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13769206728


我觉得,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必刻意的去学习。传统文化本身就融入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甚至每个人的血液里。

但更不能刻意去回避,每个时代都有大量的需要学习的各种生存技能及必备知识,因此很容易让人们迫于生存压力而挤占了学习传统文化的时间。

传统文化传播最大的问题在于入门难,而导致很多人望而却步,最终束之高阁。

我觉得最好的传播方法是先从最有兴趣的一点进入,如有的人喜欢易经、有的人喜欢论语、有的人喜欢道德经。

而传统文化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一旦有一点让人感兴趣的内容出现后,所吸引人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最终让人从心而发爱上学习传统文化,而拒绝填鸭式的压力教育,避免给予必须学习的压迫感,就是最好的方法。


诚途小胖


传统文化涉及的方面太多,也太宽泛了,这里我主要回答的是文化和文学方面,也是把这个作为一个例子。

在这之前,我们要明确态度,这里既然已经说了是继承和弘扬,那就暂时不需要了。在明确态度之后,再准备如何去做。

先要去认识他、了解他,就像我们小时候读古诗、背古诗那样,首先要先接触,之后再了解到什么是诗、有哪些诗人、诗歌的体裁等方面,提起兴趣,为之后做准备。在经过开始的接触后,慢慢了解了,认识也加深了,然后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再在这之后,我们便逐渐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并且逐渐领略到了其魅力所在,并且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并且是自发的。

最后才是把我们所学所得用于生活,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谢谢!








清安子


首先要学习经典,如四书五经,佛家的《金刚经》,《弥陀经》《地藏经》《六祖坛经》,道家《道德经》,学懂弄通,先继承,然后才能融会贯通,再结合实际,生活学历,就有可能一脉相承,发扬光大!!您说是不是?!


Thomas2019


这个问题太好了!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古圣先贤为我们中华儿女留下的智慧精华,经过几千年传下来,谁用谁受益,百试不爽。所以我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不用怀疑,不用批判,直接用就行了,直接继承,直接往下传就好了!

有人说传统文化也有不足之处,我要创新,我要发明,用几年甚至几十年研究的成果,结果发现我们传统文化圣贤经典里早就有了。这里有个例子说给大家听,说有位外国科学家,用尿研究人体健康,找了很多人的尿,天天接,研究了十多年好象,突然有一天,他发现了一个规律,这些尿七天一个规律,七天一个规律。这位科学家激动极了,到各国去宣传他的研究成果,去讲学,希望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帮助,结果他来到中国宣传的时候,发现我们中华文化经典《黄帝内经》里早有记载,那就是"七日来复″四个字。他很惭愧,也很佩服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

现实生活中也是,人生短短几十年,在传统文化方面,有人非用短短几十年的生命去做试验,去撞南墙,撞的头破血流,结果回头发现,我们古圣先贤也试验过无数次,早已得出成功结论。

所以我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几千年传下来,证明是好东西,是成功的东西,是古圣先贤经过无数实践得出的成功经验、智慧精华,我们不用怀疑,不用批判。用就好了,我们直接继承,直接传下去就好了!


霞光细语说易经


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其中"批判继承"是指任何事情都有好的和坏的一面。 继承和发扬旧事物内部积极、合理的因素,抛弃和否定旧事物内部消极的、腐朽的因素,是发扬与抛弃的统一。

如儒家文化中的“四维八德”“三纲五常”,是维护封建秩序的道德观念与原则。其中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糟粕,特别是“夫为妻纲”是封建礼教架在妇女身上的枷锁,必须要打破。五常:仁、义、礼、智、信,概括了作为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应该发扬。

现代企业文化中与儒家文化一脉相承,“善”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义利并重的义利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等对企业健康地发展尤为重要。继承传统文化应该注入现代文化的新内涵,比如民主、平等、创新观念等是传统文化所欠缺的,也是积贫积弱的封建社会没落的原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集大成者,它从三个层面阐述了国家、社会、公民建设目标与规范。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半支莲6


我认为新时代的新青年首先不要忘本,自己是中国人,自己是广东省,自己是客家人,首先你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文化,再来了解外面的世界也不迟!往大了说,中国有那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汉字啊,汉服啊,传统节日和风俗等等,还有传统的礼仪,例如吃饭不能把筷子立在饭碗之上,在祖宗厅拜神敬祖宗不能乱说话不能对着祖宗牌位指指点点等这些基本的礼仪常识,日常使用的待人接物说谢谢,别人为你提供了帮助说一句谢谢,再让他给你帮助不难!自己了解和身体力行的做就是对中华传统的弘扬和传承,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不是背几句诗,风骚风骚就行的,最主要是学习我们传统中国人的为人处事的方法和原则!最后我再补一个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我想很多小朋友会不知道二十四节气都是什么吧!


阅读观世界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含很多,范围很广,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首先说饮食,讲究好吃,美观,养生,要讲究阴阳相配,健康为主,穿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穿衣服讲究保暖养生外还讲究天人合一,阳人的衣服,死人(阴人)的衣服,现代已不分,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的是以道家为主,而道家以阴阳学为主,易经,风水,八字,奇门,面相,医术,武术,算术,木工,建房子,甚至政治军事经济管理等等都离不开阴阳学为基础,现代文化是全盘学西方,很多高层管理者已经不懂阴阳学,如果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那么高层领导就得重新审视阴阳学的科学性,从上到下能认清阴阳学的科学性,从小学到大学都学习阴阳学,民间的学者和学校的老师都在研究,各个媒体力宣传,从基础理论到社会各阶层都能应用上去,这样才能真正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如果拿西方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文化,不管怎样说弘扬,都是雾里看花,不能用到本质。


中华神龙崛起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各个历史时期名种不同思想,不同的文化的汇总,是指居住在我国疆界范围内的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那个时期创造,世代继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应大力在中小学甚至是大学都应该设置专门的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把传统文化课作为必修课程,像学习英语课程一样的学习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活学活用,学习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爱国教育,注重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让美德走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的优秀传统“孝”文化要在家庭中体现。大人做,小孩看,一代代继承下去。

近年来旅游景点的暴满是很好的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驿站。在此期间,游客慢慢体会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悠久的历史,增强文化自信。


北行


从自身做起

任何事情,都是自己做好了,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文化也亦如此。

这几十年传统文化断档,这几代人,绝大多数没有接触和感受过华夏文化的魅力所在,随着网络时代的普及,碎片化知识的深入,很多人对传统文化不求甚解,甚至断章取义,不能系统深入的学习自己的文化,有人甚至因为别人的只言片语,跟着人云亦云,盲目批判否定自己的文化,自我阻断了接触自己文化的门户。

文化的更替有盛世和衰世,在很多人的努力下,华夏文明的传承越来越步入正轨,国学经典学习逐渐蔚然成风,国家逐渐把国学中医引入课堂,这次疫情,中医参与之深,之广,都是国家释放出来的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所以,传统文化,从孩童做起,以后会越来越好。我们这几代人,在传统文化方面,南怀瑾老人说,那是给历史交了白卷的。

我们这种中年人,再进学堂系统的学国学,不具备普遍性,所以,如果你我他,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因缘殊胜,突然感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那么毫不犹豫,静下来,开始博览儒释道的经典书籍。通过书籍的浸润,以及有意识的接触更多相关的前辈行家,逐渐做到反求诸己,察心观念,自我协调后,言行举止更加得体,思想更加饱满,身体更加健康,处世更加波澜不惊,情绪更加平和,度量更加宽广,格局更加高明,最终,与人相处,让人如沐春风。

而这时候,不言而信不威而敬,我们再也不用脸红脖子粗的去争论什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一些理论性的东西。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对我们普通百姓而言,就是因为能够指导我们正常的生活,平凡而又实用,它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可企及的带着神秘面纱的东西。

传统文化就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类的道理,我们老百姓其实每天都在用传统文化,我们猪肉配大葱,羊肉配萝卜,都是蕴含着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说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天下其知道者鲜矣,你我,皆在道中行。

我正在带五岁闺女诵读四书五经之《易经》,每日坚持诵读,从生涩拗口到滚瓜烂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真实不虚,我录制了部分视频,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陪菡宝读古典


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觉得两点比较重要。一是正本清源,能够真正知道古人所表达的意思。二是需要顺应时代,不可墨守成规,关键在于洒扫、应对、进退。

现代对于中国的古文化,研究的过于肤浅,很多古文的解释甚至连学校教的都是错的。比如说《论语》学而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从小学到的解释就是,学到的知识,按时复习不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吗?或许有些大学的中文教授也是这么理解的。其实古人用字,非常谨慎,越是“古”的古人越是不会多一字少一字。《论语》里对于学习知识用的词叫“学文”。比如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先要有孝、弟、谨、信、爱众、亲仁的基本品德,才可以学习、念书。言下之意是没有这些基本品德,书念了也白念,念的多,聪明了,做的错事也会更多。 有点远了,我们回来,那么“学而时习之”的“学”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论语》通篇讲的都是修身!《论语》被誉为东方的佛经,或者是东方的圣经。它讲的是教会我们怎么去做一个君子,亦或说是做一个君子的戒律。和佛经的作用一样,学佛学佛,就是佛怎么做你怎么做,佛不能做的你也不能做,佛怎么说你要怎么听,和佛说的不一样的就不要听,这就是学佛,佛经就是佛子的戒律。所以这个“学”字的意思就很明白了,是修的意思,亦或说是修身的意思,“习”通“行”,实践的意思。通过修身得来的好的品行要经常去行出来,这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

这样的错误理解实在让人头疼,但除了正本清源外,顺应当下社会情况“洒扫应对”也非常重要。前面说的“出则弟”,弟通悌,指的是对自己的兄弟要谦让、友爱。如今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我们最亲近的同龄人是我们的同学或者同事,那么我们就应该把这种谦让和友爱在他们的身上展现出来。

一点浅见,合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