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電影《小丑》究竟是要表達什麼?

夏陌開


哈嘍!大家好,我是(電影影視分享),我是一個熱愛影視,熱愛中國電影的影迷,同時也是一位影視領域創作者,目前在一家電影院工作,所以對電影有很多的研究,針對這個回答,發表一下我的看法:

《小丑》這部衍生自《蝙蝠俠》的奇怪的作品,其故事就發生在蝙蝠俠的城市哥譚市。我們的主人公亞瑟是哥譚市的一個社會邊緣人,用他的話來說,他的一生就是一出喜劇。他出身卑微,生活貧困、壓抑、悲慘。他不知道父母是誰,小時候被養母虐待,導致精神疾病。他一生的經歷都是謊言和欺騙,除了艱難的在社會夾縫中四處碰壁,沒有過溫暖,沒有過美好的事,也沒有人在意他,他唯一得到過的關注是成為笑料。

與之相對的是以托馬斯韋恩(蝙蝠俠的父親)和莫瑞富蘭克林為代表的上層階級。他們普遍擁有較好的身世,有良好的個人修養和素質,對社會充滿責任感。他們沒什麼為富不仁的證據,也沒有欺壓弱者的主觀願望,但是他們都堅決維護既有的社會道德秩序,這兩類人日常沒有任何交集,他們像是生活在各自的平行宇宙裡。


電影影視分享


亞瑟是一個患有精神病的患者,遇上不開心的事情,只能通過大笑去發洩出來,常常會讓人誤會,表演時被人搶走了廣告牌還被流氓痛打一頓後,亞瑟的同事給了亞瑟一把手槍,亞瑟把槍帶去兒童醫院表演的時候不小心掉落,他的同事藍道為了自保,說槍是亞瑟要求他買給他的,一次地鐵上,他看到三大男人去欺負一個女人,亞瑟想忍住自己的笑,無奈這種病他永遠也剋制不住,只能大笑起來,三個大男人以為亞瑟是在嘲笑他們,又被毆打,亞瑟拿起了手槍把這三個人殺了,後來發現自己是一個被母親虐待的孩子,不能讓自己哭,只能笑,其實這一切都只是幻想,面對病床上的母親,亞瑟心中只有怨恨,是一個內心扭曲的小丑

,最後電視直播殺了主持人亞瑟嘴角揚起了笑容。因為他知道自己終於不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丑了。





大寶小貝影視分享


小丑表達講述的是:

主人公亞瑟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他生活的哥譚市貧富兩極化,他有個夢想,就是當一個諧星,逗大家開心。可現實是,他患有奇怪的精神疾病,只要一受到刺激,就會不自主地大笑,失落、絕望、痛苦,都會大笑,他每天生活的都不開心,這注定他無法完成自己的夢想,他只能扮成小丑,幫人宣傳商品,賺賺小錢。

街上的小混混經常欺負他,搶他的廣告牌,對他拳打腳踢。在車上,他想做鬼臉來逗小孩子,可換來的卻是孩子母親的“別騷擾我的孩子”。亞瑟就是這樣一個卑微的小人物,沒人真正的在意他,就連他的精神病醫生也只是每週問他相同的問題,開著相同的藥,從不認真聽他講了什麼。終於有一天,畫著小丑妝的他在地鐵上看到幾個男人騷擾一個女人,受刺激的他又忍不住狂笑,這吸引了幾個禽獸的注意,開始欺負亞瑟,終於精神崩潰的亞瑟掏出朋友送的槍,失手殺死了他們,從此小丑名聲狼藉。

亞瑟要照顧體弱多病的母親,生活拮据,而他的母親曾是韋恩家的女傭,她寫了數封信,訴說自己的困苦,她相信韋恩老爺是個好人,如果知道他們過得那麼慘,一定不會不管。直到有一天,亞瑟拆開了母親的信,只見信上寫著“你兒子和我都需要你的幫助。”

亞瑟震驚了,他開始去找韋恩,同時在莊園遇見了少年蝙蝠俠,並表演魔術逗他笑,可正在競選市長的韋恩老爺其實是一個虛偽自大的人,他說亞瑟不是他的兒子,亞瑟的母親有妄想症,並告訴亞瑟離小韋恩遠點。

這個社會的邊緣人又一次被拋棄,他跑去查明母親是否確實有精神疾病。原來亞瑟是他母親領養的,而亞瑟的母親有精神疾病,在小的時候虐待過他,導致他腦組織受損,患上了影響一生的疾病,這樣的真相讓他絕望。

精神上的疾病和壓力逼瘋了他,他開始有目的的殺人,他殺了帶給他這樣人生悲劇的養母,殺了曾欺負、坑騙他的同事,殺了他一直崇拜卻嘲笑他表演的諧星偶像。他被警察抓住了,可沒想到的是,哥譚裡已經不只這一個小丑,所有的窮苦邊緣人都站起來反抗,城市一片混亂。

最後,亞瑟被解救,他在車上緩緩站起,看著下面千千萬萬的小丑,他成了所有窮苦邊緣人的精神象徵,從此再無亞瑟,小丑誕生。

《小丑》無疑是成功的,這部DC漫改電影和其他的不一樣,它並沒有那些特效和炫酷的打鬥場面,它更注重人物的塑造,所以也有人說這是男主傑昆.菲尼克斯一個人的成功。相比與其他的超級英雄電影,《小丑》更容易讓人深思。亞瑟形容自己是“被體制忽略的人”,沒人在意他的存在,他說“我的身體有毛病,但貧窮才是最大的病。”電影有很多人物塑造上的細節,小尋只是對電影做了個概括,無法寫出電影真正的靈魂。

電影的設定很有趣,虛偽自大的韋恩老爺改變了我們對韋恩家族的一貫看法。富人們從沒真正關心過那些窮人,身邊的人一步步逼著亞瑟,我們看到了亞瑟一步步變壞、變殘忍,變成了邪惡的君主。但事實上亞瑟無路可走,是哥譚創造了小丑,千千萬萬的小丑。這部《小丑》名副其實,它帶我們走進了小丑的內心世界,而不是像從前只是簡單的認為他是個瘋子,他是社會的產物,你喜歡這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小丑嗎?



小劉影院


最後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局,以及導演通過這個結局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你可以把整部電影看成兩個故事(甚至可以更多),第一個故事講訴亞瑟從一名可憐底層小人物變成一個小丑的故事,這個故事佔據了全片95%以上的內容。

第二個故事只有5%,但是推翻了一切,電影只有最後幾分鐘以及一開始閃過的小丑在精神病院猛撞頭部才是真實的世界,此時的小丑被關在阿卡姆精神病院,他從未越獄。小丑在人才輩出的阿卡姆精神病院接受治療,或許是不滿,或許是無聊,或許是想開個玩笑,在11:11分時,他用頭猛撞房門,在腦海裡妄想出亞瑟這一虛擬人物,利用真實發生過的事情(比如托馬斯夫婦之死)以及臆想的事情(比如自己間接造成了托馬斯夫婦的死亡),自導自演了一個無辜可憐蟲被社會壓迫最終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

導演在電影裡給出了以下提示:

1. 小丑被青少年毆打後前往治療師那裡時,牆上的時鐘顯示11:11分左右。亞瑟和治療師交談一會兒後,突然切入一個亞瑟在白色房間撞擊房門的鏡頭,牆上的時鐘同樣顯示在11:11分左右。 (另外經評論區提醒,化妝間同樣出現了時鐘)

2.開頭閃現和結尾小丑被關的兩個白色房間裝修風格是一樣的,比如牆上的瓷磚和字體。

3. 亞瑟高頻出現的一句臺詞:我這輩子都不確定自己是否真實存在。

4. 片尾小丑在精神病院裡對著治療師發笑的情節對應電影開頭亞瑟在社區醫生面前哭笑的情節。

而這,就是《小丑》的迷人之處,他需要觀眾高度參與進來,這兩個故事都是合理的(甚至還能有其他解讀),觀眾可以憑自己的理解、喜好去解讀整部電影。

第一個故事寫實,它把觀眾想知道的一切都交代得一清二楚,包括小丑的生世、經歷以及誕生過程,我們能很好地感受主角的情緒,更深入地瞭解小丑, 瞭解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而且電影的主題也更加深刻。

關於小丑的起源,DC電影要麼參考《致命玩笑》的化學池,比如1989年版《蝙蝠俠》,要麼模糊處理,不去探討小丑的起源,比如《黑暗騎士》,但是《小丑》做出了大膽的創新,第一個故事明顯把小丑的誕生歸結為社會問題,把哥譚市混亂的根源指向了韋恩集團所代表的資本主義。

30年前創造一個小丑需要把他推入化學池,而30年後,我們只需把他推向糟糕的社會。

韋恩企業的不食肉糜造就了小丑,小丑又反過來造就了蝙蝠俠,然後再細想下去你就會發現恐怖的事情:

哥譚市有蝙蝠俠,那麼那些擁有“韋恩”企業卻沒有蝙蝠俠的城市呢?

托馬斯·韋恩口口聲聲說哥譚市病了,因此他才參加競選,希望能拯救哥譚市於水火之中,但是實際上卻視底層群眾如草芥,他並不清楚哥譚市的病症,通過電視訪談,托馬斯表現出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他認為是因為底層人民仇富才使得哥譚迷失了方向,殊不知病根在資本主義,資本主義造成貧富懸殊的同時又固化了階層,使得人們看不到希望,這才導致人們為兇手叫好。所以,托馬斯的競選不僅選拯救不了高譚市,甚至可能造成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大,最後變成一種惡性循環。最嘲諷的是什麼?最嘲諷的是托馬斯大禮堂外民怨鼎沸,而禮堂內的托馬斯們歡聲笑語地看著卓比林的《摩登時代》。

對於他們來說,無論是門外憤怒的市民還是電影裡憤怒的工人階級,都只是一出笑話,他們根本不關心底層民眾的死活。

那麼既然是批判資本主義,是否意味著導演同情和支持小丑的做法?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電影的最後幾分鐘,託德·菲利普斯宣讀了對小丑的判詞:邪惡的,非正義的,而這也正是結尾的精彩之處。

菲利普斯在展現小丑人物弧光時參照了《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通過讓小丑不斷在壓力下做出選擇來揭示人物性格真相,而且還在敘事的過程中展現人物內在本性中的弧光變化:先是被壓迫被歧視,然後是反抗(地鐵槍殺案),接著是復仇(殺死藍道以及默裡),而跟著主角,觀眾的情緒大抵也經歷了同情、鼓掌再到質疑/支持。

然後精彩的來了,菲利普斯沒有在電影的高潮部分揭示小丑的真實性格,他把小丑的性格真相放在了高潮過後的幾分鐘。

如果說極度壓力下的選擇可以讓我們看清楚一個人,那麼極度放鬆的情況下也可以。

於是我們看到了帶著鐐銬的小丑踩著音樂,慢悠悠地走出病房,在地上留下一個個清晰的血腳印。

毫無疑問,他殺害了治療師,一個無辜的人。

而治療師的死亡很可能僅僅是她讓小丑想起了之前社區福利治療時的不愉快回憶。

而這也恰恰是回應了存在爭議的“復仇”環節。

藍道和默裡是否真的罪大惡極,非死不可?

還是僅僅是欺騙、利用過亞瑟,就必須以死謝罪?

這一個個血腳印似乎在嘲諷小丑對社會的控訴,大家不妨回憶一下小丑是怎麼殺藍道的?剪刀插動脈後又插眼,在藍道必死的情況下瘋狂的撞擊他的頭部,這是復仇嗎?這是赤裸裸的虐殺。

所以也許正如默裡所說,小丑所做的一切只是在為自己的殺戮找藉口:

小丑在假借社會不公,來合理化自己的殺人動機。

所以把這兩點結合起來,第一個故事要表達的觀點也就十分清晰了:以托馬斯為代表的資本主義使得哥譚市階級分化嚴重,貧富懸殊,是哥譚市混亂的根源,不解決它,再多的蝙蝠俠也無濟於事。但是我們也應該警惕那些假借社會不公,來合理化自己暴力行為的小丑們,他們極其危險。

從這點講,第一個故事極具批判性,不止探討了資本主義存在的問題,而且否定了小丑的做法。但是,這是有代價的,那就是小丑不再神秘,不再迷人,他是孤兒,他受盡虐待,他沒有高智商,他病態,他內心扭曲,他只是一個被社會逼瘋的可憐蟲,光環不再。

所以,第二個故事的小丑更符合漫畫的設定,這所有的一切只是小丑思想的一角,小丑依舊神秘,他依舊意味著混亂,意味著更多的可能性,也許過幾天,他又能給你整出個更精彩的故事,或許更可憐,或許更可恨,可又有誰知道呢?而影迷津津樂道的高智商也保留了,你猜猜小丑是怎麼在帶著手銬的情況下殺死治療師的?

而且第二個故事跟觀眾的互動性更強,在電影最後幾分鐘,精神病院裡的小丑一直在發笑,治療師忍不住問他:“What so funny?”小丑沉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低著頭,自言自語般輕輕從嘴裡吐出一句話:

“只是在想一個笑話”。

然後小丑的腦海裡浮現起蝙蝠俠父母被殺的那個夜晚。

“你能告訴我嗎?”

“你不會懂的”

那麼這個笑話是說給誰聽的?或者說誰又會懂得這個笑話?

答案有很多,可以是亞瑟,也可以是蝙蝠俠,甚至還可以是正在看電影的觀眾。

當你選擇相信第二個故事時,你其實是在窺探小丑的精神世界,而此時的小丑正通過妄想,在腦海裡創造出亞瑟這個人物,把亞瑟的不幸通通歸因於哥譚市的社會問題,進而合理化亞瑟的暴力與謀殺,一方面是為了好玩,另一方面是為了證明一個觀點:

任何人只要像我一樣經歷了糟糕的一天,也會發瘋。

還記得亞瑟那不受控制的笑聲嗎?是的,那個笑聲來自小丑,每當亞瑟遭受不幸或者想展現自己的時候,小丑總會出現,利用笑聲嘲笑他,打擊他,撕裂他。但是這個笑聲其實也是在嘲諷那些同情亞瑟的觀眾。






火炬影視


由導演託力菲利普斯執導的電影《小丑》自上映以來,由最開始的不被看好,到獲得國際電影大獎金獅獎。

小丑的主人公是從DC漫畫《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中選取的反派人物,這一次的拍攝讓《小丑》成為了R級影片全球史最高紀錄,最終獲得了7.88億票房,位居榜單第一。

而這部電影到底想要表達什麼呢?

01、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主人公亞瑟弗蘭克(由傑昆菲利克斯飾演)是一個精神病患者,而且他總會不合時宜的大笑。

比如說在公交車上,他坐著坐著就開始大聲地笑起來,剛開始大家不以為意,但過了一會兒,他仍舊大笑,整個車上的人都對他投去異樣的眼光,別人不明白,這有什麼好笑的。

坐地鐵回家的路上,他本來手裡抱著自己的行李靜靜地坐在座位上,他的臉上還化著小丑的裝,當時,車上還有三個WSJ男人和一個漂亮又有氣質的女人,有一個男人開始用薯條去和那個女人搭訕,本來,這件事情和亞瑟沒有關係,但是,就在這時,他又笑了,哈哈的笑聲在整個車間裡面迴盪。結果,他被那些人群毆了。

電影裡著重用這兩個鏡頭來表現亞瑟的笑病給他帶來的麻煩,讓他受到別人的歧視與反感,這讓他逐漸自卑,可是,他的母親告訴他:“你的出生是給這個世界帶去微笑,傳播微笑是你的使命。”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此時的他還是一個善良的人,從不一樣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缺陷。

他有一個夢想,希望能夠成為一個喜劇演員,他的家裡有一臺電視機,永遠都播放著一個臺,關於喜劇表演的,有的時候他還會一邊看一邊作筆記,他還會去現場看那些喜劇演員說笑話,就是為了培養自己說喜劇的能力。

02、夢想的燭光逐漸被吹滅

亞瑟和母親生活在一起,他們要依靠政府救濟金生存,這也說明了亞瑟所處的社會地位,是社會的最底層。底層的生活是艱難地,用最多的時間,付出最多的體力,忍受別人的冷眼和嘲諷,賺最少的錢。當時,哥譚市政府並非真正的在意底層人民的死活。

亞瑟的精神病主治醫生根本不會用心去聆聽亞瑟的心聲。她每週都會問亞瑟同樣的問題,“這周感覺怎麼樣”,“有沒有出現什麼不太好的想法”,她表面上會看亞瑟的日子本,但從來都沒有用心看過。但亞瑟一直都有配合治療,他定期去精神病醫院,按時吃藥。但最後,當醫院因為經濟原因,要被關閉的時候,醫生對他說了最殘忍的話:“像你這樣的人,沒有人會關心你的。”

當他在街上舉著牌子,畫著小丑的模樣跳舞,卻被幾個15歲的孩子欺負,他們打壞的他的牌子,把他引到一個偏僻,到處都是垃圾的地方,對他拳打腳踢。每一次的被欺負其實都是在他的傷口上撒鹽。後來,他又被別人舉報帶槍去孤兒所。其實,那把槍明明是他的同事送給他的,那個朋友卻在老闆的面前說槍是亞瑟讓他買的。亞瑟給老闆解釋,老闆卻大聲而又反感地說道:“你說什麼屁話呢,可能嗎?”

就這樣,他被解僱了,失去了唯一的工作,讓他的生活更加艱難。接著,他有發現原來自己是被領養的,他的養母也是一個精神病患者。他發現,自己的人生就是一個笑話,一個徹徹底底的笑話。沒有人會關心他的生活,沒有人會在意他的死活。

03、暴露內心的“醜”

當他停止治療,受到一次次的嘲諷與譏笑,他開始墮落了。他用筆把牆上的“微笑”改成了“不再微笑”,他開槍殺死了毆打自己的三個WSJ男人,雖然剛開始會恐慌,但他沒有一點悔恨,他覺得自己沒有錯。而且,他殺死了把自己撫養到大的母親。

他其實想要得到公平的對待,想要成為一個喜劇演員,一旦這些實現不了的時候,他再也控制不住內心的魔鬼,任由它們爆發出來。在受到邀請參加喜劇演員的節目時,他問現場的人:“為什麼你們要關心那些和你們沒有關係的人呢,這有什麼意義嗎?”顯然,這個觀點是主持人所不能接受的,他開槍殺死了主持人,現場一片混亂。但他覺得最這件事很快樂。

結語

生活中,社會底層的人普遍存在著,有許多人像亞瑟一樣,生活貧窮,內心有一個偉大的夢想,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

在通往夢想的途中,受盡了別人的嘲諷。而且,可能也遭受過別人的欺負。


茉茉音樂


個人認為表達的東西具體要從不同社會層面和社會人物來說,

1、首先《小丑》是一部驚悚犯罪片類型,這部片零零散散大概也看了3遍吧。在影片進入到尾聲的時候,我們知道了亞瑟其實從小就被虐待,缺少母愛。這樣的人很容易發展成人格缺陷,亞瑟表現的太善良,以至於除了厭世,以及部分行動力和理解力的表現,前半部分並沒有看到他表現出人格障礙中的典型的情感負面行為,比如冷漠、自私、暴躁、疑心重、嫉妒心強等等。

2、社會階級:在看到亞瑟在地鐵殺完三人,通過電視新聞報道後,那些在大街上打砸搶的小丑支持者們,大概率就是一些街頭混混吧。所以,對不起他的到底是誰?他最終代表的,又是誰的利益呢?

另一邊,階級矛盾沒有解釋清楚,從而引發了悖論;一個從小受虐的人格障礙者的絕望歷程,描述成一種美麗的蛻變,總結為未來所有暴力的成因。而本片利用心理疾病人群的這一行為,恰恰是表現出了正常人對這個群體的無知和毫不關心,是一件細思極恐的事情。



迷露影視


電影《小丑》是由託德·菲利普斯執導,傑昆·菲尼克斯、莎姬·貝茲、羅伯特·德尼羅、弗蘭西絲·康羅伊、布萊特·卡倫等聯袂出演的犯罪劇情片。

該片獲得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最佳影片獎,以及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和最佳原創配樂獎獎項。

影片第一幕,在亞瑟給自己化妝時,展現了人物性格。小丑的唇部妝容應該呈現上揚的弧度,但是他畫到唇部妝容時停了下來,將自己的臉部表情故意呈現微笑的狀態,這時候他的眼神裡已經透露出悲傷。

他以小丑的形象為商店進行促銷宣傳時,五個男孩子把他的廣告牌搶走,他極力追趕,這也表達了他其實很在意這份工作。最後,幾個男孩對他施行了暴力,但是他並沒有反擊。這是影片中他第一次受到不公對待。

在公交車上,亞瑟想要逗坐在前排的孩子開心,卻被他的母親責怪他在騷擾自己的孩子,亞瑟再次發病,這也是他第二次被不公平對待。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亞瑟其實還是對社會抱有期待的。

回到家,他的母親叫他“happy”,這也與後來所提到的他的母親想讓他為社會帶來歡笑前後呼應。這裡他的母親第一次提到托馬斯韋恩,並說他虧欠我們,也為她母親的幻想症埋下伏筆。

他與母親兩個人一起觀看莫林脫口秀,當電視熟悉的聲音響起時,從母子二人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兩個人對莫林脫口秀的喜愛,以至於亞瑟幻想自己有一天能到現場,與莫林交流。幻想中的他非常自信,與真實的自己判若兩人。

故事發展到影片中他第二次工作的場景,在兒童醫院進行小丑表演。在表演過程中,他隨身攜帶的手槍不小心掉落,他卻因此而被公司老闆開除,這也成為亞瑟黑化的導火索。

在回家的途中,因為“大笑”而被同車廂的乘客誤會,最終,亞瑟用那把掉落的槍結束了他們的生命。亞瑟也因此開始黑化。

其實在此之前,亞瑟對社會抱著很大的希望,他希望社會對他公平,他愛自己的工作,也希望工作能夠平等地對待他。但這些給過亞瑟傷害的人卻不知道,他們的所做所為正在擊垮亞瑟心裡的最後防線。

亞瑟通過自己的努力,開始了第一次的登臺喜劇演出,但是這場演出卻成為了《莫瑞弗萊克林秀》節目的笑料。

亞瑟在母親寄給托馬斯韋恩的信中得知,自己是托馬斯韋恩的兒子,他找到托馬斯韋恩,並說自己僅僅是想要得到“父親”的一個擁抱,但卻被他告知並不是他的兒子,亞瑟也是被母親領養的,因為亞瑟的母親患有幻想症。

亞瑟到母親治療過的精神病醫院查找病歷檔案,在病例檔案中得知自己正如托馬斯韋恩所說,確實是母親領養的,母親也的的確確患有精神疾病。同時,也在病歷檔案中得知自己變成今天這個樣子,都是因母親造成的。

亞瑟回到母親住的醫院,用枕頭結束了母親的生命。這是影片中亞瑟殺害的第四個人,他每殺害一個人時,表現出的不是痛苦和恐懼,而是一種解脫,而且越來越自信。

《莫瑞弗萊克林秀》邀請亞瑟作為嘉賓參加節目,亞瑟得知後知道自己的復仇機會來了。這一天的亞瑟,從內而外都與之前有著極大的不同,他把自己打造成最完美的樣子,因為他知道,這是他唯一一次機會,能讓很多人注意到他,他喜歡被人注意的感覺。

在錄製節目的過程中,亞瑟說作為一名喜劇演員,這世界上的好笑或者不好笑從來都由不得自己決定,其實也是在映射當今這個社會,很多事物的判斷方式並非真的正確和公平。他也希望用自己的方式,來讓社會上的壞人得到應有的結果,正如他在日記中所寫的“我希望自己的死亡比我的生命更有意義”,所以,他再次殺害了一個人,莫林。

影片的最後,很多人在街上扮演著小丑,這些“小丑”也許是與亞瑟有著同等遭遇的人,他們把亞瑟從出了車禍的車裡解救出來,併為亞瑟的做法歡呼。

亞瑟在地鐵上殺害三個人之後變得越來越自信,是因為他知道在很多人關注他的同時,也有很多人跟他站到了一起,他終於感受到自己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了。

亞瑟從拼命工作,遇到壞人也不反抗,到最後的逢敵必殺,這中間的遭遇其實正在一步步地將他擊垮。

他想努力工作,卻遇到搶走廣告牌並向他施以拳腳的男孩,在兒童醫院工作時,不小心掉落了手槍,卻使他丟了工作。

他想治好自己的精神疾病,卻遇上並不負責任的心理醫生。

他想要逗同車的孩子開心,卻被其母親認為是騷擾孩子。

他一直很崇拜的脫口秀主持人,有一天卻拿他的表演,在節目中當成笑料。

他叫亞瑟,他的母親卻一直叫他“happy”,在得知自己的這一切都是母親造成時,他到底要怎樣做到真正的“happy”呢?

影片中的亞瑟很平靜,卻讓觀眾的內心無法平靜。

“小丑”雖然是一個反派,但他的做法真的是反派嗎?亦或者僅僅是作為“正派”的一種反義詞的存在形式罷了。


佳捷剪輯


片中的鋪墊故事如下:

1.在街上扮演小丑,被混混毆打,廣告牌破爛,A同事給了他一把手槍。

2.在社區心理診所,醫生有對他進行一定的輔導,他同時在服用7種不同的藥物。

隨後,一層一層的現實壓迫撲面而來:

1.因為在醫院給小朋友表演時不慎將手槍掉落,同事A舉報了他,被公司開除。

2.坐地鐵時,碰到三個韋恩企業的精英在欺負女孩子,女孩子表示求助,亞瑟因為緊張不停狂笑,被對方認為是在嘲笑,動手毆打他,隨後亞瑟開槍射殺了三人,最後一人,他甚至射光了所有的子彈。殺人後,他瘋狂奔跑,躲進廁所,平靜下來,因為享受到憤怒憋屈而殺人後的快感,反而開始起舞。

3.看到母親的信,以為自己是哥譚市第一富豪托馬斯·韋恩的私生子,長期缺少父愛的他,前往韋恩莊園,見到了小時候的布魯斯韋恩,卻被管家阿福趕走,稱他母親有妄想症。

4.回家發現母親住院,兩個警察在調查地鐵謀殺案,其中一個警察問他:“你真的有怪病嗎?”隨後在醫院的電視上,他看到自己好不容易的一次單口秀節目表演,因為緊張而狂笑,視頻卻被自己最愛的主持人富蘭克林用來嘲笑取樂。

5.因為政府預算不足,社區醫生表示將不會再提供諮詢和藥物,這部分經費被取消。

6.再次前往電影院尋找托馬斯韋恩,希望得到父親的承認,在廁所找到他,卻被對方打了一拳,告訴他他的母親是瘋子,他是被收養的,並警告他不要再接近布魯斯韋恩。

7.心灰意冷的亞瑟回到家,希望得到女鄰居兼女友索菲的安慰,結果對方見到他在屋裡十分害怕,他才發現原來自己和她的一切都是想象出來的,在想象中,她一直陪著自己,支持自己,安慰自己,甚至說地鐵槍殺三人的小丑是英雄。然而這一切都是假的,現實中他們不過是普通的鄰居而已,愛情遭到破滅。

8.前往醫院檢查母親的病史檔案,發現母親果然有妄想症,一切如托馬斯韋恩所說,他是被領養的,並且母親小時候還瘋狂虐待自己,逼著自己狂笑。親情破滅,精神產生恍惚。

9.所有的想象和夢想遭到了破滅,精神支柱全部倒塌,愛情、親情都陷入了巨大的絕望,目前唯一的親人竟然是傷害自己最深的人。亞瑟將自己躲進冰箱裡,像是清醒,又像是重生。於是,他親手殺死了自己的母親。

10.亞瑟殺死了前來探口風,舉報自己,喜歡嘲笑他人缺陷的同事A,放走了有侏儒症,和他一樣弱勢的同事B,他按照電話約定,打扮成了小丑,前去參加富蘭克林的直播節目。在節目前,他將自己改名為“小丑”,節目開始後,他肆意登場,坦白了自己在地鐵上槍殺三人的事實,和富蘭克林產生了激烈的爭執,憤怒地說出:“如果死的是我,將沒有人會在意!”隨後,他開槍殺死了富蘭克林。

11.戴著小丑面具的暴徒開車截停了押送他的警車,他從昏迷中醒來,以血畫出誇張的嘴角,在警車上起舞,四周匯聚了暴亂的人群,人們將他捧在中心,整座城市好像都陷入了暴亂之中。與此同時,戴著小丑面具的暴徒在巷子中射殺了托馬斯韋恩夫婦,只剩下布魯斯韋恩,呆呆站在原地。


Tang影樓


《小丑》是一部獨立的電影,由華納兄弟影業公司出品發行,與DC目前開發的DC宇宙沒有關聯,在美國電影分級上為R級,由託德·菲利普斯編劇和執導,傑昆·菲尼克斯主演,背景設定是80年代,講述了亞瑟·弗萊克(小丑)起源的故事。

故事中亞瑟·弗萊克本是一名以扮演小丑為生的卑微的平凡人,在人情冷漠的哥譚市與患有精神病的母親相依命,同樣患有精神病的他需要靠社會福利組織的幫助不斷的服藥以維持病況,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優秀的脫口秀演員,他母親告訴他不管遇到什麼挫折都要笑對人生,他也曾經這樣做過,可是生活的殘酷一次次的讓他失望,在人們一次次的嘲笑中意外的失去了工作,當偶然知道了母親的秘密後他心中非常渴望與從未謀面的父親相見,可命運再次嘲弄了他,絕望的他最終崩潰了,在地鐵上爆起了瘋狂的謀殺……

電影《小丑》取材並沒有從漫畫中汲取任何靈感,而是另外創造了一個故事,從一個卑微無助的精神病人變成一個令人恐懼的小丑,是什麼讓亞瑟變成了極度邪惡的小丑?這是電影發出的拷問。變惡之前的亞瑟代表著社會底層最卑微的人,他也曾有夢想,也曾對生活充滿信心,只是命運的捉弄、社會的冷漠讓亞瑟最後崩潰了,選擇了變成最終的小丑,以犯罪暴力的方式發洩著他的不滿,電影《小丑》想表達的意思不是作為邊緣人的亞瑟的病態和社會的病態,而是表達了這個社會需要公平,需要仁愛,需要和平,人與人之間則需要關心和關愛,而像亞瑟這樣的邊緣人內心需要傾訴需要有人傾聽,更需要社會的關注和幫助!


tlq180


我始終覺得,用劃時代,神作,年度最佳這種俗詞去形容《小丑》都覺得不足夠。

這部片是應該被放進電影史裡供奉起來的。

於我個人,這就是無可挑剔。

《小丑》

毫無疑問,《小丑》就是一部zz語調下的電影。

和DC原著,超級英雄這些商業元素早就沒有一絲一毫的關係。

甚至你問我誰是反派,我都沒辦法回答你。

哪怕我們知道,電影最後目睹了自己的父母被示威者槍殺的小韋恩,在十年後會成為那個被叫做蝙蝠俠的男人。

哪怕我們被預設好了正邪,對錯這樣的概念,但《小丑》都依舊有足夠的魅力將你所有預設一一推翻。

它的可解讀性也決定了一篇三四千字的文根本不足以將它道出一二。

從表演到劇本,再到導演的視聽語言,各方面幾乎都具有稱神般的發揮,每一點也都可以單獨成文。

如果大家想看我們可以後面幾天再試著寫寫。

今晚我們就只是單純從“舞蹈”和“樓梯”這兩個意象,從意象,符號,象徵意義角度去簡單地聊一聊:

《小丑》到底想給我們看些什麼?(有劇透)

舞蹈

如果你把小丑和亞瑟當做兩個人格來理解,你就能更容易理解編劇為什麼要在電影中加入那麼多段舞蹈。

亞瑟代表被邊緣化的普通人,而小丑代表他內心暴戾的陰暗面。

一體兩面,互相對話,也互相對抗。

舞蹈則被處理成了一個面向“亞瑟”這個個體的象徵符號。

它更接近於一個進度條的作用,通過每一次亞瑟的起舞來暗示“小丑”這個人格侵入亞瑟的程度。

電影除了結局,一共出現了三次完整的舞蹈,對應亞瑟黑化成小丑的三個階段。

第一次起舞,0%

電影一開始,亞瑟的登場是穿著小丑服,畫著油彩妝,舉著廣告牌在商店門口用跳舞招攬顧客。

因為這段在電影一開始就出現了,導致很多人可能忽略都忽略了這一段舞蹈。

但是對於電影的對比手法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對照組”。

這是電影的第一次起舞,也是唯一一次相對輕快的小丑舞步。

那個時候亞瑟還是對生活報以希望的。小丑對於他來說僅僅還只是一種工具,是他熱愛的謀生工具。

他依舊信仰著母親賦予他的使命感:

“你生來就是為了給別人帶來歡笑的。”

他會在公交車上逗小孩開心,雖然換來的是孩子媽媽的厭棄和驅趕。

會按時吃精神類鎮定藥物,雖然政府正在逐漸削減社會福利開支。

會繼續努力想成為一名帶給大家歡笑的脫口秀演員,雖然在大部分人眼裡,亞瑟自己就是個笑話。

會微笑著聽母親講述那些精英政治家的善良和偉大,會幻想被精英主義擁抱,會幻想在電梯裡遇到喜歡的女孩。

他意識不到生活正在把他逐漸拋棄,依舊相信精英主義可以治療好這個千瘡百孔的哥譚市。

而那一聲地鐵的槍響,直接撕碎了他所有的幻想

第二次起舞,50%

三個代表精英階層的華爾街子弟,在地鐵上想羞辱剛剛被公司的辭退的亞瑟來取樂,亞瑟拔槍自衛,一場地鐵屠殺,亞瑟沒有放過任何一個。

隨後,編劇讓逃跑的亞瑟遁入了城市最骯髒的公共廁所,沉默之後,亞瑟突然對著鏡子第二次起舞。

這裡表現出了導演高超的鏡頭語言。

為了能夠具象化小丑逐漸佔據亞瑟的過程,他先聚焦起舞的亞瑟,遮蓋虛化對面的鏡子,而後慢慢地切換景別,聚焦到鏡子裡的小丑,虛化亞瑟本體,最後的定格更是讓亞瑟直接出畫,暗示小丑已經在亞瑟體內佔據了上風。

鏡子裡,亞瑟的彩妝早已被弄花,但不重要了,亞瑟的惡念已經被打開,小丑降臨。

在那一幕之後,小丑(亞瑟的惡念)開始頻繁地被外部環境逼著現身。

第一次是看到那個自己曾經相信的政治家,在電視節目中評價地鐵槍擊案是“在我們這些功成名就的人眼裡,那些一事無成的人,永遠都是跳樑小醜。”

這裡甚至都不需要油彩,只是亞瑟的兩聲乾笑,一次後仰,不停抖動的雙腿,你就知道,小丑已經快和亞瑟劃為等號了,這一幕也預示著亞瑟對精英主義(執政者)的幻想徹底破滅。

第二次出現是他幻想裡的那個女孩對他說:哥譚市少了三個混蛋,還剩一百多萬個。

他和那個女孩的故事都是亞瑟的幻想,這句話代表的只是他快蠢蠢欲動的邪惡,也就是內心的小丑在和他對話。

他在對自己說:“你沒有殺錯,要不停地殺下去。”

第三次是他發現唯一能讓自己感受到愛的母親,其實一直在欺騙自己,自己的精神疾病都是來自母親曾經間接家暴和虐待。

這種破滅感讓亞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歇斯底里。

什麼都沒了。

在弒母的那一刻,小丑和亞瑟徹底合二為一,第三段舞蹈出現,黑化的進度條也進入爆表。

第三段舞蹈,100%

當小丑一邊起舞,一邊從那個樓梯拾級而下,出租車司機,喜劇之王,V字仇殺者在那三分鐘裡靈魂附體。

世界的棄嬰,入海的泥牛。

當小丑們的路被炸燬,彩妝被血蓋住,他們還有什麼選擇。

小丑的整一個角色語態都是極端被動式的,這是整部電影的壓抑之源,你會下意識地被捲入進去,然後全程和亞瑟一樣被推著向前。

你以善待人,別人以惡報你。

這種推並不是一種動作,而是一個普通人在生活中本該有的選擇和權利被逐一關閉剝奪後,被逼入一種走投無路的困境。

但沒有選擇,本身就是一種選擇。

當小丑拿起手槍,這就是它最後的唯一選擇。

沒有人永遠會被欺負,只能以暴制暴,只能不停地以暴制暴。

“我已不在意深陷骯髒,因為這世界本就不滿汙穢。”

最後,電影陷入一種極端的癲狂之中。

配樂大提琴聲轟擊每一處聲色犬馬,一切泥沙俱下,世界在以每個人肉眼可見的速度下沉,人們在街頭高舉民粹主義狂歡。對錯黑白全部被重新洗牌。

“是我想太多,還是這個世界太瘋狂?”

何其微妙,何曾相識。

樓梯

如果說“舞蹈”指向的還是電影中個體內部變化的符號。

那麼樓梯,就是在代表《小丑》裡那些外部社會因素的重壓。

電影一共出現了4次樓梯,2次向上走,2次向下走。

每一段樓梯都非常陡峭,寓意也很明顯,就是階級的高低落差。

第一個樓梯出現是在亞瑟第一次舞蹈之後的階段,亞瑟一共步行向上了兩次,也是整部電影唯二的兩次向上。

那是亞瑟唯一的一個想要努力打破階級鴻溝的希望階段。

但很妙的是,導演兩次都給了我們亞瑟背後的視角,我們能看到亞瑟這唯一一次“向上爬”有多麼的疲憊和吃力。

第二個樓梯出現在第二個階段,是被公司開除後從公司離開的樓梯。

這是他第一次向下走,導演給了我們極端狹窄的視角,那個時候小丑已經快佔領了他的身體,那是小丑的視角。

“如果世界在下沉,那我就順著那個樓梯一起向下。”

最明顯的暗示就是,在往下的時候,亞瑟塗掉了自己以前信仰的“別忘了微笑”,改成了陰暗化的“別微笑”。

最後一次也就是全片最高光的第三次舞蹈。

亞瑟一邊跳舞一邊向下,那是全片他最從容的三分鐘。

他不想要往上了, 他嘗試過往上,但那沒有用處,沒有任何人告訴過他光明在哪,“樓梯”上面到處都是互相毫不尊重,自相殘殺的動物市民。

他嘗試過生活,嘗試過去說一個脫口秀,嘗試每天按時吃藥,嘗試把自己的幻想帶給每一個身邊的人,嘗試用他媽的最正能量的方式在這個不斷崩壞的城市裡面生活。

後來他就想活在自己的幻想裡,可是他們連這個也不允許了。

當他想努力給你們帶來歡笑的時候,你們沒有人把我當一回事。

當他嚴肅地想給你們說一些話的時候,你們又都只知道笑他。

他說他殺了那三個華爾街的人渣,你們說你們在等他抖下一個笑料呢

小丑只是想要有些人明白。

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是否真的健康,看得不是有多好的經濟和多少的富人,而是他們如何對待那一群少數窮困的邊緣人。

《小丑》到底想要表達什麼?

煽動?

不是。

電影想給我們看的不是一個個體的瘋魔。

而是透過這個個體去表現出,當架構這個社會的人瘋了,才會導致組成這個社會的人陷入一種集體性,無意識的瘋狂。

它只是想給我們看,一個個體遭遇是如何凝結成社會運動,整個過程其實可以完全是無意的,被動的。

它想給我們看,壓迫和反壓迫,最後都會被推向了暴力的惡念深淵。

那麼《小丑》又只是單面的在抨擊精英主義嗎?

又不是。

它根本就沒有立場,再仔細看看,開頭暴打亞瑟的青年人,和結尾擁他為反抗的精神符號的人,難道不是同一群嗎?

到底誰在毀掉這個城市?

注意,矇住小丑眼睛的,是兩隻不屬於同一個人的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