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如何理解老子的“無為而治”?

龍飛鳳舞初中函數學習


根據熱力學的熵增原則,孤立系統如果無法與外部進行能量交換,則該系統的熵就會增大,導致系統混亂並最終崩潰。

無為而治如果絕對化了則肯定是行不通的,想要保持系統的有序運行,外力干預是必須的。只是,在進行外力干預時,我們應該給系統保留多大自主性?我們的社會制度的所有演化,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對外力干預和自主性之間的平衡。


庖丁之術


“無為而治”出自《道德經》,是道家的治國理念。無為而治,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不與民爭。

老子告訴統治者,應該遵循無為的治國理念。他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老子認為,無論是大自然界還是社會,管理一個國家,都應該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則。人民的生活本來是什麼樣,你就要保持這種自然的狀態,不要去幹擾他,去強迫他。

老子認為,社會有一種自我調節的機制,而不是靠外來的力量去改變。統治者採取無為的政策,那麼老百姓就會自我成長自我管理,統治者清心寡慾,老百姓就會走上正確的道路,統治者不去打擾社會生活,老百姓自我發展,就會更富強,統治者減少慾望,老百姓自然民心淳樸。這就是無為的理念。

但老子又擔心統治者誤解了無為的理念,真的變成做吃等死無所事事的懶政,所以老子進一步強調,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要用無為的理念,才能做成一切的事情。

在道德經的第三十七章,老子說的更加清楚,詳解解讀了無為而無不為的理念,他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那麼,這是否是矛盾的呢?無為如何才能無所不為,如何才能做成一切的事情呢?

這就涉及到我們上面所說的道法自然的理念。也就是說,無為要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則,你要順應自然規律、順應社會發展規律,順應人的精神成長的發展規律,去管理國家,才能建設一個美好的社會。

所以,老子認為,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要過一種減法的生活,這樣才是自然而然的規律。老子明確告訴我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總之,“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為。因為不違背客觀規律,遵循客觀規律而為,所以無所不為,就是什麼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觀規律。


梅心清骨


其實,不只是老子講“無為而治”,孔子也主張“無為而治”,“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看來,這個說法,是春秋戰國之交時期的“時髦詞”。

當然,老子和孔子的“無為而治”含義不盡相同。

老子,可供查詢的資料太少。

最全的,大概非《史記.老子列傳》莫屬。不過,司馬遷說得也很含糊。

大概可以知道的,就是老子大約與孔子同時,年齡比孔子大,資格比孔子老,因為他是朝廷的史官,孔子不過一枚教書匠而已。

他的著作,就是西出函谷時,應守關的尹喜之請所寫的五千言《道德經》了。

老子之所以騎青牛出函谷關,據說是對供職的東周朝廷信心全失,於是憤然離職。後世也有猜測,他是和奔楚的王子朝一夥出走的。時間對的上;路線上正合適,出成周洛陽向西,到靈寶出函谷關,向南折往楚地;老子管理周廷檔案,這也能解釋王子朝攜出大量王室文件這件事了。

關於《道德經》或稱《老子》一書,後世爭議不斷。現在比較一致的看法,認為此書成書於戰國中期,比本人在世約晚一百多年。

但是,現在言說老子,只能以這部書為依據了。

關於《老子》一書的核心觀點,呂思勉先生有一個概括很精闢。他說:“《老子》書之宗旨,一在守柔,一在無為。主守柔者,古人率剛勇好鬥,其敗也,非以其弱而以其強。上古如蚩尤,中古如紂,下古如齊頃公、楚靈王、晉厲公、吳夫差、宋王偃、齊湣王皆然。故以是為戒。其立論之根據,則為禍福倚伏。蓋觀四時、晝夜,而以天道為循環。此固淺演之民可有之知識也。無為猶言無化。化者?棄其故俗,慕效他人。蓋物質文明,傳播最易,野蠻人與文明人遇,恆慕效如恐不及焉。然役物之方既變,則人與人之關係亦隨之而變。而是時之效法文明,不過任其遷流所至,非有策畫,改變社會之組織,以與之相應也,則物質文明日增,而社會組織隨之而壞矣。民間之慕效文明,隱而難見,君上之倡率,則顯而易明,故古人恆以是為戒。此等見解,誠不能謂為無理,然不能改變社會之組織以與新文明相應,而徒欲阻遏文明,雲胡可得?況習俗之變,由於在上者之倡率,不過就表面觀之則然。人之趨利,如水就下。慕效文明,其利顯而易見,社會組織變壞,其患隱而難知,亦且未必及已,人又孰肯念亂?“化而欲作”,雖“鎮之以無名之樸”,又何益邪?”

這是說,《老子》的核心宗旨有兩個,守柔和無為。 “無為”,就是“無化”,而所謂“化”,即羨慕他人,追求物質。

所以,《老子》講的“無為而治”,也就是他的“小國寡民”思想。

《五十七章》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有人說,這個意思是說,不要過多幹預黎民的生活,讓他們自己發展。這個理解,大約說對了一半,還不是《老子》思想的全部含義。

《老子》說的是,第一,不要用利益去誘使黎民有不安現狀、圖謀變化的慾望;第二,要讓黎民習慣於現在的生活狀況。

所以,《老子.十章》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天道與萬物就是這樣的關係,要讓民眾相信這這一點。

《十七章》還說:“悠哉,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優哉遊哉,少說話,把事情辦成,讓老百姓習慣於這樣的統治。

《六十六章》說:“聖上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君王居於上而讓民眾感覺輕鬆,天下的民眾就會歸順他,像小河歸順大海一樣。

如果這個思想,確實是老子思想的話,一定與他對東周朝廷的治理以及春秋開始的諸侯爭霸不滿有關。若如有些學者認為的,《老子》成書於戰國中期,確實與孟子的思想很接近。但無論如何,這個思想,是有其合理意義的。而且,與道家強調剛柔相繼的思想一致。

接著要說的是,《老子》對於“無為而治”開出的“藥方”,其實就與時代的發展不合拍了。

《八十章》說:“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兵甲,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三章》說:“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一,要退回到比較原始狀態的社會去;第二,要實行愚民政策。這樣才是“無為”“無化”的統治;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無為”和“無化”。

所以,大概還是呂思勉先生說的有些道理。

他說,前秦的諸子百家裡,農家,要退回到最原始的社會去;道家,要退回到結繩記事的比較原始的社會去;儒家,要退回到西周去;只有法家,是適合於當時的社會發展潮流的。


一老沈一


“無為而治”出自中華“萬經之王”《道德經》的語錄,由聖人之師老子李耳先生提出,這一段的原句是: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這一段話,其實是老子勸誡君王,如何去做一個好的君王,如何去管理一個國家,如何做到國強而民富。

這個詞的含義並不是什麼都不去做,而是不過多的干預、要充分的去發揮萬民的創作力,做到自我實現。

如果要一個比喻的話,就是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沒有皇帝高高在上,干預一切,全民發揮自己的能力,讓國家變得更好。

其實在我看來,無為而治放在今天,依然經典。君子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君子當以無為而有為。

做事情不要過多的去幹預,不妄自亂動。當然,無為而治不是讓你什麼都不管,而是去遵循規律,做事情公平公正,不偏激,。

什麼都可以做,但是需要遵循道理,遵循規律。這就是無為!

以無為治理有為,當世為也


歪叔隨筆


無為而治,是老子治國的理念。老子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而且強調“無為無不為”。

同時他又提出:“治大國如烹小鮮”的理念,無為而治本意並不是不為,是不妄為、不過多的干預、充分發揮民眾自我能動性,適於統治者。而儒家思想核心是道德規範,傾向於不妄為,適於每一個人。二者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這一點值得注意。

從治國理政的角度研究無為而治也是有現實意義的。 所謂無為而治,就是通過無為而達到天下大治。什麼是無為?從字面上看,無為似乎是無所作為、消極無為的意思,其實這是望文生義。老子所說的無為,絕不是什麼也不做。他說過:“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這裡的“必作”利‘為’嗚“治”都是有為的意思。“無為”並非是無所作為,而是以無為而有為。

老子所說的“無為”約束的對象主要是因為統治者,他要求各級官員不要干涉老百姓的權利,不要做違背客觀規律的妄為之事,要輕徭薄賦、節儉民力。西漢初年“文景之治”的取得,主要就是遵循黃老哲學基礎上取得的。

任何一種理論都是對立統一的,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不合理的一面,有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面,也有阻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面。黃老哲學的治國理念,是典型的“小政府,大社會”的代表,這種“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思想,只能是一種“桃花源”式的理想社會,在自然界中不會存在,在位年數遇到戰爭、災難時,就會顯現出統治者動員社會力量弱的現象。因此說,對於任何一種理論都必須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可生搬硬套。





笑看古今來往客


無為而治”是老子最重要的政治思想,認為“道常無為而無不治”,“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為”,“為無為,則無不教”。我們從老子關於“無為”的各種闡述中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基本觀點,即無為的真正目的是“無不為”,即有為。無為只是手段、方略。封建統治者的“無為而治”是為了鞏固其政治統治,我們黨在農村實行“多予、少取、放活”政策,也有“無為而治”的思想內涵。“無為而治”的思想之於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啟示,就在於尊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這個“道”,充分利用市場這隻“無形的手”對經濟進行自我調節,減少不必要的人為干預。只有在市場失靈和市場缺失時,政府才站在前臺。如果說計劃經濟是“有為經濟”的話,市場經濟就是“無為經濟”。“無為”則治國如烹小鮮,“無為”則可達到“無所不為”。






宇宙圓盤


老子的“無為而治”,不是字面上所謂的不做事的消極思想,老子的道德經是寫給有道的管理者領導者,真實意思應該是領導者要有不為自己的名利去為他人做事情,這樣才能做好領導人。



南陽若水茶院


讀道家的思想,繞不過《老子》這本書,讀《老子》這本書,紿終繞不過“無為而治”這一最重要的主題。

那麼如何理解“無為”呢?

所謂的“無為”指的是什麼?難道無所作為就能夠治理天下?要真是這麼容易的話,那傻子也能夠治國平天下了,那努力和學習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很顯然,“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更不是什麼都不做。它所強調的有以下幾點:

一、“無為”所強調的是不要過分的干擾或影響正常的事物或社會形態的平穩運營,進一步的說是讓人們或引導人們不要違背事物本來的發展規律來做事情。順應規律,就能接近於“道”這一境界。如春種秋收這一自然規律,違反了就沒辦法達到秋收的目標。當然現代科技發展了,有反季節和種植這一概念,但需要配套的東西也會更加複雜,其效果也不如順應自然規律種出來的好。

二、“無為”還強調因循這一做法,也就是讓事物延著固定的脈絡軌跡運行,但因循並不等於守舊,也不是對傳統或習慣的盲目遵循,而是在傳統或習慣的基礎上順勢而動,因此所謂的因循之道並不否定改革或變革,它更強調的是對於傳統或習慣等約定俗成的東西進行修復,使之更適用於現實,更符合於自然規律的運營法則。

三、另一方面,“無為”還強調“修復”不宜用力過猛,因為傳統或習慣本身就具有具大的慣性和存在的價值。用力過猛只會導致事情有更加複雜化,導致無法收拾。就像撐舵一樣,用力過度,往往會有翻船的危險。

如何理解“治”呢?

“治”就是治國,老子本人就是貴族,屬於統治階層。他寫這本書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教會統治者治理國家。但道家治國的目的更強調的是讓人們安居樂業、各有所得而不是富國強兵。

道家治國本質上是實現社會的漸進改良,而這種改良本身並不是要推翻舊的社會形態,而是在其舊的基礎上漸漸的增加新的東西,以達到治國的目的,它更強調的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如我們現在用的手機、微信、支付終端、汽車等,當我們發現這些改變時,我們早已習已為常,也就是說道家所說的“治”,講究的是不知不覺中讓人們主動接受新的東西和觀念,而舊的事物也會在無形當中逐漸陶汰。

用西方的話來說,就是“看不見的手”,讓事情延著自然之道去運作和發展。我想這也是“領導”這兩個字的精髓吧!

所以對於國家的治理或者企業的管控,所謂的“無為”並不是放任自由發展,毫無建樹。而是要求領導人要最大限度減少有自己的想法。作為管理者,最重要的是找到趨勢,順治而為,才會事半功倍。

所謂的治理,首先要相信人身上就有“獨立自主,創生萬物”的本性。因為信任,所以不亂干預;因為信任,所以放權讓利;因為信任,所以認為唯有當每個人獨立自主,才能釋放出天然的創生能力和平衡的能力。正是因為對人性本質和人際自然關係的極度信任,所以老子認為,在政府減少干預和管制的情況下,整個社會的“自然”得以釋放,就會實現“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慾而民樸”的結果。

因此往往以自由為基礎建立的社會會更加富強,而不自由的社會,都是建立在對人性的蔑視和不信任的基礎上。一個領導人缺少信任能力的組織,是缺少競爭活力的組織,一個不建立在信任為基礎的社會,是扭曲人性的社會。信任能力,對個人來說是個人財富,對社會來說是公共財富,一個上下左右缺少信任的社會,是運行成本高和低效率的社會,是缺少恆心的危險社會。

這就是我對於老子“無為而治”的理解。





promise新德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主要是針對當時統治者而言的,“無為而治”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過分的干預,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的積極能動性,讓每個人都能夠為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

漢朝的漢文帝,就充分實施了這一主張,才在中國歷史上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漢文帝個人修為極高,完全落實了老子的“一曰慈,一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的教導。漢文帝時期,減輕刑罰,更改法律,減免賦稅,社會寬鬆到極點,生怕打擾了百姓的正常生活,漢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全國監獄裡幾乎沒有幾個犯人。

漢文帝生活簡樸,一件袍子穿了二十多年,補了又補,縫了又縫,一直都不肯換新的。別人送他一匹千里馬,他又給人退回去,還倒貼路費和住宿費什麼的。這不是故作姿態,漢武帝的個人修養確實非常之高。

這個“無為而治”不僅僅適用在政治上,在生活中、工作中,也是一種做人的大智慧。

在孩子教育問題上,很多家長不是管的不夠,而是管的太多,干涉干預的太多,給孩子造成了逆反心理,甚至對學習失去了興趣。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和特長,父母應該因勢利導,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機會,而不是橫加干涉,什麼都替孩子做主,大包大攬。應該放任孩子一下,讓他有獨立思考,獨立生活,獨立學習的機會,孩子才會成長的更健康,更幸福。

兩口子吵架的時候,如果有人在旁邊勸架,這架就可能越勸越兇,吵得越來越來勁,最後非鬧個雞犬不寧,天翻地覆不可。要是沒人理,沒準人家兩口吵會兒累了,氣消了,自己就沒事了。

前段頭上長個小疙瘩,雖然不疼不癢,但總感覺彆扭,沒事就愛撓一下,結果疙瘩就越來越大,後來就找醫生看一下,醫生說沒事,你別沒事老撓它就行了,後來就不去管它了,過了沒幾天,突然想起來一摸疙瘩,沒想到它自己已經變得小很多了。

還有癌症腫瘤,現在人們談癌色變,一說得了癌症就跟判了死刑一樣,為了多活幾年,病急亂投醫,檢查、放化療、手術、中醫等等,無所不用其極。結果是越看越厲害,多數都被被活活嚇死了,能生存五年就算不錯的了。相反,有一些人在醫生下了病危通知書後,覺得反正是不行了,索性看開點,將身心全部放下,把握好生命中的最後時刻,該吃吃,該喝喝,該玩玩,結果過幾個月再去醫院檢查,腫瘤反而消失不見了,這種情況確實經常聽到看到。

在工作中,我們經常給自己定了一個很高的目標,自己也非常努力,結果卻差強人意。反而有時候自己並沒有抱著多大的期望,沒有什麼既定目標,只是隨意而為,順其自然,結果卻經常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俗話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很多時候我們看起來是有所作為,其實卻是妄為,自尋煩惱。

無為,不是真的無為,而是順其自然規律的為,所謂“無為而治,道法自然”,這才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SevenAndSnow


老子傳授李耳六句話真乃人世間精髓:

治心 清靜無慾

治身 皈原真柔

治世 自然無為

治家 合和恆一

治神 抱一還元

治萬物 得一而生

這六句話包羅萬象,天地之間一切本源都在其中你要探求的治世真理也在其內,只要把這六句話體悟透徹,你就可以應對世間萬變,還可以去救度眾人,你也就不枉來人世一遭。

如有不到位的地方,歡迎網友下方評論留言!

你送我贊,我送你成長!關注我,共同學習[玫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