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乌合之众》是一本什么书?

锡惠书生


《乌合之众》是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之作

美国心理学界的泰斗,奥尔波特说:“在心理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书,非《乌合之众》莫属。”在心理学界大名如雷贯耳的弗洛伊德,也深受这本书的启发,对其评价极高,说这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

《乌合之众》成书于1895年,到今天被翻译成了20多种语言,发行量已经无法统计了,它的影响力是无法比拟的。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1841年出生在法国。一开始他是学医的,25岁拿到了医学博士学位,之后一边游历世界各地,一边写了一些游记和关于人类学和考古学的书。他当过医生,在巴黎的人类学研究中心工作过,因为一篇医学论文还得过奖。一直到他43岁的时候,才开始研究社会心理学。

但是,因为他的思想太过于激进和颠覆,引发了当时学界的不满,就被排挤出了官方的学术圈。于是勒庞成为了一位独立研究者。勒庞算是那个时代的通才,在人类学、自然科学和社会心理学3个方面都有所建树。而最终让他在学术界名声大噪留名后世的还是这本《乌合之众》。

群体的智慧是丧失理智,群体的力量就是暴力

我们常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都是在肯定群体的智慧和力量。但是勒庞却告诉我们:“胡扯,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群体的智慧表现出的是丧失理智,而群体的力量表现出来的则是赤裸裸的暴力。”

《乌合之众》当中被流传最广的一个观点是:当人们有了相同的心理诉求之后,就会形成群体。而个人加入群体之后,自己的独立意识便会消失,完全的随大流,智力极具下降,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能接受简单理想化的主张。

所以勒庞说:“只要属于群体中的一员,那你就在人类文明的阶梯上倒退了好几步。”

当个人结成群体之后,因为人多势众会产生一种自己不可战胜,无所不能的幻觉,一切阻挡群体意识的障碍都会将被摧毁。又因为“法不责众”,原来对个人行为起约束作用的道德和法律在面对群体的时候都会失效。那当社会规范束缚消失,个人最原始的本能会被释放出来,变得随心所欲,肆意妄为。

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是有道德的,有教养的。但是一旦进入群体,就变成了一个野蛮,冲动,愤怒,暴力和残忍的人。

我们原以为,群众就是民意,就是民主,代表着正确和进步。但是勒庞告诉我们:“抱歉,群体和民主也没有必然的关系。”不仅如此还恰恰相反,群体是缺乏主见的,群体中的个人失去了自己的意志,变得盲从、轻信,非常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和暗示,本能的臣服于有主见的强权人物。勒庞提醒我们,历史上的群众运动最后常常都走向了专制和独裁。

之所以现代人都如此的推崇《乌合之众》,就是因为勒庞身后发生的事实证明,他这个乌鸦嘴真是灵验,他所担心的事情都发生了,他的理论以血流成河的形式得到了印证。

甚至有人以此指责勒庞说,就是因为你的这套关于群众和领袖的理论被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这样的独裁者使用才酿成了这么多的人间惨剧。不过看看对立阵营里的政界大佬们,像是罗斯福、丘吉尔和戴高乐,他们也从各自的角度在《乌合之众》这本书中汲取了思想营养,并且也是对勒庞崇拜有加。所以说,虽然这个指责根本不成立,但由此可见这本书的影响之大,大到足以影响人类文明历史的整体进程。


配音经典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

乌合之众,为汉语成语,比喻杂凑在一起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人群,像一群暂时聚合的乌鸦。

出自《后汉书·耿弇传》:“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

勒庞是谁

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 1841.5.7-1931.12.13),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有“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里”之称。

从1894年开始,勒庞发表了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主要有《民族进化的心理定律》(1894年)、《乌合之众》(1895年)、《社会主义心理学》(1898年)《革命心理学》(1912年)以及《战争心理学》(1916年)等。

《乌合之众》讲了什么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本研究大众心理学的著作,在书中,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

指出了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解释了为何群体往往呈现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特点,而统治者又是如何利用群体的这些特点建立和巩固自身统治的。

《乌合之众》的诞生背景

法国大革命后,资产阶级学者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看作是理性的胜利。然而,这一看法并不能解释理性号召人们赶走了国王,为什么还出现了雅各宾专政的恐怖。

在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的学者中,勒庞成为一位佼佼者:他独辟蹊径,开拓了这一研究的心理学视角。

勒庞指出:“理性已尽其所能,别再做更多的指望了,对于那些仍旧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另寻他法。”

为了寻找“他法”,勒庞自称是二十年如一日,积累了可观的成就,先后出版了一系列关于大众心理研究的成果。《乌合之众》就是其中之一。

《乌合之众》的深远影响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凡是那些需要发动大规模群众参与的行动,诸如政治家煽动国家疯狂、商业界鼓动群体购买、媒体诱导民众意志等等,都必然利用了庞勒的思想,很多行动纲领都是参考了勒庞的群体心理分析而制定的。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不仅是心理学研究者必备的一本书籍,对于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工作者们也有着借鉴作用。比如书中对于犯罪群体的阐述,说明群体的犯罪倾向等,对于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人们以及法律工作者们,也会有莫大的帮助。

《乌合之众》对于从事或研究政治经济的人们也会有帮助。书中对于选民群体和议会群体心理的研究,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乌合之众》的时代意义

勒庞认为,在群体之中,个体的人性就会湮没,独立的思考能力也会丧失,群体的精神会取代个体的精神。

他首次阐明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研究了群体特征和种族特征的不同之处,指出了群众运动的性质,分析了领袖与群众、民主与独裁的关系,书中的许多观点都在20世纪的历史里得到了验证。

懂得群体心理学,“就像拥有一道强光,照亮了许多历史现象与经济现象。没有它,那些现象就很难看清”。

时至今日,《乌合之众》依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如何评价《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是群体心理学的奠基之作。深刻影响了弗洛伊德、荣格、托克维尔等学者,和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等政治人物。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勒庞的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

美国社会学家墨顿:“勒庞这本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

2010年,法国《世界报》与弗拉马里翁出版社联合推出了“改变世界的20本书”,其中就有《乌合之众》。

截至2013年,《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已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


我是青鸟


《乌合之众》这本书,写于久远的上世纪三十年代前,作者是古斯塔夫.勒庞(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这本书主要就是研究群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去探导群体无意识背后的根由。

《乌合之众》这书名,有可能很适合中国人哦,因为咱就是爱围观,爱跟风,爱人云亦云的一个种族,而种族,在书里被认为是影响群体观点和信念的决定因素之一。

群体最渴望的不是自由,而是被奴役。华哥以为这是《乌合之众》书中一个最核心的结论。对于群体来说,不管谁自称是他们的领袖,他们都会本能地表示服从。对于具备领导欲望的朋友来说,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

书中谈到,大众群体的很多行为都是无意识的,是冲动和多变的。对群体的了解和利用,帮助很多人如政治家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像拿破仑、亚历山大、 凯撒,都是了解和刺激群体想像力的大师,拥有支配群体大脑的力量。

“影响大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扩散和传播的方式。掌握了影响群体想象力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这是一本理性的书,也是一本有深度的书,适合喜欢探根究底的理科生和学习心理学的购买阅读。

对于我来说,看完此书,会努力提醒自己要保持一种独立的思考能力,不让自己沦陷为“乌合之众”;但如果不幸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也要努力成为其中的引领者。



火枫一叶


本人感觉这是一本非常值得大家读的一本书,

作为法国早期社会学的产物,这本书开启了群体心理学的大门,他试图归纳出群体的心理特点,并为个人在群体中的心理异化寻找原因。

《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的作品,是一本研究群体的心理学经典著作,细致描述了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分析了人们在群体状态下的心理、道德、行为特征,解释了为何群体往往表现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特点,当时法国的统治者又是如何利用群体的这些特点,建立和巩固自身统治的。

勒庞的理论核心就是“心智归一法则” 即当个人进入了群体,那么个体在平常状态之下的个性就会因为群体之间的相互感染而被削弱,甚至消失,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渐渐地趋向一致,表现出非理性、低智商、情绪化的特征。

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加油][加油][加油]






火机哥


但《乌合之众》心理学书籍,它的全名叫《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本研究大众心理学的著作。在书中,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了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解释了为何群体往往呈现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特点,而统治者又是如何利用群体的这些特点建立和巩固自身统治的。

是一本很值的每一个人去阅读的心理学书籍,集体一起的很多思想和行为都是不成熟的,偏执的。所以可以警醒自己,鞭策自己。


铁杆刘嫂


作为法国早期社会学的产物,勒庞的《乌合之众》这本书开启了群体心理学的大门,他试图归纳出群体的心理特点,并为个人在群体中的心理异化寻找原因。

在前言里,勒庞开篇即指出“群体的尤意识行为代替了个人的有意识行为,是目前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勒庞看来,群体能够吞没个体的特性,使聚合在一起的个体发生同质化的转变,并作为整体形成新的特点。对于群体,尤论作为个体是多么富有学识和批判思维,当他们聚合到一起形成群体时却表现得智力低下,不受理性的影响,冲动易变,急躁偏执。在勒庞的笔下,群体 ( the crowd or the mass ) 已经成为了“暴民”的 代名词。

对于群体为何为表现出这样的特性,勒庞给出的解释是,首先群体从人数上具有压倒性,“法不责众”的心理让群体中的人摆脱了制约感,因而也导致了群体的冲动与不负责任;其次,群体之间存在传染性,从众心理由此而生;第三个原因则是群体极易受到暗示,勒庞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原因,而暗示也是勒庞自己对于群体之间的传染性给出的解释。


传染性暗示的起点是群体中某个人对真相的第一次歪曲(幻觉);而群体受这种歪曲的暗示,形成了集体的幻觉。勒庞将集体状态与催眠状态进行了类比,从催眠的角度来解释群体心理表现出的尤意识状态。

在探讨领抽与群体的关系时,勒庞认为领抽与他人尤异,也是群体观念的使徒。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领抽,尤非出于两个原因:一是有狂热的信仰,二是有坚强的意志或活力提供给大多数缺少这些品质的人,这些人因此感到兴奋,服从的意志被激发。

领抽甚至不需要足智多谋,不需要有超人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需要的是一流的操控能力,他能够调动人们的想象力,善于言辞,只需掌握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就能动员群体。从某种程度上说,领抽充当的就是催眠师的角色。

总的来说,勒庞的理论核心就是“心智归一法则” 即当个人进入了群体,那么个体在平常状态之下的个性就会因为群体之间的相互感染而被削弱,甚至消失,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渐渐地趋向一致,表现出非理性、低智商、情绪化的特征。


*注: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书影文史观


开宗明义,《乌合之众》是研究群体心理学的奠基之作,也是经典之作。

要研究群体心理学,是不可能越过它的,就像要研究我国文化,不可能越过老子或孔子一样。

人生在世,红尘滚滚,芸芸众生,很少有人能够脱离群体而存在,也很少有人不受群体心理的影响。

而群体心理是愚昧无意识的,是情感易冲动的,是很难以理性而战胜的。总之,群体就意味着无脑,意味着愚蠢。

没有人愿意无脑而活,没有人愿意愚蠢一生,人要想超越这一切,那就得深入群体心理,弄明白群体心理究竟是何方神圣。

那就建议读《乌合之众》。

现代社会,群体的种类很多,公司员工是一个群体,同类爱好者是一个群体,同一行业从事者是一个群体,同一个地方的人是一个群体,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国家也是一个群体,甚至全人类也是一个群体。

如何理解这一个个群体呢,那就从《乌合之众》开始,从群体心理开始。

通俗一点,要真正的做好生意,就得理解自己的顾客这一群体心理。要管理好一家公司,就得理解自己的员工这一群体心理。

所以,不管是出于现实利益,还是出于精神思想的超脱,都可以试着去阅读并理解《乌合之众》。


龙易国学


怎么说呢,这本书不太适合普通人读。这本书是思想届的巨著,道出了人类群体特征的本质——愚昧。而且详细阐述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影响联系。就《乌合之众》书内容本身和写作、翻译来说,是很不错的一本经典作品。看完之后相信你对人群、国家、宗教会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但是,我之所以说不适合普通人读,一是说内容比较抽象、宏观,二是内容谈论的层面不是普通人所需求的。这样的书读多了会把人读坏。

读懂容易,用心即可。但请用心筛选自己即将阅读的内容。





丛台大古


说他是本什么书,要看读者的心态了!

拗口,是的,读这本书和这句话的感觉相似,内容其实很简单,论述方式也很常见,但是作者古斯塔夫·勒庞用学术化的语言阐述了他对群众力量的认知:人在一起就变傻。

先别急着否认这一些观点,想想我们走过的一些弯路,就能理解作者的观点,多么一针见血,多么政治不正确。

但实践很受捧,因为我们就是这样一种群居动物,就是某种意义上的乌合之众。

最有意思的是认为本书写得好的人觉得自己不是书中人,但现实是我们就是最最普通的书中人,每个人在群体中疯狂盲目,从来就不是什么偶发事件,而是随处可见的日常。

我们喜欢智者,但从来不喜欢说出自己心中隐秘的智者,更不喜欢直接自己隐秘痛点的智者。

就像说出“人都是会死的”的人,不可能比“愿你长寿安康”的人讨人喜欢一样,这和《厚黑学》之类的作品相似。

多少人背地里奉为圭臬,但又从不将书置于明面,人性的黑暗诡谲从来不是可以测量的,但是同时人的光明与正向也是难以企望的。

光明越亮,影子越黑,同时影子越黑,光明也越亮。勒庞这类书籍的畅销不正是说明人类不仅是乌合之众,也是会反思反成长的吗?

一群乌合之众都创造了伟大的人类文明,也说明我们本身有多优秀,未来有多可期不是吗?

群体的各种狂热盲目,作者介绍了很多,我觉得完全没有言过其实。

现在的我们不见得比古人进步多少,因为隐在心中的“法不责众”和“随大流安全”是进化的本能,没有必要加以驳斥,很多的事实也已经证明的很充分。

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也没必要神话作者,因为作者的观点和论据本身充满了种族偏见和随机例证。

很多论据在现在看来根本毫无科学性,但从中还是能看到保持清醒的可贵时刻,看到自己的选择是不是裹挟在群体中。

被动做出也是一种很好的认知吧。

总之这本书充满偏见,但这偏见出奇的能解释生活。




飞雪寻梦


《乌合之众》这本书,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前,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写的。这本书主要就是研究群体时代的大众心理。这本书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情绪化和低智商,一种跟风、随波逐流、奴性的表现。

所以,在这科技和网络高度发达的社会里,我们对好心人或是网络上传递的信息,一定要多加分析,不能人云亦云;我们更应警惕自身,认识自己,保持自已的人格,做一个清醒的自由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