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乡村喜剧《刘老根》所呈现出的“真实感”是如何形成的?

《刘老根3》在双平台上线以来,17天累计播放量成功突破5亿。这样的数据在同期影视剧里是相当可观的。都说艺术来自生活、高于生活,但最终还是会回归于生活。《刘老根》系列剧无论是拍摄手法,剧情冲突,还是对人物情绪点的掌控都做到和现实生活很贴近。有些类似“家庭剧专业户”姚晓峰的拍摄手法,从戏中人物看大人生的人文情怀。

这也是17年过去《刘老根》为什么还能这么招人喜爱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真实感”。

乡村喜剧《刘老根》所呈现出的“真实感”是如何形成的?

艺术素材来自生活,生活素材需要艺术家筛选,再创造。——尼古拉·加夫里诺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

在观众评价影视剧的众多词汇里“真实感”是一个褒义词。通常被用来形容部分韩国影视作品。譬如申源浩导演的《请回答1988》就涉及各种情感,各种成长和各种阶段的人生,以及对人性的刻画,对爱情、亲情、友情的传递,影片更多的展现了情感交融,真实且又戏剧性十足。再到后来随着《刘老根》的出现,国剧在这类现实题材上也终于有了自己的高分代表作品,而且还是展现东北农村乡土风情的现实主义题材。语言质朴、风趣,观众在观看完后无不赞叹一句内容过于真实!

为了让我们更加深层次的了解《刘老根》背后成功的原因,本文将从所谓的“真实感”究竟是什么?,《刘老根》呈现出来的“真实感”,影视作品为什么会产生“真实感”?,三大要点进行深入探讨。

所谓的“真实感”究竟是什么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所谓的“真实感”就是与实际生活相符,观看后给人以非常真实的感觉。譬如当一部影视作品看完后给人一种纪实纪录片的感觉时,观众就会评价说它“很真实”,常见的有夸赞台词真实、人设真实、剧情真实,布景真实等。

乡村喜剧《刘老根》所呈现出的“真实感”是如何形成的?

从影视文学来讲,“真实感”是一种拍摄的艺术手法,最早起始于意大利。为了体现“真实感”,导演主张利用固定长镜头配合景深镜头,在一段时间内对人和事物进行持续拍摄。包括挑选的演员也都是现实中的普通人,他们没有经受过专业训练,没有固定的台词剧本,全部都是本色出演,台词也是采用本土方言,而最后所呈现出来的,也就是意大利影视业里首个具有“真实感”的“新现实主义流派”作品。其形式大多是通过观察社会现象后进行提炼、加工,从而将更强烈,更鲜明,更艺术化表达的结果呈现于大荧幕,整个作品氛围给人以非常“真实”的感觉,就像是发生在你我身边。

当然除了一些外在技巧外,场面调度、语言切换、镜头控制、画面布景、配乐衔接也是影响作品“真实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演员,在演戏过程中不能依靠机械式的技巧去处理剧本台词,而是应该在反复揣摩剧本后,真情实感的加入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感情。把这些都做好了,才有可能营造出令观众夸赞的“真实感”。

《刘老根》呈现出来的“真实感”

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大多是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得到。但是视听库中的信息却并非全部来自客观事物。而《刘老根》系列剧的“真实感”,表现在故事真实,表演真实。它是农民企业家的心路历程,是刘老根从中年步入老年的真实写照。是开辟了国内乡村喜剧类型先河的里程碑式作品。真实自然的台词、超接地气的表演、合乎情理的编剧、原汁原味的黑土地风格再加上幽默风趣的对话,就像小葱蘸酱那么舒服。

乡村喜剧《刘老根》所呈现出的“真实感”是如何形成的?

1.故事真实

俗话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好的故事剧本是作品成功的基础。为此,获得过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的法国导演罗曼· 波兰斯基,就曾针对好故事的重要性特别强调:

故事本身就是对当下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射。

而《刘老根》系列剧这么些年一直始终让人难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的故事与现实生活十分贴切,完全就是东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故事中塑造的的人物也都性格鲜明,各有特点。

乡村喜剧《刘老根》所呈现出的“真实感”是如何形成的?

比如《刘老根3》里的称杆子,把小卖铺开在老根家对面,一天到晚啥也不干,就喜欢嚼老婆舌、扒墙根儿,看人老刘家的热闹。以他为首的“造谣四人帮”,打麻将扯老婆舌那段,就跟说群口相声似的。还有秤杆子看人给价,缺斤短两,无赖针对有钱人的特定骗术等,也都是现实中一些贪小便宜之人的常见操作。正是因为故事里有了更多对真实生活的刻画,所以才让观众始终对接下来的剧情充满期待。

乡村喜剧《刘老根》所呈现出的“真实感”是如何形成的?

为了体现故事真实,《刘老根》在台词上也是精雕细琢。例如剧中台词曾多次出现“齁着呢”、“打一辈子腰”、“整岔劈了”、“是个茬”等东北方言。使观众在看剧的过程里会不由自主的代入其中,这种很生活化很真实、又特别接地气的台词真的能够让人感同身受。同时这也是《刘老根》系列剧的一大特色,无论想表达多大事,总能在轻描淡写里、嬉笑怒骂里、插科打诨里醒目地呈现,亦谐亦庄。

乡村喜剧《刘老根》所呈现出的“真实感”是如何形成的?

2.表演真实

观众的观影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自我欲望与理想的投射。——安德烈·巴赞

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曾在《电影是什么》作品集里提到观众的观影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自我欲望与理想的投射。观众与角色之间所产生的情感共鸣越强,所对应的心理认同感也就更强。而影片中的角色则正好是满足观众心理欲望的载体,这种形式是观众内心的一种“真实感”。

以《刘老根3》里,刘老根在坟头悼念丁香的那段剧情为例。赵本山用最真实的情感把一个农村老男人的心酸无奈表现出来,演绎的很真实,让观众看了代入感很强心里也跟着哀伤,觉得特别惋惜。印象中赵本山还有一个小品,里面有一句台词“人这一生最悲哀的是,人活着钱没了,人没了就没了,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

乡村喜剧《刘老根》所呈现出的“真实感”是如何形成的?

可能小时候看不懂,但如今再看这种爱别离,真的太有感触了,人这一生最美好的事就是能同甘共苦,最遗憾的事就是共苦了却没有机会同甘,现在山庄发展好了,丁香却没办法和刘老根一起享福了。命运多坎坷,正因为赵本山流露出的是真情实感,不掺杂一点水分,才更能引起观众强烈共鸣。世间情呀,穷苦都在,但那种逝去的岁月,再多的钱也买不回来。

影视作品为什么会产生“真实感”

所谓影视作品中“真实感”的产生,其实都源自于电影语言。即通过作品向观众传递情感,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艺术语言。它会受到场面调度、语言切换、音乐衔接、光效影调、故事剧本、人物台词、演员表现等因素影响。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

表演的“真实感”是演员心灵中所产生的,由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舞台虚构所激起的真实而正确的体验。

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每一个影视作品都是一场大型表演,基于冷静观察社会现象将其艺术化表达的结果,即表演者的“真实”与现实中的“真实”发生重叠,使得观众在感受的过程中触动强烈共鸣感。

而拍摄技术和拍摄方式,是影视作品形成“真实感”的常用切入点。

乡村喜剧《刘老根》所呈现出的“真实感”是如何形成的?

1.合理运用拍摄技术

正如上文所言,合理的运用光线、色调、构图、场面调度等拍摄技术有助于把控观众的视觉节奏,获得视觉焦点,突出冲突场景的特定地位。而影视剧常用的场面调度技术,就是以调动观众的观剧心理为目的,这样既追求了时间的逻辑性,也追求了时间的非逻辑性,同时又对时间流进行了平行拆解或垂直拆解,这样才能提高作品在观众心中的影视艺术“真实感”。

以《刘老根3》里,二胖和二柱子接完女儿回老根家聚餐为例。在二胖说出女婿没来的原因是因为“马云请吃饭”后,在场四人一听都知道二胖是在骗人,但也没拆穿。这时候镜头分别切出山杏、大奎、大奎媳妇儿、刘老根的特写,这四人此时的表情就是被平行拆解的时间流。毕竟在现实中二胖一句“马云请的”所引起的在场人回应不可能是分级的。也不可能是等山杏反应完成后,剩下的三人再挨个做出反应,而是在听完二胖说完“马云请的”以后同时做出反应,这与现实中的状态才是一致的。这一部分的处理就涉及到拍摄中的场面调度技术运用。

乡村喜剧《刘老根》所呈现出的“真实感”是如何形成的?

为什么不采用全景镜头直接展现,原因是这样拍摄出来的效果太过片面,无法直观的感受人物同时性反应,也不能满足观众在观剧时的心理期待。而场面调度所采用的分切手法,虽然客观造成了现实中无法达到的时间差,但它的依次展现却更能逼近人物内心心态,让观众显而易见的拉近自己与作品间的距离,从而提高“真实感”和“亲近感”。

2.拍摄方式力求真实

同样是以《刘老根3》为例。剧中有一段大胖和山杏因为争端在现场大打出手,互相扇耳光,拽耳环的肉搏对手戏。这样的打闹剧情取材于生活,为了追求真实感,两位演员没有选择用替身,也没有尝试借位,而是给时间酝酿情绪直接上手真打。

乡村喜剧《刘老根》所呈现出的“真实感”是如何形成的?

事实证明,在保障演员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以真实的拍摄方式通常更容易让观众获得“真实感”,更容易沉浸其中进入状态。不至于像看泰剧,经常性的使出“泰式空气拳法”,把情节推进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观众情绪瞬间败光,看得直出戏。

结语

但归根结底,一部影视作品最本质的原因不是在于“真实感”如何建立,而是观众需要“真实感”。创作者始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做到取材现实、表演真实,是如何与观众建立“真情实感”带来更好的观感体验。

毕竟对于观众而言,即使明知道这些画面是人为拍摄而成,但他们还是愿意选择去相信。因为在观看过程中能体验到多种情绪与视觉上的裱花,亦或者以旁人的视角经历一番别样人生。这样的经历在现实中可能需要花一年甚至一辈子才能领悟,而通过影视作品却能在较短的时间就感受到。

参考文献

[ 1 ]蔡东娜,贾云鹏:论电影“真实感”的三个层次

[ 2 ]安德烈·巴赞. 电影是什么[M] .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 3 ]方瑞晴:浅析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背景及特点

[ 4 ]陈玲:《我不是药神》对当下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启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