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何形成和運用歷史思維方式來指導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社會活動?

小美好小幸福


首先需要解釋一下歷史的思維是什麼。

第一,我們要善於在歷史中發現問題。什麼是發現問題呢?比如一個歷史人物,他做了什麼事才能成功;一件事因為什麼導致了失敗。

第二,我們要善於在提出問題後分析問題。這個人為什麼能夠成功?這件事為什麼能夠成功或者失敗?

第三,我們要能夠對歷史問題舉一反三。因為歷史終究是歷史,線路是固定的單向的,而我們的人生則有無數個路口。所以我們還可以思考一個成功的歷史人物,如果換成別人還能不能繼續他成功的事蹟,應該怎麼做?一件歷史事件如果用別的途徑能否發生?如果發生了轉折,會怎麼樣?

最後,把這種思維習慣善於運用於自己的生活中。善於發現生活中的問題,並分析它產生的原因,根據自己多角度的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案,最後變能夠解決問題。


讀書知多少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說: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史記.報任安書》)

通過研究歷史現象,揭示其本質,探究自然和社會之間的相互關係。通曉從古到今的社會發展演變的規律,進而找尋出王朝興衰變化的規律。成就自己的史學研究理論。

東漢思想家王充曾經說過:

知今而不知古,謂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謂之陸沉。(《論衡》,王充著)

只知道現代而不瞭解古代,這是庸人;知道古代而不瞭解現代,這是蠢材。寓意治學者,必須通曉古今,以史為鑑,古為今用,才能瞭解事物的本質,學以致用。

孫中山先生則說:

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世界潮流的發展規律浩浩蕩蕩,應該順應世界發展的規律,這樣可以國家昌盛;逆潮流而動,則會淹沒在歷史發展的大潮中。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它忠實記錄下每一個國家走過的足跡,也給每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提供啟示。

從廣泛意義上說,已經過去都是歷史,它涵蓋了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果一個民族、國家忘記自己的歷史、篡改歷史、否定歷史,這個民族、國家就沒有了希望。

如何形成自己的歷史思維?

簡單來說,思維能力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任何“問題”,都要想一想如何處理解決問題,這裡的“想一想”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的思維。

所謂的歷史思維就是我們對歷史記錄要“想一想”的方式方法,通過歷史現象,揭露其本質,揭露歷史本質的這一過程就是歷史思維。

歷史思維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切入進行具體分析,每一種視角的切入分析會有不同理解:

一、時效性視野。

研究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不能侷限於某一較短的時段中。因此歷史學的研究大都以朝代或者某種社會潮流作為研究對象,譬如中國歷史研究按照朝代來學習研究,也有把具體的歷史大事件進行研究,譬如“洋務運動”、“北洋軍閥”等,都是從事物的長效性來研究的,不能糾結於一人一事而盲目做出歷史判斷。

研究一個朝代或者事件,都面臨一個時效性和完整性問題,如果只是研究片段就對歷史做出判斷,那肯定是不行的。就像我們對一個人做出歷史判斷稱之為“蓋棺定論”,是綜合考察研究了這個人的一生後做出判斷。

新中國成立之後,將俘虜的國民黨高級戰俘、偽滿洲國戰俘進行集中管理,對待這些戰俘的罪和功都是全時段考察,功勞是功勞,罪過是罪過,這樣才能完整評價一個人。同樣道理,對歷史的判斷也是全時效考察研究後才能做出判斷。

二、整體性視野。

我們研究解決歷史問題,都要從全局出發,這個全局就是整體,是系統性思維的核心。研究歷史首先要立足於整體,處理好整體與局部、整體與地理環境的關係,然後綜合後把握整體。

在歷史上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可以說明研究歷史的系統性思維(整體性)。上個世紀美越戰爭中,美軍打贏了所有戰役,但是卻輸掉了美越戰爭,被迫撤軍越南。系統性研究美越戰爭可以瞭解整體和局部的思維方式。

整體性的研究視野要求我們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從整體上研究歷史更能準確把握事物的本質規律。

三、發展性視野。

研究歷史現象,不能用靜止的眼光,歷史是一個紛繁複雜的事物,看到的、聽到的未必是歷史的真相。這就要求我們在研究中尋找歷史發展的規律性,通過現象發現歷史的本質。

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研究歷史發展自己的各種思維能力。思維能力包含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判斷能力、概括能力、綜合能力、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比較能力等多種思維能力。人體的大腦中包含了信息量龐大的數據庫,如何提取這些數據、綜合這些數據就是我們的思維能力,如果對大腦系統數據提取運用科學就可以對解決問題有非常好的幫助。

如研究歷史朝代的興替,可以鍛鍊個人分析能力、綜合能力、判斷能力,對已經有的歷史判斷可以逆推,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判斷。也可以通過某一人物、事件歷史進行擴展研究,可以鍛鍊發散思維,加深對歷史人物、事件的全面瞭解,從而對事物做出全面的評價;也可以讓自己設身處地進入歷史事件人物環境中,然後看自己會做出怎麼樣的解決當時歷史問題的做法,這樣可以激發自己的創造性思維。

如何運用歷史思維到實踐中去?

我們經常說“以史為鑑”,歷史上很多朝代的君主、大臣都研究以往朝代的歷史,看出其弊端,然後進行規避。譬如自漢朝至唐朝以來,外戚把持權力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到了宋朝、明朝、清朝時期的帝王對外戚專權都進行了不同的控制,受到了顯著的效果。

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的100多年間,中國的內憂外患不斷,內外戰爭不斷。歷史上早就有判斷,稱“國雖強,久戰必亡”,處於戰爭中的中國衰落是必然的,因此新中國發展堅持走的是“和平發展”的道路。(思維能力是提取本身數據儲存的海量信息,然後做出綜合判斷的能力)

對於我們個人來講,歷史思維是我們在研究歷史中形成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鍛鍊了我們自己的各種思維能力,開拓了我們看待問題的視野,在解決現實問題時有了更多的思路和方式方法,對解決問題有整體性把控。


穿越再現彼岸


歷史是最好的總結。

1、通過學習和研究歷史,一方面可以豐富人的知識結構,開闊人的眼界視野。另一方面從歷史中總結教訓借鑑經驗更能夠了解和掌握事情發展的基本規律,提升個人的判斷分析能力。

2、通過歷史學習,對於社會、政治、經濟,生產生活的發展認識會有不斷的進步,培養自身探索事務,找準事務本質的能力。

3、古為今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i閒庭信步


歷史地看問題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思維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