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一些运动员为何要服用兴奋剂?

平常心185797423


昨日,国际体育仲裁法庭(CAS)公布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起诉孙杨和国际泳联(FINA)一案的仲裁结果:孙杨暂停比赛八年。如果这个结果付诸实施的话,意味着孙杨的运动员生涯将就此结束。这则新闻在国内引起的轰动不亚于新冠疫情,大部分网友都替孙杨不值,认为孙杨是无辜的。对于这个结果本人也觉得非常遗憾,但孙杨是否受到不公平对待暂且不说,今天我们来聊聊兴奋剂吧。

什么是兴奋剂?

关于兴奋剂的定义,被国际奥委会认可的最早是在1963年由欧洲体育联合会提出的,其定义为:参加竞赛的运动员使用任何异体物质,或以不正常的量和不正常的进人机体的途径使用生理物质,试图人为地以不正当的方式提高其在竞赛中的运动成绩的行为。兴奋剂的使用,严重破坏了竞技体育“公平竞争”的原则,且许多兴奋剂对运动员身体也带来极大损害,不仅缩短职业生涯,有些损害甚至是终身的。但由于当今竞技体育的深度职业化和商业化,在巨大的荣誉和利益驱使下,许多运动员仍会选择铤而走险,所以在1999年9月9日,“世界反兴奋剂委员会”(WADA)成立,并颁布了《世界反兴奋剂条例》。

运动员为何要服用兴奋剂?

运动员使用兴奋剂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主动使用和被动使用。在当今的竞技体育中,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大多数时候是微小的,为了能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竞技水平,争取拿到更好的成绩,有些运动员会私自服用兴奋剂,这种属于主动使用。但有些兴奋剂也是治疗某种疾病的药物,有时候运动员由于患有某种疾病,不得不服用这种药物,这种情况属于被动使用。其实孙杨第一次被禁赛,就是由于服用了一种叫曲美他嗪的心血管类药物,这种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心绞痛的急性发作,在2014年1月被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列入《禁用名单》。当时孙杨由于不时出现心肌缺血现象而一直服用着曲美他嗪,但2014年1月后由于孙杨及其教练、队医等对此并不知情,所以导致了误服,也因此被禁赛3个月。

孙杨事件给其他运动员一个怎样的警示?

孙杨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咱暂且不说,但对于其他运动员来说,首先肯定要了解《世界反兴奋剂条例》和《兴奋剂目录》,杜绝私下服用兴奋剂来提高比赛成绩的行为,但也要避免误服,同时应积极配合反兴奋剂机构的调查,至于调查是否合法,可以过后再申请复议吧。

时至今日,世界各国的体育界其实都对兴奋剂都深恶痛绝,随着对兴奋剂的不断深入研究,许多药物也被列入到比赛禁用清单中,且范围不断扩大。我国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19年兴奋剂目录》中,就涵盖了七大类344种药物。为维护体育竞技的公平性,其实世界各国都在努力。


药师方健


[捂脸]兴奋剂就得兴奋。

来吧看看兴奋剂。

1.提升运动能力,包括爆发力、耐力、绝对力量等

最典型的就是睾丸酮激素。运动员的力量增长和训练量是有极限的,比如说肌肉的增长自然情况下是有一定的限度。一定量的锻炼,能够增大肌肉维度,但继续增加训练量,反而会使身体开始代谢肌肉,肌肉是会不增反减的。

但是,在注射了睾丸酮激素之后,这个极限是可以提高的,肌肉不仅仅可以继续增长,而且可以承受更大的训练量,并且恢复的速度也会提高。

另外常见的就是EPO,可以提升耐力~

2.提升精神能力,如专注力。这个一般大家讨论的少,但的确有。比方说射击比赛中服用镇静剂,是可以提升成绩的。

3.提升运动恢复能力,使运动员能够承受更大的训练量。

例如当年尤文图斯兴奋剂事件,队医给齐达内这些主力队员注射了诺龙,一方面增加了他们的肌肉,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承受了更高密度和强度的比赛及训练。

4.改变身体构成,使其更适用于运动能力的提升。

典型的就是之前沸沸扬扬的瘦肉精……瘦肉精一般都是肾上腺类,β激动剂,能够促进肌肉生长、抑制脂肪生长,降低体脂比。






磊乐体育


运动员服用兴奋剂在体育界其实不是一件稀奇的事。但是!!!不是所有的兴奋剂都能被查出来!!!

查出来的叫兴奋剂,查不出来的叫高科技。

所以在欧美国家有些运动员甚至在持证吃兴奋剂,所谓持证,就是用药割免,用药豁免是需要国际反兴奋剂组织开具的。至于这个证怎么来的,就要看各个国家的手段了。

其实服用兴奋剂未被查出来比例远大于被查出来的比例,兴奋剂和有的毒品一样,都是在不断研发,推陈出新的。上了禁药名单的就换个吃。

至于为什么运动员要服用兴奋剂,他们的目的可能是:

增强肌肉和/或骨骼的重量和力量

提高对所锻炼组织的氧供应

掩盖病痛

刺激身体

施压放松

减轻体重

掩盖对其他药物的滥用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记得点个赞哦[爱慕]



假装懂球的懂球弟


不言而喻,在所有的比赛场上, 运动员使用兴奋剂都是出于本质上相同的原因,即希望靠兴奋剂来提高成绩,夺取比赛的胜利。一般说来,当比赛的胜利未超出体育的范畴,即仅意味着一个橄榄枝编织的花环(古代奥运会获胜者的奖品)、一块含金量不高的象征性金牌和某项目的冠军称号时,运动员对胜利的追求或许只是为了实现个人的抱负和证明自己的运动能力。一旦体育比赛的胜利受到某种神秘力量的控制,被畸形地拔高到意味着国家荣誉和巨额金钱时,就产生了令运动员难以抗拒的道义压和物质诱惑力。

体育运动是一个可以测量和比赛人类所能达到的能力的舞台。现代竞技体育建立在进取、拓展和成就的理想之上。奥林匹克格言把人类在体育运动中崇尚进取的愿望集中表述为“更快、更高、更强”。然而,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突飞猛进的今天,要夺取体育比赛的胜利已经越来越难。

现代竞技体育有许多特征,其中之一便是其可测量性,所有的成绩都可以量化为秒、米、公斤和计分。运动员的比赛名次最终取决于其比赛绩。竞技体育的另一个特征是其标准化。为了保证公平竞赛和运动成绩的可比性,各项目都必须在规则和要求上建立标准,运动员必须遵守比赛的规则。此外,还必须对参加比赛者有一定程度的纪律约束,运动员必须遵守国际公认的体育道德。因此,要想在竞争激烈的比赛中获胜,必须具备真正的实力。于是,有一些畏惧艰苦训练、缺乏实力和自信、在现代高科技设备的精确测量结果和严格的比赛规则面前无法靠作弊取胜的运动员,就想投机取巧,把获胜希望寄托在使用兴奋剂上。

不可否认,现代竞技体育还具有政治化和商业化的特征。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些国家就把使用兴奋剂作为一种“战略武器”,用于奥林匹克运动会等国际体育赛场上的“和平竞争”,以证明其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多年来,大众传播媒体的热心关注和庞大跨国公司的巨额投资赞助也加速了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商业化。在奥运会等大型国际比赛中获胜,就可以一举成名并带来滚滚财源,这些难以抗拒的荣誉和物质的双重诱惑,也会使一些运动员不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冒险使用兴奋剂。

国际体坛有案可查的一则“经典问答”,则向世人揭露出了高水平竞技体育残酷的一面: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加拿大反对滥用药物组织主席、类固醇专家鲍勃·戈德曼曾经向198名世界优秀运动员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我有一种神奇的药物,它能使你们五年之内在包括奥运会在内的所有比赛中战无不胜,但你们吃了这种药,五年之后就会死去,你们愿意吃吗?”结果出人意料,竟有103名运动员(52%)回答说愿意吃。不难看出,在奥运会等重大比赛中获胜的吸引力如此之大,竟然压倒了对死亡的恐惧!

应该指出的是,在前苏联解体,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局面结束以后,将奥运会等大型综合性体育比赛作为和平时期的一种民族竞争和政治对抗形式的倾向已趋淡化。而竞技体育日益严重的商业化,已成为驱使运动员使用兴奋剂的主要原因。





小李杂文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如期而至,在如火如荼的比赛幕后,世界反兴奋剂机构也开始了忙碌的检测工作,在赛前,东道主俄罗斯队因陷入禁药丑闻,

险些被取消比赛,而国际足联也在赛前表示,在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将加大对于兴奋剂的审查,所有检验样本都将被送往俄罗斯境外的世界反兴奋剂机构进行检验。

但是有这样一群人享受特殊照顾,被允许使用兴奋剂,那就是患有哮喘的运动员,他们被允许使用小剂量的吸入式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比如硫酸沙丁胺醇(仁舒),特布他林等。

这类药物的通常用于哮喘急性发作,能迅速松弛平滑肌,从而挽救生命。这类药物对于哮喘患者来说,是离不开的药,所以不得不为他们开了一盏绿灯。

2009年,贝克汉姆就曾经被拍到使用哮喘吸入器,传闻那是他在9天里的第二次哮喘发作。后来他的经纪人也解释道:"其实大卫从小就饱受哮喘的困扰,但这显然从未影响到他在场上优异的表现。他从来没有想过把病情公开。”





体坛热点分析师


在重大赛事中,经常会传出有运动员使用兴奋剂的丑闻。虽然主办方在赛前设立了层层检查和禁制,但仍旧挡不住一堆又一堆为了金牌不择手段的人们。

对于这些运动员来说,他们明知道“给自己下药”可能会给身体带来不可逆的伤害,但仍旧会为了夺得第一名铤而走险。

作为盯着屏幕看比赛的吃瓜群众,你会不会和我一样好奇:运动员们偷悄悄使用的那些兴奋剂,究竟会有什么逆天神效,才让他们如此痴迷呢?

扒一扒兴奋剂的历史兴奋剂是英文“Dope”的中文译名,运动员们试图兴奋剂的情况确实有些“年头”了。根据记载,早在公元前776年,就有人在竞技比赛中使用刺激剂。

公元前三世纪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也有运动员试图使用蘑菇中提取的致幻觉药物来提高比赛成绩。

随着比赛项目的增多,兴奋剂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19世纪,练习游泳、自行车等项目的运动员会尝试使用可卡因、士的宁、咖啡因、海洛因等药物。

1865年,有运动员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游泳比赛中,因使用兴奋剂首次被媒体报道;

1887年,欧洲自行车赛运动员因使用硝酸甘油酯、咖啡因、乙醚和海洛因等药物被曝光揭露;

根据当时意大利足球协会的调查也显示,17%的青年俱乐部运动员会服用致幻觉药,94%的运动员会使用短时效的药物。





足球赛事播报


其实,兴奋剂不是毒品,但也包括毒品在内。兴奋剂主要是运动员为提高成绩而最早服用的药物,大多属于兴奋剂药物-刺激剂类,如今通常所说的兴奋剂不再是单指那些起兴奋作用的药物,而实际上是对禁用药。

兴奋剂是加速和增强中枢神经系统活动,使人处于强烈兴奋具有成瘾性的精神药品。

兴奋剂的种类繁多,大多通过人工合成,常见的有:苯丙胺类(冰毒)、苯丙胺类衍生物MDMA、MDA(摇头丸)、可卡因、咖啡因等。

服用兴奋剂主要目的是加强人体精神刺激,提高竞技时的兴奋性。

程度不同:服用兴奋剂的运动员一般不会产生强烈的依赖性;

群体不同:使用兴奋剂的主要人群是竞技运动员,再包括少数病人。

这些兴奋剂在短时间提高身体机能的同时,也会对身体健康产生极大的隐患,甚至威胁生命,兴奋剂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率紊乱,甚至猝死。

大量使用兴奋剂能够腐蚀使用者的精神,严重的会患上妄想性精神病,引发自杀。对于一些青少年来说,长期使用兴奋剂会严重影响身体发育,损害身心健康,甚至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X极限魅影


首先,应该说所有运动员都想取得好成绩,但是,由于自身实力原因,不是所有人都能取得满意的成绩,所以总会有人铤而走险的想试一试自己的运气是不是足够让自己服用兴奋剂而不被发现。当然也不排除个别人被陷害或者误服感冒药之类的意外情况,不过这只是少数中的少数了。

现在检测兴奋剂主要是尿检,就是看你的尿液中某些激素或者违禁物质的含量是否超标。可以说技术比较成熟。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应该还是有更多更新的兴奋剂出现。这对反兴奋剂工作也是严峻的挑战。


酋长篮球分析


从经济学和心理学角度分析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的动机,主要是:受巨大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的驱动而冒险使用兴奋剂;高昂的检测费用给世界各国反兴奋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使得兴奋剂检测流于形式;检测率和检出率存在的误差增大了运动员的侥幸心理.倡导全世界所有人都要加入到反兴奋剂运动中,使得体育运动能够公平、公正、健康地发展.


触碰极限


成绩几乎是衡量一个运动员的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每个人都渴望站在领奖台的那一刻,意味着荣誉和财富,故而某些想追求捷径的运动员使用兴奋剂,妄想能逃过检查取得好成绩,这首先违背了体育精神也对那些多年刻苦训练的运动员是极大的不公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