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关于张仲景有哪些医学成就?

RORO93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要从古代医学的流派开始说清楚。根据《汉书文艺志》当时的医学分为:医经派、经方派、神仙派以及房中派等四大流派。

1、学派传承影响千年

经过流传,大浪淘沙,原先四大医学派最后只剩下了医经和经方派两大派。医经派是以医经《黄帝内经》为代表的黄帝针灸学派,经方派就是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汤液派。

虽然现在的中医各种小的学派纷纭,但追其源流还是这两大医派。这个两个学派虽然都属于中医,但是他们的治疗手法上有很大区别。医经派主要采用针灸方法,利用外治手段给病人看病;经方派则相反,他们利用药材熬成的汤液,以内服的方式治疗。原来的四大医学派别是消失了嘛?

答案是没有消失。这四大学派不断的融合交流,最后形成后世的两大学派。说到这里要提到两个人物:华佗和张仲景。东汉末年两位神医都是集大成者,他们融合了各家学派的长处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学者将华佗称为扁鹊华佗学派,张仲景称为张仲景学派。但是他的生前的名声应该不是特别响亮,否则《后汉书》《三国志》都不见关于他的记载。而有名医华佗的记载,可惜的是华佗的医书没有流传下来,这个让人叹息。

以内治法为代表的就是《伤寒杂病论》汤液经方派。这支的鼻祖就是张仲景。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可见其贡献。因为张仲景的存在,他创立了理、法、方、药,使得中医第一次有了完整的辩证治疗体系。这也是为什么《伤寒杂病论》被尊为医学圣典的原因。

后世很多中医学派都受到张仲景的影响:

金、元朝时期:刘完素的寒凉派;张子和的攻下派;朱丹溪的养阴派。

到了明朝时期:赵献可和张景岳的温补派。

到了清代时期:有著名叶天士、有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温热四大家为代表的学派。

虞山派也是受张仲景的影响。

这些人都是在张学说的影响下,发展了自己的思想,独成一家之言的。

2、著作独步医坛

张仲景的医书除了《伤寒杂病论》之外还有《金匮要略》。中医有四大经典之说:《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其中两部是他的书。当然也有人认为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即便这样张仲景也独占一席。

说点题外话:《黄帝内经》的《灵枢》,在中国失传了很久。宋代的宋哲宗之前都是没有的。然而,朝鲜却保有这本书,并被视为瑰宝。宋代宋哲宗时候,朝鲜使者,来华,就携带了《灵枢》这本书。干什么呢?想要以此换取宋朝的治国大法。当时朝野震动,名人苏轼听到此事,更是连上数道奏折,劝万万不能更换。幸好哲宗皇帝更是高瞻远瞩,经过一番深思熟答应了。

这是一桩美谈啊。

同样张仲景的书也是失传许久,后来经过宋代王洙、林亿、孙奇等人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伤寒杂病论》残简,将关于杂病的部分整理成册,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晋代的王叔和整理了《伤寒杂病论》


沪上聊历史


张仲景的生平事迹,《三国志》《后汉书》里都没有记载,仅在北宋林亿、孙奇、高保衡校订的《伤寒论序》中有如下数语

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尊称为“医圣”

其代表著作《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成为浩瀚医书中最璀璨的一颗明星。

《伤寒杂病论》也被称为方书之祖,里面的方子被称为“经方”,受到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无数中医的赞扬。

《伤寒杂病论》在后世被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医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在其成书后近2000年的时间里,一直指导着中医学的发展,被公认为是方书的鼻祖。

书中方剂配伍精炼,主治明确,被后世誉之为“经方” ,如“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大承气汤”、“白虎汤”、“大黄牡丹汤”、“四逆汤”、“温经汤”等诸多方剂,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

影响力后世医学的流派

后世中医界逐渐出现的众多学派,如“温补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温病学派”、“扶阳学派”等等,无不是深受张仲景学术思想的影响,在其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

直到今天,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各种“经方论坛”的火爆程度,依然让人无法想象。当今日本一些著名的中药制药厂,其生产的各类中成药,“经方”原方就占到60%以上。

几乎所有中医名家到了晚年都要重读伤寒,重再次聆听仲景之师的教诲,期望自己的水平还能有一个质的飞跃。

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大力弘扬医术

古代封建社会,迷信巫术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势兴起,坑害百姓,骗取钱财。

不少贫苦人家有人得病,就请巫婆和妖道降妖捉怪,用符水治病,结果无辜地被病魔夺去了生命,落得人财两空。

张仲景对这些巫医、妖道非常痛恨。每次遇到他们装神弄鬼,误人性命,他就出面干预,理直气壮地和他们争辩,并用医疗实效来驳斥巫术迷信,奉劝人们相信医术。

谢谢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木子树下看历史


Hello!大家好,我是(历史的尘埃HISTORY)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我是自小喜欢历史文化的人,喜欢古代、现代历史,爸妈都是历史老师,从小受到家里熏陶的我,对历史格外感兴趣,对于笔友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各种资料,就让我为大家解答下: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喻嘉言赞扬张仲景的《伤寒论》说:“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作为中医学子,《伤寒论》《金匮要略》是必修课,经典中的经典。更是无数中医人穷极一生研究的内容。


历史的尘埃HISTORY


张仲景主要的医学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勤求古训”,精研经旨,结合临症的基础上,张仲景将常见病分成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指各种急性热病,张仲景这方面的认识和经验主要被归拢在《伤寒论》中;内伤泛指各种慢性病、病后虚弱状态及外感热病急性期过后等的情况。这方面的论治经验主要被编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对外感热病病因、症状、病理阶段等的认识和对一些常见内伤病症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等的分析论述成为医界数千年的不易之论,后世医家每每视其为准绳,严格地加以遵奉。

二、确立了中医临床诊治原则和体系:辨证论治。如果说《黄帝内经》从理论观念上为中医学奠定了基础,张仲景则以“辨证论治”为中医临床诊治确立了原则和体系。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治学的核心和基石,也是重大的特色和优势。张仲景对外感热病以“六经”辨证统领之,对内伤杂病则以“脏腑”辨证为纲领。毫不夸张地说,张仲景为中医临床诊治学的奠基者,内科学的开山祖师。

三、归纳出了急性热病的发展演变规律。张仲景借用了《内经》的“六经”概念,用以抽象概括外感热病的六大发展阶段。根据此类疾病的不同阶段、性质,制定了不同的治疗方法。近两千年的临床观察,足以证明张仲景对急性热病发展规律的认识符合客观,有极强的指导性。他所揭示的六大阶段(六经病)及众多亚型都能在临床中找到典型实例,他所录下的治这些证型之良方,若能准确运用,也都效如桴鼓。

四、创三百余方剂,为方剂学鼻祖。方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方药配伍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治疗效果。中医师常因娴熟掌握了一些良方而得心应手。成熟良方的获得,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反复的实践、修正、提炼。张仲景创造的三百余首方剂尤如锐利的武器,至今仍然广泛应用于临床。现版《中医方剂学》等教材中,仲景方剂的比例至少占一半以上,而且在一些药政药检很严格的国家里,仲景的处方是唯一不需专项申报,实验论证的。此举说明其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几无。《伤寒杂病论》关于方剂学的一整套原则和方法,如配伍的君臣佐使,剂量的加减进退,煎煮和服法中的种种要点等,传承至今。






张正才中医健康讲师


张仲景,朝代东汉末年。

主要成就:张仲景公元205年写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伤寒杂病论》的贡献,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

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其它旧病)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

《伤寒杂病论》简介:

的体例是以六经统病证,周详而实用。除介绍各经病证的典型特点外,还叙及一些非典型的症情。

例如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属表证,为太阳病。但同是太阳病,又分有汗无汗,脉缓脉急之别。其中有汗、脉浮缓者属太阳病中凤的桂枝汤证;无汗、脉浮紧者,属太阳病伤寒的麻黄汤证;无汗、脉紧而增烦操者,又属大青龙汤证。

这样精细的辨证及选方用药法则,使医家可执简驭繁,应付各类复杂的证候都能稳操胜券。除了辨证论治的原性之外,张仲景还提出了辨证的灵活性,以应付一些较为特殊的情况。

如“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的诊断方法。即辨证必须有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前提,如果出现脉、证不符的情况,就应该根据病情实际,认真分析,摒除假象或次要矛盾,以抓住证情本质,或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阳证见阴脉、表证见沉脉。

和证实脉虚,其实质都是证有余而脉不足,即当舍证从脉而救里;而阴证见阳脉,提示病邪有向表趋势,里证见浮脉,多提示表证未尽解;证虚脉实,则宜舍脉从证。

脉、证取舍的要点是从”虚“字着眼,即实脉虚从脉,证虚脉实从证。这无疑为医者理清临床上乱麻一般的复杂症情,提供了可供遵循的纲要性条例。




战争史录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

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喻嘉言赞扬张仲景的《伤寒论》说:“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作为中医学子,《伤寒论》《金匮要略》是必修课,经典中的经典。更是无数中医人穷极一生研究的内容。


淮扬之楚


大家好,我是文史面面观,一个热爱历史的90后,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交流!

对于张仲景的主要生平诸位答友已有详细地回答,我就不再赘述了。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位“医圣 ”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些成就:

“万世宝典”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后来该书被奉为“方书之祖”“万世宝典”,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

张仲景是一个当时主流社会的异类,在仲景《伤寒论》的序中,听到了他那愤世嫉俗的悲叹。他撰写了《伤寒杂病论》,被后世一致奉为经典著作。但在当时可能是名声不彰,因此正史中没有他的地位。

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

万世“医圣”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伤寒论·张仲景原序》

就是说仲景的家族本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建安初年以后,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死亡,其中死于伤寒的竟占十分之七。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在长沙任太守期间,他在料理政事之余,还在大堂上坐堂行医,为百姓施医诊病,挽救了许多百姓是生命。

为纪念张仲景,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或店里给人看病的医生统称为“坐堂医生”。后来,张仲景辞去长沙太守职位,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认真总结前人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广泛收集民间验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不朽的医学巨著。

传道医祖

“然仲景为医中之圣,尚未见许于当时”,从张仲景医学传世情形可知,深远的影响也在后世。如“天之意在万世,不在一时也。仲景之后,名贤辈出,类皆不得志于时,闭门着书,以为传道之计”。

从张仲景对医学生的愿望是“多闻博识,知之次也。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坚持博识尚术,是高尚的精神境界。

在古代,医术往往是代代单传,就算有的医生有悬壶济世的想法,没有“传业天下”的观念,也是非常难以实现的,而张仲景写下“以为传道之计”的书籍,不得不说开始了医疗技术的广泛流传。


以上为个人拙见,烦请各位不吝指正。


文史面面观


说到中医,大家就会想到古代的神医,张仲景对大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现在很多的药店名称都是张仲景大药房。由此可以看出这样的张仲景是多么大的影响力。古代的中医有很多,其中也是有很多著名的中医,像是华佗,扁鹊这些都是非常厉害的神医,但是这些都是没有张仲景的影响力大的,说道中医,第一个大家说的便是张仲景,很多人认为是把他列为了中医界的当之无愧的古今第一猛人。

为什么说是张仲景是第一猛人呢?可是他究竟是有什么厉害的本事呢?这样子说吧,神农大家都是知道的。不知道也是可以的,总是知道扁鹊的吧?不知道也是没有关系。华佗总是知道的吧,就是那个给曹操治病的那个。俗话不是说除非华佗在世来形容医生的高超的医术吗?不知道更是没关系了,因为即使你是知道他们也是不可能给你们开处方治病了。他们是不是很是传奇呢?但是这都是传说的,毕竟有的根本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

如果你找中医看病的话,注意他的言辞,倘若他是不知道张仲景是谁的话,就是不要钱你都不要找他给你看病了,因为他就算是很是厉害你也是不要找他看病,因为他根本是不懂中医的,即使懂了也是你找他找死的那种情况了。这样子的形容虽然是比较过分了点,但是这足以证明张仲景在医术界的影响是多么的厉害的。说句夸张的话,张仲景在中医界中的位置是撼动的泰斗地位。

这是跟我们的诗仙李白一样的,李白只是去庐山转了一圈回来,就留下了首千古名篇的状况,大家都是知道的吧。就是不那首:“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如果你去庐山一看的话,情况根本就不是这样的情况了。对于这样的话是千鬼连篇的,可是还是有很多人都是非常相信的,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只是说的夸张了点,只是为了形容当时的壮观的。

下面我们回到我们是正点上,张仲景是很厉害的一个人,他的猛在至今古之大成,张仲景之前是没有名医验方的,其实他就像是八仙过海的那种状态的,没有任何的训练,他是打不了野战军的,打不了阵地战的。张仲景是出生在一个乱世的年代,东汉末年的时候,朝政是不安的,人们起义造反,到处都是兵慌马乱的。在古代,战乱往往是与疫病连在一起的,这就叫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真是生灵涂炭,横尸遍野啊。世乱,然后英雄起,圣人出。

张仲景更是在乱世之中广泛收集医方,最后经过了努力终于写出了《伤寒病杂论》,被后世奉为圭臬,事实上的中医灵魂。所以至今张仲景的影响这么大的原因。更是他被大家称作第一猛人的资本。对于张仲景,至今是对大家的影响是非常的大的,可以说是无人可以取代的。这样的张仲景你觉得还可以吗


徽公子


张仲景生于公元前150年,死于公元前215年左右,是东汉南阳涅阳人,就是如今的河南省人。他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张仲景主要确立了辩证论治,撰写《伤寒杂病论》,被后世称为医圣。在《伤寒杂病论》里收录了大量方剂,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瑰宝。

  被称为医圣,在中国医药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他的医学理念和行医品格值得现在的医学从业者学习。他在任长沙太守期间开堂坐诊,造福当地一方百姓。

  《伤寒杂病论》开创了六经辨证的先河,是后世从医者的必学经典作品,晋代太医的《伤寒论》,宋代的《金匮要略》都是根据《伤害杂病论》的一些章节或者原理改编。张仲景除了编写《伤寒杂病论》之外,还写了《辩伤寒》《口齿论》等,可以都因为一些历史原因而不复存在,也是医学史上的一大憾事。

  张仲景不仅有着极高的医学能力,还有着突出的医学品质和素养,他发明的饺耳汤就是心系贫寒百姓受冻耳之苦,潜心研究出来的,实用性很强。并且张仲景行医用药讲究极简,为百姓节约成本。

  张仲景不仅在中国医药学史上有着医圣的称号,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有着极高的荣誉,在汉代之后,每朝都有专门研究张氏医学的人,超过了五百家,到了现在,还有张仲景研究学院。他在亚洲地区,特别是日本,朝鲜,东南亚,都有着很高的影响力,是现在中医楷模,他的精神鼓舞的后世从医者探索生命的奥秘。

  张仲景是医圣吗

  张仲景是一个喜欢给人看病的官老爷,他的大堂不像别的大堂一样难进,反而初一十五门庭若市。东汉末年的战乱横行,疫病横生,许多百姓生了病之后因为不能及时医治导致最后病情恶化,只能等死,张仲景看到这种情况十分痛心。

  张仲景是世袭的长沙太守,他从小就不喜欢做官,没有官场老爷的做派。他医术远播,但是在封建时代百姓不能轻易地接触官员,官员也不能随随便便的进到百姓家里去。于是张仲景就在不上班的时候在自己家里开设诊堂,可是这样人数比较少。医生医术的长进和大量的病例是脱不开的,只有不断接触病人,看到不同的病情,才能积累自己的经验。

  后来张仲景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将衙门大堂当诊所,发布告示出去,初一十五,太守老爷开大堂为百姓看病,这两天他不问政事,就只给人看病。这一消息公布出去之后在长沙乃至全国都引起了轰动。到了初一这天,他就在大堂上端端正正的坐着,百姓一个一个的进来,他细心地问病人的病情,然后给他们开药。一时之间救人无数,老百姓对他格外拥护,张仲景初一十五坐堂的名声就这么传了出去,人们对他更加钦佩。

  到了后来,这初一十五成了惯例,每逢这天,衙门口聚集了各地来看病的群众,甚至还有人带着行李来,人们称他为“坐堂医生”,以此来纪念张仲景。



地主家也没余粮


张仲景(生卒年不详),汉末医学家。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钻研《内经》、《难经》、《胎肿药录》等,广泛收集有效方剂,著《伤寒杂病论》。其书辗(zhǎn)转流散,经后人多次收集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分论外感热病与内科杂病。倡“六经分证”和“辩证论治”原则,阐述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的辩证及汗、吐、下、温、清、和等治法,总结了汉以前的医疗经验,对中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