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隋煬帝楊廣的“文韜武略”

隋煬帝楊廣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是一個“荒淫無度”的昏君,葬送了開皇之治的大好局面。隋煬帝是楊廣死後的諡號,這個諡號來自唐高祖李淵。而同時隋朝部將擁立的越王楊侗(史稱隋恭帝),加封楊廣的諡號為“隋明帝”廟號世祖。另外隋末的農民起義軍首領竇建德,加封楊廣的諡號為“隋閔帝”。一人有三個諡號,“煬--重昏暴”、“明--重功業”、“閔--重悲哀”。今天我們姑且不論加封諡號的敵我貶損,但從歷史中認識一下這位隋煬帝的生平功過,也算提供另一個視角來解讀歷史。


隋煬帝楊廣的“文韜武略”

史書記載“楊廣美姿儀,少聰慧,在北周武帝時,廕庇父親楊堅功勳,受封為雁門郡公。開皇建國(公元581年)受封晉王,官拜柱國、幷州總管,時十三歲”。野史有傳,隋文帝命相師查看所有皇子面相,說晉王(楊廣)貴不可言,開皇八年(公元588年),隋文帝命剛二十歲的楊廣為統帥,領水陸大軍五十餘萬南征陳國,完成了中華自漢末以來近400年的分裂狀態,重新形成了中央大一統的局面。之後,楊廣奉命到江都任揚州總管。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十一月,隋文帝改立楊廣為皇太子。仁壽四年(公元604年)隋文帝駕崩,楊廣繼位,改元大業。

革新教育,始興科舉

大業二年(606年),楊廣增設進士科。當時秀才試方略、進士試時務策、明經試經術,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分科選才制度。楊廣始建進士科,典定科舉制度,這是中國歷史上極其重大影響極其深遠的大事。那時的進士科以考政論文章為主,選擇“文才秀美”的人才。《通典》說楊廣優先考慮的是個人的品質而不是文才。煬帝時還增加了科舉錄取人數。至大業三年(607年),考試科目已經有了十科。這標誌著科舉制度的產生。


隋煬帝楊廣的“文韜武略”

楊廣崇敬儒教與孔子,於大業五年(509年)下詔曰:“先師尼父,聖德在躬,誕發天縱之姿,憲章文武之道;命世膺期,蘊茲素王。而頹山之嘆,忽逾於千祀;盛德之美,不在於百代。永惟懿範,宜有優崇。可立孔子後為紹聖侯,有司求其苗裔,錄以申上。” 楊廣在江南任揚州總管時就網羅學者來整理典籍,到他即帝位的近二十年間,共成書一百三十部,一萬七千多卷。楊廣還組織人編寫了《長洲玉鏡》四百卷,和 《區宇圖志》一千二百卷,這對於保存中國古代的典籍做出了貢獻。楊廣使隋時的中國已經具備了總括全國各地方的總結性地方誌。同時詔命天下諸郡繪製各地風俗物產地圖,編撰《諸郡物產土俗記》131卷、《區宇圖志》129卷、《諸州圖經集》100卷。楊廣下令編撰的上述地方誌書,規模宏大,既是承前啟後的總結性著作,也是編撰全國性方誌圖經的開端,影響深遠。“今於大隋盛世,圖書屢出。”

大業三年(公元607年)詔令對隋文帝末年比較嚴酷的法律進行了改革,《大業律》較之《開皇律》降從輕典者二百餘條,減輕大逆謀反等罪的連坐,刪去“十惡’’中兩條將其列入相應條款,又將《開皇律》中戶婚、廄庫、賊盜三篇分列為6篇,再增設3篇,共為18篇。

興修運河,利在千秋

由於長安地處偏西,糧食供應困難。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派人於洛陽興建東京,以掌控中原與江南經濟,在洛陽周邊的興建國家糧倉以備荒年時所使用,洛陽宮城(紫微城)建成後,同年遷都洛陽。為了溝通江南經濟地區、中原政治地區與燕、趙、遼東等軍事地區的運輸與經濟發展,隋煬帝以洛陽為中心推動了隋唐大運河的建造,大運河帶來許多益處:將中國眾多水系連接起來,形成貫通南北的運輸網絡;帶動沿岸城市的發展,興起了許多工商業城市,其中江都發展成為隋朝的經濟中心之一;促進各個地區的文化發展與民族融合,這使得中華文明加速成為有機體的整體東方文明。然而,由於隋煬帝急促興建大運河,消耗大量人力財力,為人民帶來很多負擔。掘河的民夫,經久不息的勞動,加上疾病侵襲,死亡人數佔全部一半以上。


隋煬帝楊廣的“文韜武略”

北巡草原,單于臣服

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決定自己親自到突厥所管轄的北方草原看一看,為了震懾突厥民族,使他們徹底臣服,他搞了一場極其盛大的巡行。據《隋書》記載:“大業三年八月,帝北巡,車駕發榆林,歷雲中,搠金河,是天下承平,百物豐實。甲士五十餘萬,馬十萬匹。旌旗輜重,千里不絕。” 八月九日,隋煬帝到達了啟民可汗的大帳(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啟民奉觴上壽,跪伏甚恭,王侯以下袒割於帳前,莫敢仰視。”所謂“袒割”,就是露出肩膀,割肩膀上的肉獻給隋煬帝。隋煬帝看到自己陳威塞外,威震北疆的目的完全實現了,興致十分高漲,即興賦詩一首:

《雲中受突厥主朝宴席賦詩》 楊廣

鹿塞鴻旗駐,龍庭翠輦回。氈帷望風舉,穹廬向日開。呼韓頓顙至,屠耆接踵來。

索辮擎羶肉,韋韝獻酒杯。如何漢天子,空上單于臺。


隋煬帝楊廣的“文韜武略”

襲擊吐谷渾,置河西四郡

大業四年(公元608年),隋勸說高車國襲擊吐谷渾,步薩缽可汗遣使向隋朝請求救援。隋煬帝派安德王楊雄出澆河(今青海貴德),許國公宇文述兵屯西平臨羌城(今青海湟源東南),接應吐谷渾敗軍。步薩缽可汗見隋軍在此而起疑心,率眾繼續西逃。此役隋軍殺3000餘人,虜男女4000人,俘虜吐谷渾王公、尚書、將軍共200人。

大業五年(公元609年),隋煬帝西巡隴西黃河以右,出臨津關(今甘肅臨夏積石關),至西平郡,有意擊滅步薩缽可汗率領的吐谷渾殘部。4月吐谷渾派使者隨同高昌、吐谷渾、伊吾等使入隋請和。5月,隋煬帝親征吐谷渾。追擊步薩缽可汗至青海,俘虜千餘人,乘勝攻吐谷渾首都伏俟城(在今青海湖西)。6月,隋煬帝又派梁默、李瓊等追擊步薩缽可汗,而步薩缽可汗最後逃奔至党項。至此吐谷渾東西四千裡,南北二千里故地皆為隋朝所有,範圍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崑崙山脈。隋煬帝設置西海(今青海湖西)、河源(今青海興海東南)、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南)四郡。故《資治通鑑》贊曰:“是時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奇。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極於此矣!”


隋煬帝楊廣的“文韜武略”

三徵高句麗,帝業中斷

大業八年(612年)到大業十年(614年)對高句麗進行的三次戰爭, 三次均為煬帝御駕親征。隋煬帝對高句麗連續三年的征戰,使隋朝數十萬軍人喪生,還有大量民夫死亡,鉅額物資損失。過度征斂破壞了隋朝的經濟,引起國內人民對隋煬帝的強烈不滿。不斷爆發的農民起義,導致三次征伐幾乎成為隋煬帝的 “面子工程”。


隋煬帝楊廣的“文韜武略”

小結

隋煬帝在位14年,大業元年即成功巡訪了江南重鎮江都(今江蘇揚州),是為隋王朝統一後對南方地區的第一次最高級別政治文化巡訪;其後快速平定漢王楊諒的叛亂,意味著王朝權力過渡迅速完成。北巡至突厥王庭,自秦漢以來中原王朝帝王從未實現的壯舉,北方民族第一次開門迎接中原皇帝的駕臨。而緊接著西破吐谷渾加強了隋朝與西域諸國的聯繫,在河西走廊之南開闢了一條新的絲綢之路,同時,對河西走廊也起到拱衛作用。在中國古代疆域史上,除兩漢曾將東部湟水流域列入郡縣外,隋煬帝首次幾乎將青海全部地區納入中原王朝版圖,歸入郡縣體制。


隋煬帝楊廣的“文韜武略”

楊廣心高志遠,懷抱天下,其主觀願望上極欲成為一代聖君。他向來崇拜秦皇漢武,希望自己也能做出一番名垂千古的偉大功業。從他的年號“大業”,就可以看出來是一位非常有抱負和遠見的君王。在其執政期間,帝國外交出現了“萬邦朝貢”的恢弘局面,但是在位僅十幾年,新建東京洛陽、修建大運河、多次出巡以及北巡突厥、西滅吐谷渾、三徵高句麗不僅嚴重削弱了隋國力,導致民不聊生,也使隋煬帝喪失民心,不斷髮生的大規模農民起義,使隋朝統治崩潰。但是真正壓垮隋煬帝的並不是農民起義,而是魏晉以來的世家門閥。

西方人對楊廣的評價很高,超脫出了李唐王朝統治時期對他的歪曲和詆譭。在《劍橋中國隋唐史》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暫新的歷史人物:煬帝雖然驕奢淫逸,但並不比中國其他的皇帝更暴虐。煬帝很有才能,是一位有成就的詩人、獨具風格的散文家,還有點像政治美學家,很適合鞏固其父開創的偉業。在589年平陳時,楊廣在建康的行為堪稱模範。其後他在促進南北文化統一,向北方介紹南方佛教傳統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著的貢獻。在談到煬帝被否定的原因時,作者也同樣認為這是儒家修史者給他抹黑和民間傳說對他歪曲的結果。

曾經的一代雄主,四方臣服;一心謀取千秋萬世大業,卻不曾想成就“昏君”名號。若不是年少心高志廣、若是能苟安一時,不試圖將隱患扼殺於萌芽之中而冒險遠征,又怎會惹來兵變被殺之禍?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往往不過當事人一念之間。今人多能看見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失敗之後的自暴自棄時有過貪杯享樂、不理國事的行為,一味強調他的荒淫無道,刻意忽視他在絕境下自暴自棄的心理過程,簡單地將其不理國事的原因歸結為生性懶惰、貪淫好色、留連後宮,就不免成為一種對歷史的歪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