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地东不过江黄”,商周王朝的辗转迁徙是分衍还是乱象?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同样,也是最早的有文字考证的王朝,

商朝延绵500余年打的四方臣服,并且在这个时代,衍生出了青铜器的雏形,若是将中华文明比喻成一条大河,那么商王朝,则是在这个河流的发源处,而同样,商王朝的政权,也是跟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迁徙,最终安定下来的。

史书上曾记载,在商王武丁和成王式“地东不过江、黄”,这句话表明了在商末周初时,王朝东边的地理环境,商朝时期。虽然大禹制服了洪水,可依然伴有水患,经常出现国都被淹没,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况,而在那个时期,因条件有限,无法根治洪水泛滥的原因,从而,商王朝决定迁都,将国都以及人口,全部迁到地势海拔较高的地区,从而免除了水患,迁都至殷地,从而在那以后,商朝也叫做殷朝、殷商。

“地东不过江黄”,商周王朝的辗转迁徙是分衍还是乱象?

一·商周王朝的迁徙与边界确立密不可分

商朝因为距今间隔时间太长,从而导致了人们对商朝的了解十分浅薄,而史料记载也多有神化的成分,因人的好奇心,从而人们对商朝历史的研究也就开支散叶,到各方各面,各行各业,从而商周时期政治的地理分区以及中央王朝的统治,是学界密切关注的传统课题,要知道,研究一个王朝,首先离不开的便是他的疆土。

而当时在商朝,其实是没有国界的概念的,他的形态,大体上是多种文化与政治实体的插花式交错分布,他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而是一个部落式的国家,商朝周边的地区,称为诸侯,只是因为商朝势力强大,以商王朝为首,每个人在自己的封地,以及管辖的区域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法律,并且文臣、武将,只需要定期给商王朝朝贡,那个时期,所谓的边界并不能说是疆域的范围,而是文化的范围、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行政的边界,并不是像后世那样以具体的疆土、疆域划分边界。

1、“江、黄”等边界促使

商朝距今历史实在是太过久远,若要研究边界,依据是什么呢?对于商王朝边界的研究,可信度最高的,便是《汉书》中曾记载这样的一句话:“武丁、成王,殷、 周之大仁也,然地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蛮荆,北不过朔方”商王武丁以及周天子周成王,都是商朝和周朝的有名君王,他们受到四方臣服,受四方爱戴,可即便是他们这样得民心,王朝所属的疆域也大概是东边,达到“江、黄”两地,西边最多也达到了狄、羌的外围,南边挨着蛮、荆,北边挨着朔方,这是周王朝的四周也大抵形成了一个疆域的轮廓,成为了人们研究周朝商朝的历史依据,这个关键点的提出,引发了人们的广泛讨论,后来,也有人认为这一个边缘地带,很可能是族群的迁徙路线。

“地东不过江黄”,商周王朝的辗转迁徙是分衍还是乱象?

2、边界不清使迁徙不断

“江、黄”并不是指长江和黄河,在这要纠正一下,在春秋时期地理的划分,江是在息县西南、正阳县东南,黄在今潢川县西北十二里,大约在今豫南信阳市境内。这是商王朝的疆域划分,商王朝的政权也是坐落于今河南地区,因地势平坦,受到了四方人的喜爱,可具体的“江、黄”是周朝的哪里,这五从考证,毕竟商朝和周朝的国都,地理位置都有着极大的不同,并且后人根据《汉书》中所记载的,再结合如今的地理来看,有着很大的矛盾性。

“地东不过江黄”,商周王朝的辗转迁徙是分衍还是乱象?

3、综上因迁徙确立边界

同样,在江“江、黄”地区种族的姓氏都姓嬴,对就是秦王嬴政的那个嬴,但很早的时候,秦人与商人他们是同一个部落的,所以说,他们的祖先都是伯益,之后经过战乱以及迁徙的原因逐渐分离,一部分建立了商王朝,一部分则继续迁徙,从而黄也都是嬴姓之族,秦人则是在周平王东迁之后被封为诸侯,从而一点一点地从游牧民族手里抢过来的,并且秦人本都聚居于山东地区,之后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迁徙,到了后来,秦国的地区春秋淮域之江、黄极有可能由山东地区迁徙而来。

“地东不过江黄”,商周王朝的辗转迁徙是分衍还是乱象?

二·商周王朝的频繁迁徙根本原因是政局确立

并且在我国古代,地名也并不仅仅只是根据地理要素命名的,它承载的是国、族之间的密切联系,展现出这个地区是归自己所有,而且地名是随着占据的政权不同而改变的,在我国,千百年来没有更过名的城市,只有河北省邯郸市,其他地区均有更名的经历,从而,书中所说的“江、黄”,并不仅仅是固定地区的地名,也不是所谓的长江、黄河,而是已经经过许多次变化的地区,已经无从考证,从而“江、黄”只是当初特定族群的种族姓氏,再者来看,当时的“江、黄”地区为嬴姓,从而“江、黄”在那个时候是东夷种族,通过这两个字的认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江即边界山东

江的边界为山东地区,《山海经·东山经》有言曰:“又南三 百里,曰泰山……环水出焉,东流注入江”,山东的简称为鲁,而在山东的境内东南边有一条河名叫沂河,并且泰山以东的沂,正是这条沂河,总而山东沂水及东部过“江、黄”中的江。

“地东不过江黄”,商周王朝的辗转迁徙是分衍还是乱象?

2、战争迁徙即扩展疆土

第二点,则是战争的迁徙,在商朝时期,商朝国力强大,在那个人烟稀少的时代,商王朝一次可动用士卒上万人,故而四方臣服,并且在春秋时期,实力最强的为晋国、越国,一直是人们惧怕的对象,从而,因战争战乱原因,小国被兼并、灭亡的状况时有存在,而那个时候,人们重视名节,在国家被灭亡之后不肯臣服,便开始了迁徙的道路,在那个全民皆兵的时代,迁徙的道路也与拓展疆土有关,就比如说,汉朝时期的大月氏被匈奴占据了自身的家园,而被迫迁徙之后,便征服了当地的国家,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地东不过江黄”,商周王朝的辗转迁徙是分衍还是乱象?

3、“黄”为后朝齐鲁必经之路

那什么是黄呢,既然江不是长江,那么黄自然也不是黄河了,在春秋时期,黄是齐国鲁国的必经之路,在春秋时期,齐国、鲁国终有一地名名叫黄,《春秋》宣公八年记载:“公子遂如齐,至黄乃复”。桓公十七年,“公会齐侯、纪侯,盟于黄”,可以看出,黄属于齐国的地区之一,大概位于山东省淄川镇的东北方向。

“地东不过江黄”,商周王朝的辗转迁徙是分衍还是乱象?

4、迁徙边界为政权分界线

从而可以看出,沂水,辎水上游的黄山,黄高地区,大概就是商朝晚期、周朝初期的疆域范围以及统治势力的所在,并且在商朝末期,日益壮大的诸侯们,一支为周朝,另外一支是东夷文化,从而综上所述,这一点可以说是可信度是比较高的,商朝的实力范围,也就集中在河南地区。从而更是为这种说法增添了可行性,到后世的今天,依然在河南地区能够挖出一些上来的遗迹,还颇为丰富,从而,后世的学者也都认为,商周文化与东夷文化的分界在此一带,并且,生活作风、文化截然不同的华夏民族与夷狄民族,一直在这个地方展开激战,以及拉锯。

“地东不过江黄”,商周王朝的辗转迁徙是分衍还是乱象?

5、专门驻守

边界地区是十分重要的,在夏、商、周开始,就已经有专门的人负责驻守、看管了,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疆土不被异族侵犯,而另一个方面也是因为边疆大多数多为不毛之地,可即便再过贫瘠,也依旧是国家的土地,那片土地上也依旧生活这人民,从而,派人过去指导人们种田劳作,而在那个社会,皇权并不是高度集中的。

虽然是家天下,可更多的是人们在一起议事,甚至是否需要跪拜都不得而知,若是将人派到了那儿,也就相当于是将那块地封给了他,它能够任命周围的人员,并且有生杀大权,从而可以断定早期江、黄应该活动于泰山南麓汶水北岸。东周时期沂水、淄水流域与淮水北岸的两组“江”“黄”,并且是相应国族分衍、迁徙的结果。

“地东不过江黄”,商周王朝的辗转迁徙是分衍还是乱象?

结语

如今,处于上帝视角的后人们,在看待古代封建王朝们的一系列活动时,总会有些不解,甚至是感到幼稚,但其实并不是古代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那个时候的生产力,达不到现在这样的标准,就像有人说分封制的弊端有多大,其实,当初的周王朝也能够看出,但那个时代全国的情况来看,无法不实行分封制,就好比在商周时期,他们的国民迁徙看似纷乱,并且有些频繁,然而,就是凭借着这一次又一次的迁徙,得以拓展领土,拓展自己的边境地区。

“地东不过江黄”,商周王朝的辗转迁徙是分衍还是乱象?

在那个时期,人口稀少,不像后世军队,只负责打仗,在那个时期,和平年代,人们都要放下兵器去努力劳作,边界的确立是王朝政权的确立,这一点早在几千年前的商周时期就已经确立了,而书中所说的,江、黄”也无法具体定位到是哪一个,值得凭借后人猜测。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地区的名字是以这个族群的变迁以及繁衍而决定的,时代在进步,生产力在发展,可历史是有声音的,正是商朝、周朝一次又一次努力,从而使华夏民族发展至今,一直屹立于世界之巅,如今,透过那一片片甲骨文、青铜器,我们能够从只言片语中寻找到,千年之前的那份光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