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隋炀帝杨广的“文韬武略”

隋炀帝杨广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是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葬送了开皇之治的大好局面。隋炀帝是杨广死后的谥号,这个谥号来自唐高祖李渊。而同时隋朝部将拥立的越王杨侗(史称隋恭帝),加封杨广的谥号为“隋明帝”庙号世祖。另外隋末的农民起义军首领窦建德,加封杨广的谥号为“隋闵帝”。一人有三个谥号,“炀--重昏暴”、“明--重功业”、“闵--重悲哀”。今天我们姑且不论加封谥号的敌我贬损,但从历史中认识一下这位隋炀帝的生平功过,也算提供另一个视角来解读历史。


隋炀帝杨广的“文韬武略”

史书记载“杨广美姿仪,少聪慧,在北周武帝时,荫蔽父亲杨坚功勋,受封为雁门郡公。开皇建国(公元581年)受封晋王,官拜柱国、并州总管,时十三岁”。野史有传,隋文帝命相师查看所有皇子面相,说晋王(杨广)贵不可言,开皇八年(公元588年),隋文帝命刚二十岁的杨广为统帅,领水陆大军五十余万南征陈国,完成了中华自汉末以来近400年的分裂状态,重新形成了中央大一统的局面。之后,杨广奉命到江都任扬州总管。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十一月,隋文帝改立杨广为皇太子。仁寿四年(公元604年)隋文帝驾崩,杨广继位,改元大业。

革新教育,始兴科举

大业二年(606年),杨广增设进士科。当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杨广始建进士科,典定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大影响极其深远的大事。那时的进士科以考政论文章为主,选择“文才秀美”的人才。《通典》说杨广优先考虑的是个人的品质而不是文才。炀帝时还增加了科举录取人数。至大业三年(607年),考试科目已经有了十科。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产生。


隋炀帝杨广的“文韬武略”

杨广崇敬儒教与孔子,于大业五年(509年)下诏曰:“先师尼父,圣德在躬,诞发天纵之姿,宪章文武之道;命世膺期,蕴兹素王。而颓山之叹,忽逾于千祀;盛德之美,不在于百代。永惟懿范,宜有优崇。可立孔子后为绍圣侯,有司求其苗裔,录以申上。” 杨广在江南任扬州总管时就网罗学者来整理典籍,到他即帝位的近二十年间,共成书一百三十部,一万七千多卷。杨广还组织人编写了《长洲玉镜》四百卷,和 《区宇图志》一千二百卷,这对于保存中国古代的典籍做出了贡献。杨广使隋时的中国已经具备了总括全国各地方的总结性地方志。同时诏命天下诸郡绘制各地风俗物产地图,编撰《诸郡物产土俗记》131卷、《区宇图志》129卷、《诸州图经集》100卷。杨广下令编撰的上述地方志书,规模宏大,既是承前启后的总结性著作,也是编撰全国性方志图经的开端,影响深远。“今于大隋盛世,图书屡出。”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诏令对隋文帝末年比较严酷的法律进行了改革,《大业律》较之《开皇律》降从轻典者二百余条,减轻大逆谋反等罪的连坐,删去“十恶’’中两条将其列入相应条款,又将《开皇律》中户婚、厩库、贼盗三篇分列为6篇,再增设3篇,共为18篇。

兴修运河,利在千秋

由于长安地处偏西,粮食供应困难。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派人于洛阳兴建东京,以掌控中原与江南经济,在洛阳周边的兴建国家粮仓以备荒年时所使用,洛阳宫城(紫微城)建成后,同年迁都洛阳。为了沟通江南经济地区、中原政治地区与燕、赵、辽东等军事地区的运输与经济发展,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推动了隋唐大运河的建造,大运河带来许多益处:将中国众多水系连接起来,形成贯通南北的运输网络;带动沿岸城市的发展,兴起了许多工商业城市,其中江都发展成为隋朝的经济中心之一;促进各个地区的文化发展与民族融合,这使得中华文明加速成为有机体的整体东方文明。然而,由于隋炀帝急促兴建大运河,消耗大量人力财力,为人民带来很多负担。掘河的民夫,经久不息的劳动,加上疾病侵袭,死亡人数占全部一半以上。


隋炀帝杨广的“文韬武略”

北巡草原,单于臣服

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决定自己亲自到突厥所管辖的北方草原看一看,为了震慑突厥民族,使他们彻底臣服,他搞了一场极其盛大的巡行。据《隋书》记载:“大业三年八月,帝北巡,车驾发榆林,历云中,搠金河,是天下承平,百物丰实。甲士五十余万,马十万匹。旌旗辎重,千里不绝。” 八月九日,隋炀帝到达了启民可汗的大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启民奉觞上寿,跪伏甚恭,王侯以下袒割于帐前,莫敢仰视。”所谓“袒割”,就是露出肩膀,割肩膀上的肉献给隋炀帝。隋炀帝看到自己陈威塞外,威震北疆的目的完全实现了,兴致十分高涨,即兴赋诗一首:

《云中受突厥主朝宴席赋诗》 杨广

鹿塞鸿旗驻,龙庭翠辇回。毡帷望风举,穹庐向日开。呼韩顿颡至,屠耆接踵来。

索辫擎膻肉,韦鞲献酒杯。如何汉天子,空上单于台。


隋炀帝杨广的“文韬武略”

袭击吐谷浑,置河西四郡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劝说高车国袭击吐谷浑,步萨钵可汗遣使向隋朝请求救援。隋炀帝派安德王杨雄出浇河(今青海贵德),许国公宇文述兵屯西平临羌城(今青海湟源东南),接应吐谷浑败军。步萨钵可汗见隋军在此而起疑心,率众继续西逃。此役隋军杀3000余人,虏男女4000人,俘虏吐谷浑王公、尚书、将军共200人。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陇西黄河以右,出临津关(今甘肃临夏积石关),至西平郡,有意击灭步萨钵可汗率领的吐谷浑残部。4月吐谷浑派使者随同高昌、吐谷浑、伊吾等使入隋请和。5月,隋炀帝亲征吐谷浑。追击步萨钵可汗至青海,俘虏千余人,乘胜攻吐谷浑首都伏俟城(在今青海湖西)。6月,隋炀帝又派梁默、李琼等追击步萨钵可汗,而步萨钵可汗最后逃奔至党项。至此吐谷浑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故地皆为隋朝所有,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隋炀帝设置西海(今青海湖西)、河源(今青海兴海东南)、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南)四郡。故《资治通鉴》赞曰:“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隋炀帝杨广的“文韬武略”

三征高句丽,帝业中断

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对高句丽进行的三次战争, 三次均为炀帝御驾亲征。隋炀帝对高句丽连续三年的征战,使隋朝数十万军人丧生,还有大量民夫死亡,巨额物资损失。过度征敛破坏了隋朝的经济,引起国内人民对隋炀帝的强烈不满。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导致三次征伐几乎成为隋炀帝的 “面子工程”。


隋炀帝杨广的“文韬武略”

小结

隋炀帝在位14年,大业元年即成功巡访了江南重镇江都(今江苏扬州),是为隋王朝统一后对南方地区的第一次最高级别政治文化巡访;其后快速平定汉王杨谅的叛乱,意味着王朝权力过渡迅速完成。北巡至突厥王庭,自秦汉以来中原王朝帝王从未实现的壮举,北方民族第一次开门迎接中原皇帝的驾临。而紧接着西破吐谷浑加强了隋朝与西域诸国的联系,在河西走廊之南开辟了一条新的丝绸之路,同时,对河西走廊也起到拱卫作用。在中国古代疆域史上,除两汉曾将东部湟水流域列入郡县外,隋炀帝首次几乎将青海全部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归入郡县体制。


隋炀帝杨广的“文韬武略”

杨广心高志远,怀抱天下,其主观愿望上极欲成为一代圣君。他向来崇拜秦皇汉武,希望自己也能做出一番名垂千古的伟大功业。从他的年号“大业”,就可以看出来是一位非常有抱负和远见的君王。在其执政期间,帝国外交出现了“万邦朝贡”的恢弘局面,但是在位仅十几年,新建东京洛阳、修建大运河、多次出巡以及北巡突厥、西灭吐谷浑、三征高句丽不仅严重削弱了隋国力,导致民不聊生,也使隋炀帝丧失民心,不断发生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使隋朝统治崩溃。但是真正压垮隋炀帝的并不是农民起义,而是魏晋以来的世家门阀。

西方人对杨广的评价很高,超脱出了李唐王朝统治时期对他的歪曲和诋毁。在《剑桥中国隋唐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暂新的历史人物:炀帝虽然骄奢淫逸,但并不比中国其他的皇帝更暴虐。炀帝很有才能,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独具风格的散文家,还有点像政治美学家,很适合巩固其父开创的伟业。在589年平陈时,杨广在建康的行为堪称模范。其后他在促进南北文化统一,向北方介绍南方佛教传统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在谈到炀帝被否定的原因时,作者也同样认为这是儒家修史者给他抹黑和民间传说对他歪曲的结果。

曾经的一代雄主,四方臣服;一心谋取千秋万世大业,却不曾想成就“昏君”名号。若不是年少心高志广、若是能苟安一时,不试图将隐患扼杀于萌芽之中而冒险远征,又怎会惹来兵变被杀之祸?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往往不过当事人一念之间。今人多能看见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之后的自暴自弃时有过贪杯享乐、不理国事的行为,一味强调他的荒淫无道,刻意忽视他在绝境下自暴自弃的心理过程,简单地将其不理国事的原因归结为生性懒惰、贪淫好色、留连后宫,就不免成为一种对历史的歪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