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大儒王夫之的雜劇絕唱《龍舟會》,一位誓不降清者的心聲

引言

謝小娥復仇故事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本於唐傳奇《謝小娥傳》,後世多經流變,產生了李復言的《尼妙寂》、《新唐書》中的《謝小娥傳》、凌濛初的《謝小娥智擒船上盜》、王夫之的《龍舟會》等作品。這些後世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對《謝小娥傳》本事進行了改編,其中王夫之的《龍舟會》是改編力度最大的一部。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在明亡之後以遺民自居,《龍舟會》是其唯一的雜劇作品。《龍舟會》大體上沿用了《謝小娥傳》的情節結構及人物形象,同時又做出了諸多改編。筆者認為,王夫之之所以要將謝小娥故事改編成新的形態,主要是由其創作心理決定的。

大儒王夫之的雜劇絕唱《龍舟會》,一位誓不降清者的心聲

王夫之畫像

下文將《謝小娥傳》與《龍舟會》進行對比,指出《龍舟會》對《謝小娥傳》情節及人物的改編,並分析王夫之的創作心理。

一、《龍舟會》對《謝小娥傳》情節及背景的改編

《謝小娥傳》講述的是謝小娥為父親和丈夫報仇的故事,其情節可分為事發、得夢、解謎、復仇及結局幾部分。《龍舟會》一本四折,大體上沿用了《謝小娥傳》的情節結構,分為得夢、解謎、復仇及結局四部分。值得注意的是,《龍舟會》不僅繼承了《謝小娥傳》的情節結構,還對原有情節進行了擴展、對原本的故事背景進行了改寫。

1. 《龍舟會》對《謝小娥傳》情節的擴展

《龍舟會》和《謝小娥傳》一樣講述的是謝小娥為父親和丈夫報仇的故事,並對夢中得字謎、李公佐解謎題、謝小娥復仇及最終的結局等情節都做了拓展。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在《謝小娥》傳中並未提到忠奸鬥爭,而《龍舟會》中則增加了一條忠奸對立敘事線索。

大儒王夫之的雜劇絕唱《龍舟會》,一位誓不降清者的心聲

謝小娥畫本形象

《謝小娥傳》中出現的官員主要有李公佐和潯陽太守張公,前者為謝小娥解謎,後者“善娥節行,為具其事上旌表”,都是忠臣義士形象。但《龍舟會》卻從始至終都存在一條忠奸對立敘事線,如第一折中小孤神女即雲:

大唐國裡忘忠孝,指點裙釵以報冤……有謝皇恩女兒小娥,雖巾幗之流,有丈夫之氣,不似大唐國一夥騙烏紗的小乞兒,拼著他貞元皇帝投奔無路。則他可以替他父親丈夫報冤,則索引用天機,叫這孤魂託夢與小娥知道。

不難看出,謝小娥與“騙烏紗帽的小乞兒”形成忠奸對立。伴隨著情節發展,這種忠奸對立還有進一步的發展。第二折中李公佐曾勸小娥尋到仇人後“不如赴所在衙門告理”,謝小娥卻這樣說道:

如今做官長的,誰得似老爺清正!只尋那有想頭無干系事去推敲。這沒頭盜案,況奴家是個單身婦人,誰待準你?

大儒王夫之的雜劇絕唱《龍舟會》,一位誓不降清者的心聲

謝小娥復仇故事插畫

到了第三折中,在小娥成功復仇並主動投案之後,前文一直隱藏在暗處的奸臣終於出現。江州刺史錢為寶只因見到謝小娥有“牆壁”,便說小娥孝烈。但小娥卻果斷拒絕了,因她“不屑這虛脾”。到了第四折中,李公佐又因不願與奸臣同流合汙告病歸休,再次形成忠奸對立。

2. 《龍舟會》對《謝小娥傳》背景的改寫

《謝小娥傳》中李公佐在遇見謝小娥前曾提到“至元和八年春,餘罷江從事”,不難看出故事發生於元和年間。《龍舟會》中故事發生的年代則變成了更為動亂的貞元年間,如第二折中即提到“近者貞元皇帝為逆賊所逼,駕幸梁州”。

大儒王夫之的雜劇絕唱《龍舟會》,一位誓不降清者的心聲

貞元皇帝,唐德宗畫像

《謝小娥傳》中李公佐替謝小娥解謎的地方為瓦官寺,到了《龍舟會》中則變成了更有歷史滄桑感的晴川閣。《謝小娥傳》中李公佐去瓦官寺只是途中歇腳並遊覽,《龍舟會》中李公佐至晴川閣則有極強的弔古傷今意味:

渺渺芳洲,桃波微皺。碧草如油,紅芽初透。春色如斯,問何人撋就,弔古含愁?古人知否?由來楚國先賢,名留青史,則今日呵……吊北諸靈均哀郢,祝東風周郎顧曲,望長安王粲登樓?憑高北望,極目中原,好傷感人也!

大儒王夫之的雜劇絕唱《龍舟會》,一位誓不降清者的心聲

今晴川閣

與之對應的則是,《謝小娥傳》中未提及小娥復仇的時間,《龍舟會》則將謝小娥復仇的時間設置成了紀念屈原的端午節。此外,《謝小娥傳》中未提及小娥父親之名,其丈夫名為段居貞。在《龍舟會》中,謝小娥父親名為謝皇恩,謝小娥丈夫名為段不降。不難看出,這兩個名字帶有明顯的情感色彩。

二.《龍舟會》對《謝小娥傳》人物的改編

《龍舟會》中新增了女神小孤娘娘、貪官錢為寶及小嘍囉等人物,並對申春申蘭有所擴寫,這些人物雖也反映了作者的創作意圖,不過限於篇幅,本文僅討論主人公謝小娥及李公佐。

1. 對謝小娥形象的改編

在《謝小娥傳》中,謝小娥是一位忠貞剛毅、無比孝烈的女子。作者主要想通過孤身報仇突出其孝烈的一面,通過“誓心不嫁,遂剪髮披褐”突出其忠貞的一面,如文末即這樣寫道:誓志不捨,復父夫之仇,節也;傭保雜處,不知女人,貞也。女子之行,唯貞與節,能終始全之而已

大儒王夫之的雜劇絕唱《龍舟會》,一位誓不降清者的心聲

謝小娥影視形象

《龍舟會》中的謝小娥在繼承《謝小娥傳》中謝小娥的忠貞與孝烈的同時,還重點展現了謝小娥對現實的清醒認識及對虛名的不屑。李公佐為謝小娥解謎找出真兇姓名後,小娥並沒有將希望寄託在官府身上,而是決意“找尋這兩個賊徒,與他拼命去”。這是因為她對現實有極為清醒的認識,貪官汙吏們不會用心查案,況且走漏風聲後自己還可能有性命之憂。

而在成功復仇之後,錢為寶因看到李公佐的批照而想要上表小娥孝烈之時,小娥卻斷然拒絕道:虛名是假,反惹高人笑罵。第四折中李公佐對小娥的稱讚亦和《謝小娥傳》中有所不同,其主要突出的是小娥不讓鬚眉的英雄氣概:

好慶快也好!英雄也!李公佐敬拜下風矣,合當一拜……虧殺你,走天涯,不怕虎狼喧;虧殺你,洗殘妝,忍耐嬌羞面;虧殺你,入虎穴,閣淚假殷勤;虧殺你,按龍泉,抵死爭鏖戰。莫說你妝閣女流,便俺士大夫誇文章節意的……你不要地方官上表旌獎,更高更高!

大儒王夫之的雜劇絕唱《龍舟會》,一位誓不降清者的心聲

謝小娥影視形象

2. 對李公佐形象的改編

《謝小娥傳》中的李公佐是小說的敘述者,其個人形象主要由解“車中猴,門東草;禾中走,一日夫”之謎塑造。《龍舟會》中的李公佐則在故事中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如果說謝小娥是敘事主人公的話,那麼李公佐則可稱為情感主人公。第二折李公佐出場之時,便展現了憂國憂民的情感:

下官李公佐,乃淮南王神通九世裔孫,緒出天家,名登蕊榜。先世家住長安,因天寶之亂,喬居西蜀。近者貞元皇帝為逆賊所逼,駕幸梁州,四海無一隅之安,但倚江南為根本……受命而行,非同小可。社稷安危,勞心蒿目。

大儒王夫之的雜劇絕唱《龍舟會》,一位誓不降清者的心聲

李公佐插畫

憑弔晴川閣之時,“憑高北望,極目中原,好傷感人也”之語更是將憂國憂民之情展現得淋漓盡致。謝小娥則將李公佐與貪官汙吏們進行對比,稱“誰得似老爺清正”。第三折中的昏官錢為寶,亦和李公佐形成鮮明對比。

只可惜,這樣一位憂國憂民、志在匡復社稷的清官,最終只能告病歸休。在第四折中,李公佐即對已經出家的謝小娥講述了自己棄官歸隱的原因:

只承望俺那族叔同心戮力,共匡王室。目今駕已回京,俺那族叔卻聽奸人之言,生不軌之志。俺幾度直言諫正,無奈讒口之高張……既然無救於當時,怎肯陷身於逆黨。

大儒王夫之的雜劇絕唱《龍舟會》,一位誓不降清者的心聲

李公佐、謝小娥插畫

遭受打擊的李公佐,對現實有了更為清醒的認識,其人格也因不與奸人同流合汙得到了昇華。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李公佐從勤勉為官到歸隱江湖,從始至終都體現出了傳統文人的理想人格。

三、王夫之的創作心理

通過前文分析,我們發現《龍舟會》在情節結構、故事背景及人物形象方面對《謝小娥傳》進行了改編。進一步綜合分析的話,還可發現改編的方向都共同指向兩個方面:一是對社會現實的憂慮,二是對理想人格的呼喚。通過比照王夫之的生平經歷,不難發現以上兩點正是王夫之最為真實的心聲。

1. 對社會現實的憂慮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初,李自成率大軍攻破皇城,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兩個月後,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建立滿清王朝。王夫之驚聞國變,數日涕泣不食,作《悲憤詩》一百韻,每次悲吟之時都痛哭流涕。之後,王夫之又在清兵南下之時,多次續寫《悲憤詩》。

大儒王夫之的雜劇絕唱《龍舟會》,一位誓不降清者的心聲

崇禎帝畫像

大明覆滅清兵入關,面對著這極為痛心的社會現實,王夫之誓不降清,並挺身而出仕途匡復大明王朝,把民族大義放到了第一位。唐貞元年間亦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時代,發生了四鎮叛亂、涇原兵變、李懷光叛亂等兵禍。相較之下,元和年間則較為和平,呈現出了中興的氣象。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王夫之為何要將故事背景由元和改為貞元,將李公佐解謎之處由無甚寓意的瓦官寺改為寓意深刻的晴川閣。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明朝覆滅之後曾建立了多個南明政權。前幾個政權都迅速敗亡,並多次出現了明將投降叛變之事。永曆政權維持了十五年之久,一度打開了勝利局面,但永曆政權賣官籌餉、貪汙成風、黨政成風、毫無綱紀,王夫之因直言勸諫而遭陷害。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王夫之要在《龍舟會》中增加忠奸對立敘事線。

2. 對理想人格的呼喚

明亡之後,王夫之將十年的青春時光獻給了抗清復明事業。順治五年,王夫之準備與夏汝弼、僧性翰在方廣寺舉兵抗清,只可惜未發動便遭遇清兵襲擊。之後,王夫之依附於永曆政權,希望能匡復社稷。

永曆帝奔逃梧州之時,王夫之隨之前往,並接受了行人介子(諫官)之職。無奈朝綱敗壞君臣無紀,王夫之被奸臣陷害,只得攜家眷一同逃亡。從此,王夫之認清了自己無力救世的現實,歸隱山林,再不出仕。在《章靈賦》中,王夫之即自表心志道:

固將死生亦之,豈徒遁世無悶,而終隱之以為哉!故涉歷險阻,涓戒同志,枕戈待旦,以有事焉……雖陳力之無可靖共,而悲憤有懷,不能自慝 ,故有死諫之事。

大儒王夫之的雜劇絕唱《龍舟會》,一位誓不降清者的心聲

王夫之畫像

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王夫之本人即是儒家理想人格的踐行者。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王夫之為何要重點展現謝小娥對現實的清醒認識及對虛名的不屑,以及塑造李公佐憂國憂民、忠君愛國但最終歸隱山林的形象。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王夫之雖認清現實不再出仕,但卻始終沒有降清。康熙十七年,王夫之曾雲:

某本亡國遺民,所欠一死耳。臨終之時,王夫之親題墓石時更是這樣寫道:有明遺臣行人王夫之,字而農,葬於此

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龍舟會》中的謝小娥父親為何要命名為謝皇恩、謝小娥丈夫為何要命名為段不降。

參考文獻

  • 李公佐 《謝小娥傳》(《唐宋傳奇集》).齊魯書社.1997版
  • 王夫之 《船山遺書》.中國書店.2016版
  • 張懷承 《王夫之評傳》.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