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有人说孩子出国留学并定居了就等于没有了,你怎么看这种想法?

神仙老头7051


这主要看是基于什么角度判断,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出发,将子女当做父母附属,所以,这个说法当然是成立的。从公民文化角度出发,子女也是独立主体,父母养育孩子就是让孩子独立成人,让孩子有自己独立生活。当孩子成人之后,父母和孩子的联系主要是一份亲情的牵挂,不是身体的相伴。理智的父母恐怕不会羁绊孩子的身体在身边,而对于教养良好、人格独立的孩子,走到天涯,对父母的亲情仍然浓浓地揣在心底,总会寻找时机和方式献给自己父母。


公民王振华


孩子出国定居了,就等于孩子没有了。这只能出在无教养的家庭。在有教养的家庭的,几女永远是儿女,永远不会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是永远会感恩的。我有个表妹,在北大工作。夫妇两都在北大工作。。两个儿子和儿媳妇,一家在美国,一家在加拿大。都在海外定居,每年都回来看望父母。有交流任务,就是每年两三次回家。没有丢了呀,很孝顺呀!怎么能等于没有儿女了呢?去年,我表妹的丈夫死了,两家四口都回来尽孝了,什么都办妥了才回去。他们要接母亲出国去随他们一起生活,但表妹不愿去,就把表妹安排去燕山养老院。养老院每戶一套房,象居家一样,有专门医护人员照顾,每月交费上万元。生活得很好嘛。怎么就没有儿女了呢?在这一点上,有教养的家庭和无教养的家庭,完全是两样。


钟灵毓秀饶


以前在书中看到这么个故事。

两邻居,相互羡慕。

原来邻居张家儿子成绩差,考不上大学,就给摆水果摊子的父母帮忙,这一帮就成了儿子的职业。开始是推着板车进货,卸货。后来板车换成了三轮车。每天母子两个出门会听到母亲对儿子的大声交代或埋怨。一副相看两厌却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图画。

邻居李阿姨非常的羡慕他们母子。有时候会在窗台边呆呆的看着他们母子走远而不知不觉泪流满面。

原来李阿姨的儿子成绩很好,考上大学还出国留学了。在国外开了公司,没时间回家。李阿姨又不肯去国外。李阿姨的儿子就给李阿姨请了保姆,李阿姨衣食无忧,可以随便出去游玩,可是李阿姨却对这些都不稀罕。她看到邻居张家的儿子,就觉得还不如儿子蠢笨留在身边。李阿姨感觉非常的孤独。

而邻居张家阿姨,又羡慕李阿姨,有个有出息的儿子,不用每天为生活奔波,不用活得这么累。

所以,究竟儿子是出国定居好呢,还是留在身边好呢?如果单纯的考虑老了有儿子在身边尽孝来说,儿子留在身边好。但为儿子的前途考虑,或者说为儿子的后代考虑,还是出国定居好。何况,如今就是儿子不出国,肯在身边尽孝的又有多少呢?

所以,题主的说法只代表少部分人。大部分人是不会这么看的。


一叶草73


怎么说这种事情呢,有的确实是像标题说的,孩子出国留学并定居就等于没有了。但是中国人的亲情观念比较重,大部分还是会比较挂念父母的,或者接父母团到国外居住,这种都是比较多的。

举个我碰到过的例子吧,有一对父母把孩子送到了加拿大读书,孩子比较小,才十来岁,独在异乡,没有父母过去陪读,孩子接触新的环境,新的观念,什么都是新的。孩子父母偶尔会过去看看,孩子母亲就说,孩子不听他们的,只有要钱的时候会说点好听的,过去看的时候,就一直问她怎么还不回国啊,要呆到什么时候啊等等,对于父母并不是很亲昵。孩子母亲就和我们说,很伤心,感觉孩子好像白养了。当然对错我们并不在此评判,只能说,如果你要送孩子读书,请考虑孩子的感受,不要打着为孩子好的这种说法,陪读其实还是有必要的,如果孩子非常小的情况下。这对于培养父母和孩子的感情是有帮助的。

或者建议,孩子大一些,有独立的生存自理能力,再送出国留学~


JOHOME全球房产


我在说关于孩子出国学及或定居,这是人知所志是很平常的事。人生在世关于我们这一辈人的心态,必须要以事俱进,要识应现代化的思想意识形态,孩子是那里发展就学创业,我完全十分支持他。俗话说,人往高走,水往底处嘛!正因为我十几岁就从乡下出来打工拼搏,文化程很底,如今我的儿子出国留学,在国外宏心壮志,干一翻他所爱的事业,那不是再好个不知了,而且我每当年边节气,返回家乡探亲,我的确是满面春风在亲人面前,我觉很有面子!那比起我这个打工仔,真是一个天一个地而已!我们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的内心世界是开明的,随年轻人五湖四海,正道去拼搏创业,我大力支持!因为我是吃过苦的而过来,所以时到今日,有个儿子争气读拼博,用心做人,我今世人也是知足了!至于孩子出国定居留学或在那边就业,我没有什后顾之忧!年轻人的前途是由他正道行驶,我们作自已孩子的父母来说,只能是在旁边提供参考而已!但如果他在国外留学定居就业,在国的直系亲属出国探望子女,每四年给探亲假一次,期假是40天,是与国外子女团聚的时间。那方便得很,因为国际航空很发达方便,又及电信网络的同步先进,那有什么思想从而何乐不为呢!


何敏民


以前我们住乡下的时候,如果哪一家有三四个儿子,都各自成家之后,要自己盖房子,但是本村的宅基地不够,可能有一个孩子需要去邻村花钱买宅基地,可能走路也就十几分钟就到了,但是总觉得不在本村住着的,感觉就有隔阂了。

后来经历新农村建设,大家都往马路边上盖房子,这样原本的村落就打乱了,大家都七零八落的,觉得有隔阂了。

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不同的城市买房了,别说一年到头见不了一次面,甚至几年见不到一次也很正常,然后大家都觉得有隔阂了。

将来不说家家户户,至少有很大一部分在国外读书、定居了,是不是感觉又隔阂了?

所以,隔阂的不是距离,而是心,只要心在,再远的距离你也会去看一下,现在的飞机航线这么发达,很多地方都有直飞的国际航班。难道还要跟原来一样都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才是家庭的氛围吗?再说了,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里的人,年轻人跟老人都是分开住的,给你钱,想买啥都行。

总结一下我的想法就是,不要因为这种想法制约了孩子的发展,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即使天天住一个屋檐下,心不在一起,还不是照样咫尺天涯。


飞海移民


那可不是,我侄女定居澳大利亚,国际注册会计师学位。我嫂子是花钱无度,什么好吃什么。还整容了呢。闺女有能耐挣钱,娘家人都跟着沾光。什么没了?有钱就有人管你。就别说是娘家人啦,就是请保姆也可以请仨呀。记住了:有钱能使鬼推磨。


贤惠151688966


放孩子出国留学有利有弊!二十年前送女儿去美国留学,原计划让他学业完成后回来某职。但计划总是改变不了变化,在她大学,研究生尚未读完,已被美国一家公司录用,现定居在美国。问题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怎么办?有很多朋友咨询是否让孩子出去?我告诉他们,孩子去了国外首先是增强了他的独立行事能力,懂的“钱”的概念,更懂的父母的艰辛!但也不尽然,也有花钱如水的“二代”!当下大多是独生子女,当他们在国外定居,适应了那边的生活,那边的行事作派,让他们回来有难度,当然,学业顶尖,能进入“千人计划”类的人才另当别论。当他们选择留在国外,在他们生儿育女時,有条件的父母会去帮忙,条件好的其乐融融,但很多父母辈的因语言不通,不会开车,成了“聋子,瞎子,瘸子”,带来生活上的不便,难以持久,还有难以避免的家庭矛盾,会让你退留两难。有句老话“树挪死,人挪活”需要重靳理解!在知识创新,高速发展的今天。什么树都可以挪活,唯独“人无才”挪不活!全国各地,很多从大山里出来的学子,凭他们的知识才干,挪进了大城市。我想说的是,你对自己的孩子要和老师,和信的过朋友,帮助做个家庭,经济,未来去向予以评估。算个账,切勿跟风!

而且要做好放出去了,不回来的思想准备!等到年纪大了,你们跑不动了,既使孩子想回来,带家携口的也难以融入国内环境。

出国留学有利有弊,国內国外的生活都有鲜亮的一面,国外的月亮也不是天天圆,有人用“围城”来形容,城外的想进城,城内的想出城。就我而言,假如時光可以倒流,假如可以重新选择,我会很“自私”的把女儿留在身边,给她陪嫁一套房。


龙华新视窗


孩子出国定居,基本上不会回来,由于文化及生活习惯,语言等原因,父母一般不愿意随子女移居国外,因此日常生活中子女根本无法照顾到父母,只能通过电话沟通,一年或几年回家一次,相当于没有,子女越有本事,离家越远,他不再属于你,而是属于社会。


知道份子


定居在国外的孩子,不会像在国内的孩子,想什么时候见就能见着。父母在职时这种想念似乎不太明显,各忙各的,但是退了休,不那么忙了,对孩子的牵挂,特别是有了第三代,想帮忙必须越洋跨海,忍受语言不通的孤寂和生活的不便,甚至夫妻两地分居,最长能与孩子呆半年,但那不是自己的家,而剩下的半年和老伴在国内,安静是安静,但含饴弄孙的幸福感却无从说起。感觉能与孩子在同一座城市生活和工作,虽然不指着孩子养老,但对于越来越老的父母来说精神上的慰籍和生活上的关照更实在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