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孩子在六七岁应该是以玩儿为主,还是以学习为主呢?

东哥哥驾到


六岁以前的孩子,发现、培养和拓展兴趣十分重要。

兴趣即天赋,六岁前的孩子,可在画画、唱歌、跳舞、下棋、武术、游泳、球类⋯让他们找到自己喜欢,又可以较长时间坚持玩好的项目。

这叫娱学习于玩乐游戏中,因为兴趣会带来坚持,坚持会带来成就,成就变成荣誉,荣誉又促进了兴趣。

接下来的小学生活,需要孩子准备的,不应是提前上了多少课:学了拼音,加减法⋯

而是一个坐得住,会听课,有荣誉感,能坚持⋯小学生基本素质与要求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何愁学习不好?


被叫作黄老师的1948


以玩为主。玩中学。

我的孩子2--3岁就能背诵很多诗词,儿歌,讲小故事,都是玩的时候,感觉有兴趣,就学会了。

上学前,我从来不教写字。因为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孩子对写字感兴趣。怕把写字搞成孩子讨厌的事。

总之,学龄前主要是玩,所有的背诵的都是孩子感觉特别好玩才完成的!


彭如心老师


我记得小时候我读书的时候就成听说犹太人从小就把蜜撒在书本上,让孩子去舔,意在告诉孩子书是甜的。这也告诉了我们玩和学习不能分开,学习的过程中要玩,玩的过程中也不能忘了学习。学习过程中有张有驰才能长久。读到老,学到老,知无涯,生有涯!



待到春暖花开时520


六七岁的孩子肯定以玩儿为主,但是玩并不是说没有目的的玩,那这样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懒惰,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六七岁小学一年级,我觉得可以以下几个方面去玩。

第一,培养孩子的自信。举个例子,山西临猗西关小学,这个农村网红学校在校长张鹏飞的带领下将鬼步舞引入学校,让每一个学生不沉迷于电子产品,同时锻炼了身体,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全社会的关注。用张鹏飞校长的话说,他们的孩子并不比城市的孩子差,得益于自信。

第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在刚刚入校时,可以挖掘孩子的兴趣爱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读书成绩其次,不过于强加看重。我侄女在六一儿童节被学校老师选拔参加跳舞表演,征求家长的意见,但是孩子爷爷奶奶说“学习耽误了”,本来孩子成绩还可以,但是孩子爸爸妈妈觉得遵从孩子意见,孩子也想去参加表演。这就是一个兴趣爱好的挖掘。有些孩子可能对唱歌有天赋,有些孩子对书法有兴趣,有些孩子对下棋有爱好,需要家长去发现。

第三,培养孩子的是非分辨能力。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我们要引导孩子去分辨。经常身边有这样的事情,两个小孩子一起玩耍,一个小孩子把另外一个小孩子欺负了,然而被欺负的小孩子还被对方家长理骂,反而犯错的孩子没有得到家长的惩罚,久而久之,会出现问题,甚至影响孩子的成长。家长逗不能引导孩子分辨自己的行为语言是否正确。

第四,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一年级小学生,在学校刚刚入门,需要结交更多的新朋友,新同学,这个也考验一个孩子的能力。有些孩子在学校没有什么朋友,会觉得很孤僻,也不愿意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一起游戏,最终可能自闭。而有的孩子朋友就比较多一点,更容易让孩子自信,快乐。

第五,培养孩子的正能量。比如帮助他人,助人为乐。

第六,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比如几点起床,几点上学,几点吃饭,几点做作业,几点看电视,注意力集中,矫正懒惰,散漫,某些场合不独立的不好习惯,等等。






重庆法哥哥


孩子在六七岁的时候,应该以玩为主。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童年的美好在于它的单纯、快乐和无忧无虑。而枯燥无味的学习往往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时光。

而玩耍,是孩子快乐的源泉。

但是,真正懂得教育的父母和老师都知道,绝不能放任孩子漫无目的、无拘无束的“玩儿”。而是要让孩子在“玩儿”中不自觉地学到知识、学到技能、学到未来面对人生所必须掌握的各种必备本领。

那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儿”中学到知识、学到技能,甚至是学到书本之外的人生必备的本领呢?

这就给我们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命题。

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让孩子有目的、有计划的“玩儿”。

有目的有计划的游戏需要爸爸妈妈为孩子设定游戏的场景、道具和游戏规则,并且亲自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在跟孩子玩耍和游戏的同时,拉进父母和孩子的距离、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为孩子长大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2.让孩子到大自然里面“玩儿”,在真真切切的生活中“玩儿”。爸爸妈妈要让孩子经常性地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面播下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种子,为孩子将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3.让孩子在学习中“玩儿”。乍一听这好像是矛盾的,但是具相关数据统计:考上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的孩子都是边玩边学,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场快乐的游戏。

4.以玩为主并不是一点不学习,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对孩子的成长还是必要和重要的,关键是家长要把握好学习的“度”。那种不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和心理健康的“灌输式”、“填鸭式”以及

“多多益善式”的学习,在剥夺了孩子快乐童年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孩子就是全世界,孩子就是爱的源泉;孩子就是全世界,孩子就是人间的春天……”

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希望我们跟我们心爱的宝贝一起度过健康、快乐而有意义的美好童年!






撒哈拉不哭泣G


六七岁的年龄,应该处在幼儿园大班或者是小学一年级的阶段。

如果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你建议。

首先,孩子是否有个健康的体魄,身体是根本。

第二,生活习惯的养成。独立去完成生活中自己需要完成的部分,例如最简单的穿衣,洗漱等问题。

第三,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为入学做准备。

识字量的多少、专注力的培养、握笔与坐姿。

第四,兴趣引导,在幼儿园时期学到的特长能否坚持下去。

如果孩子处于一年级阶段。

就要看孩子前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果说完全可以应对学习上的问题。课余时间可以正确的引导孩子的兴趣,以“玩”为主。

如果说成绩一般,而且学习习惯不太好。那么现在抓紧时间补救还有时间。更多的精力应该放在学习上。


那年那月那轮月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大脑发育主要是7岁之前完成的。0-2岁是感知世界的阶段,2-7岁就是大脑逐步开始定型的阶段。7岁之后,抽象思维形成,大脑发育的80-90%已经完成了。所以,孩子开始上学接受系统学习了。

7岁之前没帮助孩子把大脑充分挖潜的,上学后要有非常出色的表现是很难的。你可以想象,有些7岁的孩子已经可以独立阅读了,若自己的孩子才从认识拼音笔画开始,那绝对是输在起跑线上了。当然,这不是逼迫父母去逼迫孩子学习。而是父母需要陪同孩子找到学习的兴趣,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找乐趣。

你这个问题超级好,我也曾经像你一样困惑,我们老大就秉承了自由玩的6-7岁,上学后发现同学们都是天才,别人都能考100分,而自己自信心大受打击,逼迫我从头补课。希望你不走弯路。




BillSun


如果你希望孩子上学后,品行良好、成绩优秀、注意力集中、有耐心、认真、喜爱读书;如果你希望孩子上学后,能让自己少操心、少费口舌、少痛苦、少烦恼,那么我给你的建议是:在孩子六七岁前,就要很好的对他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正确的学习引导,提前对孩子进行一些知识储备,让孩子上学后直接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等上学后再来引导,那时父母、孩子都会非常辛苦。孩子要从坏习惯中改过来,谈何容易。让一个心智不全、乳臭未干的孩子来与已经养成的坏习惯去战斗,成功的机率太低,实际案例每天都在发生,随处可见。

父母也会更辛苦,要工作上班,还要操心孩子教育学习,真是里外都费心,日子过得那叫个不顺心、操碎心。急已经毫无意义,事实已经形成,再也回不了头。

所以,父母们,从小就给孩子进行良好的学习引导、习惯培养,才是明智之举。孩子上学后,对学习的适应,对学习的喜爱都是水到渠成。

想教育出优秀的孩子,请父母们提前多学习储备足养教知识。父母对孩子教育理解月深刻,孩子教育就越省心、孩子成长更健康,进步更明显,学习更优秀。

一些教育专家的结论:孩子的人生前途,是有父母教育能力决定。


虚学理教


家长您好!这个问题提的太好了!其实从这个标题中,我们已经知道答案了,那就是,六七岁的孩子最好是学中玩,玩中学,这样子的状态最好!我来具体解释一下:六七岁的孩子从年龄段来看,首先是要进入一年级或者学前班的状态,这和年龄段的孩子们,普遍是好奇心重,好动,好研究,做为家长们,我们身为成人,对待孩子最好是从游戏出发,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的一些知识,比如用找不同的方法训练孩子的观察力,以看图找数字的方式训练孩子数学能力,又或者我们找些图片或者照片,让孩子们将这幅图的所见展开想象,用语言表达出来,达到锻炼语言组织的能力。显然,这些训练不会像在书桌上一坐那么枯燥,孩子们也容易接受,最重要的一点是,孩子六七岁的时候,我们要重视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启蒙期不要造成孩子抵触或者抵抗学习的情况!


牛犇犇老师


我是张旭语文,很愿意与您一起探讨问题的实质!

说实在的,我很希望孩子在六七岁之前应该以玩为主,充分享受童年的乐趣。但遗憾的是很多孩子的玩耍时间被父母剥夺了。

六七岁的孩子在上一二年级,正在起跑线上,哪个父母敢放任孩子玩耍呢?这是社会视实。

教育部三令五申,让教师不要给一二年级的学生布置家庭作业,但问题是生字怎么写会呢?不会怎么考试呢?这还是社会现实。

别人家的孩子在学跳舞、唱歌、书法……我家的孩子怕也得学一样,不然在班里咋混呢?赶紧报个兴趣班吧,这也是社会现实。

所以,目前的社会现实,不允许六七岁的孩子以玩耍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