就是“相关读书法”,也就是同类书籍集中看。

可我看了你孩子读的书目,显然他是还没有掌握到这样的方法。没有方法而能读这么多书,只能说是浏览,甚至只是“看”了而已,谈不上读书。

三、字数问题。

我读书颇丰,涉及的面也很广。但我从来没有去关心过我读的书有多少字数。很惭愧,除了知道《道德经》有5000个字之外,其它的我真的不知道。

你的孩子或者说是你把每本书的字数统计得那么清楚。已经偏离阅读初衷了,完全不符合读书之道。要知道,读书笔记比读书字数统计表更能说明一个人的读书情况。

这里的动机值得推敲啊!



四、关于做笔记。

读书是不是一定要做笔记?那也不一定。但读多了读杂了不做笔记的话,效果肯定会打折。

他为什么不愿意记笔记?这就是前面说的“动机”作祟。

你的孩子只爱“讲”,不爱“记”。真正的原因在于“讲”可以让别人知道,而“记”,只有自己知道。

所以,你孩子读书的动机不大对,你们作为家长要注意,尤其不要在行为上助长孩子这种思想,比如帮他统计字数。



五、建议。

孩子爱讲,不是一件坏事。可以增加他对书本内容的记忆,也可以提高表达能力。应该鼓励他坚持下去。

最好就是准备录音设备,他讲的时候帮他录下来。以后转成文字,再让他自己去修改,那也是不错的读书笔记。

总之,爱读书是好事,恭喜你有个爱读书的孩子。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留言沟通。感谢朋友阅读!


启智优学


一个才小升初的孩子,已读了1200多本课外书,而且是自愿爱看的,我就一个字“服!”孩子如此爱读书的习惯,因少见而难得!


可孩子不爱写读书笔记。这又是为什么?该怎么办呢?

从题主在问题描述中所提供的信息中,“三味”谈两点个人看法:

一、孩子看书太杂,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因此,孩子也就没有做读书笔记的动力。

从上面读书记录看,短短40多天的时间里,所读书目中,什么武侠、侦破、科幻、游记、记实、名著等中外书籍一应俱全,根本看不出孩子有何喜好或专长,给人的感觉就是见书就读,不加选择的被动式或泛泛式读书习惯。

不错,我们遵从“博览群书",但决不是毫无选择、毫无目的的见书就读。一个人的学习时间也是有限的,特别是对于一个才小升初的孩子而言,他更有繁重的学科学习任务,在课外书的阅读上更应进行优选,才不致于适得其反。

如果孩子在读这么多课外书时,根本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读,读了想获得什么,那么,他又怎么清楚自己该做什么笔记呢?

建议:

家长让孩子读课外书,应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及学习实际,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做出选择,既有泛读,更应有精读。对精读书目做出读书笔记,才真正有收获。

二、近40天时间,读课外书总达近千万字的量,对一个小学生而言,不仅对孩子的身体不利,对孩子的学习和习惯养成也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

从题主所提供的信息看,孩子看书的主要场所应该是图书馆。孩子成天泡在图书馆里,虽然精神世界很宽广,但毕竟是现实中的一个狭小空间,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

图书馆毕竟是一个公众场所,并不是一个最适合孩子自由学习的环境,或多或少会受到别人的干扰。特别是看书后还要作笔记,更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才行。

建议:

孩子阅读课外书时,不要一味追求量,更应讲求质。家长最好能精选一些书籍,让孩子借回家精读,要求孩子做些读书笔记。这更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味"80年代读初中时,我也很喜欢看书,但家里经济条件很差,买不起书,只能去图书馆借。我看书、借书的目的性很强:为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因此,大多借一些文学写作和文学作品之类的书籍。每本书,我至少看了两遍,并对一些写作知识或优美句段等作了大量笔记。而且,这些笔记,我会在平时不厌其烦地去看。这对提高我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三味聊教育


这个问题不仅仅只是个别现象,很多家长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孩子的阅读量很大,但是不能有效转化吸收,学以致用,最后只是把自己的大脑变成了一个只进不出的“图书馆,资料室”,量再多也不会有效果。

在你的介绍里没有提到孩子的语文成绩怎么样,但是能感受到孩子的知识还是很丰富,而且天文地理历史都有兴趣,也说明比较庞杂。从你拍照的书单来看,一些类型小说较多,比如金庸的,科幻的,历史小说等等。读此类书,阅读的体验非常重要,不仅孩子,任何人读这样的书都想一口气读完,不想有中断,有打扰。你让孩子就此类书边读边做笔记,他一定是抵触的。

另一方面,从你的表达中,孩子对于阅读过的内容记忆很强,喜欢讲给别人,口头复述完全没有问题。这说明他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是很强的。 只是不愿意进行书面的表达。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首先要明白几个问题:


1.孩子读书多一定是会对语文学习有帮助的。曹文轩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成弓与箭,箭想射得远,弓一定要拉得满。所以,有了这个基础,如果孩子对做读书笔记特别抵触,也不要一定逼着孩子做。只要孩子能完成学校的作文任务。每周都保持动笔写作文或是日记。效果其实是一样的。


2.我们要知道男孩普遍数学好,语文差,主要原因就是数学只是写数字,写字少,做计算,有一说一,答案唯一,而语文太灵活,太宽泛,写作文又要求字数,又要有思想、讲道理。这对于心智成熟慢的男孩子确实有难度。所以语文会相对于数学成绩差,更导致不爱学语文,觉得语文太难学,学不好的心理。


3.最后,我们说到读书笔记这回事。其实做笔记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会做笔记的同学学习效率与成绩都要明显高于不做笔记,或是不会做笔记的同学。不仅仅是语文笔记,任何一科的学习笔记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都会对学习有极大的帮助。所以,从做笔记这个角度来说,一定要想办法帮助孩子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会受益终生的。


最后,再回到本文的问题上。要怎么办才能让孩子读书动起笔来?


首先,读书笔记是一种精读的模式。而首先要经过泛读,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第一遍读的时候目标是了解内容与故事情节。其次第二遍读才能分析人物、思想内容和记录好词好句。所以,做读书笔记最好是在第二遍读的时候。阅读的规律就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由这个问题衍生出一个问题就是:一定要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书,也就是他有兴趣读第二遍的。从另一个角度说,并不是所有书都适合做读书笔记,这个问题我们也要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做读书笔记要有仪式感。要有一些“设计”,像打游戏一样,给孩子“攻关略地”的感觉,这样的话,孩子会觉得特别有成就感,他就会积极地投入做这件事。至于具体的方式,家长们就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了。


最后,笔记一定要规范,准备一个专门的读书笔记本,平时要放在手边,没事的时候就像翻课外书一样翻一翻。曾经有报道过,一半以上的写读书笔记的人,是从来不会复习笔记的,当时记了就过去了。其实,笔记一定要常看常翻,每次都会有收获,正所谓“温故而知新”。笔记都是知识的精华,多读几遍,比再读一遍书的收效更大,效率更高。


我是 @林老师讲作文,如果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或受益,别忘了关注、转发。任何有关孩子语文学习的问题都可以与我交流。我将竭尽所能帮助家长朋友。


林老师讲作文


我也遇见过这样的问题,孩子看了很多的书,然后也要他写读书笔记,写了几次以后孩子就有情绪了,写读书笔记就没有起到效果。那时就认识到,一味的要求孩子写读书笔记,影响到孩子到获取知识、信息的速度,进而会影响孩子阅读的兴趣。所以就没有再勉强了,而是该变了策略。

写读书笔记也只是众多知识输出的方法之一,所以没有必要一定要孩子每看完一本书就让他写读书笔记,也可以其他的方法引导孩子进行知识的输出,加深孩子对书本的印象。

一、会和孩子一起聊一聊他看过的书,或在互动中让孩子梳理书本里的故事,或是知识。有很多时候孩子阅读的速度很快,囫囵吞枣,很多时候书里面的人物、故事都是没有完全理解,很多字都不会认,只是大概的“看半边的”这读过去。所以在和孩子交谈中可以纠正孩子许多错的地方。要孩子说一说书里给他印象最深的地方,印象最深的句子,或是词语。总之就是把读书笔记的活用嘴巴做了。

二、引导孩子反复的看经典的读物,孩子阅读速度快,是好事,也是坏事。好的方面是他会有很大的阅读量,不好的方面就是阅读的质量不会很好。这时候,家长就要引导孩子反复的翻看一些经典的书目,让孩子常看常新。

三、也不是一点都不要孩子记读书笔记了,遇到好书,每个月要孩子写一篇或两篇,练练笔。要求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写出几篇好的,孩子的信心也有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好的循环。下次再要他动笔时,孩子和家长都不要那么的煎熬。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付出,需要长者的引导,习惯的养成更要持之以恒,愿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



江海翻浪


孩子喜欢读书,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和兴趣。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阅读能力、文字组织能力以及情感态度。而写读书笔记,在孩子现阶段不是一个好建议。

为什么?

一、当前孩子学业已是重担不堪,长时间的坐课堂、作业完成,甚至课外辅导班的时间占据,周而复始,使得孩子一定程度上反感厌恶动手写字这件事。

二、读书是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有心情去完成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是一种自主的行为。而写读书笔记,不管是主动参与还是被迫完成,使得兴趣参杂了其他干预和功利性行为,最终变成为完成而完成的记流水账式的行为。想必,我们小时候都写过思想道德好人好事日记与周记总结吧,好好的做好事记笔记,变成了应付性质的假写模式,最终不了了之。

三、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也有“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见,读书需要掌握方法。写读书笔记,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加强记忆和理解,但太过于占据时间和浪费脑力,在孩子学业加重的状态下不是一种好选择。而掌握“读书好,好读书,不如好读书”,则是关键。这不仅可以掌握解决问题的便捷方式,也能学习更多的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