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什麼有人說德系車死亡率是日系的五倍?

用戶51320678000


我對車的研究已好多年了,經絕大多數網友和保險公司統計,日系車的死亡率是德系車的5倍還多,日系車的報費率更是德系車的8倍還多。日系車為了減重省油,重不把司機生命放在第一位,而德系車卻偏重的是這一點,所以中國人民才偏重德系車。


關東情86087022


我在廣州二十多年,身邊人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是日本車,我辦公室十六人個個都有小車,我老闆寶馬,我大眾,其餘都是日系,今年在公司整17年,公司的銳志、花冠有兩輛06年的開了47萬公里一51萬公里,除了有點燒機油,其它沒任何問題,還在開,17年來同事們除了一些擦擦碰碰,都安全駕駛著,安全靠司機的安全意識,沒有安全意識,開悍馬也不安全。


聽從自己的思考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不敢肯定德系車死亡率一定是日系的五倍,但是基於我個人觀點,我認為德系車碰撞死亡率會大於日系車。原因有以下兩點。

第一,與駕駛員的駕駛習慣有關。德系車一般是高端位的豪華車,能開這類車的人一般愛面子,有超速,違規違章等不良駕駛習慣。而日系車一般定位在平民百姓的消費群體,駕駛員相對穩重,中規中矩,所以會導致德系車事故率高一點。

第二,車子的事故率與車子的自重和速度有關。一般德系車比日系車鋼板更厚,更重,一旦超速車子的動能非常大,如果碰撞後車子產生的動能也非常大,這時候造成的損失也更大。

所以綜上所述德系車會比日系車在發生事故後死亡率更高。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您,謝謝。


小鳳九愛看車


為什麼德系死亡率是日系的5倍?

這個問題的前提是指現實生活中,事故整體統計數據分析的結論?應該是以一定事實為基礎的,可信度是非常高的。可能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總停留在印象中車子重量越大、車皮越厚,車子的安全性就越高。這也是很多人堅信德系車比日系車更安全的理由之一。但實際上,這種認知是片面的,也是很不合時宜。現在的汽車都在往輕量化發展,車皮的薄厚對安全性其實影響極小,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其實是車身結構、用料和主被動安全配置。

日系車的安全性整體比德系車高是有依據的。且不說質疑中保研的數據,可不論是歐洲的E-NCAP、日本的J-NCAP、還是美國的IIHS,這全球最高標準的三大測試中,實際上日本車的成績都名列前茅,大家可認真度娘一下就知道了。

可能這時候有些人會說,碰撞成績並不能代表一切,實際生活中的案例才是事實。根據2005-2011年以來抽取了北京市發生的2000件交通肇事案統計分析顯示:事故中,車內人員喪生者以德系車居多;致車外人死亡的肇事車輛中,德系車比日系車多5倍,居所有車系之首。聽到這個消息,你還會認為“德系車自重大、鐵皮厚,安全係數高”嗎?

首先,鋼板厚度對安全不起決定作用。業內人士看汽車安全,最先想到的是車架。撞車時鋼板厚度對安全起不了決定作用,撞得難看並不等於不安全。這就像打架,那些滿臉是血、樣子很慘人,未必受的是重傷。

其次,車重和速度加大殺傷力。汽車的“殺傷力”與動能的大小有關,而動能的大小取決於質量和速度。即在剎車的最大作用力相同、車速相同的情況下,即使司機發現意外情況後剎車的時間一致,自重大的轎車需要的剎車距離也更長,因此事故率更高。由於德系車普遍比日系車自重大,在同等的速度下,德系車顯然要比日系車“殺傷力”更強。

不可忽視的還有一個是駕駛員原因,不少人自侍德系車皮實質量好配置高、品牌高端有面子,超速不在話下。德系車主實際駕車安全意識相對於日系車車主弱應該有一定原因,眾多事故中常有高端德系車超速違章車毀人亡,很少開聽說開雅力士的人出事故,還不是因為車薄輕不敢開快吧。

綜上所述,整體上德系車相對日系車安全上不佔便宜,死之率達到5倍有一定原因和依據,不過結論也不一定完成準確。不同地區和時期,皆以事實為準。


東風飄


德系車的安全是有目共睹的。根據交管部門的統計,日系車事故死亡率遠遠大於德系車甚至國產車。


逐鹿中原H44618854


首先聲明一個觀點,我討厭日本人。但不是盲目的討厭。我記得侵華的歷史,但我也尊重他們先進的技術。我們應該取長補短。不要盲目的恨。然後我們再來談這個話題,

(應大家回覆,修改下帖子,數據我沒有統計過,如果真如提問樓主所說,德系死率高,我想應該是這樣的)。

首先,不單純的說車系,我們先說一下撞的原理,高中物理,我們學過一個公式。叫衝量公式

Mv=ft.

M是質量,V是速度。F是撞擊力。t是時間。

當車速速度和車重量一定的時候,撞擊時間越長,衝擊力越小。

那麼回到剛剛說的車系,就關於撞擊參數來做個對比。

日系車的特點:

1、質量輕(這也是說為什麼日系車省油的原因之一)

(修改部分,應回覆帖子的兄弟姐妹們,質量是否輕重是個人多年的一個看法,沒有統計過,且質量不是此公式影響計算結果的重要因素,比如說1.4T和1.5T代入進去核算影響不大,影響大的是T,撞擊時間)

2、防撞梁比單薄,車身鐵皮也比較薄。

3、大部分在前面加泡沫。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日系車做的比較假,用材偷工減料。

德系車的特點:

1、質量重,這也是他油耗高的原因。

2、用料紮實。防撞梁厚實。

3、車身鐵皮很厚。

那日系車做的比較單薄,他就更容易變形。緩衝的時間自然也會越長。反之,如果車神一點都沒變形,大概60碼的速度就可以把人撞死。因為得不到任何緩衝。這種緩衝叫吸能。日系車就是減小了車身質量,而且增加了撞擊的時間長度,故衝擊力會比較小,所以有時候我們聽別人說日系車吸能做的比較好。就是這個原因。

還有一種假設,在同樣的撞擊MV強度情況下,日系車變形到駕駛位,直接把前排的人擠壓致死,而應用上面的公式,那麼德系車應該還沒有變形到那個位置(假定駕駛艙完整)。按道理來說可以更保護駕駛乘客的生命,但實際上如果力度到如此,人在駕駛艙裡也直接被震得五臟六腑內出血,基本上結果也是一樣。

所以不管是哪種情況,基本上日系車可以更保護乘客的生命。

(二次修改本帖,此為個人觀點,勿噴,以上核算方式結果僅適用於車撞擊靜態物體,非車與車相撞,如果真去計算撞擊結果,會牽涉到撞靜物還是撞活動物體,如車與車相撞還是其它,是同向行駛還是反相行駛,側撞還是正撞,會牽涉到動能1/2mv平方,還有產生彈性形變和完全非彈性形變部分,撞擊力與地面靜摩擦及滾動摩擦產生的合成力,造成車撞後的軌跡,這也太複雜了,我只是說下理論,個人觀點,如要其它更確切的結果,大概只能是廠家做的場景撞擊測試了[捂臉][捂臉][捂臉])

希望答案你們滿意。考核期內,請多給點贊。謝謝!






小滷蛋的環遊夢


我非常討厭日本人,討厭他們侵華時的不擇手段,他們賺中國人的錢也是不擇手段,但他們的宣傳、包裝、營銷手段確實很到位。

那就說說日本車,

論舒適性,比不上美系!

論操控性,比不上德系!

論安全性,比不上小沃!

好多人都說德系燒機油,我的5系三十幾萬公里了,除了換貨一個機爪墊和氣門室蓋墊,其它都沒動過,更不燒機油!

開過幾次英菲尼迪70,除了裝飾還可以,性能與德系差的太遠!

日系省油,也是有道理的,因為與其它品牌同級別車相比,重量輕能減少發動機負荷,輪胎窄也是減少與地面的摩擦力,減少發動機負荷,這兩項都是以犧牲車輛的安全性為代價的!

題主說的德系死亡率是日系的五倍,依據從哪來的呢,很有可能是小日本杜撰出來的!

近幾年,國產車其實也發展的很好了,用料紮實,安全性好,如果在細節上如車身防腐、降噪等下下功夫,就更好了!


健康空調


都什麼年代了,還買純油車!開慣了混動再讓你開燃油車,你會覺得特別懷舊。油價7元一升,百公里綜合10升油,開20萬公里需要14萬的油費,混動每20萬公里省7萬元油費,省油只是一方面,動力還更好(僅限本田混動),還是技術先進可靠的次世代動力系統,領先油車一個時代的全新體驗。本文所說的混動專指不插電的真混動,HEV hybrid ev。

現在國內買車建議就買hev油電混合動力,帶有阿特金森循環引擎的混合動力系統是當今尖端動力科技。hev混合動力就是電動化汽車,未來國內是電動化的汽車時代,電動化不等於純電動,豐田本田自吸和混動車的有100萬公里不大修的可靠性,德系車可靠性不足,目前只有豐田本田兩個品牌有可靠的hev混合動力技術。德系車大本營歐洲主攻柴油原版車,柴油機效率比汽油機高太多了,油耗低到4-5升百公里,歐洲老百姓家裡大多都是柴油車,所以車企研發混動的動力不足,拿到中國變成了什麼車?看看誰還在吃老本,靠品牌溢價支撐?奔馳e260,40萬標價的車用1.5t?隨著工信部對汽車油耗的逐年收緊,沒有汽油混動技術的德系車在中國未來會看到更多三缸、四槓小排量豪車。混動技術只為提高汽油機能效服務,符合國內能源政策。

“真混動不插電,插電就是分動車,所謂插電混動就是把純油車和純電車的動力及相關部分攢在一起,有電用電,沒電用油,毫無自發自充能力(所以設計插電口),兩套系統使車子動力總成重量翻倍,可以當油車也可以當電車,用油比純油車費油,用電比純電續航短,還混不起來。插混系統龐雜,成本昂貴又毫無技術門檻,是個車企都能做出來,如果說純電動車是政策產物,那麼插電混動就是政策怪物了”,插電混動比hev貴還差,電池不大不小換起來也貴,那為什麼上海還有那麼多插電混動在路上跑呢? 這是因為政策規定插混可以免8萬元的拍牌費直接上新能源綠牌,但最終這少花的8萬元都會從車價、可靠性、油耗、電池等幾方面吐回去。

再說一下所謂48V輕混,其實也不是混動,而是把純油車的起動機和發電機做到一起,形成一個48V啟發一體機,實現諸如帶檔滑行時發動機還能熄火的目的,加油啟動,沒有動力響應時熄火,實現引擎在車輛動態和靜態都可以頻繁啟停以達到有限節油目的,實際上還是純油車。

消費者需理性看待什麼是黑科技,什麼是偽科技。真混動,不插電,雙田未來會逐步用混動車替換掉燃油車,比如奧德賽已經完全淘汰掉了汽油版,未來是電動化汽車的時代。來看本田immd混動技術(immd智能多模式驅動系統)加持的雅閣、crv、皓影、奧德賽等車型,發動機只用來發電,電動機單獨驅動,電動機扭力高達315nm,相當於2.0T動力,電機“0轉”開始就能爆發很大的扭矩,綜合4個油百公里,響應快、動力好、剎車線性、轉向手感好、系統無縫切換、0機震、標配acc全速自適應巡航、主動剎車等配置,阿特金森引擎熱效率高達40.6%,就是個燃油的不間斷電源,大多數時間都是一臺燒油的電動車,電力自給自足不插電,這是多牛X的技術。你可能會說混動車換電池貴,真混動不插電,電池只做緩衝區,引擎攜發電機隨發隨用,電池使用率低容量小(1kwh左右),換一次1萬多,質保10年或終身質保(廣豐)。第一代普銳斯60萬公里還沒換過電池的現在也是有的,百公里城市4個油。雙電機加pcu替換掉了傳統變速箱,整車重量幾乎沒有增加。這種真混動(不插電混動)技術傳統車企沒有幾十年的技術積累是做不出來的,技術門檻極高,同時也經歷近20年時間考驗。hev技術已經領先傳統汽油車一個時代了,價格也已和同款汽油車幾乎一致。5g手機時代你還會買高價4g手機嗎?在有限的生命,花不多的資金買到來自未來的動力科技並提前享受是睿智的。可以預見幾年後的市場,隨著hev良好口碑和極高的駕駛樂趣,市場佔有率會進一步提高。未來比較擔心的是雙田會形成寡頭車企,靠尖端動力技術壟斷影響其他車企的生存,損害消費者利益,如奧德賽混動沒有其他同車型混動競爭對手,落地價已經和寶馬525相近,還訂不到車,希望其他車企也加緊實現技術進步吧。


月亮大百科


看到這個問題,第一感覺就是有些驚訝。德系和日系都是汽車行業的佼佼者,也互有優勢和缺點,應該是各有千秋吧。 其實這個問題前幾年就有人提出,起因是根據一份在2005-2011年間抽取在北京市發生的2000件交通肇事案統計分析顯示:(1)在被統計的2000件交通肇事案中,車禍致使轎車內人員死亡的案件共22例。其中,德系車佔9例、國產9例、日系1例、韓系1例、美系2例,德系排行名列第一。(2)致車外人死亡的肇事車輛中,德系車比日系車多5倍,居所有車系之首。看過以上數據相信不少讀者和我會有一樣的疑問:各國車系抽查車輛數量是否相同?抽查車型是否對等?不對等的車型對比一定是有失公允的。

個人認為車輛安全係數與車系國別沒有直接的原因,除了人為過失以外,車型的因素最為重要。比如用大眾POLO對比豐田的陸巡:

再者用鈴木的北斗星對比奔馳的大G:

這樣明顯都是在以大欺小,根本就不是同一量級的車型。這裡有一份美國保險協會的調查表大家可以看一下,相信大家能看出這個問題:

通過以上列表大家一定發現了一個問題,表現最好的車型幾乎都是全尺寸皮卡。這些全尺寸皮卡車身龐大且自身重,另外皮卡是非承載車身跟貨車一樣有大梁的那種,發生碰撞肯定是優勢滿滿。而表現差的也幾乎全是緊湊型小型車,由於車身短小自身輕,發生碰撞緩衝區小所以傷亡率就高。

至於德系車事故致車外人員死亡率比日系高5倍這個數據單憑一份調查下結論也有些牽強。不過客觀分析一下德系致車外傷亡概率高一些也有一定原因存在的。首先德系車以增壓發動機和大排量豪車為主,突出性能。平時車輛提速快、車速高這些性能優勢在突發意外的時候就成了增加事故嚴重性的劣勢了,當然這個問題還是人為因素為主。相反日系車推崇自吸和小排量發動機,車開起來相對較柔和。而追求省油經濟性所以車身較輕,鋼材較薄一些,相對車身吸能較好,相同速度下發生碰撞對車外傷害就會降低一些。

話說回來,人無完人、車無完車,為了自己和公共安全,還是那句老話說的好:小心使得萬年船啊!


高山流水遇知音Dl


大部分開德系的都是衝發發的,十個車禍九個快,大部分都是德系,上次有個報道超速行駛超過160的德系佔去60%因為什麼?以他們的話來說穩啊高速不飄,哪像日系車車飄紙糊的不敢開快。逞一時威風凜凜而已,現在什麼年代了?車都差不多,極限速度也差不多。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