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黄种人是怎么进化来的?

atygvh


中国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主要有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河套人等。含有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物而没有人类化石的地点更多,在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湖南、江西、广西、云南、四川等都有发现。特别是在西藏定日县也发现了旧石器。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山西的峙峪、河南的小南海和四川的富林等遗址。

柳江人。柳江人化石是1958年在广西柳江县新兴农场通天岩的岩洞中发现的。化石材料包括一个完整的头骨(缺下颌)、两段股骨和一右髋骨、骶骨、椎骨,属于一个中年人;股骨有可能属于另一个女人。

这个头骨具有黄种人的许多特征,如颜面上部、鼻梁和嘴部向前突出的程度与现代黄种人相一致,硬腭中等大小,先天性第三臼齿缺乏和门齿呈铲形等。年龄在40岁以上,没有发现文化遗物。动物化石属我国华南山洞中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表明当时的气候是温暖湿润的。

资阳人。资阳人化石是1951年修建成渝铁路时在四川资阳的黄鳝溪大桥桥墩工程中发现的一个老年妇人的头骨。头骨的颅顶部分保存完整,颅底大部缺失,另外还有硬腭一块。同时还发现一个骨锥。

头骨比较小,但仍在现代中国人的变异范围内;有一些原始性状,如眉弓较发达,枕骨内面的大脑窝比小脑窝深而且广等。与资阳人共存的动物化石有猛犸象、鹿等。有人认为它的时代较晚。但目前还无定论,这里仍把它作为新人化石之一。

山顶洞人。山顶洞人化石是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的另一个小山洞中发现的,包括3个相当完整的头骨,一男两女,加上其他零星头骨,至少代表8个人;同时发现有骨器和少量石器。

1939年魏敦瑞研究山顶洞人头骨后,认为男的老人接近日本北海道的阿伊努人(过去译为虾夷人),中年女人好像是爱斯基摩人,青年女人好像是美拉尼西亚人。

1960年经吴新智重新研究,认为山顶洞人代表原始的黄种人,而与中国人,爱斯基摩人和美洲印第安人特别接近。

河套人。1922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的大沟湾发现过大量动物化石,其中有一颗小孩的上外侧门齿,代表所谓“河套人”。1956年内蒙古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又在乌审旗嘀哨沟湾村附近发现了人类的左股骨的下半段和一块右顶骨破片。这就增加了对河套人形态的了解。

其他晚期智人化石,据报道,在台湾省台南县左镇菜寮溪发现了人头骨片,其年代可能在1万年~3万年之间。这是台湾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

还有在辽宁建平发现的一段肱骨和山东新泰发现的一个臼齿,都属晚期智人。但难于确定是更早些的还是更晚些的。

此外,还有1951年在吉林榆树周家油坊发现的两块头骨碎片和一根胫骨(代表榆树人),在江苏泗洪下草湾发现的一段股骨(代表下草湾人),在云南丽江发现的三根股骨(代表丽江人)。这些可能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或其后的人骨,它们确切的地质时代还难于确定。

中国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特征。而且不仅晚期智人化石如此,以前各章所述的中国的早期智人以至直立人化石也具有不少黄种人的性状。

早在1941年,魏敦瑞就指出北京猿人具有一系列与蒙古人种密切有关的性状,如头骨前部正中有矢状脊,后部有缝间骨(印加骨);以及宽阔的鼻骨,鼻梁侧面的轮廓,前突的颧骨,上颌骨的额蝶突,圆钝的眶下缘,铲形的上门齿,上颌、外耳道和下颌的圆枕,股骨的极度平扁和肱骨极发达的三角肌粗隆等。从而他认为北京猿人是智人的直接祖先。而与蒙古人种的关系比与其他人种,特别是白种的关系要密切得多。

以后不少人类学家支持这种观点,认为上述的不少性状在蒙古人种中的出现率最高。

从现有的化石证据来看,在中国发现的人类上门齿化石都是铲形的,如元谋、周口店、和县、郧县、桐梓、营口金牛山、丁村、柳江、河套、山顶洞的标本,无一例外。在新石器时代和现代中国人的标本中,铲形上门齿占有极高的百分率,高于任何其他种族。

另一有关牙齿的特征是第三臼齿的先天性缺失。蓝田猿人的下颌骨是老年人的,但两侧都没有第三臼齿,是先天性缺失的例子。年龄在40岁以上的柳江人上颌骨也没有第三臼齿。在现代人中,第三臼齿先天性缺失的百分率在蒙古人种中最高。

从额骨来看,蓝田、北京周口店、和县、大荔、马坝、资阳的头骨上都有明显程度不同的矢状脊。保存有部分鼻骨的化石,如蓝田、北京周口店、营口金牛山、大荔、马坝、柳江、山顶洞等标本,都有较宽阔而较垂直的鼻部。保存有颧骨部分的标本,如北京周口店、营口金牛山、大荔、马坝、柳江和山顶洞人化石,都具有向前突出的颧骨。印加骨存在于北京周口店、大荔、丁村和许家窑的人化石标本。

上述这些在现代蒙古人种中出现率特高的性状,在中国发现的直立人直到晚期智人中都经常出现。显示它们与黄种人和现代中国人之间存在着连续性,有着亲缘上的继承关系。自然,在这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必然也与其邻近地区不断有基因的交流。



影视阶梯


您好,关于咱们黄种人的进化,以下供您参考,毕竟有些都是历史学家的猜测!


中国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主要有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河套人等。含有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物而没有人类化石的地点更多,在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湖南、江西、广西、云南、四川等都有发现。特别是在西藏定日县也发现了旧石器。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山西的峙峪、河南的小南海和四川的富林等遗址。


柳江人。柳江人化石是1958年在广西柳江县新兴农场通天岩的岩洞中发现的。化石材料包括一个完整的头骨(缺下颌)、两段股骨和一右髋骨、骶骨、椎骨,属于一个中年人;股骨有可能属于另一个女人。


这个头骨具有黄种人的许多特征,如颜面上部、鼻梁和嘴部向前突出的程度与现代黄种人相一致,硬腭中等大小,先天性第三臼齿缺乏和门齿呈铲形等。年龄在40岁以上,没有发现文化遗物。动物化石属我国华南山洞中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表明当时的气候是温暖湿润的。


山顶洞人。山顶洞人化石是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的另一个小山洞中发现的,包括3个相当完整的头骨,一男两女,加上其他零星头骨,至少代表8个人;同时发现有骨器和少量石器。


1939年魏敦瑞研究山顶洞人头骨后,认为男的老人接近日本北海道的阿伊努人(过去译为虾夷人),中年女人好像是爱斯基摩人,青年女人好像是美拉尼西亚人。


1960年经吴新智重新研究,认为山顶洞人代表原始的黄种人,而与中国人,爱斯基摩人和美洲印第安人特别接近。

中国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特征。而且不仅晚期智人化石如此,以前各章所述的中国的早期智人以至直立人化石也具有不少黄种人的性状。


AI小离


人种划分具有人为建构的特征,是意识形态的产物。人种学一般认为人类可以划分为三大人种,人种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准是一系列体质特征,其中主要包括肤色、发色、眼色、下颌、头型、鼻型、发型、毛发疏密、脑容量等特征,这三类人种并没有“本质区别”,并非生物学分类意义上的“种”。

从生物学角度看,不存在界限分明的人种,人类的人口群体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具有外在共同身体特征的人口群体,其内部的基因多样性与人口群体之间的基因多样性是同样复杂的。现代群体遗传学认为,一个物种的任何成员都不能被认为单独表现了该物种的特点,抽样调查显示世界上不同人种的两人之间的遗传差异只有7%与人种有关,不同人种的成员之间虽然存在着生物学差异(如肤色或形态),但实际的遗传基础是一样的,人种内部的遗传差异大于人种之间的差异。

戴维·波普诺、哈维兰等大多数当代人类学-社会学家认为,“人种”是一种文化上的概念,并非是分析人类群体生物差异的科学工具,它实际上反映社会与文化差异,其社会意义大于生物意义;吉登斯指出“人种”差别的描述是重新塑造社会内部权力和不平等模式的重要因素;沃勒斯坦认为“人种”是一种社会身份的建构。


探索者Explorer


地球上有四大人种: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和棕种人,其实在数万年前,猿人进化成人类的时候只有黑种人和棕种人。

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一部分黑种人走出了非洲,走向亚洲和欧洲,而且,走进亚洲的那批人大多是棕种人,长期生活在现在的伊朗和阿富汗地区。

随着时间推移,这部分人中分出了一支,向南向东,来到了东南亚,也是因为气候环境影响,再加上人类自身的基因突变,这部分人就成为了黄种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