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如何評價動物世界?弱者的存在意義就是為了給強者提供食物嗎?

全之眼


自然界生物圈最重要的原則是平衡,無論是強者還是弱者,只要同處於一個時代的生物,它們的存在都是有意義的。

從群體上看,每一個物種的演化都是為了適應自然界的變化,每一個物種只要在某個時代存在,那麼這個物種就是勝利者,就是強者。而弱者已經被這個時代淘汰了,只有強者才會生存下來,這就是自然選擇。

而群體之間的強弱,其實也是一種自然平衡,比如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之間,我們可能會認為食肉動物是強者,食草動物是弱者。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食草和食肉動物之間是相互制約的,沒有強弱之分。如果食草動物增加,那麼植被就會被大面積破壞,最終的結果就會導致大範圍的沙漠化,最終會毀掉一塊地區。

反之,如果食肉動物增加,那麼食草動物與會減少,結果就是植被大面積生長,結果食肉動物也會減少,而植被的大量增加結果也會帶來氣候和大環境的變化,最終導致整個動物的減少。

所以,在自然平衡之間,食草和食肉都很重要,沒有強弱之分。

我們再看個體,一個種群中,個體必然存在差異,這個差異就造成了強弱之分。但實際上,從自然選擇的角度來看,並不一定是強者最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強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佔有優勢,但在自然變化時,強者很可能也是最容易被淘汰的。

所以,自然界中強弱的機會是基本上平等的,自然選擇中只有最適合的,沒有強弱之分。


寒蕭99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小編專門做了一張圖,可以說這就是最好的回答。

第一、在物種演化的過程中,強弱的食物鏈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在小編的這幅圖中,上面兩張圖是老虎和雞,而下面兩張圖是他們各自的祖先(注,雞的祖先是恐龍的一個分支,並非一定是下面這隻恐龍)。可能按照人類的理解,老虎是令人恐怖的猛獸,而雞是被人吃的可憐小動物,但誰又能想到在幾億年前的恐龍時代,老虎包括所有哺乳動物的祖先都是這隻體長不過十幾釐米,看似老鼠一樣的始祖獸,在恐龍橫行的年代只能躲在自己的巢穴中瑟瑟發抖。而雞卻是正兒八經的龍種,在遙遠的侏羅紀橫行天下,或許就吃掉過不少始祖獸。

所以在自然界中,所謂的強弱只是暫時的,都是物種在特定時間進化、分支的結果。強者沒有恆強,弱者也沒有恆弱。今天的強者或者到明天就可能變成弱者,而弱者在明天也可能變成強者。

第二、食物鏈並不是區分物種強弱的標準,在自然界誰才是真正的強者?

因為平常人總是以個體的遭遇來感嘆命運的無常,因此看問題的時候我們也總以個體為食角,放之到動物界就是往往通過食物鏈來區分物種的強弱。彷彿老虎吃掉羚羊;獅子吃掉斑馬;狼吃掉小羊……被吃掉的一方就充滿悲哀。不能說這種觀點錯,出於人的感情對個體而言確實非常痛苦。但如果我們將目光放大到一個種群就會發現完全不同,弱者的一方往往才是自然界生存的強者。打一個直觀的比方,目前自自然界所有的猛獸幾乎都是珍稀動物;相反同樣的遭受人類的獵殺他們的食物卻很少成為珍惜動物,在非洲一直年幼角馬長到成年的比例要遠遠高於獅子。

因此從科學的角度只能說,這些物種在進化過程中為了保證自己種族的延續,放棄了對個體生存強化,轉而追尋自己種群的長期利益。套用郭德綱那句調侃:幾個說相聲的罵街,誰活得久誰最後成為藝術家!王東嶽講過一個遞弱代償原理,基本的思想是越高級的物種存在度越低,越低級的物種存在度越高,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在食物鏈上除了人類,個體越強大的物種,種群在進化長河中延續性越差。

就比如蝗蟲,它們可算最弱小的動物了,隨手就能捏死。可是人類幾千年來窮盡一切手段妄圖消滅它們,但直到今天不還是拿他們沒辦法?

結語:所以對於人類而言,每個人都是幸運的,也只有人才能談個體的生存,才能擁有感情這種自然界極度奢侈的東西。在冷酷的自然界,一切都是優勝劣汰的結果,動物只能不惜一切讓自己的種群活下去,等待在進化長河中的機會。或許機會來臨,它們隨時都會發生突變,甚至在極端的情況下,它們也會像人類一樣產生智慧,建立自己的文明,這就是它們存在的意義!

致力科學、科幻,專注深度,歡迎喜歡科幻的朋友關注:深度科幻!


深度科幻


誰說弱者所在的意義就是給強者提供食物,這個世界上沒有隻要存在於世並且能夠生存下去的都是強者。

在內蒙草原上牛羊成群、野兔成群,都成了狼的捕食對象,狼群遊走在草原上,時刻尋找機會痛下殺手,似乎狼群統治著草原,可是自古以來,牛群、羊群、兔子、狼群等一直在草原上達成了數量平衡,然而牛多、羊多、兔子多,狼卻少。

其實草原上不是誰在養活誰,不是哪個是哪個的食物,而是大家達到生態平衡,一起發展,一起繁衍,一起共同生存於地球上。

森林裡老虎稱王稱霸,捕食鹿、野豬等,可是森林裡的生態也是千年來保持一定的數量平衡,老虎再厲害數量也多不過鹿和野豬。不是野豬給老虎提供食物,而是老虎等食肉動物和野豬等食草共同維護森林裡的生態平衡,共同在森林裡繁衍,沒有食肉動物不行,沒有食草動物也不行。

大海里有成千上百的魚類,鯊魚可謂是大海里的殺手,捕食各種魚類,大家看見它都膽戰心驚,紛紛逃跑。

可是鯊魚的數量一樣跟其它魚類比起來是少量的,鯊魚在維護著大海里的生態平衡,其它各種魚類也在維護著大海的生態平衡。少了誰也不行。

地球上的環境一直在改變,尤其在人類的干預下,生態破壞的特別嚴重,很多很多動物都滅絕了,保護非常厲害的食肉動物劍齒虎,當環境改變了而它們卻不能隨著環境改變就會變成弱者;當環境改變了而有些動物卻能夠隨著環境的改變繼續生存比如老鼠,它們就是強者。

所以能夠生存下來的就是強者,不存在誰給誰提供食物,而是大家通過相互制約,相互配合,共同繁衍,共同生存在地球上而已!


玄覽不勤


自然界不存在弱肉強食,自然界只有種群之間生存的平衡。弱肉強食的說法,只是我們被天天灌輸而形成的思維定勢。

一,動物世界(假設不包括人類)是各種動物繁殖後代,存活,並且死亡的世界。每種動物在自然界中位置,在食物鏈的位置,由種群在自然界的平衡決定的。大自然是沒有偏愛的,大自然是確保每個種群平衡的存在著,繁衍後代。

動物世界裡,動物們每天都在經歷著死亡和生存的問題。食草動物被食肉動物捕獲,成為獵物:單個食草動物的死亡,並不能影響種群的延續,恰恰相反,因為食肉動物的存在,食草動物種群更加健康的延續下去。

第二,弱肉強食的不是動物世界,動物世界也重來沒有弱肉強食。每種動物,都不是弱者,在自然界面前,他們的存在就是強者表現:他們的特長不同而已,獅子有利爪,獵豹有速度,水牛能吃最粗糙的野草,有些動物靠速度,有些靠偽裝,有些靠力量,不一而足。他們的共性就是都能立足於自然界。

人類只看到獅子吃水牛,就決定弱肉強食,但是獅子獲得食物:1.獅子並不是唾手可得,它的捕獵成功率不足20%,2.獅子並不是吃了過量獵物,自然界永遠沒有肥胖,3,在一年大部分時間裡,獅子都是忍飢挨餓的.所以,從人類的視角,獅子哪裡算的上是“強者”?所謂強者,都是我們強加於它們的。

第三,假設肉食動物可以吃草!

對,自然界中野草遍地都是,食用難度遠遠小於捕獲其他動物,所以食草動物低頭就能填飽肚子,吃的飽飽的。而食肉動物,捕獲獵物成功率很低,付出力氣,可能毫無收穫,所以食肉動物種群數量,永遠很小,反而食草動物數量最多。

假如獅子也能吃草充飢,他們就不一定拼命去獵捕,普通森林裡雜食的灰熊就是典型。所以,熊看到的都是肥胖,因為他們不但吃肉,還吃漿果,蜜蜂,不行就吃草🌿。

第四,只有人類社會才有弱肉強食。

動物僅僅是為了生存,而且都是生存不容易,草原之王的獅子幼崽,存活率不足三成,你覺得獅子是強者?

只有人類才有弱肉強食,還把這種東西強加於動物,反過來證明弱肉強食具有的自然屬性。


海客談海


是的,弱者存在的意義就是給強者提供食物,這一點千真萬確,要不它們怎麼會有“弱”與“強”之分呢?但是問題可沒這麼簡單,我們要更深入地理解這個問題,就要從“意義”開始入手。

“意義”這個詞很具有偽裝性,給人一種永恆感和真理感,但其實並不是這樣,你忘了給它加上主語。比如說當你說出“打”這個詞的時候,很明顯它沒有傳遞任何信息,因為你既不知道是“何人”打,也不知道打的“誰”。故事的三要素中強調要有“人物、情節、環境”,正是因為沒有主體,我們就不能形成一個認知的概念。

是誰的意義,又是誰賦予的

同樣,“意義”也必須有“主體”,我們知道了對象是誰,討論“意義”才有意義。如果我們是站在食肉動物的視角,那麼所有體型更小、更肥美多汁的動物都是自己的食物,它們的存在對於自己的意義當然就是“填飽肚子”了。而如果將視角切換成被捕食者呢?或許是植物,或許是更小的動物,它們的存在對自己的意義自然是“填飽肚子”,而比自己更大的動物存在的意義就只有“危險”二字而已。

當然,如果你用人類的視角,得到的答案可能就完全不同,比如澳洲草原上的狐狸與兔子,我們想到的可能是狐狸對兔子數量增長有控制作用,可以防備止它們將草啃完,導致草原上的生態失衡。

但是為什麼我們會認為生態平衡重要呢?歸根到底還是保護生態符合人類的利益,我們才會給狐狸的存在賦予意義。事實上澳洲的狐狸就是人類引進用來控制兔子的,而“為禍草原”的兔子也是人類帶到澳洲的。

如果你想從一個所謂的“真正客觀”的角度來認識所謂的“意義”,那答案是讓人沮喪的,我們找不到意義,因為生命本身是一種自發現象,它的一切表象與存在都是與自然交織的結果。

為什麼強者會捕食弱者,很簡單,因為環境中有一塊可以吃的,吃了它就可以生存,那麼自然要吃。

環境中的資源不就是拿來利用的嗎?

如果你從生命的誕生史來看待這個問題,會發現一些更有意思的證據,比如複雜動物的起源真核生物最早的營養方式就是通過胞吞“食用”細菌與有機分子團而生存的,之後在吞入了藍細菌並消化失敗的情況下,才與之共生將其接納為葉綠體,其中較成功的一支在後來進化成了繁榮的植物世界。

而那些沒有獲得自養的細胞則依然保持著“吞食”的方式生存,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中的有一支進化成了複雜的多細胞生物,擁有了更強的活動能力,最終這一類群被我們稱為動物。

雖然與20億年前的祖先已經完全不同了,但主要維持生存的手段本質上還是一樣的——吞。只是動物會使用複雜的神經與運動能力去定向地選擇“吞什麼、怎麼吞”。

就這一點來說,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並沒有什麼區別,二者之間本來就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熊貓從食肉轉為食草,所有食肉恐龍的祖先都是食草恐龍。如果某種動物既可以吃肉又可以吃素,那麼決定它會向哪個方向進化的,只有環境中是肉多還是草多,是吃肉能繁衍出更多的後代還是吃草。

多數人沒有認識到生命的發展是毫無意識的,它們會變成什麼樣,它們會成為吃什麼為食的動物完全不受自身主觀意識的影響,生命在進化上的方向就像是潑在路面上的水,總能自發地“找”到通往更低處的路徑。存在本身不是為了實現什麼意義,“為了”這個詞用在生命進化上時總是錯的。

天然且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

我們只有理解了生命的自發性,才能理解我們試圖從研究動物界的“強者”與“弱者”中找到什麼哲理,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沒有意義的。我們不可能從人類的視角得出動物的意義,如果動物們可以說話,一定會對我們的不可一世的“客觀分析”感到十分憤怒吧。

要說類比的話,“強者”與“弱者”的關係更接近於階級矛盾。有一位千年思想家告訴我們 階級矛盾不可調和;對於動物來說這種立場對立顯得更加明確且牢不可破:一方要活就不能被吃,另一方要活就一定要吃你;誰都沒有錯,誰都想要活,“強者”與“弱者”之間的關係就是這麼單純,且沒有意義。


酋知魚


必須先說清楚一件事:所有能活到今天的物種,沒有一個是弱者!大自然絕不會保護弱者,只會消滅它們。所以現在的一切生物都是強者,而且都是非常幸運的強者(不幸運的強者請參照恐龍),只是“強”的領域各不相同而已。
圖:異彩紛呈的生物界。

生物的強與弱。

我們總是習慣於用武力值去衡量生物的強弱,其實這太片面了。生物的力量、速度、增殖能力、適應性等指標都可以成為生物的強項。

獅子很“強”,但繁殖能力不如老鼠的零頭;肺魚很“弱”,但它們能撐過漫長的乾旱,熬死水中的天敵;虎甲蟲很“強”,但適應環境的能力遠不如屎殼郎;小草任憑踐踏啃食,但它們卻是陸地上分佈最廣的高等植物。
圖:撩人的小蜥蜴,在它的生態位上,它就是絕對的強者。

羊吃草,狼吃羊,狼死後被食腐動物和真菌分解掉,最後所有動物和它們的排洩物都要變成供草生長的肥料和無機鹽,由此形成了一個封閉的循環。所以說,“弱者為強者提供食物”的說法並不正確,這是個輪迴,就像剪刀石頭布,您說誰更強?誰壓制了誰?

各種生命存在的意義。

沒有哪兩種生物是天生的敵人,大家無論努力去吃還是避免被吃,都是為生存而戰。所有生命的對手都是大自然——只要能在殘酷的自然界獲得能量,開拓出生存與繁衍的途徑就可以了。不同營養級上的不同生物沒有強弱之分,它們只是在以不同的方式吸收太陽的能量而已。
圖:萬物能量之源,太陽。

這些能量最終用到哪裡了?生長與繁殖,說白了就是脫氧核糖核酸(DNA)的複製。

植物和各種素食動物拼命繁殖,它們以數量優勢牢牢佔據著自己的生態位;捕獵者演化出尖牙利爪,靠速度與靈活性得到自己的一份食物。所有生命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終都是給這串DNA分子打工,為了這串分子能永遠複製下去而拼搏。說來有些可悲,但這就是本階段生命存在的意義了。
圖:我們老闆,DNA。

人類。

人類有了複雜的意識與思維,而且我們認為意識就是“生命”本身,這讓我們在生物界中與眾不同,獨樹一幟。我們的意識是一種電信號,它很可能是完全自由的,並不受那串大分子的控制。

未來,人類早晚會用大腦破解大腦運行的謎團,將自己的意識轉移到芯片之中,用這種方法實現永生不滅。到那天,人類就不用“給DNA打工”了,我們的生命將被賦予全新的意義。

如有謬誤,煩請指正。歡迎喜歡科學的朋友們關注:純野生科學家。專業化繁為簡,每天分享通俗易懂的科學小知識。

純野生科學家


動物世界是個食物鏈動態平衡狀態。

所謂強者和弱者是相對來說的。

我們習慣性被表面現象所迷惑。

從蘇聯切爾諾貝利核洩漏可以知道,人不能生存的環境,動物大都可以生存。

狂犬病毒是人類至今無法消滅的病毒之一。狂犬病毒有很長的潛伏期,沒有季節地域限制。被感染的人和動物很狂躁,有很強的攻擊性。一旦病毒變異可以通過接觸和空氣傳播,至少亞洲扛不住。

人類先於其它動物滅絕,或許不是杞人憂天。


生死有多遠


人類真的是在食物鏈最高端嗎?到頭來還不是要成為焚化爐、細菌的食物?依我看,世界上並沒有絕對的強者和弱者,大家都只是屬於食物鏈的一環罷了。


特斯拉2019


狼和羊,誰弱,你肯定以為是狼。但在生物學中,評價一個種族的“強度”不看個體看群體。樹葉凋零就是死亡麼?那是適應環境的一種表現!再說,羊和狼誰適應環境能力強?誰數量多?誰發展空間大?誰生存地域廣?…我再問你,狼和羊誰“強”?那誰是食物呢?


像醫生的呱太


很高興看見你這個問題,本人對自然界首故事挺感興趣,自然界的生存法則就是弱肉強食,放在人類社會亦如此,自然界的弱者註定被強者吞食,這既是大自然的定律也是維持生物界平衡的基本準則,食草動物註定被食肉動物消滅,但它們也同樣有著一些精神值得我們借鑑,人類社會優勝劣汰,雖不會滅亡,但會被社會淘汰,道理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