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起名字難?帶你看看古人怎麼起名字

我還記得去年考研期間,看新聞的時候,看見了這麼一個事情,就是網上有人搞了一個調查,就是2018年父母給新生兒取的名字的重複率,男生取名最多的為“梓洋”,女生最多的是“梓晴”,反正一般都是從影視劇上抄來的,

以至於網上有人開始吐槽這幫年輕人“真沒文化”,其實我倒覺得不一定是沒文化,但是肯定沒想象力。


那我就接著這個,說一說從古至今中外各國取名字的那些事。


先從中國說起


咱們中國人在取名字這上面比較繁瑣,因為中國的古人不僅僅要取一個名,還要取一個字,當然現在很少有人給自己取“字”了,就算取也不會寫在身份證戶口本上,而且也僅僅是為了表明志向而已。


那麼為什麼中國的古人要取字?很簡單,因為古人避諱直呼其名,其實不僅僅是為尊者諱,為長者諱,平級平輩之間直呼其名也是一種蔑視。所以根據《禮記》的準則,就要取一個字,一方面表達自己的志向,另一方面方便別人稱呼自己,所以,古人男性20,女性15就要由家長取字,當然自己也可以。字只能別人稱呼,名只能自己稱呼(長輩和上級除外),自己稱字的話,有一種自大的意味。


起名字難?帶你看看古人怎麼起名字

齊桓公姜小白

而名字的話,古人起名字有時候就太搞笑了,不避醜不避俗,你比如說大名鼎鼎的齊桓公,姜姓,呂氏,取名“小白”晉文公,取名“重耳”(倆耳垂),而他的一個兒子名字更搞笑,取名“黑臀”,因為他老媽要生他的時候夢見有一個神仙在小孩屁股上畫了一個黑圈。


如果說文雅一點,中國人取名字也愛從古籍裡挑,與日本人用那麼嚴肅的典籍(下面我會講到)不同的是,中國一般是“女詩經、男楚辭”,當然這也不絕對,詩經裡也有很多適合男生的名字,比如說,史學大家王國維,名字出自詩經《大雅·文王之什》之《文王》,語出“王國克生,維周之楨。”


當然瞭如果是山野村夫,女的就根本沒有名字了,男的也就用“狗剩”之類的對付一下,

比如說朱元璋的本名,就叫“重八”,劉邦叫“劉季”,聽起來好像不錯,其實就是“劉老四”的意思,在當時爛大街。


所以,你去看一看古代的名字(其實現在也一樣),你會發現,社會階層和文化水平越高,時代越繁榮安定,名字就越好聽,越文雅,而為什麼現在會有說90後這一代“沒文化”的吐槽呢?很簡單,你一年到頭能看幾本書?


說完中國,我們說說西方和日本


說完了中國我們說說西方和日本,這裡多說一句,我們總說日本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這句話對,但是中日文化大不同,而且日本古代的社會結構與其說像中國,倒不如說它更像歐洲。


起名字難?帶你看看古人怎麼起名字

在羅馬帝國到歐洲中世紀這段時間,歐洲人的名字經歷了一個非常大的轉變,羅馬帝國的文明程度相當高,當時羅馬醫生用的“窺視器”(診斷婦科疾病用的),已經和今天的窺視器原理基本一致了。所以,你看當時羅馬人的名字和綽號,就比較好聽,至少不難聽。比如說,龐培的綽號就是“偉大的龐培”,奧勒良的綽號就是“手持寶劍的奧勒良”。你聽著就有點像中國古代皇帝的諡號一樣,通過名字和綽號你就大概能知道他們都做了什麼,主要功勞是在“文治”還是“武功”上。


但是羅馬帝國被日耳曼蠻族征服之後,歐洲的文明其實迎來了一次大倒退,因為日耳曼人是有名的“蠻族”,所以他們一征服羅馬帝國,歐洲整個就沒有什麼文明可言了,識字率都下降的可憐,廣大貴族的文化水平也只是“認識字”,又由於當時基督教盛行,人們為了得到上帝的救贖,就使勁往基督教那裡靠攏,你就會發現,這個時候歐洲人的名字很單一,綽號就充滿了泥土味。


與日本不同的是,在歐洲姓你隨便取,比如說Smith,原意是鐵匠,Carpenter,原意是木匠。但是名字你不能隨便,當時的名字基本上都是《聖經》上耶穌的十二使徒的名字的變體(不是強制的,但是基本上是一種約定俗成),比如說Nicola(尼古拉),現在的女生賣萌喜歡用“Nicole”作為自己的英文名,其實Nicole就是Nicola的變體,光是Nicola的變體就有幾十種。那麼這就造成歐洲的重名率太高了。


起名字難?帶你看看古人怎麼起名字

“矮子”丕平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歐洲平民也普遍流行綽號(其實歐洲人起綽號比這早,由來已久,因為歐洲重名率就沒低過),但是綽號也不能亂起,因為基督教提倡“謙遜”,所以就連綽號也得盡力的接地氣,於是你就能看到歷史上好玩的那些綽號。比如說卡洛林王朝的開創者,就被稱為“矮子丕平”;查理二世的外號是“禿頭查理”,而矮子丕平其他的子孫們更慘不忍睹:“口吃路易”,“胖子查理”。。。。。。


與歐洲不同的是,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只有貴族有姓氏,比如說最廣為人知的兩大家族“源氏”和“平氏”(《源氏物語》和《平家物語》),普通人只有名,沒有姓,到了“明治維新”的時候,四民平等,也為了管理戶籍方便,天皇下令平民必須有姓,那這時候的日本老百姓就跟歐洲似的,隨便吧,比如說我家是養狗的,那就姓“犬養”;我家住在竹林裡,那就姓“竹中”;我家是種地的,那就姓“田中”、“山田”等等,

所以日本人你別看兩個人是一個姓,但是這兩個人的祖上不一定有血緣關係,有可能僅僅是住同一個村。你也能看到日本一億多人口竟然有十多萬個姓


更有意思的是,這麼一來就造成了,你通過看日本人的姓,你就大概能知道他們家祖上的身份,越是那種“難懂”的姓,比如足利、藤原、蘇我這種姓,往往祖上是貴族,2010年有一個日本的女乒乓球手叫“我孫子智美”,讓中國人笑了好一陣子,其實“我孫子”這個姓就是源自於一個貴族,人家祖上是住過皇宮的,後來才遷出來的。而相反,山本、田中這種姓,往往就是平民出身。


起名字難?帶你看看古人怎麼起名字

明仁上皇夫婦

而名字還是隨便取,這點中外都差不多,沒什麼文化的:太郎、次郎(老大老二),有點文化的可能從古籍裡選,甚至日本天皇的年號都是從古籍裡選,他們最愛用的一個是《尚書》,一個是《易經》,也會用《詩經》,比如說現在已經退位的明仁上皇,年號“平成”,出自《史記·五帝本紀》: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以及《尚書》: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時乃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