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所有国家都不肯收留无家可归的伊朗末代国王,可为何埃及愿意?

珍懿xbLY4160


当年的伊朗和埃及虽然属于两个不同的民族,但政治外交上和统治层之间,一直走的很近。

早年,巴列维国王曾经做过埃及老国王的女婿。虽然后来因为“生儿子”的问题,和那位高颜值的埃及公主协议离婚了,但双方都没撕破脸,还保持着朋友关系,再娶、再嫁的伊朗国王和埃及公主都成功的组建了儿女双全的新家庭。

(巴列维国王的前妻,埃及公主法丝亚。很多人容易把她的照片和《乱世佳人》女主费雯丽搞混。)

这对夫妻属于政治联姻,虽然门当户对,颜值也都不低,但毫无感情基础。更要命的是,他们语言不通,法丝亚不懂波斯语,巴列维不会阿拉伯语,开始的时候,两人只能用法语交流。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经历了一战后英法“委任统治”的大部分中东国家地区,除了沙特这种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国家,坚持拿经书治国,女人天天黑袍遮面外,其他的诸如黎巴嫩、约旦、叙利亚、伊朗、埃及、摩洛哥等国,都在加速西化。像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就被誉为了“中东小巴黎”。

尤其是统治层和上流社会的精英们,处处效仿欧洲人的生活和价值观,礼仪和接人待物上,更是几乎全套照搬了欧洲王室的那一套。

(1939年,巴列维国王和法丝亚公主在埃及的结婚现场。这种装扮放到七八十年后,当今“宗教回潮”的埃及,分分钟可能被极端分子施以血腥报复。在中东,就这么个趋势,孙子辈的,远比老爷爷老奶奶们,要保守的多的多)

虽然法丝亚公主有着碾压大明星的颜值和气场,但当年巴列维国王迎娶埃及公主,可并非冲着美人本身去的,而是两国有着利益的交汇点和政治、外交上互相帮衬的必要性。

鉴于伊朗是个波斯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家,并不属于中东阿拉伯国家的这个“大群”,为了防止阿拉伯国世界抱团“难为”自己,就非常有必要跟群“管理员”之一——埃及搞好关系。而这段岁月里,埃及和伊朗都非常倾向世俗化,加上曾经的姻亲关系,两国一直走的很近。

(巴列维时代的伊朗女警察)

自以色列建国后,以埃及、叙利亚为首的阿拉伯军团对峙以色列的数次中东战争中,伊朗虽然没参与过,但也曾经在埃及几乎支撑不下去的情形下,给与过“雪中送炭”般的援助。

那是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整体表现上,阿拉伯军团高开低走。本来以“突袭”的方式,加上埃及和叙利亚整整7年的“复仇准备”,开战之初,打的以色列差点亡了国。然而,没多久,等以军缓过气来,战争形势又开始逆转。

以军发现,埃及和叙利亚的军队之间,协调性非常差。于是,决定各个击破。

考虑到,埃及方面有西奈半岛作为防御纵深,以军可以利用这一片领土和埃军周旋;而戈兰高地如果有失,那么叙军会一直打到地中海,以色列有亡国危险了。一番取舍后,以军决定,先集中兵力打垮叙利亚,然后再专心“吊打”埃及。

正如以方预计的样,在美国的暗中“输血”下,叙军被迅速击垮;曾经扬言要“报仇血恨”的阿拉伯军团,几乎就剩下了埃及在苦苦支撑。

此时,以色列前总理沙龙时任以军第45装甲师师长,他根据美国提供的高空侦察情报,发现埃军主力大部分已经东渡,后方兵力空虚。

于是,沙龙决定涉险乔装成埃及军队,渡过运河穿插到埃军后方,以“奇袭”的形式,摧毁运河西岸埃军各防空导弹阵地,进而让以军战机夺取埃及领空的部分制空权,来反败为胜。

(负伤后坚守前线指挥的沙龙)

这次行动,带队的指挥官叫做——乔纳森·内塔尼亚胡,他就是现任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的亲哥哥。

以军行动大获全胜,要不是忌惮苏联的直接介入,差点就顺路进军开罗了。

此时,面对美国的压力,除了苏联和伊朗,世界各国都沉默了。而苏联那边,因为离得远,加上美国的百般阻挠,在战争后期跟进的有些不及时。

正当埃及绝望之际,巴列维国王不顾美国的强烈反对和各种施压,对埃及公开伸出了援手,又是主动给低息贷款,又是及时送武器、石油的。

在伊朗的帮助下,埃及在战争的最后阶段,表现出了少见的“阿拉伯式的英勇”,算是为自己阿拉伯世界带头大哥的“人设”,及时挽回了点颜面,也为埃及争取到了日后与以色列谈判,收回西奈半岛的筹码。

显然,六年前巴列维国王不顾得罪美国,执意帮衬自己度过难关的情谊,让埃及铭记于心。

在伊朗伊斯兰革命后,被迫流亡的巴列维一家人,先后辗转于摩洛哥、巴哈马、巴拿马、墨西哥、美国等国家,受尽了白眼。甚至,在“伊朗人质危机”的压力下,美国卡特政府也以“签证到期”为理由,要尽快赶走巴列维一家。

(流亡时,一病不起的巴列维国王,这恐怕是巴列维人生中最凄凉的时刻)

同时,巴列维一家的庇护请求又被英国,法国,瑞士,摩纳哥等国齐刷刷的拒绝。

那些前几年还和巴列维夫妇老友般的相谈甚欢,互相追捧的君主和国家元首们,此时都选择了视而不见。

毕竟,这时候帮助彻底失势的伊朗国王一家,不仅捞不到任何利益,还会激怒“非常不好惹”的伊朗新政权。怎么合计,都是回报率低,风险还极大的一件事儿。

正当巴列维一家走投无路之时,埃及总统萨达特不惜以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直接“断交”为代价,主动接纳了国王一家人,并提供了最高规格的政治庇护,还举全国之力,为巴列维治疗癌症。

最终,流亡一年后的巴列维国王,在埃及离世。萨达特总统亲自为他主持了体面的国葬。次年,萨达特总统在国庆阅兵式上遇刺身亡。

消息传到伊朗后,伊朗最高精神领袖霍梅尼非常激动,直接称赞那几名行刺的埃及官为“英雄”,并将埃及驻伊朗大使馆所在的街道以主犯——“伊斯兰布里”的名字重新命名。

只是,宗教的初衷本是助人行善,教人宽恕,其从业者和信徒们更应具有一颗慈悲而敬畏之心才说的过去。为何一旦联系到了政治,在某些情形下,竟成了冤冤相报,以血还血的动因和理由呢?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后,伊朗巴列维皇室大权旁落,纷纷出逃国外,以霍梅尼为首的伊朗新政府建立。末代国王巴列维被迫与王后法拉赫离开伊朗流亡异乡,当时到机场为他们送行的只有寥寥数人。曾经赫赫有名的伊朗巴列维王朝落幕,作为亡国之君的巴列维国王心痛不已。

伊斯兰革命)

此外,美国也表明立场声称,不再支持巴列维王朝。巴列维国王说:“我就像一只死老鼠一样被美国人扔出了伊朗。”更让他担忧的是,当时没有几个国家愿意接纳他。以霍梅尼为首的伊朗新政府警告周边国家,不可以接纳巴列维,否则就是与伊朗作对。

(巴列维与王后法拉赫)

巴列维国王与家人被伊朗人驱逐出境后,从摩洛哥流亡到加勒比海,随即又从墨西哥逃亡到美国。在美国发生伊朗学生占领大使馆事件后,巴列维又被美国扫地出门去了巴拿马。巴拿马也不愿意收留他太久,其他国家更是纷纷拒绝他入境。

最后,只有埃及站出来。

如果巴列维无处可去,就只能被遣送回国,接受伊朗新政府的审判,这显然是一条死路。在四处漂泊了一年半以后,无处可去的巴列维国王只能去埃及。1980年3月23日,巴列维与家人乘坐一架巴拿马飞机前往埃及开罗。而迎接巴列维的正是埃及总统萨达特。

早在1979年6月24日,埃及国民议会就以384票赞成,8票反对通过了允许伊朗国王巴列维以政治避难的方式永久定居埃及。

这是因为在第五次中东战争期间,埃及曾遭到以色列重创,当时美国和北约都站在以色列一方,禁止任何国家援助埃及。当时的伊朗巴列维王朝顶着美国和以色列的压力,为埃及提供了资金和石油支援。而埃及总统萨达特记得巴列维的“恩情”,所以愿意接纳他。不过这样一来,以霍梅尼为首的伊朗新政府和埃及的关系就迅速恶化了,伊朗宣布和埃及断交。

更不幸的是,当世的巴列维已经身患绝症。经过长期颠簸,他的病情不断加重,最后撒手人寰。1980年7月28日,巴列维因为癌症在埃及开罗病逝。

在他死后一年,埃及总统萨达特也被枪手刺杀。以霍梅尼为首的伊朗新政府为此欢呼雀跃,居然把刺杀萨达特的枪手称为英雄。巴列维国王死后,其后代在国外建立了一个流亡政府,但复国基本无望了。


世界人文通史


在伊朗的末代国王巴列维被霍梅尼打败之后,被迫逃离了自己的国家伊朗,这个巴列维也就是楼主所说的末代国王,在逃亡的时间段内,可以说巴列维可以说是历经了千辛万苦,在埃及到摩洛哥到墨西哥到美国最后又到巴拿马。

但是当霍梅尼建立的新国家之后,曾经对世界宣布,希望各国看到巴列维之后,可以送回国家,不要收留,世界各国都考虑到和新政府的利益,都拒绝收留了巴列特,巴拿马政府也不例外。

但是最后埃及政府还是收留了巴列维,这是因为1973年的第五次的中东战争的时候,巴列维顶着美国以色列的压力,给了埃及石油和资源,这是其中一个原因,实际上埃及的法鲁克王室和巴列维王室一直都是有姻亲关系的,这也是其中一方面。


笑看流年世态


因为巴列维国王曾对埃及有大恩。

1973年,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期间,巴列维顶着美国和以色列的压力,为埃及慷慨提供了资金和石油支援。

巴列维也因此得罪了美国和以色列。而埃及总统萨达特始终不忘巴列维的“滴水之恩”,如今朋友有难,他当“涌泉相报”。除此之外,埃及和伊朗可以说是姻亲。早在20世纪初,埃及的法鲁克王室与伊朗的巴列维王室就结为姻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