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再讀高中教材《石壕吏》:小吏連老人都不放過,為什麼不抓杜甫?

杜甫的《石壕吏》一直都出現在高中教材當中。作為杜甫“三吏三別”中最著名的唐詩,《石壕吏》是最能代表杜甫揭露那個社會黑暗的作品。

這首唐詩從“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開始說起,記錄了石壕吏和一對老翁老婦爭執的過程。從老婦的口中我們知道,她的三個兒子有兩個已經在戰場戰死,而如今石壕吏還要來抓老翁充實唐軍。

同時,還有一句“室中更無人,唯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更進一步說明了那個時代普通人的生活有多麼悽慘。家裡邊的男丁幾乎都當了炮灰,僅僅留下一個孩子,但是整個家庭也是貧苦得無法再生活下去。

再讀高中教材《石壕吏》:小吏連老人都不放過,為什麼不抓杜甫?

​老婦人和石壕吏說這一切的時候,老翁翻越牆頭趕緊逃走。為了應付石壕吏,老婆婆甚至毛遂自薦,“老嫗力雖衰,請從立業歸。急應河陽意,猶得備晨炊。”

1、石壕吏連老人都不放過,為什麼不抓當年只有47歲的杜甫呢?

其實答案非常明顯就在於杜甫的身份特殊。他是什麼身份呢?在他的詩歌當中曾經有過體現。杜甫“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這是杜甫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的坦白交代。杜甫祖父杜審言死後加贈官職從五品上,正好對應唐人免除兵役的最低標準。

所以,當年杜甫是完全可以不用跟著石壕吏走的。

再讀高中教材《石壕吏》:小吏連老人都不放過,為什麼不抓杜甫?

​2、杜甫如何證明自己不必服兵役?

不過卻又來了一個問題,杜甫如何證明自己不必服兵役?那個年代又沒有身份證什麼的,可以上網查,“石壕吏”憑什麼相信你就不是一個逃避稅負逃避兵役的流民?

關鍵是,杜甫還真的有身份證,而且隨身攜帶。不過這個身份證不叫身份證,而是叫告身。所謂告身,就是官員的身份證和任命狀。其時,杜甫任華州司功參軍,官居從八品,正在從洛陽探訪親故返回華州的途中。

所以杜甫身份是比較特殊的,在當時已經是有特權的階層。

但是同時我們的心中也不免唏噓。杜甫這樣的人不納稅、還屬於特權階層的人生活尚且如此貧苦,那麼一般的百姓豈不是生活得更為悽慘?

再讀高中教材《石壕吏》:小吏連老人都不放過,為什麼不抓杜甫?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石壕吏》之前已經是寫出了最真實的現實,表達出了對普通老百姓的同情之心。

3、杜甫的同情心在哪裡?

由此又來了一個問題:杜甫既然如此愛民,為何不能幫他們說句話?

其實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思考過,最佳的答案,只能說是杜甫的心中也是矛盾的。他非常清楚當時的天下大勢,唐軍要想取得安史之亂的勝利,就必須馬上補充軍隊。而補充軍隊就需要這樣到處拉人,石壕吏做的就是最基礎的工作。

既然如此,他就知道,石壕吏的行為是正當的,是無法阻攔的。因為這不單是他自己奉命行事,而且還關係到大唐王朝的安危,加以阻攔,只能是表達出淺薄的同情心,無任何好處。

再讀高中教材《石壕吏》:小吏連老人都不放過,為什麼不抓杜甫?

​但同時杜甫的心中滿懷著同情之心,在知曉老翁逃走也沒有“舉報”,而是懷著矛盾的內心寫下這首唐詩,已經是最好的選擇了。

在一篇論文當中,評論家甚至認為:杜甫認同石壕吏捉人,這是他愛國精神的體現;同時杜甫因為老翁的一家人值得同情,這又是他愛民思想的體現。

但是他這兩種思想沒有辦法取得統一,存在著一種矛盾。正是由於這種矛盾的存在,才讓杜甫寫出了這首讓後人讀來思緒萬千的《石壕吏》。

瞭解了三個問題,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讀懂《石壕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