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请问你怎样看待当今诗坛的没落与复兴?

雸夜青藜


当今诗坛,没落不是问题,因为兴盛的场景不多见。至于复兴,我以为还是少谈为好。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文学艺术也是如此,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各臻妙境,各领风骚。文学创作,离不开时代,离不开现实的土壤。生活在今天,不要奢求复制昨日的辉煌。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走到哪个时代也该谱哪个时代的曲。

现在,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压力日见加大。人们的价值观,审美意识,精神追求,生活情趣,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不可能也不应该以不变应万变,其文学样式,表现手法理应同社会生活同步。

所以,诗歌,尤其是旧体诗词,作为一种过往的精粹,我们阅读、品味、赞叹,不失为调节愉悦身心的有效方式,若想着恢复其曾经的辉煌,恐怕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痴想。


郑显亮


诗词或者诗歌,在古代是人们文化和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存在。远至《诗经》,以至后来的春秋战国,秦汉隋唐,魏晋南北朝,宋元明清;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层出不穷,湧现出一大批可以称之为诗人的文人墨客,方有诗坛。乃至民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一大批不受格律约束的新诗。可谓欣欣向荣,那是因为人们在饱食之余,庙堂文社,酒肆茶楼皆有此需要,因为有诗人以及文人雅士。吟诗作赋,咐庸风雅,诗坛遂成社会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大政主要放在了强军建国,发展经济之上。诗词歌赋的需求逐渐少了许多。而现在已经无所谓诗坛了,因为没有了氛围,缺少了诗人,致使诗词文化日益衰落。现在的文化界,除了少数坚持传统国学的文化人之外,零星几个书画家仍然在坚守这块领地。看当今的孩子们,要么工科技专业,要么精心于行政事物,要么终日吃喝玩乐,更有甚者沉溺于玩手机,打游戏。的确实是精英辈出。然而对于诗文,却鲜有兴趣。漫说是格律,就连写诗应当押韵都不懂。最可悲的是有些年轻人竟然问我,韵为何物,为什么要押韵?让老夫羞于言对,好不尴尬。犹如有人问,吃饭还要用餐具?方便还要上洗手间??所以说,当今的中国文化界已无有实际意义上的诗坛了,因为量变产生质变。那块地方已经萎缩退化了。至多仅存点残渣碎片了。好不悲哀,令我读书人伤感。


澤西園孟庆一


我国的诗坛,曾经繁荣过,也昌盛过——堪称令人艳羡的“诗歌王国”!而当今的诗坛,的确是没落了。

有诗友对此论不服,并举出现在有多少多少诗人,出版多少多少诗集来反驳我。我笑了,反问他:“诗人多,诗集多,就等于诗坛(诗歌)复兴了吗?”

我认为,评价一个时代的诗歌成就,主要是看其艺术价值,而诗人与诗集的数量,则是次要的!请问:当今的诗人,有几人能与唐宋比肩?又有几人不落入前人的窠臼?当今所谓的诗集,用来当枕头我都嫌硌得慌!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按此推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品种,我们不应机械地重复前代——春秋有《诗经》、战国则有《楚辞》、汉代有赋、魏晋是五言诗、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高峰,众体皆备,群星璀璨!宋代自知不如,乃以词取胜;元代诗歌等而下之,遂为元曲;明清无路,只好去写小说了。

其实,当今没落的不止是诗坛,而是整个文学界!关门歇业的文学刊物有多少种?请问现在有几人还在看当代的长篇小说?所以说,诗坛的复兴,不过是沙漠中的幻影而已!


乒乓球804


其实,现代诗歌在民国时期开始,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比较兴盛,直到八十年代末期九十年代初期才开始衰落。

民国时期的文学思想主要受西方影响,当时中国开始实行白话文运动,引起了新旧文化两派之争。提倡白话文的文化先驱者们,如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人,提出解放文化思想,提倡科学发展。应从教育开始,发展白话文,运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替代文言文,普及全民教育,提高人民思想觉悟。

改革思想一旦萌芽,必会大肆疯长。这时候鲁迅先生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应运而生。在鲁迅先生吹响这声号角之后,更多的新派诗人涌现出来,最著名的像徐志摩,郭沫若,戴望舒他们。

诗歌对比小说,形态上更加简明易懂。诗歌简短明快,有韵味,有美感。诗歌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可以自由抒发作者思想感情,从而快速的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节奏感,这种韵律美,画面感极强 ,让人回味无穷。

民国时期的诗歌流派主要有五四派,新月派和现代派为主,八九十年代中的中国当然以朦胧诗为主,而当今诗坛则以新生代为主。

我觉得民国时期的诗歌更加具有美感和象征性。譬如徐志摩那种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人通过这篇抒情诗歌,表达了自己对母校依依不舍的离愁别绪。几番惆怅,几番深情,让人感动不已。

我们再看看戴望舒的这篇《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的这篇《雨巷》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江南雨巷朦胧阴冷的画面,诗人仿佛表达了一种孤寂忧伤,彷徨无助的心情。但是当他在看到这个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的时候,他的郁闷心结一下子就打开了!原来表情愁苦的姑娘,看上去却如梦一般美丽。他似乎立马从这个如丁香花一样的女人身上看到了希望,找到了力量,于是轻松的愉悦的走过这条幽深寂寥的雨巷。

中国八九十年代的诗人以顾城 海子,汪国真等人作为典型的代表。我们看看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位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是啊!这首他临死之前写的诗歌多么美好,仿佛诗人重新开始了希望,他要全心全意去做一个普通的人,去工作,去劳动,去找一个爱人,去生孩子,去赚钱,去孝敬父母……什么烦恼,都是骗人的,见鬼去吧!

向旧生活说再见,平凡之路才是幸福!

诗歌到了二十一世纪,好像诗歌就已经死了!人们不再需要诗歌,不再追逐诗歌,因为,人们的信仰已经变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更多关心的是自己的衣食住行。至于精神生活,我们选择的娱乐方式简直太多了!

有人说,诗歌变得小众,现在不是有些人还在写诗吗?什么梨花体,咆哮体的吗?我只想呵呵,一段简短的直白文字分几段就算诗歌?请问,有什么美感和意义可言?上次那个云南彝良县文联主席陈衍强的诗歌《仰望天空》,那叫诗歌吗?不仅侮辱湖北人,其内容毫无深意,就是一段差强人意的写白。

诗歌要有美感,也要讲究韵律,不是随便写几行字就叫诗歌的!所以说,诗歌确实没落了,如果再想复兴,恐怕是漫漫长路了!





Wait柏拉图


物欲横流,

早已淹没了诗情。

所谓诗篇,

不过是白话译文。

诗是风雅,

不是变态和神经;

诗是李杜,

不是海子与顾城。

哪怕是孤芳独秀,

我也绝不人云亦云。

因为我坚信:

诗人千古,

一脉长存。




梅园诗隐


没落原因:1、不少人连什么是诗都搞不明白,认为随便分分行,有点生活气息或思考就是诗。2、把持诗坛的人自身水平都极有限,试问怎么慧眼选出好的诗歌?3、诗坛相互吹捧,内部提携,依私好取舍,完全就是一个利益小圈子。4、缺少有力量和高素质的诗评家或美学家。5、泛娱乐化时代,绝大多数人吃得都是快餐,有营养的东西都是要细品的,人心浮躁自然难免会被束之高阁。6、缺少“工匠”的认真精神和儒者的羞耻之心,今日之中国不仅诗坛如此,各行各业亦是如此。

复兴问题:1、短期内不要指望有所谓的诗坛复兴,看看各个重点期刊的作品,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2、中国什么时候都不缺少“逆行者”,他们才华横溢却能忍受孤独和不解,或许活着时没有太大名声和作为,但历史会给予他们公正评价。3、或许哪天从国家角度被重视起来,并以严谨的态度扶持诗歌的发展,或者能见到一片曦光。


文史醒言


诗歌衰落是必然,复兴是空想。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五百年“。万物有新陈代谢,必有生命之逝。唐诗宋词元曲,都已经过了它的鼎盛时期,耸起永远无法超越的高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就诗歌而言,今人不管多么努力,也不会再有李杜。为什么?因为产生这种东西的土壤没有了,环境没有了,高楼顶上不会长出蘑菇,高速公路上也不能赛马。正如古代的编钟古琴不会复兴了,古典文学不会复兴了,繁体字不会复兴了一样,风、雅、颂、楚辞、乐府都不会复兴,古风、格律诗也不会有什么复兴!

既然如此,今人在古典诗歌方面的作用是什么?传承!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不要让它湮灭,就要传承。国家设立"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就是这一初衷和目的。古风有人写,格律诗有人写,自由体有人写,打油诗有人诌,就行了。


春雨书斋


几个字成一行,一句话成一行,写出几行连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去解释的话,却有人吹捧好诗。什么是诗,很多人让这种现象吹捧的真是乱了不知该怎么去评说。说几句正话,却引来了连文都没发过的喷子,一阵乱喷。不写行不。不评论行不。说话自由、评论自由,为什么你还要喷呢!不爱看、不顺眼你飘过去。不成诗的文却一吹再吹。扰乱诗坛,扰乱了文坛。现在就是这种现象。虽然写不出唐风宋韵,终该有一个好的文风才不失自称文人的风彩和修养。


寻你25


当今的中国人对传统诗词的认同,是植根在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和血液中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诗词选择出现的方式是什么?他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这才是讨论诗词兴衰的关键,这就是非常关键点。

如果你觉得当代诗坛正在衰落,那么请耐心等待,黎明前的黑暗将会过去。但诗歌兴盛的出现载体,也不会是以前课本中学到的文言体,也不是古代诗词的曲牌形式,它的出现就是现在流行的歌曲传唱体。

中国的诗词曾经在唐宋王朝的兴盛代表,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延续之一。

古代的文人墨客,以诗词诗歌的形式,留给我们今天的人宝贵的文化财富,让我们读懂当时文化对今天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

而随着今天生活节奏,生活方式的变化。古代诗词歌赋的形式,也很难适应今天的现实生活,比如唐诗宋词元曲,他就是一代一代文化形式的传承方式,虽然方式不同,但意境相同,

从以前的古代的诗词的曲牌形式,到今天的白话诗体,散文体,传唱诗歌体。它是我们日常文化生活的转变方式。虽然方式转变,但他的精神与魂并没有改变。一些作者写出的经典的诗词诗歌传唱的到处可见。

今天一些优秀的诗词大多与歌曲载体出现。以传唱的形式进入了大众的生活。你不能否认,每一首优秀的歌曲,它都是一首美妙的诗词。歌曲优美的文字,灵魂高尚中诗歌的意境,都叙述了中国诗词诗歌文化之美。有的人听诗歌的音律美妙。有的人却欣赏他诗词的魅力。

这就是思想观念的改变,能学到悟道的东西内涵,不能只桎梏古代形式的停留,以与时俱进的思想接受今天眼前的观念。

从49年建国到2000年。中国出了多少脍炙人口的歌曲诗词?又出现了多少古代曲牌性质的诗词呢?我想我们不去统计,也能知道答案。

事实就是留下了大量的经典影视作品中的金曲诗词。

有多少人现在一直爱不释手,现在一直在传唱。这就是今天看到的诗词形式的出现,但从2000年以后我们看到的一些传唱的诗词歌曲写作意境出现了偏差,很少有些精品的出现,大多都是一些口水的东西,这是一些人为了商业利益,为了眼前的利益,只看到的是金钱,商业利益以大于一切,

不管古代的诗歌到现代的诗歌,他就是优秀文化传承,但有些语言形式也需要与时俱进,正确的形式也需要去坚持发扬,有些也需要坚决斗争摒弃,,

比如:我们以前朝代的官话文言文,我今天的普通话,还有现在90后,00后孩子们所说的一些听不懂的网络语言。

作为社会中坚的我们是看不懂,听不懂,让我去写文言体,让写曲牌体诗词歌赋我们可能不会写好,就是写好了也没有那么多的推广价值,让我们写新兴人类的语言,我们可能也不会,但文化的传承,必须还是不能断代,所以一定要用国家的力量,把现代孩子们的思想意识观念拉回来,

所以诗词的没落,就是文化领域的没落,也是现代人思想观念对传统优秀文化认知的没落,

这种思想关键的没落,是西方文化侵略的重要的证据,解决只能靠国家教育,因为我们现在学习的思想是公立教育,一些人在机械的数据链条上学习,学到的知识和文化用于日后的博取功名,名牌大学,象征着身份地位。

而现在学历取得的只是专术业,只是对于自己一一技之长的认同

在文化诗词领域,在文化认感知领域,是一个人学习的道,悟出文化的道,是悟道的过程

这就是综合素质的对比,近几年有一些优秀的诗歌在歌曲中的传唱,文字意境优美的,有灵魂有内涵的很少。

这就是诗歌存在形式又一没落的例证,虽然我们现在不去传承古人的诗词形体,但今天的诗歌体也不要丢弃,在社会上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挽回这种颓势,尽管央视和其他电视机构也开展了诗歌形式的节目,但古代的诗歌体也很难挽救,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虽然现在电视台,也有大量的选秀歌唱比赛,但大多数是鹦鹉学舌,都是为了出名,都是为了赚钱名利,自己写诗歌词的优秀选手几乎没有,

希望用国家的力量来挽回文化的保护,

改变今天中国式教育西化的现实,不在盲目的去跟从西方的教育,没有自己的根脉,就不会再有自己的灵魂。找回本属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尊严,

随着现代中西方在各个领域的博弈,我肯定相信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会对国家认同,会对中国的历史认同,那么相对认同的也会出现在中国传统的诗词文化上,

希望国家加大力量的引导教育形式,诗词不管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他都会是中华文化优秀的呈现。


圆融博爱


内容上除了一味表现自我外,就是下半身和摸奶之类;艺术上不用人话写作,晦涩难懂;规则上抛弃诗歌须押韵的传统,没有音乐感;诗评上圈子内互吹互捧丶发表;组织上,掌握诗歌话语权的人,毫无创作实力,没有经典之作,误导诗歌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如此诗坛,岂不堕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