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二战后,英国丢失了那么多殖民地,为什么英国不愿放弃马岛?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


要了解二战以后,英国丢失了那么多海外殖民地,也不愿意放弃马岛,我们先来看一看马岛的特殊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马岛全称马尔维纳斯群岛,位于南大西洋。位于阿根廷东南端的南大西洋水域,距离根廷500多公里,在南美洲南端的东北方约480公里。距离英国本土13000公里。全境由东福克兰、西福克兰两大主岛和200多个小岛组成。

马岛的历史演变:英国航海家戴维斯1592年最先发现福克兰群岛。直到1690年,英国船长约翰·斯特朗最先登陆。

十八世纪,法、英两国在岛上先后建立居民点并驻有少量军队。1770年,西班牙夺取马岛控制权,但是英国一直声称对马尔维纳斯群岛拥有主权,无力夺回控制权。1820年,阿根廷从西班牙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对外宣称拥有马岛的全部主权。由于英国一直宣布对马岛的主权,并在1833年武力从阿根廷手里夺回并占领马岛,阿根廷驻岛总督撤出马岛,此后两国一直对马岛争论不休。

英国一直认为马岛是英国人发现,拥有不可辩驳主权的历史依据。阿根廷不认为英国发现马岛,没有主权要求。到1982年,阿根廷政府出兵占领马岛,英国随后派出远征军,武力夺回马岛。自从战争结束以后,阿根廷又多次声称对马岛的拥有主权。随后双方在2010年差点再次发生军事冲突,阿根廷政府派军舰封锁马尔维纳斯群岛海路,随后英国派出驱逐舰“约克号”为主力的舰队“捍卫主权”,威慑阿根廷,并在该岛集结1000名士兵。

马尔维纳斯群岛对英国的意义所在:

军事战略意义:由于马尔维纳斯群岛对南美洲拥有特殊的战略地理位置,不仅能够控制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交通航线,距离美洲和大洋洲近,对英国全球军事战略来说十分重要。

经济意义:马岛主要经济是放牧,羊毛和皮革都卖给英国。在1986年,马岛当局开始向在经济海域捕鱼的外国渔船征收税负,现在除国防支出仍由英国负担外,马尔维纳斯群岛当局已实现财政自理,而且马尔维纳斯群岛海底探明拥有600亿桶的石油储存量,经济价值巨大。

由于马岛海域拥有石油储量和军事战略的重要性,那么就不难理解英国丢掉了那么多海外殖民地,也不肯放弃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题主。


纳米一微尘


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虽然也是战胜国之一,但是就战后的情况来看,英国的损失挺惨的,不只是在经济,工业上的,英国的国际地位也是一落千丈,甚至有些一蹶不振。

英国为何在二战后不断丢失殖民地?

曾经的大英帝国,在苏联没有出现之前,美国没有崛起之前,勉强能算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经历了一战,二战,英国的工业,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本来这也没啥,毕竟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靠着众多的殖民地提供的资源,十多年也就缓过来了。英国曾经的殖民地

但是在一战结束之后,亚非拉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上,兴起了民族主义运动,核心是争取民族解放,民族独立,建立民族自治政权,或建立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虽然英国经过一战后,国力出现了一定的下滑,但是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民族主义运动并未动摇英国对殖民地的统治。

然而一战结束后,和平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影响最深的还是德国,大量的德国工人失业了,他们对政府失望至极,也给了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可乘之机,虽然希特勒上台是多方面的原因,但是经济危机的确产生了很大的助力。

经济大萧条给希特勒上台助力颇多

而英法等国,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因此在希特勒崛起时,一次次的试探中,英法等国不愿卷入新的战争,进而给了德国崛起的机会,二战爆发后,西线法国迅速沦陷后,英国只能独自支撑着德国的蹂躏,在二战中,英国的工业,经济,军事力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打击。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族解放运动迎来了高潮,对于英法等国,当时面临的选择有两个,一个是派出军队镇压各殖民地的解放运动,另外就是选择有条件的接受殖民地的独立,顺便搞点事情。当时的英国受二战的影响,已经无力巩固在殖民地的统治,那么强行分家变仇人,还不如和平的散伙,这也是英国和很多西方国家在二战后不断丢失殖民地的原因之一。

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英国为何不愿放弃马岛主权?

马岛全称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都曾染指过这个岛屿,最后英国人留了下来,二战结后阿根廷人和英国人都宣称对该岛拥有主权,联合国也多次举行会议讨论马岛主权问题,双方最初是想要商议一个和平解决领土纷争的方案。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阿根廷发生了一系列剧变,加尔铁里在1976年支持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阿根廷民主政府,加尔铁里逐渐掌握了阿根廷军政大权,开始在阿根廷事实独裁统治,但是阿根廷的经济却被搞得一团糟,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GDP严重下滑,工人们发动了长期大罢工,来反抗加尔铁里的独裁统治。

马岛的地理位置

如果继续维持现状,那么加尔铁里的政权很有可能将被阿根廷人民推翻,为了尽快转移内部矛盾,他一边暗杀民主人士,一边和阿根廷的大资本家勾结,另外也在寻找办法转移国内民众的注意力,1981年年末,英国和阿根廷关于马岛主权的谈判再次陷入僵局,加尔铁里就打算在马岛上面做文章。

加尔铁里的想法很简单,马岛离阿根廷本土最近的距离就五百公里,英国在这里的武装力量就只有皇家海军的坚忍号破冰船,而英国还一度想要把这艘船撤了,这在加尔铁里看来,英国不可能为了这个不起眼的小岛,不远万里和阿根廷交战,而阿根廷则有非常好的条件夺下这个岛屿,这样一来自己在国内的支持率肯定会大幅提升。

加尔铁里

1982年3月中旬,阿根廷政府开始了试探行动,当时两国的外交已经中断,在初期的冲突中,双方陷入了一种十分诡异的状态,在冲突爆发后的十多天里,双方沟通一直是通过第三方完成,阿根廷在4月4日迫使驻马岛的英国政府投降时,阿根廷阵亡一名士兵,英国有一名士兵受伤,双方几乎没有激烈冲突。

阿根廷部队在4月10日陆续登陆马岛,英国一直到阿根廷政府逐步接管马岛政权后,才做出了反应,临时组成了一支特混舰队奔赴阿根廷,阿根廷部队和英军交火后,很快就陷入了劣势,开始节节败退,6月15日,九千多名阿根廷士兵投降,次日,英国政府宣布阿根廷投降,英军收复了马岛。

马岛战争中挥舞着英国国旗的英军士兵

所以马岛和英国的其他殖民地有一些不同,这是双方还在谈判时,阿根廷政府就以武力占领了马岛,虽然英国已经衰落了,但是五常不要面子吗?所以只能对阿根廷还以颜色,最后英国打赢了阿根廷收复了马岛,马岛战争的胜利对当时英国产生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玄坤文史


不一样,我们看马岛这一块,英国人叫它福克兰群岛,而阿根廷方面叫它马尔维纳斯群岛。在英国人眼里,印度、巴勒斯坦、澳大利亚都属于是殖民地,而福克兰群岛则是英国领土。


马岛战争,并不是一场殖民战争,而是一场国家主权的战争,英国和阿根廷争夺的是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而不是殖民地战争。马尔维纳斯群岛在被发现以后,一直到二战结束,其实都是英国在控制的,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人只是控制这里,从1908年开始,马尔维纳斯群岛开始作为领土管辖的。而阿根廷在关于马尔维纳斯群岛群岛的主权问题,是在上世纪后半段才开始的。

这里其实很明显,阿根廷属于是后来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上的居民,大多数也都是英国人后裔,在两国关于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争议期间,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居民也跑到了英国议会去游说,要求英国政府表明立场。


而等到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英国预算缩减,加上对马岛的控制也要花不少钱,英国人这会儿其实在琢磨,把马尔维纳斯群岛交给阿根廷。也就是说,这会儿,战争开始前两三年,阿根廷是有希望拿到马尔维纳斯群岛的。

但是谈判一直谈不拢,阿根廷这帮军政府的大老粗干脆直接派兵进驻马岛,而且顺带着武力占领了英国在南大西洋的领地。这样,才是导致武装冲突的原因,阿根廷这属于是玩的太过火了,军政府那些人脑子不大够用。
这些东西可以在谈判桌上解决的,但是直接出兵的话,在英国人眼里看,性质就变了,变成侵略了,而且一口气侵略好几个岛礁。这种事,英国就算再不济,也要去争一口气,那么针对马岛的战争也就打起来了。


军武文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马岛具有极为重要的军事和战略地位。

马岛是英国在南美的两个重要支点之一,其一是英属圭亚那,但是在南美洲的最北端。

剩下的马岛则是在南美洲南段。

英国保持马岛,就会保留在南美的军事存在,同时还对未来开发南极资源有着巨大的帮助。

所以,保留马岛对英国比较有利,非到万不得已不能交出去。

第二,英国认为马岛就是自己的领土,并非殖民地。

直到1764年,法国船长路易斯·安东尼·布干维尔在东福克兰岛建立了路易港,这里才有人居住。

没有证据证明,在这之前阿根廷的印第安人发现过马岛。

后来马岛主要是被西班牙和阿根廷各控制一部分。

在阿根廷独立战争的同时,英军派军舰到达马岛,重申英国拥有这里的主权。

英国人认为,早在阿根廷独立之前,马岛就是英国人长期开发的,应该属于英国,不是殖民地。

第三,阿根廷军政府的胡来。

在二战以后,英国曾考虑至少放弃马岛的部分主权,将原来属于西班牙控制区还给阿根廷。

然而随着政府不断更迭,这种谈判断断续续,然而马岛的居民主要是英国后裔,拒绝将马岛交给阿根廷,所以谈判一度中止。

其实,阿根廷政府持续谈下去,至少拿回马岛一部分还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军政府独裁领袖加尔铁里,却贸然发动战争。

加尔铁里是个暴戾的独裁者,对于国内民众残酷镇压架屠杀,杀死的平民数以万计,人民极度不满。

而80年代,加尔铁里的胡乱施政下,阿根廷经济几乎崩溃:1981年,阿根廷通货膨胀率高达60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1.4%,制造业产量下降为22.9%,薪资倒退-19.2%;工联获得国内越来越多的支持,其决定发动长期性大罢工。

和所有的独裁者一样,加尔铁里试图通过一场爱国主义战争的胜利,重新获得人民的支持,维持政权。

所以,阿根廷突然发动对马岛的战争,英国人措手不及。

当时英国人根本没准备打仗,原有的航母退役的退役,拆除的拆除,只剩下2艘航母。

其中竞技神号航空母舰使用接近40年,本来定为当年就退役,卖给印度。

只要阿根廷再耐心的登上1年,英国就只剩下一艘无敌号航母,只能搭载16架海猎鹰式攻击机或6架海王反潜直升机。

就这点战绩,要面对阿根廷空军200多架飞机,英国想要赢就难了。


对于英国人来说,无论政府是否不愿意打仗,显然阿根廷入侵马岛,英国民众肯定要求夺回,所以只能打仗。


萨沙


马岛是位于阿根廷海岸附近的一个岛屿,该岛屿目前被英国实际控制,但是阿根廷同样宣布对马岛拥有主权。

英国和阿根廷的马岛争议本身就是一笔糊涂账,马岛和英国的其他殖民地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在英国人发现马岛之前,马岛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英国在16世纪时期就已经到达了马岛,这时候的阿根廷才刚刚成为西班牙人的殖民地。等到阿根廷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时候,马岛上已经居住了很多英国人。

从阿根廷和马岛的殖民历史来看,殖民时代阿根廷是西班牙的殖民地,马岛是英国的殖民地。阿根廷是西班牙殖民者的后裔建立的国家,而马岛上居住的居民大部分都是英国人的后裔,这也是为什么在二战结束之后,英国大部分殖民地都想要独立,唯独马岛一直不愿意离开英国的主要原因。马岛上拥有大量的自然资源,控制了马岛就能够控制周围的大片海域,无论是对英国还是阿根廷来说,马岛的地理位置都非常的重要。

阿根廷在19世纪时期就宣布对马岛拥有主权,但是当时的大英帝国正处于鼎盛时期,因此英国根本没有理会阿根廷的要求。二战结束之后,英国的实力开始逐渐衰退,丧失了对殖民地的控制能力,很多被英国殖民的国家和地区纷纷脱离英国的控制。这一时期阿根廷对马岛的诉求也逐渐强烈起来,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和阿根廷根据马岛的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

当时的英国经济实力开始衰退,军事实力也一天不如一天,因此英国一度想要放弃马岛。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英国国力的衰落速度更加厉害,阿根廷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已经建立了一支比较强大的陆海空军力量。1981年阿根廷的海军吨位排在世界第9的位置,虽然总体实力不如英国,但是阿根廷具有主场作战的优势,仍然有信心和英国打一仗。

刚好在上世纪80年代初,阿根廷的军政府上台,阿根廷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为了缓和阿根廷国内通货膨胀的问题,阿根廷军政府急于想要通过收复马岛来缓解矛盾。在这种背景下阿根廷发动了对英国的马岛战争,马岛战争爆发前,英国已经削弱了在马岛地区的军事力量,但是当英国政府听说阿根廷进攻马岛之后,仍然决心要和阿根廷打一场局部战争。毕竟英国也是曾经的世界老大,如果阿根廷从英国手中拿走马岛,那么英国的影响力肯定会大大下降。

最终英国派遣了一支远征军进攻阿根廷,而在阿根廷对英国开战之后,北约的很多国家都对英国给予了支持。英国凭借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在马岛海战中将阿根廷击败。马岛冲突结束后,阿根廷的国力开始衰落,再也没有实力通过武力夺回马岛。而英国因为马岛冲突的问题,也暂停了马岛问题的谈判,因此一直到现在马岛的归属权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历史总探长


二战后英国的国际地位是一落千丈,由原来的日不落帝国变成了日落西山。在英国失去大量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前提下,英国对于马岛的失去是有心理准备的,英国对马岛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然而,英国在无所谓的心态下却与阿根廷打了一场有所谓的马岛战争(或者叫福岛战争),英国在无所谓的心态下却表现出了对马岛的不愿放弃。为什么英国人会以无所谓的心态却坚决不放弃马岛?为什么英国能够放弃印度这么广大和重要的殖民地却不愿意放弃一个狭小的几乎无人居住的马岛?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第一,英国的综合国力与二战初期相比明显增强了,国力增强的英国不可能容忍殖民地的继续丢失;第二,英国当时陷入经济危机之中,英国当政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想通过一次战争转移国内人民的注意力,以达到缓解社会矛盾的目的;第三,英国虽然在二战后成为了二流国家,但英国人心目中仍然残存着日不落帝国的荣光思想;第四,在两极格局下,美国和苏联的力量已经相对衰弱,英国想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接下来,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英国之所以能够忍受其他殖民地的丢失却不愿放弃马岛的具体原因。

第一,二战后初期英国丢失那么多的殖民地也没有大的反应是因为二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的综合国力;20世纪80年代英国对于阿根廷夺取马岛反应这么强烈是因为英国的综合实力比二战初期已经变得强大了。

从新航路开辟开始一直到二战,英国的殖民扩张就没有停止。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英国就是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控制着国际秩序,其全球的殖民地都在其有效控制之下。二战结束以后,英国的综合国力被严重削弱,英国沦为了二流国家。所以,在战后的民族解放潮流中,英国只能放任殖民地的独立。

二战结束以后,英国通过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获得了大量的贷款,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英国的经济。20世纪80年代时期的英国实力虽然不能跟巅峰时期的日不落帝国相比,但已经比二战刚刚结束时好多了。在这种情况,阿根廷想要夺取作为英国所剩不多的殖民地的马岛是不可能的。

阿根廷的综合国力跟英国可不能相提并论。也就是说,阿根廷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时间来夺取马岛。所以,阿根廷发动的夺取马岛的战争只能失败。

第二,作为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经济危机,导致人民对内阁的支持率下降。为了提升支持率,撒切尔夫人希望通过战争转移人们的注意力。

阿根廷为什么要发动夺取马岛的战争?因为阿根廷出现了经济危机,加尔铁里的支持率不断下降。为了缓解经济危机,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加尔铁里没有想办法改革内政,而是选择了发动夺取马岛的针对英国的战争。以战争的手段解决经济危机是不正确的。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英国为什么不愿意放弃马岛?因为英国也希望进行战争。当时的英国也陷入了经济危机之中而不可自拔,人民对撒切尔政府率支持率不断下降。为了转移国内人民的注意力并提高政府的支持率,英国出动了特遣舰队,重新占领了马岛。果然,英国人民忘记了经济危机,英国人民对内阁的支持率上升。

加尔铁里的做法其实是符合了撒切尔夫人的愿望。正当撒切尔夫人对国内局势一筹莫展的时候,加尔铁里给撒切尔夫人送了一个极好的摆脱危机的机遇。真是瞌睡遇上了枕头。加尔铁里本想让自己摆脱危机,却没想到为撒切尔做了嫁衣。

第三,在世界近代史上,英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其实力碾压了世界上所有国家。虽然英国在二战后彻底衰落了,但英国的日不落帝国式的殖民主义思想并没有完全消失。

英国是通过殖民主义走向了世界的巅峰的,所以英国对殖民主义有一种执念。二战后的英国虽然不再是日不落帝国,但英国仍然是日不落帝国的心态。虽然英国已经沦为了二流国家,但英国在处理国际事务的时候仍然是以一流国家的方式来进行的。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驴死不倒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英国人在硬挺。

曾经是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在心理上是瞧不起阿根廷的,因为英国是曾经的世界第一强国。在工业革命完成以后,英国曾经在全世界进行殖民统治和扩张。当时,阿根廷在哪里呢?阿根廷是殖民地。曾经殖民了全世界的英国怎么能够瞧得起是殖民地的阿根廷呢?!英国就算是衰落了,也不是阿根廷能够欺负的。

英国过去的殖民主义辉煌和殖民主义思想仍然残留在英国人的心中。英国不会认为殖民主义是错的,英国只记得日不落帝国的荣光。英国人不信道理,英国人只信丛林法则和无可比拟的力量。既然英国的力量比阿根廷强,那么为什么要让出马岛?!

第四,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虽然仍处于两极格局的控制之下,但美国和苏联的力量已经被严重削弱。英国希望在当时出现了多极化趋势的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提高英国的国际地位。

从1945年二战结束以后一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都属于美国和苏联的两极格局控制之下。英国只能在美国和苏联的夹缝中生存,战战兢兢惶恐不安。然而,美苏争霸却也严重削弱了美国和苏联的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和苏联对世界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在此情况下,英国希望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一个国家最根本的竞争力在于经济,英国的经济在二战后已经快速崛起。虽然英国的经济不如美国,但并不是没有竞争的资本。当时已经加入欧共体的英国背靠整个西欧,是能够在经济上与美国一较长短的。实际上,世界经济在70年代就已经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世界政治也向着多极化的趋势发展。在多极化驱使发展的过程中,英国希望自己成为未来多极化的一极。既然要成为一极,就要展示自己的力量。实际上,马岛战争就是英国展示自己实力的一次战争。不可否认,马岛战争后的英国影响力的确上升了。然后,撒切尔夫人就飘了,然后就被怼到摔倒在台阶上。

总之,二战后英国丢失了那么多的殖民地也没有进行镇压性的战争,是因为英国的综合国力弱,是因为当时的英国没有能力阻止殖民地的脱离。20世纪80年代,英国无论是从综合国力上来讲,还是从国际局势上来讲都不可能放任马岛的独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依靠的是实力,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益的交换与获取依靠的也是实力。所以,英国对殖民地的前后不同的态度取决于英国的综合国力的强弱。


历史纬度


英国本来是想让出马岛的,结果,阿根廷等不及了先打了过去。。。你让大英国的脸往哪搁?!揍他丫的!

马岛主权之争,最初发生在英国和西班牙之间。后来,经过一系列斗争,英国先放弃对马岛的主权要求,撤出马岛。后来,阿根廷从西班牙手下独立,宣布拥有马岛主权。之后,英国又过来抢占了马岛。并在1892年建立对马岛的殖民统治,期间,一直遭到阿根廷反对。

等到20世纪中期,阿根廷当局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开始打马岛的主意。1981年,阿根廷执政当局暗示要占领马岛。此时,英国国内包括撒切尔都有意让出马岛。据说,时任英国国防大臣约翰·诺特已经起草了从马岛撤军的方案。而且,当年英国出台的《英国国籍法》已经对马岛居民入英国国籍进行了限制。

怎料,在1982年一次谈判失败后,阿根廷军政府总统加尔铁里忍不住了,派人直接上去强占!4月2日,阿军一举登上马岛,俘虏了岛上为数不多的一批英军。

加尔铁里成为了国家英雄,亲自登上马岛视察,全国人民沸腾了。。。

英国人一脸黑线。。。MLGB!这是侵略!竟然有人侵略“大英帝国”!

曾经的大英帝国统治面积达到约34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历史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竟然被人入侵了!让英国人的老脸往哪搁?


两天内,英国组建了两艘航母在内的特混舰队,出兵2万人远征马岛,要收复失去的土地!在南大西洋的英国海外领地阿松森岛机场,英国火神轰炸机马上对阿国展开轰炸。

这下该阿根廷懵逼了,英国人玩真的了。

空战上:阿空军的主战装备基本从法国进口,法国肯定不敢得罪英国,断了军火供应。海战上:阿根廷的海军舰艇也是老旧型号,在英国这样的老牌海军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陆战上:由于马岛是个小岛,又是以“英国人”为主,陆战规模很小。

最终,阿根廷理所当然的战败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自己送出去,跟别人抢过去,这可不是一个概念!二战后英国确实放弃了很多殖民地,但大部分都是主动放弃(当然也挖了不少坑,例如肢解印度),而马岛直接被阿根廷武力占领,驻军一个连和总督甚至被缴械抓捕,被阿根廷骑在头上侮辱,英国岂有不还手之礼?

马岛战争的尴尬在于,阿根廷动武之前英国在马岛的话题上较为暧昧,虽然坚持主权,但还存在商量的余地。但阿根廷受困于经济危机,困境之下却不得不提前出手,进而酿成了无法退步的战争。


可以说在马岛战争前,英国自己在有关马岛的定位上,也是处于迷茫的状态。

1、上世纪60年代,英国在马岛周边海域探测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仅石油储存量甚至高达600亿桶,天然资源的突然发现,让英国国内放弃马岛一派顿失失声,坚守马岛的信念在英国政治体系里进一步加强。

2、然而坚持的同时,一个尴尬的问题却在勘探和企图开采过程中被发现,尽管马岛拥有庞大的天然储藏,但此岛距离英国本土13000公里,海底油气资源距离本岛也有上百公里以上。超远程开采成本和生产维护耗费太大,甚至由阿根廷单独开采也需要负担高额成本。而马岛本身人口资源和其他产品发展薄弱,在全岛人口不足3000人的情况下也无力单独承担开采任务。马岛的资源完全是吃不到嘴里的利润。以至于60年代发现资源后,直到现在英国也只能保持少量开采,且此期间一旦遭遇油价下跌,开采工作往往要减产甚至暂停,以避免入不敷出。



3、尽管二战过后英国丧失大量殖民地,但从战略出发仍然企图在各大洲建立桥头堡,马岛是英国在南美洲为数不多的跳板,从国家战略来讲英国不愿贸然放弃。

因此从近代到现在,英国与阿根廷在有关马岛的问题上,展开了长达一个世纪的谈判,英国有放弃的想法,但又希望这块区域能在未来发生更大的作用和利益,因此反对的声音在任何一个历史节点都有出现。也造成了百年以来,阿根廷对收复马岛的和平解决诉求始终存在希望,却也从来没有实现。发生在1982年的阿根廷抢夺马岛行动,纵然有自身的仓促性,但也有着百年恩怨的积压。



近几十年英阿两国也多次商讨共同开发,然而主权问题谁也不愿退步,油气开采更形同于鸡肋,最核心的主权和经济利益都得不到解决,马岛问题也会始终悬而未决。


辽宁资深球迷


英国需要维持自己的强国地位

马岛战争,对于英国来说可不仅仅只是为了争夺一个小岛的控制权而已。

二战之后,大批殖民地的纷纷独立,英国从世界的主导者的位置上跌落。曾经的无比辉煌的“日不落帝国”日益衰落。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一流强国的地位也有点岌岌可危。

这个时候,英国反而必须要强硬,以雷霆万钧之势将阿根廷灭掉,让世人知道英国的厉害。

因为,英国一旦显露出软弱,将要损失的就不只是一个马岛了。

首先,环伺周围的“豺狼”就会扑上去,将英国身上仅剩下的一点 “肉”抢走;

其次,英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将会大降;世界强国的地位也将不保(试想一下,阿根廷一个二流甚至三流的国家,都可以从英国身上割肉。英国最后还忍气吞声的话,那以后谁还会拿英国当回事)

马岛是小,可之后的多米诺效应是大。这对英国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英国时任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政治需要

当时,英国国内矛盾尖锐,经济发展停顿。时任英国首相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希望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来改变局面。

可是,英国国内的反对派也不是吃素的,他们通过各种各样手段,来掣肘撒切尔夫人的施政。

而马岛战争的不期而至,给了撒切尔夫人一场及时雨。

首先,可以利用战争转移民众的视线;

其次,利用战时管制,可以限制反对派的行动;

其三,率领英国获得战争胜利,撒切尔夫人的个人声望大涨,其首相位置将会更加稳固。

对撒切尔夫人来说,和阿根廷打一场,利大于弊,自然是要积极推动。

马岛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马岛虽然人口稀少,但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它位于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海上交通要道,成为过往麦哲伦海峡和合恩角的船只的必经之地,特别是当巴拿马运河被封闭或停航时,经麦哲伦海峡或绕道合恩角的航线将成为沟通两洋的唯一海上通道,是扼守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南大门。

同时,马岛东控非洲的好望角,西抵太平洋南端的新西兰,北至南美洲,南达南极洲,东南面与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呈掎角之势,若以地缘战略眼光宏观角度来看来,马岛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连两洋”(太平洋、大西洋)、“控四洲”(非洲、美洲、澳洲、南极洲)。

此外,马岛靠近南极洲,又为大不列颠王国进军南极提供了完备的后勤保障基地。

而除了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以外,马岛本身也蕴含着不小的经济价值,铅、煤、铁、银等矿藏资源以及近海有石油和天然蕴藏量较为丰富。

如此一块风水宝地,英国又怎敢轻言放弃。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东斯坦因


英国在二战之后丢掉的殖民地,不是简简单单的英国放弃,而是在于殖民地的反对殖民统治,主要就是在英国的殖民地还有着统治着大量殖民地人口,或者说,土著,他们与英国人有很大的差距,不愿意继续在英国的统治之下,才纷纷的造成独立。

马岛的情况就有所不同,这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土著人口问题,马岛居民都是英国移民,他们只是从英国本土挪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还认可英国人的身分,不存在于想要从英国独立出去的问题,马岛的情况是非常特殊的,地方很小,居民没有多少,独立对当地人来说反而有害,还不如留在英国之内,可以占便宜,这个问题就不存在英国想不想放弃的问题,而是不愿意脱离英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