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人,不要强行去劝一个三观和认知都跟你不同的人”,你怎么看?

时光潋滟滴墨盛放1


这话说得有道理。

三观和认知不同,对人生、价值和世界的看法都不同。目标不一样,选择的路径不一样,获取目标的方式方法也会不一样。人的复杂多样性,是种客观存在。社会是包容的,只要不侵犯法律,损害他人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方式生活。

三观和认知涵盖的内容很广,没有完全相同的三观,只能求同存异。我们也要接受这一点。

况且,三观和认知是个人随着人生经历长期形成的结果,不是三言两语就是可以调整得过来的。你眼里的歧途在他眼里可能是正道,反之亦然。如果他(她)不能从内心接受你的价值观,你也没有必要劝,也不一定会发生你以为的结果。举个例子,身边有个开朗乐观的朋友,结婚以后就做了全职太太,处事谨慎的我觉得不妥,告诉她有自己的事业才会有更大的安全感,她只是笑着应声,不置可否。后来的事实是,她自己继续在家相夫教子,把生活也打理得井井有条,并没有出现我担心的家庭危机。

所以,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别人能接受就接受,不能接受也不要过多干涉别人的判断和决定。 除非,是你最亲近的人,走到了法律的边缘或者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胁,这时才需要你进行全面的劝解和干预。

以上是我的回答。谢谢!





Stella云锦


确实,自己看法不能强加给别人,更不能强行去劝说三观和认知跟自己不同的人,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每一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思想和见解不同很正常。如果强行劝,会引起对方不满,与人相处,要容许有和而不同。


例如,本人一次和同事,就她家女儿长大以后,嫁的好,还是自己要有本事这事件,我们曾经辩论过一次,同事的理论是,只要找一个有钱的富二代,一切都迎刃而解,自家闺女还不用那么辛苦上班,不用去到处找工作,看别人脸色,直接可以在家当少奶奶了。我也是多嘴,坚决反对她的意见。

识图说服她改变想法,让闺女去上大学,回来好好找一个工作,按部就班也好, 继续深造也罢,必须有一个养活自己的工作。可同事,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让闺女找富二代。她的观念就是,只要找个有钱人,就立刻改变现状,何必自己那么累,如果没钱的男孩,对闺女多好,都不能嫁。不谈感情。只看家庭情况。


听到她说 ,金钱是衡量待嫁的唯一条件以后,我在没有说一句话,看着她继续喋喋不休。确实,三观不同,无法给她说的清楚。比如你说,女人,人格独立,经济独立,才会不缺安全感,会更自信。而她,还是把一切和钱联系在一起,鸡同鸭讲,还不闭嘴等什么?

从那件事情以后,只要有关看法不同的事情,我都尽量避开话题。她也曾识图想说服我认同她的观点。我笑着说,这个没必要,你觉得对的,就坚持。不必为了迎合谁改变你的观点,就如我一样,不认同,也不反对你认同。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对每件事的看法不同,是很正常的。

而她,对于我一直以来辛苦赚钱养活自己,也是非常不赞成,说我,活的苦逼,不懂享受,可她忘记了,伸手要钱 会活的给卑微,那有我这样自立 ,活的潇洒自在。


醉清风1355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三观不合,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都是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产生的结果。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

不在一个频道上,你怎么劝都没用的,孔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就像没有交集的平行线,对一个三观相同的人,随便聊一下,随便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心有灵犀,非常默契。无需多言多语的相劝。

但是,三观不合,不等于人不善良,不等于对社会,对周围人,有什么影响。所以,我觉得每人都应该心中留有大爱,爱世界和平,爱大自然的山山水水,爱人类,懂的感恩。对三观不合的人,给予点耐心,包容,让爱充满着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就像这春天里的一颗小草,一朵鲜花。努力生长,怒放自己的生命。











随缘的自由风


对于三观和认知不同的人,我以为两种做法可选:

一,老朋友,求同存异。二,一般关系,少来往。

昨天晚上近十一点,我还和一位四十年的好友微信交流孙杨遭处罚的事情。

我们两个人对孙杨事件,站在对立面,针锋相对,成为两个战壕的敌对势力,个自端着机关枪猛地一阵向对方扫射。

战斗冷了我全身,似乎友谊不存。关键时朋友问,这个问题可以休战吗?我无语,关了手机。

此刻今生,我们还是朋友,早晨收到短信问候。

我依然关心孙杨,为孙扬鸣不平。认为孙杨上诉反转的可能性不大,孙杨上诉,此生无憾。

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一般关系间,话不投机三句多,早撤了,哪有心情争论不休。

不是流行一句话吗:世界上改变自己的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包括三观和认知不同的人。




石斌慧


赞同,道不同不相为谋,相互对牛弹琴就是浪费人生。

三观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一个人的三观主要是受成长环境、生活经历、后天学习影响而形成的,所以三观不同,注定了认知也不同。

何为三观不同

我喜欢吃路边大排档,你喜欢吃星厨米其林,这不是三观不同;

我喜欢吃路边大排挡,你觉得我low觉得我装,你喜欢吃星厨米其林,我觉得你虚荣觉得你装,这才是三观不同。

用三观来分析人,就没有所谓的对错之分,只是立场而已,大部分人与秦桧三观不同,可是秦桧还有三个”好朋友“,三观不同的时候没必要强迫自己去迎合别人,也没必要强迫别人来适应自己。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人与人能够走到一起,一定是因为三观相同。有些人走着走着就走散了,就说明彼此的三观受环境、经历、学习影响而改变了,这也是所谓潜移默化的力量。双方在认知上发生了变化,就没必要继续牵绊。


对于身边的人,即便三观不同,也要善意的提醒,不用强行劝阻,强扭的瓜不甜。

人生无常,不可能所有人都与自己合拍。

大浪淘沙,能留在身边的朋友、伙伴是一生的财富。


好人好事代表


有道理,一个人的三观和认知是长期形成的,并且很大一部分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不是劝一劝就能轻易改变的。
当然,并不是说劝不起作用,那要看是什么人劝,如何劝。但总的来说,劝,想要起到作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为什么呢?
1、如果一个人的三观和你不同,深入交流就会发现分歧越来越多,意见无法达成一致,继续谈下去也是徒劳。
2、如果一个人的认知有限,另一个人的认知面很广,又或者认知的层面不同、境界不同,甚至相反,那么也是鸡同鸭讲,或者想要对方理解就变的很难。
3、三观和认知藏在每个人读过的书、看过的风景、走过的路、结识的人、经历过的事中的。
4、三观和认知还与人的性格与思维有关,即使是同样条件成长下的人,三观和认知也会有很多不同,继而久有了各种各样的选择。
这里,我想到了《庆余年》里的一个相关片段,就说明了三观与认知的问题。
朱格是鉴察院的重要人物,但是却归于长公主一党,宁愿背叛鉴察院,而我们知道,长公主玩阴谋夺权位,甚至不会真正关心国家与民生。
可是按照朱格的观念是:鉴察院必须掌控在皇亲血脉的手里,不能落入他人之手,哪怕明知长公主不是好人、喜欢夺权。众人知道了朱格的真实想法之后,便不再相劝,因为知道人各有志,三观也不同,即使劝了也难以改变看法。朱格自己也坚持自己的想法,最后义无反顾的赴死。
我是安盼兮,持续输出有趣有料有价值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安盼兮


“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相为友”,不要去劝三观不合的人,三观是一个人对世界基础的观念,你眼中的世界和他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他怎么会听你劝呢?

举个例子:孔子的徒弟子贡和一个路人甲吵了起来。

甲:“如果世上只有三个季节,你就给我磕个头!”

子贡:“哼,怎么可能,春夏秋冬明明是四季才对,你应该给我磕头!”

甲依旧和子贡争吵不休,这时孔子过来了,子贡问:“师傅,这世上究竟有几个季节?” 孔子看了一眼二人说:“三个” 。

子贡十分不解,又不能反驳师傅只得向甲磕了头。待甲走后,孔子说:“你看刚才那人,头是绿的明显是只蚂蚱,而蚂蚱只又春夏秋三季,它一生见不到冬季,你自然吵不赢它,还不如早点拜托他,免的浪费时间!”

老祖宗说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三观不同、圈子不同,还真不用强融。

对待三观不合的人,不用留,只当他是个路人早早离去就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同时,拥有一个三观相同的朋友也十分惬意,他在你获得成就时能分享你的喜悦,在你失意时能明白你的遗憾,在你迷茫时能排除你的犹豫。

相反,三观不同,甚至三观不正的人,不会感受到你的原则和坚持,只会嘲笑你的傻气,当你俯视深渊时,他们做得最多的是“助你一臂之力”,把你推进去。

最后,遇到三观不合,认知不同的人能远离一定要远离!


杉弎


都说三观和认知各不相同的人,就像两条相交线,哪怕只是短暂的相遇,最后也会分道扬镳,渐行渐远。 但是所谓的三观不合并不是指的是喜好、兴趣不同。而是指,喜好不同的两个人,都不愿意为对方做出哪怕一丢丢妥协和让步,并且还冷嘲热讽不理解,这才是真正的三观不合。

网络上有这样一段话:“你喜欢精致优雅的西餐,而我喜欢喧闹而又有生活气息的路边摊,这不叫三观不合;而是如果你喜欢西餐,我说你装模作样,我喜欢路边摊,你说我没有追求,没有仪式感,这才叫三观不合。”

就像前几天我朋友说等工资发了一定要去海底捞吃一顿,犒劳犒劳自己,然后我记得我当时的回答是:都可以啊,但其余对于海底捞我并不是很喜欢,总感觉没什么差别,就服务好点,其实我更喜欢去吃一些小吃......我朋友当时就反驳说没有追求,两者怎么能比呢?最后这个话题就在我的沉默中结束。因为知道这种讨论与争执肯定是没有结果的,毕竟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没办法去强求。

没有人是天生价值观完全一致的,愿意接纳彼此,就是最好的相处方式。如果接纳不了的话就“敬而远之”,不要强行去劝或者接受你的想法,这样只会让双方都不开心。



城南以南183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我很赞同你的观点:不同三观和认知的人永远活在不同的世界里。你想改变一个不同三观与认知的人的想法,无异于对牛弹琴。


相传古犹太人的国王所罗门曾在街头遇见一个愚人,他说:“我将给予你智慧,你要么?”愚人不为所动,一边啃着馒头,一边反问:“智慧有什么用?”所罗门王说:“智慧能让你拥有吃不完的馒头。”愚人说:“那你不如现在就给我馒头。”

每个人的三观都是自己过往生活的总和。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不同,追求不同,评价成功和感知幸福的标准也自然不同。一旦多年的习惯形成,外界再怎么植入新的概念都很难被改变。你也很难说谁对谁错,毕竟各自的出发点及思维方式可能都不一样。


身边总有那么一些人,喜欢对自己看不惯的事物品头论足:花几十万把孩子送出国留学有什么用?又不包分配工作。打扮得花枝招展有什么用?还不定是什么妖艳货色。上大学有什么用?出来还不是去给小学没毕业的老板打工…

遇到这样的人,难道去跟他们争辩?还要执意想改变他们的想法?我想最终的结果不过是演变成一场人身攻击。 伤人伤己不说,可能还拉低了自己的层次。


所以,强行去劝诫一个三观和认知完全不同的人,不仅会无功而返,往往自身还会遭到伤害。


邹孟3


我同意这个观点。

思想观念和认知不在一个层次上,枉费口舌!

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