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书法史上的“宋四家”中,苏东坡的书法水平最高吗?

泥鳅的N种吃法


关于“宋四家”苏黄米蔡,书法史上有一个定论,即蔡襄成就最低,其他三人没有做过比较。这其中有一定道理,评价一位书法家的成就,往往是看他的个人特色是否明显,有没有创新和发展,在这一点上来说,苏黄米确实高于蔡襄,因为蔡襄的书法还是继承多,创新少。当然这并不是说蔡襄的书法就不好,只不过是站在书法史上的高度去做的评价。



苏黄米为什么不做比较,因为他们在整个宋代可以说是鼎足而立的三大书法家。苏轼在这一组合中,学问无疑是最全面、成就最大的,所以,苏轼的书法对后世文人影响也是最大的。黄庭坚的草书在整个宋代可以说是一家独大的,他连接了唐代的狂草和元明草书,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米芾在书法方面可以说是个奇才,水平也绝不低于苏黄。


所以,“宋四家”中苏黄米水平相当,鼎足而立。要说谁高,还要看个人审美喜好了。


古风书法


关于“宋四家”,其排名曾有数个版本,甚至有人认为其中的“蔡”,原本是蔡京,因其人品低下才换成蔡襄。

“苏黄米蔡”的说法由来已久,其书法水平是否就是人如此一二三四呢?

有位学者曾经说过一个观点,“苏黄米蔡”就是按拼音的一二三四声排列的,这样念起来朗朗上口。如此而已!

至于四家的书法水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苏轼

如果从文化史综合角度看,以才情而论,东坡先生位居首席,当不会有人提出异议。

当然,就书法而论,其气度、豪情与其文学一样狂放不羁,但法度工拙较之晋唐则有不及,且过于扬左抑右,几近病态,当然减损了其艺术之美。

2、黄庭坚

与苏轼亦师亦友,其书法尤以大草、狂草出类拔萃,力压另三家,其《廉颇蔺相如列传》几乎可与张旭、怀素争锋。

但是,山谷老人由于楷书根基不深,故其行草体势上总有一种欲说还休的缺憾,过于张扬的书风总有一股剑拔弩张的感觉。

3、米芾

米老怪“集古字”起家,醉心书法,在书法专业上,他比其他三人走得更远,技法更高超。他是真正的纯粹的艺术上的书法家。

但是老米一生蔑视礼教,喜好古法,但学什么都不肯深入钻研,其书法过于妖娆。

4、蔡襄

宋四家中,最沉稳老练者,非蔡襄莫属。细品蔡襄之书,其精湛功力,恰到好处的理性与秩序感,精致细腻的笔法,让人似乎回到了晋唐,其传统功力与法度,远胜其他三家。

但在宋四家中,他偏于传统、保守,过于理性而性情稍差。

其实,“宋四家”虽是“尚意书风”代表,但又代表了三类不同的类型。

蔡襄是“尚意书风”的过渡性书家与铺垫者,他提出的“惟取神气为佳”,诱发了苏黄米对“尚意”的思考。

苏轼、黄庭坚是“尚意书风”的倡导者与中坚力量,可以说,没有这一对师徒,就没有“尚意书风”。

米芾则是“尚意书风”的创新派与急先锋,当然,蔡京也属于这一类,但其成就远不如老米。如若有一人代表这一类型,当然是老米了。

所以说,“苏黄米蔡”是历史的必然,其排名高低并无实际意义。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中国人历来认为:“文无第一”,这种比较的定位我十分认可。

所有艺术都具有极其自我审美意趣的特性,比如画画,有人说范曾的画“五百年内第一人”,也有人说他只是流水线上的一个江湖画匠而已。可见艺术很难象比武一样,会得到最终大家都认同的结果:谁输谁赢一目了然。

米芾书法

作为艺术的一类,书法也很难评出那个最好那个第一,咸鱼白菜,全凭自己的喜好。

苏东坡书法

比如鼎鼎大名的宋四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我们就很难评价谁第一。比如苏东坡,黄庭坚就说他的字如“石压蛤蟆”,肥厚有余,另有人说他“偃笔太多,毫无雅味”;而对于黄庭坚,苏东坡说他的书法是“死蛇挂树”,长戈大戟有拖泥带水之嫌;

黄庭坚书法

又如米芾,喜欢的说他“八面出锋,险绝劲挺”,不喜欢的就说他追求险绝,缺少沉稳和法度;再如蔡襄,按董其昌的看法,他只是一个高级的模仿者,字字不离唐人法度,一点自己的面貌都没有。

蔡襄书法

正所谓“各花入各眼”,自己喜欢就行,比如相对于四大家,我更喜欢蔡京的书法,我觉得蔡京的书法要高于公认的“宋四家”,至于谁第一谁第二,管他呢!

蔡京书法


小林探花


回答这个问题要先谈谈宋四家的书法造诣,他们的成就主要体现于行书,此外是楷、草两体,米芾有少量的篆、隶书作,但不值得称道。

就楷书而言,“宋四家”中首推蔡襄。其面目多似颜真卿,渗入很多文人气,无胜唐正大气象。颜鲁公作书,不经意的地方很多,蔡襄作书则笔笔留心,苏轼大楷法颜真卿,在字形上压扁,重视的是意态肥厚。

黄庭坚《夷齐庙碑》近似褚法,稍嫌松散。米芾没有大楷传世,小楷《向太后挽词》意守欧、褚之间,颇令人称道。

就草书而言,“宋四家”中成就最高者非黄庭坚莫属。

宋四家的书法各具特点,拥有很高的水准,但是苏轼提出了著名的书法鉴赏标准:“有书卷气,神,气,骨,肉,血”,还有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这是其他三家没有的见解与创作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苏轼的书法水平在宋四家里是最高的,苏,黄,米,蔡这个排序也能说明他们的书法地位!

下为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



张言好书画


中国书法在宋代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出现了几位书法大家,他们创作了很多经典作品,千百年来被后人所欣赏和学习。其中尤以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这几个人在书法上的成就最高,他们也被后人尊称为“宋四家”。

宋代文化发展的特点是多元复古,强调写意雅韵,讲究诗书情趣。而宋代的书法亦受这一风尚所影响,“宋四家”中的苏轼,黄庭坚和米芾三人的书风皆有率真写意的风格特点。

按说宋代离唐代最近,而唐人书法法度森然,规矩众多,但“宋四家”中的这三人却受唐人书法影响较小。相比于唐人书法的森然法度,魏晋雅韵高古的书风无疑对他们的作品风格影响更大。

而“宋四家”中的大哥级人物苏轼就深爱晋人书法,东坡对晋人书法的高古雅韵极为推崇,对唐人的法度束缚反倒多有厌恶。他认为书法就应讲求天真意趣,不应被条条框框所局限。东坡的一句至理名言亦很好地表达了他的书法理念,他说:“我书意造本无法 点画信手烦推求”。


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

苏轼是这样说的,而他的书法创作也是这样做的,他的千古名作《寒食帖》率性天然,书为心画,字里行间直抒胸臆,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完美的契合了他所追求的书法理念。

苏轼在宋代文化界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无论是诗词文章,亦或是书法绘画,他都被人极为尊崇,在当时拥有极大的影响力。而他所推崇的“率真写意,晋人至上”的书法理念和风格亦在当时的书法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宋四家”中的另二位重要人物黄庭坚和米芾的书法风格的形成亦影响极深。黄庭坚和米芾均长期与苏轼保持着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某种程度上,说苏轼是黄庭坚和米芾的书法导师也不为过。

黄庭坚是“宋四家”中的一位才华横溢的全能型才子,他在书法各书体上皆有不俗的成就,不论是楷书、行书或是草书都非常擅长。他的大楷和草书最被人所认可。

黄庭坚在楷书和草书上的成就是远胜于“宋四家”中的另三人的。黄庭坚非常擅于学习,他广泛吸取了北碑和晋人的精华,对苏轼的书法亦多有精研借鉴,但又刻意与苏轼的风格拉开距离,不求与之相似,努力打造自已的风格特点,终成一代宗师。

宋代书法虽在行书上发展得很好,但在楷书和草书上却乏善可陈,擅长楷书和草书的名家和高手寥寥无几,而黄庭坚是仅有的几人之一。

黄庭坚的大楷和草书后世学习者众多,在书法史上拥有重要地位,在这两种书体上他的成就完胜“宋四家”中的另三人。

米芾在“宋四家”中的位置一直有人认为应向前排,认为他在书法上的成就不比苏轼和黄庭坚差,甚至有人说其在行书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事实也确实如此。

米芾的行书风格独特,他开创的“刷笔”技法痛快写意,令人称奇,实为用笔技法方面的大师级人物。而他的行书作品“风樯阵马,痛快淋漓”实在是高妙之作。毫无疑问,米芾行书在艺术性方面是出类拔翠的,是其艺术天赋和勤奋苦练的完美结合之作。其行书上的艺术成就在“宋四家”中也是最高的,这一点似乎从来就争议不大。

“宋四家”中的最后一位人物蔡襄的名字在当今书坛较少被人提及,现在书法爱好者中学他书法的人也很少,他的书法在当今似乎不太被人重视。

其实蔡襄的书法在宋代也是很有影响的,他的楷书、行书和草书写得都很不错,其楷书既有晋人和隋朝智永的笔意精华,又具有唐代楷书的法度特点,水平当属上乘。

其行书和草书自然流畅,虽无风格技法上的大胆突破,但倒也中规中矩,也称得上是名家之作。

苏轼在《东坡题跋》中曾称赞蔡襄说:

“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

不过蔡襄书法在宋四家中排名最后,确是其书艺成就和水平使然,毕竟与前三位相比他在书法史上的成就和地位还稍差了一些。亦有说法认为宋四家中最后一人原是蔡京,但因蔡京为人所厌恨,遂把其剔除,换成蔡襄。不过此说法尚待考证。

“宋四家”只是后人们对书法先贤们的尊重称谓,他们的书法各有所长,他们也在书法史上拥有各自的地位。应当说,他们都是值得后人们学习的典范。


天天读诗


宋四家即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家,被称为“宋四家”。“苏黄米蔡”这不是名次排座,是按照拼音的一二三四排列的。

若论他们的书法名次排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的是难以取舍谁一谁二。

蔡襄的的强项是行楷,苏东坡说“本朝第一”。米芾的强项是行草。苏东坡说“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黄庭坚的强项也是行草,与苏东坡齐名,人称“苏黄”,苏东坡强项是行楷,黄庭坚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纵观以上所论,其实四人各有千秋,难分一二。在书法尚意的宋代,苏东坡和黄庭坚的书法肯定数一数二。因为他们是自创新意,开宗立派的书法家,而蔡襄和米芾书法是二王和唐五代的延续。虽然书法不输自创一派的苏黄,但是气势上比苏黄稍逊风骚。至于谁的书法水平最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四家都是书法史上高山仰止的一代巨擘,值得我们后进末学敬仰。







易茗易心经


书法史上的“宋四家"指的是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苏东坡的造诣最深,理应排在首位。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他开创了中国文人书法的先河。书法表现力强,成了文人抒发情感的方式之一。他在悲情之下,创造出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贴》,成了民族文化瑰宝。二是书法线条变化大,左低右高,墨色疑重,率意天成,有山花浪漫之感,没有丝豪娇揉造作之态。三是书法意境高远。他是千年难得之才,学赋五车,诗词、绘画、政论、美食、茶艺等无一不精。这种艺术修养必将对其书法产生重大影响。他的书法内涵丰富,变化无究,是中国书法之高境界,让人叹为观止,是千年难以超越的书法高峰。


西山有茗


宋朝时期的书法造诣十分的高,当时,书法造诣最高的大概就是宋四家苏黄米蔡,他们代表了宋代的艺术风格,很多人都大肆推举苏东坡认为他的书法艺术成就居于宋四家之首。\r

其实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单凭书法来说,1000个读者眼里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宋四家各有所长, 盛时泰《苍润轩碑跋》中说:“宋世称能书者,四家独胜。然四家之中,苏蕴藉,黄流丽,米峭拔,而蔡公又独以浑厚居其上\r

苏东坡的字,在字形上压扁,注重意蕴,都说字如其人,苏东坡的字仿佛也是他一生的象征,众人推举苏东坡不仅仅因为他在书法上的艺术成就,而是因为苏东坡这样的人几乎可以代表北宋,他是中国文人中一位罕见的奇才,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r

他的一生起起落落,却总是能够保持自己豪放淡然的心境,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一生潇洒豁达,从不为自己的处境所困扰,就算自己被贬谪,仍然有心情研究出东坡肉,东坡肘子等美食。\r

众人推举苏东坡认为苏东坡居于四家之首,因为他在文学上堪称宋代最高宗师,书法,绘画,医药,烹饪,音乐,都有研究,宠辱不惊,乐观豁达,真正了解苏东坡的人,无一不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强强刺客


最早追溯到南宋遗民、元朝人王存,曾明确提出过“四家”之说

其实苏黄米蔡尚有不同说法,因此年间也有出入!蔡指谁尚有异议~~~

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芾(襄阳漫士)。从书法风格上看,苏武丰腴跌宕,天真烂漫;黄庭坚纵横拗崛,昂藏郁拔;米芾俊迈豪放,沉着痛快。他们都善学古人又富于创新精神,书风自成一格,时人推崇备至,列于四家,向无异议。唯独列于四家之末的“蔡”,究竟指谁,却历来就有争议。

一般认为所谓蔡是指蔡襄(君漠),他的书法取法晋唐,讲究古意与法度。其正楷端庄沉着,行书淳淡婉美,草书参用飞白法,谓之“散草”,自成一体,非常精妙。宏仁宗尤爱其书,曾“制元舅陇西王碑文,命书之”,又“令书温成后父碑”(《宋史·蔡襄传》)。蔡襄的书法艺术也为当时文人所重视,黄庭坚曾说:“苏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山谷文集》)欧阳修说:“君漠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欧阳文忠公集》)苏武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既然是“本朝第一”,既然其书法已可“主盟”,那么,列于四家应是当之无愧的。然而,明清以来,又有另一种说法一认为从四家的排列次序及书风的时代特色来说,“蔡”原本是指蔡京,只是后人厌恶其为人,才以蔡襄取代了他。明书画鉴赏家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说:“宋人书例称苏、黄、米、蔡者,渭京也。后人恶其为人,乃厅去之而进君漠书耳。君谟在苏、黄前,不应列元章后,其为京无疑矣。京笔法姿媚,非君漠可比也。”明代孙镀也说;“宋四大家其蔡是蔡京,今易以君漠,则前后辈倒置……”(《书画跋跋》)安世凤《墨林快事》进而替蔡京书名被掩抱不平,说;蔡卞胜于蔡京,蔡京又胜于蔡襄,“今知有禁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清杭世骏《订讹类编续编》也将“苏黄米蔡非蔡襄”,作为“人讹”的一个事例。可见,明清时“蔡京说”曾有很大影响。

平心而论,“蔡京说”的提出确有一定的道理。蔡京的书法艺术有姿媚豪健、痛快沉着的特点,与保待着较多“古法”的蔡襄相比,蔡京的书法似乎更富有新意,也更能体现宋代“尚意”的书法美学情趣。因而在当时已享有盛誉,朝野上庶学其书者甚多。元陶家仪《书史会要》曾引当时评论者的话说;“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人,议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胃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绝占今,鲜有俦匹。”甚能反映蔡京当时在书法艺术上的地位。其二,蔡襄的书法在北宋前期被推为“本朝第一”,但自北宋中期宋代书法新风貌形成后,人们对蔡襄书法渐有微词。苏东坡在《东坡题跋》中,就多次提到“近岁论君漠书者,颇有异论’”,“仆以君漠为当世第一,而论者或不然”。虽然苏轼始终坚持蔡襄为第一的看法,但至少在北宋中后期,人们对蔡襄的评价已不那么一致了。其三,从排列次序看,苏、黄、米三家的排列有明显的年辈次序,蔡襄是仁宗时人,年辈最高,列于哲宗、徽宗时的米芾之后,确有些疑问。

对此,坚持“蔡襄说”者提出反驳,认为“宋四家”之说,虽然迄今未见于宋人文献,但南宋遗民、元朝人王存,已明确提出过“四家”之说。他在《跋蔡襄洮河石砚铭》墨迹中称蔡襄书法“笔力疏纵,自为一体,当时位置为四家。窃尝评之,东坡浑灏流转神色最壮,涪翁瘦硬通神,襄阳纵横变化,然皆须从放笔为佳。若君漠作,以视拘牵绳尺者,虽亦自纵,而以视三家,则中正不倚矣”。可见王存不仅指出当时有四家之说,而且四家明确无误是苏、黄、米、蔡。此外,在书法史上,蔡襄的书法成就以全面著称,楷、行、草书皆独树一帜,且又有屏弃帖学,振兴书风的贡献,因此,从总体上看,其成就显然是超过蔡京的。至于排列次序,近人张伯驹曾在《宋四家书》一文中指出,“按次序应是蔡、苏、米、黄,普追读为苏、黄、米、蔡,以阴阳平上去顺日,遂成习惯”。说明这一排列仅为读音上的顺口而形成,与四大家的年辈高下并无关系。

看来,“蔡京说”并非无稽之谈,而“蔡襄说”也有理有据。由于蔡京身为“六贼”之一,人们从感情上实难接受他,于是人们多倾向于蔡襄说。不过,这一问题的最后定论,似乎应有待于宋代文献的确证。


书法爱好者也


宋四家分别是苏轼、黄庭坚、蔡襄、米芾。

而苏轼是历史上少有的天俊之才,“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在书法上他似乎并未着力,便成就了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创新”来的“轻松自然”,对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其实挖掘得不深。而“宋四家”中的黄庭坚和米芾,我们从他们的学书经历和方法来看,都可以归为“苦学派”,应该说,他们二人既深入地继承了古人又富于创新,各自都找到了表达个性的艺术语言。

从书法的技术层面来比较,米芾的技法真正得二王特别是王献之的神髓,技法的难度及丰富性是苏轼无法企及的。但中国的艺术讲究技进乎道,在解决了技术问题后,要反映道,书法也一样。

刘熙载说: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徘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之弃也。这里说的士气,不是军队上士气,而是文人学士的气质和精神。士有风度,有气节,有豪爽,有精神。苏东坡,一代文豪,心胸旷达,随遇而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兴利除弊,造福百姓,厚道宽宏;苏轼的精神境界反映在书法上如谦谦君子,不炫耀技法,绵里藏针,带着古朴,含着空灵。

从来讲作字,没有不尚力的。可是这一种力如果外露,便有兵气、江湖气,而失却了士气。 苏轼的书法如棉裹铁,外柔内刚,力在字中。米襄阳过于鼓努为力,昔贤讥为“仲由未见孔子时习气”,此语可以深味。《史记》记载,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耍威风,佩戴着公猪装饰的宝剑显示自己的无敌,曾经瞧不起柔弱的孔子,与人交谈多谈他如何勇敢,如何教别人勇敢,以及如何打仗等,性格刚强外露,非君子所宜。

苏轼的书法刚柔相济,力不外露,高于另三家的不是技法,而是格调境界,所以苏轼列宋四家第一,这是后世文人按传统人文精神给予的中肯定位。

附苏轼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