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農民打工是農民的主要產業,還是副業。你怎麼認為?

欣欣向榮101564826


農民,顧名思義應該是從事農業生產即在土地上以生產糧食作物為主的一種職業。八十年代前我國農民都是以種地為生,改革開放後,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國家建設突飛猛進,給廣大農民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剛開始50後60後一般都進入基建工地,後來隨著我國工業的不斷髮展,70一80一90後基本都進入工廠打工,這一大批農民就成為了國人口中的農民工。由於他們的辛勤付出,為我國的工業、城市建設做出了不可魔滅的貢獻。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此農民工中出現了幾種情況,一種是掌握了一項或多項技術的農民工,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和比種地高很多的收入,長年在城市打工且家人都在城裡生活,將家裡的責任田流轉他人。另一種是在種好自己責任田的情況下利用農閒時間去城裡打工以此來增加家庭收入,提高生活質量。還有一種就是家裡有些特殊情況,不能去遠處打工,這部分人在種好自己責任田的同時承包別人一些地,農閒時到離家較近的地方去打工,賺些錢補貼家用。由上所述很難準確判斷農民打工是農民的主要產業還是副業。我個人認為屬於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就是主業,否則就是副業。無論主業還是副業,為國家作貢獻就是正業!


生肖屬鼠


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說!

首先,如果要是家裡的地多,就以種地為主業,打工作為副業!

如果家裡有個幾十畝地的,那就農忙時,在家種地,忙完在出去打工。

我家裡就有不到30畝地(我們這一般的一戶也就幾畝地不超過10畝,我家是承包了一些),都種上玉米,好管理,家裡有旋耕機和收割機,種地和收地都很快的,在春秋兩季自己家地完事還可以給別人家做工旋耕和收地,這兩季用農機也可以掙3萬左右,再加上賣玉米的錢,收入也還算可以!而在秋收過後我便會出去找個保姆的活,掙點錢貼補加用。

如果是家裡的地少,那我還是建議以打工為主,種地為副業!

因為地少,種地收地也是幾天就完事,靠著它生活就得餓死。

可以找個長期的工作,兩季忙時可以請幾天假,現在都是機器收割,很方便的。

也可以找短期班,隨時都可以不幹,家裡什麼活都不耽誤,但就是收入會不穩定

還可以把地全都包出去,全職在外打工,收入也是很好的!

所以打工是主業還是副業要看自己怎樣想,自己家的地有多少,以及家裡是否能走的出去(要是有老人那就走不開,只能是以打工為副業了


農村巧紅姐


農民打工我認為已經成為農民的主業。

因為打工收入已經成為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我身邊的親戚朋友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家裡的幾畝地,交給老人或在家的妻子管理,自己到廠子打工,只在農忙時請假回家幫忙。一年的工資是地裡收入的幾倍。像我們這種棗樹,一畝地毛收入6000左右,去掉化肥,農藥,僱人費用(自家人工不算),一畝地剩4000。家裡有7-8畝地的,剩3萬多。如果在外打工一年,男工能掙到5-6萬元。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種地只能當副業。

現在信息發達,交通方便。農民也不會只侷限於土地收入,今年身邊有朋友打算去國外打工,收入應該會更高了。


農村青年大朋


農民現如今經濟收入主要靠兩種方式,一種是外出打工,掙工資為主種地為輔,這種生存方式的農民還不在少數,而另一種跟第一種正好相反,是靠種地為主要經濟來源,打工為輔。

比如我們家裡,從結婚到現在,已經二十多年了,我們家只有一畝地,恐怕種人參都不能夠維持我們的基本生活,因此我和老公一直在礦山上班,剛結婚那年我倒是在家嘗試著種地一年,最後算了算一畝地掙了有七八百塊錢,所以毫不遲疑的找活上班,必須打工。

二十幾年裡,我們家一直是打工為主,種地為輔,一畝地並未因為我們都去上班而扔掉不種,到現在麵粉和花生油都是自己種了吃,省不省錢無所謂,主要是食品安全沒問題。

村裡我的老同學家中有六七畝果園,人家夫妻勤快,果園裡的紅富士種植完全以自己家吃的標準來進行,施土肥,少用農藥,或者低毒農藥,因為非常用心,所以他們家的蘋果長勢非常好,每年水果收購商都會以最好的價格來收購蘋果。

所以我同學會在果園不忙的時候出去打工,果園忙的時候再回來幹活,主要精力放在果園上,一年下來,果園最多時能掙十幾萬塊錢,全部是優質蘋果,種果樹需要勤勞有技術,還得細心,但只要是認真管理了,收穫有可能比打工還好。

只不過種地付出的更多些,不如打工省事,而打工又會有年齡限制,有些人想打工又打不了,因此只好在家裡種地,還有的農民工是離開自己所在的城市外出打工,他們的土地可能就得讓別人種,或者閒置下來。

也就是說,農民們現在大部分以打工為主,土地看情況決定種不種,如果所在打工的地方離村裡近,那就會上班為主業,種地為副業,如果打工在離老家遠的地方,肯定要把土地放棄了。


悠然見東山


大家好我是小農陳小平,我也是農民,在家主要種植果樹,一個月地裡就忙十多二十天左右,別人時間就去打打工,比如去箱子廠,或者去做搬運工,給別人裝西瓜上車,賺點農藥錢生活費之類的,總比什麼都不做要好,但主業還是種地











小農陳小平


我來自一個西北農村,對於以上問題,我的回答是第一:我認為70以前的農民,土地都是命根子一般的存在,所以種地是主要產業,就算外面打工再忙,家裡的地也不會荒著。記得家裡從我老太爺手機起就開荒種地,聽老人們說,以前祖上為了躲避戰亂來到這大山裡,我們種的地都是老一輩人一點一點挖出來的荒地,所以,土地就是一切,就是農民的全部,以前我父輩也去外地打工,但是也有回來沒掙到錢的,所以打工自然就是副業,種地就是主要產業。

第二,現在農村的主力軍都是80/90後和00後.這個尤其是90後和00後,基本都不把種地作為主要產業了,大多都會出去找工作生活,也有創業搞養殖的。所以近年來出現了很多空置的土地,在他們眼裡種地就成了副業了,打工反而是主要產業,外面市場大了,機會多了,種地一年下來除了能有個吃喝,基本什麼也改變不了。所以打工成了他們的首選,也是主要產業。


菓果鮮生


大家好我是鄉村李小,對於農民打工是農民的主業還是副業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糧食全部是市場需求決定價格。這就導致了最近裡面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的原因。作為對市場沒有專業知識的農民,不能判斷市場走向,種什麼都是隨大流。現在地越來越少,農產品價格持續降低,傳統農業明顯已經不能養家餬口了,種植農產品,成了農民退而求其次的賺錢途徑了。不管是黑龍江,河南這樣的糧食大省還是江蘇,浙江這樣的經濟發達地區,大多數農村勞動力的首選已經不再是種地,而是外出打工賺錢。種地非常辛苦、不賺錢,遇到天災更慘,完全是靠老天爺吃飯,豐收了賣不上價錢。政府的補貼畢竟是有限的。所以李小認為農民外出打工是主業!




鄉村李小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放眼整個農村,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外出打工。試問,誰不想在家門口上班掙錢?誰又願意和家人長期分離呢?

但是因為個人文化知識有限,資金不足,擔不起創業風險,指望著種幾畝地養家餬口,怕是有些難……就拿6畝地來說,種地一年2季,扣除本錢一年最多收入2萬元,而外出打工一年可以除去吃住可以攢4~6萬元。

所以會有越來越多農民打工,而打工掙錢成了農民的主業。




等你的Y


農民打工是主業還是副業?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認為是因人因工而異。

對於哪些完全轉包了土地,常年在外有固定企業上班,從事著生產,營銷,財務管理的高管,或者某個生產環節的技術骨幹來說,打工就是主業。

他們一干就是十年八年,甚至有的幹了一二十年,有著豐厚的收入,不僅城裡有房有車,農村還修有別墅,城裡農村兩邊住,基本脫離了農業。

還有另外一部分人,他們不僅種自己的承包地,還承包了別人的田地,一個人種幾十畝。

由於我們這裡基本就是一季小春種藥材(澤夕),一季大春種水稻,累計農忙幹活的時間不超過三個月。大量農閒時間就在附近做點泥瓦工,裝卸工之類的臨工活,雖是體力活,但一天收入都在200元以上,而且還是現錢。但他們主要收入來自於農業,有車,有房有存款,生活非常快樂!

對於這一部分人來講,農業是他們的主業,而打工則是副業。希望我的回答幫助大家瞭解我們這裡的新農村,歡迎關注我,謝謝!





龍人農心


【大別山鷹】答疑:農民,按字義上解釋就是種植農產品的人民。農民是一種職業,農業是一種產業,農村是農民的歸宿。

時代的變遷讓農民走出了農村,離開了土地,農民也再不是名符其實的人,而是一個自由選擇職業半工半農的流動人口。在過去,農民以種田為榮,而現在農民以致富為榮,只要想盡一切辦法賺到了錢,讓一家人的日子過得幸福紅火,那怕是離開了土地,另闢捷徑,就被人認為是一個了不起的農民。因此,農民這個代名詞,從狹義引伸到了廣義,讓人不可思議。

我也是一個農民,那怕曾經在企業混了那麼十幾年,但最終還離不開土地的束縛,在家境日況意愈下的情況下,和眾多的農民一樣,拋棄土地,外出打工。於是從一九九九年到現在,一直在外漂泊,身無定所。打工的歲月是艱辛和無賴,但必竟苦中有樂,如果不是外出打工掙錢,單靠在家廣種薄收,能建得起房子,買得起車嗎?因此,從這種現實生活出發,農民打工應該是主業,而種田早已是副業。

要想農民重新歸屬田園生活,讓拋荒的土地再次充滿活動力,掀起農業生產高潮,為社會,為國家多產糧食和農產品,就得依靠國家政策,鼓勵支持農民增產增收,讓農民衣食無憂,老有所養,老有所靠,誰還願意拋家棄地遠離家鄉呢?

以上是@大別山鷹的個人觀點,關注@大別山鷹,關注#頭條三農#,每天為你分享不一樣的三農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