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有人說孩子出國留學並定居了就等於沒有了,你怎麼看這種想法?

神仙老頭7051


這主要看是基於什麼角度判斷,從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出發,將子女當做父母附屬,所以,這個說法當然是成立的。從公民文化角度出發,子女也是獨立主體,父母養育孩子就是讓孩子獨立成人,讓孩子有自己獨立生活。當孩子成人之後,父母和孩子的聯繫主要是一份親情的牽掛,不是身體的相伴。理智的父母恐怕不會羈絆孩子的身體在身邊,而對於教養良好、人格獨立的孩子,走到天涯,對父母的親情仍然濃濃地揣在心底,總會尋找時機和方式獻給自己父母。


公民王振華


孩子出國定居了,就等於孩子沒有了。這隻能出在無教養的家庭。在有教養的家庭的,幾女永遠是兒女,永遠不會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的,是永遠會感恩的。我有個表妹,在北大工作。夫婦兩都在北大工作。。兩個兒子和兒媳婦,一家在美國,一家在加拿大。都在海外定居,每年都回來看望父母。有交流任務,就是每年兩三次回家。沒有丟了呀,很孝順呀!怎麼能等於沒有兒女了呢?去年,我表妹的丈夫死了,兩家四口都回來盡孝了,什麼都辦妥了才回去。他們要接母親出國去隨他們一起生活,但表妹不願去,就把表妹安排去燕山養老院。養老院每戶一套房,象居家一樣,有專門醫護人員照顧,每月交費上萬元。生活得很好嘛。怎麼就沒有兒女了呢?在這一點上,有教養的家庭和無教養的家庭,完全是兩樣。


鍾靈毓秀饒


以前在書中看到這麼個故事。

兩鄰居,相互羨慕。

原來鄰居張家兒子成績差,考不上大學,就給擺水果攤子的父母幫忙,這一幫就成了兒子的職業。開始是推著板車進貨,卸貨。後來板車換成了三輪車。每天母子兩個出門會聽到母親對兒子的大聲交代或埋怨。一副相看兩厭卻又充滿生活氣息的圖畫。

鄰居李阿姨非常的羨慕他們母子。有時候會在窗臺邊呆呆的看著他們母子走遠而不知不覺淚流滿面。

原來李阿姨的兒子成績很好,考上大學還出國留學了。在國外開了公司,沒時間回家。李阿姨又不肯去國外。李阿姨的兒子就給李阿姨請了保姆,李阿姨衣食無憂,可以隨便出去遊玩,可是李阿姨卻對這些都不稀罕。她看到鄰居張家的兒子,就覺得還不如兒子蠢笨留在身邊。李阿姨感覺非常的孤獨。

而鄰居張家阿姨,又羨慕李阿姨,有個有出息的兒子,不用每天為生活奔波,不用活得這麼累。

所以,究竟兒子是出國定居好呢,還是留在身邊好呢?如果單純的考慮老了有兒子在身邊盡孝來說,兒子留在身邊好。但為兒子的前途考慮,或者說為兒子的後代考慮,還是出國定居好。何況,如今就是兒子不出國,肯在身邊盡孝的又有多少呢?

所以,題主的說法只代表少部分人。大部分人是不會這麼看的。


一葉草73


怎麼說這種事情呢,有的確實是像標題說的,孩子出國留學並定居就等於沒有了。但是中國人的親情觀念比較重,大部分還是會比較掛念父母的,或者接父母團到國外居住,這種都是比較多的。

舉個我碰到過的例子吧,有一對父母把孩子送到了加拿大讀書,孩子比較小,才十來歲,獨在異鄉,沒有父母過去陪讀,孩子接觸新的環境,新的觀念,什麼都是新的。孩子父母偶爾會過去看看,孩子母親就說,孩子不聽他們的,只有要錢的時候會說點好聽的,過去看的時候,就一直問她怎麼還不回國啊,要呆到什麼時候啊等等,對於父母並不是很親暱。孩子母親就和我們說,很傷心,感覺孩子好像白養了。當然對錯我們並不在此評判,只能說,如果你要送孩子讀書,請考慮孩子的感受,不要打著為孩子好的這種說法,陪讀其實還是有必要的,如果孩子非常小的情況下。這對於培養父母和孩子的感情是有幫助的。

或者建議,孩子大一些,有獨立的生存自理能力,再送出國留學~


JOHOME全球房產


我在說關於孩子出國學及或定居,這是人知所志是很平常的事。人生在世關於我們這一輩人的心態,必須要以事俱進,要識應現代化的思想意識形態,孩子是那裡發展就學創業,我完全十分支持他。俗話說,人往高走,水往底處嘛!正因為我十幾歲就從鄉下出來打工拼搏,文化程很底,如今我的兒子出國留學,在國外宏心壯志,幹一翻他所愛的事業,那不是再好個不知了,而且我每當年邊節氣,返回家鄉探親,我的確是滿面春風在親人面前,我覺很有面子!那比起我這個打工仔,真是一個天一個地而已!我們作為孩子的家長,我們的內心世界是開明的,隨年輕人五湖四海,正道去拼搏創業,我大力支持!因為我是吃過苦的而過來,所以時到今日,有個兒子爭氣讀拼博,用心做人,我今世人也是知足了!至於孩子出國定居留學或在那邊就業,我沒有什後顧之憂!年輕人的前途是由他正道行駛,我們作自已孩子的父母來說,只能是在旁邊提供參考而已!但如果他在國外留學定居就業,在國的直系親屬出國探望子女,每四年給探親假一次,期假是40天,是與國外子女團聚的時間。那方便得很,因為國際航空很發達方便,又及電信網絡的同步先進,那有什麼思想從而何樂不為呢!


何敏民


以前我們住鄉下的時候,如果哪一家有三四個兒子,都各自成家之後,要自己蓋房子,但是本村的宅基地不夠,可能有一個孩子需要去鄰村花錢買宅基地,可能走路也就十幾分鍾就到了,但是總覺得不在本村住著的,感覺就有隔閡了。

後來經歷新農村建設,大家都往馬路邊上蓋房子,這樣原本的村落就打亂了,大家都七零八落的,覺得有隔閡了。

現在幾乎家家戶戶都在不同的城市買房了,別說一年到頭見不了一次面,甚至幾年見不到一次也很正常,然後大家都覺得有隔閡了。

將來不說家家戶戶,至少有很大一部分在國外讀書、定居了,是不是感覺又隔閡了?

所以,隔閡的不是距離,而是心,只要心在,再遠的距離你也會去看一下,現在的飛機航線這麼發達,很多地方都有直飛的國際航班。難道還要跟原來一樣都聚聚在一個小村子裡,才是家庭的氛圍嗎?再說了,不管是農村還是城裡的人,年輕人跟老人都是分開住的,給你錢,想買啥都行。

總結一下我的想法就是,不要因為這種想法制約了孩子的發展,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能走多遠就走多遠,即使天天住一個屋簷下,心不在一起,還不是照樣咫尺天涯。


飛海移民


那可不是,我侄女定居澳大利亞,國際註冊會計師學位。我嫂子是花錢無度,什麼好吃什麼。還整容了呢。閨女有能耐掙錢,孃家人都跟著沾光。什麼沒了?有錢就有人管你。就別說是孃家人啦,就是請保姆也可以請仨呀。記住了:有錢能使鬼推磨。


賢惠151688966


放孩子出國留學有利有弊!二十年前送女兒去美國留學,原計劃讓他學業完成後回來某職。但計劃總是改變不了變化,在她大學,研究生尚未讀完,已被美國一家公司錄用,現定居在美國。問題是,作為父母的我們怎麼辦?有很多朋友諮詢是否讓孩子出去?我告訴他們,孩子去了國外首先是增強了他的獨立行事能力,懂的“錢”的概念,更懂的父母的艱辛!但也不盡然,也有花錢如水的“二代”!當下大多是獨生子女,當他們在國外定居,適應了那邊的生活,那邊的行事作派,讓他們回來有難度,當然,學業頂尖,能進入“千人計劃”類的人才另當別論。當他們選擇留在國外,在他們生兒育女時,有條件的父母會去幫忙,條件好的其樂融融,但很多父母輩的因語言不通,不會開車,成了“聾子,瞎子,瘸子”,帶來生活上的不便,難以持久,還有難以避免的家庭矛盾,會讓你退留兩難。有句老話“樹挪死,人挪活”需要重靳理解!在知識創新,高速發展的今天。什麼樹都可以挪活,唯獨“人無才”挪不活!全國各地,很多從大山裡出來的學子,憑他們的知識才幹,挪進了大城市。我想說的是,你對自己的孩子要和老師,和信的過朋友,幫助做個家庭,經濟,未來去向予以評估。算個賬,切勿跟風!

而且要做好放出去了,不回來的思想準備!等到年紀大了,你們跑不動了,既使孩子想回來,帶家攜口的也難以融入國內環境。

出國留學有利有弊,國內國外的生活都有鮮亮的一面,國外的月亮也不是天天圓,有人用“圍城”來形容,城外的想進城,城內的想出城。就我而言,假如時光可以倒流,假如可以重新選擇,我會很“自私”的把女兒留在身邊,給她陪嫁一套房。


龍華新視窗


孩子出國定居,基本上不會回來,由於文化及生活習慣,語言等原因,父母一般不願意隨子女移居國外,因此日常生活中子女根本無法照顧到父母,只能通過電話溝通,一年或幾年回家一次,相當於沒有,子女越有本事,離家越遠,他不再屬於你,而是屬於社會。


知道份子


定居在國外的孩子,不會像在國內的孩子,想什麼時候見就能見著。父母在職時這種想念似乎不太明顯,各忙各的,但是退了休,不那麼忙了,對孩子的牽掛,特別是有了第三代,想幫忙必須越洋跨海,忍受語言不通的孤寂和生活的不便,甚至夫妻兩地分居,最長能與孩子呆半年,但那不是自己的家,而剩下的半年和老伴在國內,安靜是安靜,但含飴弄孫的幸福感卻無從說起。感覺能與孩子在同一座城市生活和工作,雖然不指著孩子養老,但對於越來越老的父母來說精神上的慰籍和生活上的關照更實在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