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刘伯温死后,两个儿子结局如何?

小巫婆_莹


不请自来,我是昊涛说史。刘伯温是一个传奇,他凭借着神机妙算和出色的谋略,辅佐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因为有着诸葛亮般的智慧而被后世称作大明第一谋臣。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手下可谓是能人辈出,文有李善长、刘伯温、宋濂,武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在这些人中,又以刘伯温的名声最响,留下来的传奇故事最多,但就官职赏赐而言,刘伯温在这群人中甚至排倒数。



明朝开国后大封功臣时,以刘伯温的定鼎之功,被封为诚意伯,岁禄200石,官职是御史中丞,御史台的副长官,并没有太多实权。相较之下,李善长则是以功勋第一被封为韩国公,岁禄4000石,左丞相,统领天下政事。比较下汉朝张良的赏赐,刘伯温这个明朝“张良”的赏赐是何其薄也。


刘伯温的死其实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谜团,其实在洪武八年的时候,刘伯温只是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后就让胡惟庸带御医去探望,御医给刘伯温开了个药方,刘伯温没有多想照单抓药就服用了,可是当刘伯温吃了这副药后就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感觉十分痛苦。 之后刘伯温带病去觐见朱元璋,并委婉地告诉朱元璋关于胡惟庸带御医探病,以及他在服用御医所开的药后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的情况。但朱元璋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些让刘伯温安心养病的安慰话,这让刘伯温感到心恢意冷。在三月下旬的时候,已经无法活动的刘伯温在长子刘链的陪同下从京返乡,没过多久就去世了。而刘伯温死后,两个儿子结局就惨了。一个投井而亡,一个被害死狱中。


刘伯温是非常优秀的人,他教育出了的儿子肯定也是非常优秀,古人云老子英雄儿好汉,刘伯温的大儿子十分聪明曾担任过御史和江西参政的职务,是很高的官职,要知道他年轻又受朱元璋的喜欢和认可,未来前途啊!可惜他性格太正直,绕不过官场上的是是非非,让胡惟庸等人的迫害投井而亡,年三十二岁。

刘伯温的小儿子刘璟的结局也不好。刘璟喜谈兵,却绝不是那种只能纸上谈兵的书生。他的谋划是实实在在经过认可的。靖难时,刘璟跟随谷王归南京曾上书十六策,如果朝廷用了刘璟的计谋,朱棣胜负也是未可知的事。但靖难之役失败了。 刘璟又上书《闻见录》希望朝廷可以做出反省,用正确的方法肃清朱棣的反叛。但最后朱棣还是取得了胜利。朱棣本想就此不在做官,可架不住朱棣喜欢他,一直想他为自己做事,想把他从老家请出来。可惜刘璟软硬不吃,最后朱棣没有办法就将他打入大牢。也是在大牢活生生给折磨死了。



但朱棣是一个非常贤明的君主,念及刘伯温给大明做的突出贡献,就放了刘家的其他人。这样一来,刘伯温的两个儿子就全部死掉了,但是刘琏的子孙们一直都在明朝当官。据说在明末的时候,刘伯温的后人刘孔昭还帮着还帮着小福王重新建立政权,但是在大海中不知去向,刘伯温的家族也就宣告了落幕。


昊涛说史


刘伯温最早娶了梧溪富氏,因富氏无生育,娶了侧室陈氏,1348年和1350年,陈氏为刘伯温生下2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刘琏、刘璟,此时刘伯温快40岁了,仍蹉跎在老家,富氏死后陈氏扶正为继室,公元1360年,50岁的刘伯温出山辅佐朱元璋征战天下,大儿子刘琏13岁带着弟弟刘璟在老家侍奉陈氏。

“神机军师”刘伯温,再神也没能算出晚年凄凉和儿子非命。

公元1375年刘伯温在老家抱病离世,刘琏遵父遗命,将刘伯温所写所藏全献给朱元璋,夸其“忠孝俱著”,大喜后将刘琏留在朝廷,1377年委任为江西参政,但遭到胡惟庸党羽韩士原、沈立本等人的陷害,刘琏性情太刚毅,在1379年留下遗言“吾受帝命,参政江右,知报国而已,他所有不恤,何有于使哉”后,投井自杀,年仅32岁。

刘伯温庙前院两座木牌坊,分别写着帝师、王佐,正德皇帝御书。

刘琏死后,朱元璋有意让刘璟承袭诚意伯,被婉拒,朱元璋对其品行在加赞赏,最早授阁门使,后擢为十九子谷王朱橞谷王府长史,靖难之役时,刘璟坚决拥护建文帝,并献上十六策讨伐朱棣,结果可想而知,1402年朱棣成功篡位后派人抓刘璟进京,刘璟在狱中自尽,年52岁。

图为刘伯温庙,悬挂有“钦建诚意伯庙”直匾。

说一下刘伯温的后代,刘伯温死后,诚意伯爵位由刘琏长子刘廌承袭,不久受牵连贬掉了爵位,刘琏、刘璟都留有后代,但此后再无人继承爵位,直到嘉靖年间,刘伯温功业被提起,后人重新启用,刘廌六世孙,也就是刘伯温的九世孙刘瑜,被任命为处州卫指挥使,正三品,并承袭诚意伯爵位,崇祯年间,刘伯温后人刘孔昭任操江提督,积极抗清,还晋升为诚意侯,此时永嘉郡刘伯温一脉已发展到5万多人。


图文绘历史


小编读过《帝王师:刘伯温》这本书,以下观点基本都是小编整理出来的,一个儿子投井而亡,另外一个儿子被害死狱中。

刘伯温是如何死的

刘基天资聪明却好学习,聪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

《明史》载:“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当然,淮安侯也逃不过抄家灭门的命运。至于徐达,“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野史说,这是拜朱元璋的一只蒸鹅所赐。此外,与胡惟庸同为丞相汪广洋因否认胡惟庸毒杀了刘伯温,在贬责途中被赐毒而死。

刘伯温的大儿子叫刘琏,从小就喜爱读书,后来考上了功名,入朝当了官,后来和胡惟庸意见不合,遭到胡惟庸的陷害,落得坠井身亡的下场,死的时候只有29岁。

刘伯温的二儿子叫做刘璟,也在朝中做官,但是他是朱允炆的一党,朱棣造反后当皇帝后,刘璟却拒绝入朝为官,还到处说朱棣谋朝篡位的事情将载入史册,结果被朱棣知道后,抓入牢中,最终在牢中自杀而亡。


读史论人生


洪武四年(1371),诚意伯刘伯温向朱元璋请辞,要告老还乡。按照刘伯温的年纪,在岗位上再发光发热十年八年还是没问题的,但刘伯温深知自己的老板朱元璋的性格,对于自己这个非“淮西系”的外人来说,始终是一个外人,更何况朱元璋日渐猜忌自己,与其将来君臣撕破脸,倒不如自己知趣点,早早退休。

朱元璋很痛快的答应了刘伯温。准予他回到自己的老家青田养老。可这养老的日子没过几天,刘伯温就被一纸弹劾又弄回了南京,又惊又怕之下,染上风寒,并且在胡淮庸的设计下,病情加重,最终死在了故乡青田。

刘伯温死后,明朝发生了几件大事,首先胡淮庸案爆发,牵连到一万余人,之后太子朱标暴毙,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皇长孙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再后来,发生了明初权利的抢夺战“靖难之役”,燕王朱棣登上了皇位。而刘伯温的两个儿子,分别就涉及到这几件大事当中,结局各异,令人唏嘘。

大儿子刘琏

刘伯温的长子名为刘琏,为刘伯温与正妻所生,生于元惠宗至正八年,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明史》中对刘琏的评价则是“有文行”。意思就是说刘琏文章写得好,且品行端正。

刘琏出生时,正值元朝末年,天下大乱。而自己的父亲刘伯温,刚加入朱元璋的红巾军中,刘琏自小聪明伶俐,读书用功。洪武十年(1377),29岁的刘琏被明太祖任命为考功监丞,兼试监察御史。次年,出任为江西布政司右参政。

如果没有后来的祸端,按照刘伯温为儿子打下的基础,再加上刘琏的努力,平步青云只是早晚的事情。包括当时的朱元璋对刘琏都赞许有加,“常欲大用之”,不但让他年纪轻轻就成为布政使,并且,打算继续培养刘琏,成为朝廷的重臣。

然而,就这么一个前途光明的年轻人,在32岁的年纪,却横遭不测。洪武十二年(1379),权日益滔天的胡淮庸党,正四处结党营私,试图将朝中大臣都拉到自己的旗下,为日后“大计”做准备,而刘琏,也是他们拉拢的对象之一,在软硬兼施不成的情况下,刘琏不幸被残忍杀害,胡党对外宣称刘琏的死的原因是不慎坠井而亡。其实明眼人都知道,刘琏是被胡淮庸一党之人胁迫,方才跳井,以死明志。

刘琏在当时风评很好,朝中同僚对他的评价很高。翰林学士王景评价刘琏:“以廉能见褒于制诰。可谓耀于前而光于后矣”。在刘琏死后,朱元璋于洪武十二年九月有御祭涟文,遣使祭灵,可见对刘琏的重视。

《明史》:琏,字孟藻,有文行。洪武十年授考功监丞,试监察御史,出为江西参政。太祖常欲大用之,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

二儿子刘璟

相对于大哥刘琏,刘景算得上一个个性刚强之人。刘景是刘伯温与继室陈氏所生。刘璟自小好学,喜欢谈论时势,并且对兵法颇为喜爱。对于用兵打仗,颇有自己的看法和心得。洪武十四年(1381),32岁的刘璟曾随延安侯唐胜宗率兵征讨叛乱,期间多次出谋划策,帮助唐胜宗打赢了叛军,回朝后,唐胜宗多次向朱元璋赞许刘璟,朱元璋赞叹刘璟道;“璟,真伯温之子也。”

刘璟自小就以个性刚指出名,快人快语,毫不做作,且不畏权贵。某次,在和还是燕王的朱棣下棋时,朱棣问他:“我是王爷,你是不是应该让着我来下棋?”刘璟正色回答道:“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刚直的性格,可见一斑。

建文年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刘璟作为建文帝方,参与李景隆的军队,曾向李景隆献计十六策,可惜李景隆骄傲自大,不拿刘璟的计策当回事,导致大败。兵败后,刘璟也被气出了大病,回家修养一段时日后,于建文二年,拖着带病的身体进京,向朝廷献上《闻见录》一书,书中数万言,全都是对于当下的战争如何打做指导,可惜建文帝仍未采纳,悲凉而又气愤之下,刘璟弃官,回到了老家青田隐居。

朱棣登上皇位后,深知刘璟的才能,十分爱惜这个人才,多次下诏让他入京,可惜刘璟拒不从,并将前来的使者,骂出家门。之后朱棣恼羞成怒,下旨将刘璟捉拿进京,逼他就范。在捉拿刘璟的当天恰逢端午重阳,家人以及乡亲们知道此去必定凶多吉少,纷纷洒泪与刘璟话别。

进京后,面对已经成为皇上的朱棣,刘璟毫无惧色,口不尊“万岁“,且仍以“殿下“来称呼朱棣,对于朱棣的好言相劝,并对朱棣说:“人臣事主,死而不贰“。坚决不接受朱棣授予的官职。同时正色对朱棣说:“燕王殿下,无论你如何掩饰,如何找借口,在你百世之后,依然逃不过一个篡位的名声!”

朱棣听后,大为愤怒,下令将刘璟投入牢狱。被打入天牢的刘璟,深知朱棣不会放过自己,同时也为了自己的信念和名节,于当晚,自缢于牢狱中,享年52岁。

《明史》成祖即位,召璟,称疾不至。逮入京,犹称殿下。且云:"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下狱,自经死。

刘伯温的两个儿子,一个投井而死,一个自缢而死,但是他们都是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个信念和自己的执著,为了自己所效忠的大明而死,称得上一代忠臣烈士!


史晓生


刘伯温,明朝开国元勋,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而著称于世,民间素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当然在朝堂上,刘伯温并没有如此玄乎其乎的能力,诚然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刘伯温的确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也并不是决定性的,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等元勋,他们的功劳无疑要比刘伯温来得大。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来探讨刘伯温对于明朝的功劳到底大不大,而是来讨论下这位明朝开国元勋他所遗留下来的子嗣最终的结局如何。

刘伯温一生育有二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皆为继室陈氏所生。

长子刘琏

刘琏生于元惠宗至正八年(1348年) ,此时他的父亲刘伯温刚刚结束在丹徒约两年的半隐居生活,准备参与到元末乱世的潮流之中。《明史》赞其“有文行”,即文章出众,有德行,因此在刘琏成年后,朱元璋见他十分聪明,是“欲大用之”。洪武十年(1377年),29岁的刘琏被任命为从六品考功监丞,掌给授诰敕之事,同时兼试监察御史一职。



不久,刘琏即升任为从三品江西布政司右参政,掌江西一省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等事务,成为了明朝地方上权势最大的封疆大吏之一。只是也就在这一年,正当朱元璋要继续重用他,将他培养成与他父亲那样的朝中重臣时,刘琏却因不愿成为胡惟庸一党,而被胡惟庸的党羽逼死。

《明史》载:“(刘琏)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他死后,朱元璋是惋惜不已,但也无可奈何,遂只得是遣使祭灵,以示恩宠。



总得说刘琏这一生虽短暂,但却并不平凡。正如时任国史院编修吴从善所言:“家为贤子,国有良臣,保有名爵,正而毙焉,生荣死哀,尚何道哉”,在刘伯温良好的家风下,刘琏被教育的很好,可谓德才兼备,在家他是贤子,在外他是良臣,虽是开国功臣之后,但却从来不恃宠而骄,更不会以权谋私,此后更是宁死也不愿意投靠奸臣,而是忠于朝廷。

次子刘璟

刘璟生于元惠宗至正十年(1350年),史书称其“弱冠通诸经”,他小时候就熟读四书五经,文韬武略是样样精通,较之其哥哥刘琏是不相上下。洪武十年,刘琏死后,刘璟本该是继承刘伯温的伯爵之位的,但他却没有去继承,反而是将这个爵位让给了自己哥哥的儿子刘廌,因此被朱元璋看重,为了表彰刘璟的兄弟情深,遂授他閤门使之职,赐“除奸敌佞”铁简,“百官不法,持此纠正”,是为天子近臣。



洪武十四年(1381年),温处叶丁香、吴达三叛乱,刘璟跟随延安侯唐胜宗率兵征讨,在这次战斗中,他表现十分突出,战争中他运筹帷幄协助唐胜宗平定了此次叛乱,凯旋后,朱元璋赞其:“璟,真伯温之子也”,并对其是越发的信任。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谷王就封,刘璟授谷王府左长史,同时朱元璋还赋予他提调肃、辽、燕、赵、庆、宁六王府事权。

惠帝朱允炆即位后,因其削藩操之过急,致使朱棣起兵造反,不久南京告急,此时忠心耿耿的刘璟遂急忙返京,向朱允炆献平派十六策,可朱允炆并未采纳这些计策,但却命他与李景隆一起平定朱棣之乱。但是在与朱棣的对战中,刚愎自用的李景隆始终听不进去李璟的谏言,最终致使建文军大败。



建文二年(1400年),刘璟带病赴京,再次向朱允炆进《闻见录》,陈述平定朱棣叛乱的计策,可朱允炆还是不愿意听从,此时心灰意冷下的刘璟最终决定弃官归隐,从此不再过问朝堂之事,再也不管惠宗朝的死活。

1402年,朱允炆败亡,下落不明,朱棣于南京登基,是为永乐帝。此时朱棣爱惜刘璟的才能,于是准备诏刘璟再次入朝为官,可在接受到诏令后,刘璟却一直为答应前往。而后,恼羞成怒的朱棣遂下旨将他强行押来南京,逼他就范。但就算是到了南京,刘璟也是软硬不吃,无论朱棣怎么说,他就是不开口效忠,反而是用言语百般激怒朱棣。



刘璟先是以“人臣事主,死而不贰”为由坚决不接受朱棣给予的官职,再是他也从不称朱棣为“圣上”,而是依然称他为“殿下”,言外之意就是不承认朱棣的皇位。此外,在一次召见时,刘璟更是直言不讳的与朱棣说道:“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

因此当时的朱棣是震怒不已,不过此时朱棣还是没想要杀他,只是将他关进牢中。但是刘璟知道,他只要不降,朱棣总有一天是会杀了他的,甚至是会被满门抄斩,于是他索性就在狱中用发辫自缢,享年52岁。



总得说刘伯温二子刘琏、刘璟,他们皆是大明忠臣,他们誓死效忠于大明皇帝,至死不渝。


澳古说历史


刘伯温感染风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前去探望,胡惟庸暗中指使御医给刘伯温开毒方,刘伯温煎服后,病情不但没有减轻,身体还更加不适。刘伯温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禀告胡惟庸指使御医下毒一事。可是朱元璋并没有把刘伯温的话当回事,只用了一些敷衍的话把他打发掉。之后,刘伯温的病情急转直下,返乡后不久就病逝了。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

刘琏字孟藻,有文采和德行。洪武十年为考功监丞,兼试监察御史,后为江西布政司右参政。最后被胡惟庸一党威胁,堕井而死,享年32岁。也就是说,刘琏死于胡惟庸集团之手。

刘璟字仲璟,精通诸经,喜欢谈论兵法和研究韬略。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召刘璟入京,刘璟不从,朱棣于是把刘璟抓捕入京。刘璟见到朱棣后,以“人臣事主,死而不贰”坚决不受官职,且对朱棣称“殿下”,并说“殿下百世之后,逃不得一个“篡”字。朱棣以忤逆圣旨为由把刘璟关进牢狱,当晚,刘璟在狱中自缢而死,享年52岁。


倚斋听风雨


这中国历史上,有两位最神秘的牛人——三国的诸葛亮和明初的刘伯温,“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更是成了两人的座右铭。下面,就来看一下刘伯温的“神算”轶事。

编辑

刘伯温,名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今浙江温州文成县)人,他从小博通经史,才华出众。他成人后最开始选择在远朝为官,但因为元廷政府过于腐败,他前后三次辞官后归隐山林,后来朱元璋把他请下山,刘伯温于是潜心辅佐朱元璋,他的满腹经纶得到了充分发挥,帮他先后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这两位枭雄,再后来消灭元朝势力,实现了天下的统一。

因为功绩,刘伯温被朱元璋称之为“吾之子房也”。而刘伯温不但谋略出众,算无遗策,还而且还精通天象谶纬之学,可谓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无所不会。其成名之作《烧饼歌》就是最好的证明。

编辑

当然,刘伯温最神的其实不是《烧饼歌》,而是一次“救朱元璋于必死”。这件事记载于《明史·刘基传》,原文是这样的:“与友谅大战鄱阳蝴,一日数十接。太祖坐胡床督战,基侍侧,忽跃起大呼,趣太祖更舟。太祖仓卒徙别舸,坐未定,飞礮击旧所御舟立碎。”

翻译成白话就是:朱元璋和陈友谅两军大战于鄱阳湖,一日交战数十次。太祖朱元璋坐在胡床上督战,刘基在身旁随侍。忽然,刘基跃起大声呼叫,催促朱元璋赶紧转移到别的船上。朱元璋仓促转移到别船,还未坐定,只见,一个飞炮把原来的船击了个粉碎。

编辑

这件事简直太神奇了,后人也因此产生疑问:刘伯温是怎么知道飞炮要打过来的?难道他拥有末卜先知的本领。

无独有偶,刘伯温临死时对身后事的预测也令人叹服。

公元1375年5月16日,刘伯温临死前,给长子刘链和次子刘璟的遗言是18个字:“吾家封爵当中绝,然至五世后,应得武职,从兹可传继矣。”

刘链和刘璟一听急忙问:“孩儿该如何自保?”刘伯温强挣着说了最后的11个字:刘家后代切不可再学神算。

也就是说刘伯温临死前嘱咐孩子们不要学神算。而两个儿子当然牢记在心,安安心心的当他们的官,但最后仍难生死劫。

编辑

长子刘链任江西参政,他有父亲刘伯温一样的谋略,为人也象刘伯温一样耿直,不想附炎趋势,想归隐山林,又没有得到猜忌心重的朱元璋的批准。而胡惟庸权势熏天,拉帮结派、欺上瞒下,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胡惟庸害死刘伯温后,自然容不下他的儿子,最终刘链在父亲去世后的第四年头就被胡惟庸逼死了。

刘链死后,朱元璋想让刘链的弟弟刘璟承袭“诚意伯”爵位,刘璟谦让地说:哥哥有个儿子叫刘廌,让我侄子继承爵位吧。于是朱元璋让刘链的儿子承袭了爵位。

刘伯温死后的第23年,朱元璋也死了,随之“靖难之役”爆发了。

编辑

经过四年的内力大比拼,燕王朱棣打败了准皇帝——侄子朱允文,朱棣篡位成功,成了明成祖。

朱棣上位后,召刘璟进宫辅佐他,结果不识时务的刘璟假托有病拒不奉诏。朱棣只好强行把他捉进了宫。刘璟像他父亲一样耿直,进宫后说了这样一句话石破天惊的话: “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意思是朱棣千秋万代,都将会背负篡位自立的恶名。

朱棣大怒之下,处死了刘璟。

刘伯温临死前预言的子孙后代的命运却很灵验。他说:“吾家封爵当中绝,然至五世后,应得武职,从兹可传继矣”。

而刘链的儿子刘廌承袭了“诚意伯”爵位后,因得罪了权贵被革除了爵位。刘家的爵位就此“绝断”。

编辑

但刘氏子弟并没有因此“绝断”,到了刘家第五代时,也就是明朝弘治年间,时来运转。当时的明孝宗朱佑樘因为感念刘伯温的功勋,下圣旨命人查找刘伯温的后代。于是刘伯温的五世嫡孙很快从“囚犯”演变成了“高官”,并且封为“诚意伯”的爵位。

这正应了刘伯温的那句“然至五世后,应得武职,从兹可传继矣”的谶语。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一代神人刘伯温

在历史上,刘伯温的名气不次于诸葛亮,刘伯温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刘伯温是个神人,朱元璋当初打天下的时候,从不叫他的名字,而是恭敬的喊一声“老先生”。


刘伯温的军事战略、政治眼光、文学造诣都是顶尖的,朱元璋称赞刘伯温:“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气宏博。”在文学上和“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并称为“一代之宗”,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伯温、宋濂等人在李善长的推荐下,被朱元璋礼聘到应天府,在明朝开国战争中,刘伯温是朱元璋的高级幕僚,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运筹帷幄。

刘伯温治军打仗、治国理政都是一把好手,他的“时务十八策”让朱元璋成了大气候,他的“天命所在”论让朱元璋萌生了帝王心,他针对江南局势提出“陈氏灭,张氏势孤”,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建策,让朱元章平定了江南,朱元璋在遇到重要事情时,都要找刘伯温关起门说私房话,刘伯温凭借其渊博知识和缜密细致的分析,经常能够准确把握战场局势走向,因为对未来形势的预测十分准确,为明朝开国大业作出重要贡献,在民间传说里成了“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的神人。


“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没能封公封侯,在明朝开国后只封了个诚意伯,这应该是刘伯温“固辞不受”的结果,刘伯温虽然选择了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然而刘伯温却是个“性刚嫉恶”又过于“廉直”之人,做事全凭“公心”二字,因此得罪了一些权贵,这里面就有两任丞相李善长和胡惟庸。

因为刘伯温不顾李善长的说情,秉公执法将李的一名犯了罪的亲信处死,李善长对刘伯温打击报复,两人虽然结下梁子,刘伯温却从不挟私报复,在朱元璋要罢免李善长丞相职务时,刘伯温还是为李善长说了好话,不过也是因为朱元璋问他胡惟庸适不适合当丞相,刘伯温据实说了不适合而得罪了胡惟庸,在胡惟庸风光的时候,造谣离间朱元璋和刘伯温的关系,使刘伯温被裭夺了禄位,让刘伯温忧愤成疾,而刘伯温的死也成了疑案,据说是吃了胡惟庸的赠药后病情加重,没多久就死了,享年64岁!

刘伯温两个儿子的结局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都是继室陈氏所生,长子刘琏、次子刘璟,长子刘琏生于1348年,当时刘伯温都37岁了,次子刘璟生于1350年,刘琏和刘璟两人都很有才名,刘伯温在临终前给了刘琏一本天文书,嘱咐他“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意思是赶紧把这本书送给皇帝,子孙后代都不要学这本书了,以免受到朝廷的猜忌,刘琏将书献给朱元璋后,朱元璋大喜,夸刘琏“忠孝俱著”,“常欲大用之”,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以基旧勋”,授刘琏考功监丞,试监察御史,1378年出任江西参政,却遭到胡惟庸党羽的陷害,在1379年跳井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32岁。

次子刘璟很多方面很像他的父亲,“弱冠通诸经”、“喜谈兵”,个性刚直,刘伯温在临终前嘱咐他:“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教刘璟要怎么治国理政,刘璟在洪武十四年随延安侯唐胜宗平叛,刘璟为唐胜宗出谋划策很快平定了叛乱,凯旋回朝后,唐胜宗极力夸奖刘璟的用兵之才,朱元璋喜欢的很,夸了句:“真伯温之子也。”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想让刘璟承袭刘伯温的爵位,刘璟却是固辞不受,说自己的长兄虽然过世了,不过他有个儿子刘廌,爵位应当让给他,朱元璋对刘璟的胸怀和人品十分欣赏,当即授予他閤门使的职务,赐“除奸敌佞”铁简,次年朱元璋的庶十九子朱橞封谷王,刘璟被擢升为谷王左长史。

在朱棣起兵造反后,刘璟跑回南京向建文帝献十六策,没有被采纳,后来建文帝派草包将军李景隆挂帅出征,刘璟跟随参与军事北伐,成为李景隆帐下参事,刘璟为李景隆献计,刚愎自用的李景隆却不采纳,结果大败,刘璟又向建文帝进言陈述兵事,建文帝又不听,刘璟见状只好弃官归里,朱棣造反成功登基后,召刘璟入京,想让他来为自己效力,刘璟称病不出,恼羞成怒的朱棣派人把他抓来,刘璟却宁死不屈,看到朱棣只呼“殿下”,还说了句:“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


朱棣又气又恨,将刘璟关入大牢,刘璟被关入大牢当天晚上就自缢而亡,时年52岁。


历史红尘


刘伯温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人们常常用诸葛亮和其相比,关于刘伯温的死后人也是众说纷纭,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开国元勋们很多都不得善终,有人说刘伯温是病死的,也有说刘伯温是被毒死的,但是究竟是怎么死的,也成了一个谜。

刘伯温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下场却很悲惨,一个投井而亡,一个被害死狱中。

刘伯温的大儿子叫刘琏,字孟藻,元惠宗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生于杭州,当时刘基任江浙儒学副提举聪明好学,也比较有才。后来考取了功名。洪武十年(1377),除为考功监丞,历试监察御史。洪武十一年(1378)四月,钦出为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绩阶至中奉大夫,大明皇帝朱元璋想重用他,后来和胡惟庸意见不合,遭到胡惟庸的陷害,落得坠井身亡的下场。对此,朱元璋于洪武十二年(1379)九月有御祭涟文,遣使祭灵,可见朱元璋对臣子刘琏的提携与器重;

刘伯温的二儿子叫做刘璟,字仲璟,一字孟光,据载刘璟自小好学,文韬武略。洪武十四年(1381),温处叶丁香、吴达三起事,朝廷命延安侯唐胜宗率兵征讨。刘璟运筹帷幄,初露锋芒。唐胜宗凯师还朝,奏及璟之才略,明祖朱元璋喜赞:"璟,真伯温之子也。"遂每年诏召入朝拜见。洪武二十三年(1390),授合门使,赐"除奸敌佞"铁简,"百官不法,持此纠正"。后擢谷王府左长史,敕权提调肃、辽、燕、赵、庆、宁六王府事。建文帝即位,朱棣发兵,京都南京告急,刘璟立即还京,献十六策未纳,令参与李景隆军事北伐,李景并没有采纳,结果大败。明建文二年(1400),刘璟带病赴京,进《闻见录》数万言陈述兵事,未听,刘璟遂弃官归隐故里南田。

1402年,明成祖朱棣登基,爱惜刘璟才情,便诏刘璟入京,刘璟拒而不去。为此朱棣又气又恼,下旨捉拿刘璟,逼他到京,准备软硬兼施,好叫他诚心归顺。刘璟被捕入京,时值端午节前一天。村人知道刘璟此去凶多吉少,怕再也见不到他了,家家提前做粽子,煮鸡蛋,饯别刘璟;五月初五,刘璟和众乡亲在华盖山与天耳山的坳口挥泪告别。

进京见到朱棣后,刘璟以"人臣事主,死而不贰"而坚不受官职,且对朱棣不呼"万岁",犹称"殿下",并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因忤逆圣旨,即被关押牢狱。当晚,刘璟便在狱中用发辫自缢,年52岁。明崇祯年间,刘璟被追封为大理寺少卿,谥刚节。清乾隆年间赐谥忠节。


那些年那些人和事


说起刘伯温可谓是鼎鼎大名,知道他的人真是非常的多,他是元末明初时期一个重要的人物,是朱元璋手下的重要谋士,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可谓是立下了卓越的功勋。很多人甚至将他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相提并论,认为他是后世唯一能够比肩诸葛亮的人物。

在朱元璋平定天下的战争中,刘伯温可谓是运筹帷幄,为朱元璋出谋划策,经常能够准确的把握住战争的胜利走向。正是因为刘伯温有这么神奇的能力,所以被人称之为神人,即使是明太祖朱元璋都对他感到有些忌惮。刘伯温有两个儿子,分别叫刘琏和刘璟,都是侧室陈氏所生。因为之前的正室一直没有生儿子,所以刘伯温就娶了陈氏生养后代。

刘伯温为大明江山可谓是鞠躬尽瘁,但是由于功高震主,所以晚年结局并不好,在1375年的时候去世。刘伯温的死一直是一个谜,有人说很多人说是胡惟庸所杀,但也有人说是朱元璋暗中授意。刘伯温死后,朱元璋让刘伯温的长子刘琏在朝中为官,在1377年的时候被任命为江西参政。但可惜刘琏遭到了胡惟庸的党羽的陷害,最终在1379年投井自尽。

刘琏死后,朱元璋让刘伯温的小儿子刘璟也出来做官。在朱元璋死后,很快就发现了建文帝和燕王朱棣之间的斗争。而刘璟坚决站在建文帝这一边,同燕王朱棣等反贼作斗争。朱棣在靖难之役成功杀到南京,登上皇位之后就派人把刘璟从老家抓来。开始朱棣还希望刘璟能够投靠他这一边,但刘璟坚决不肯附逆,最后在狱中自尽。

到了嘉靖皇帝的时候,因为感念刘伯温当年为大明江山所做的功勋,所以刘伯温的后代又被重新启用。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