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實體店的倒閉,真是電商衝擊導致嗎,請大家理性回答討論?

zxc258zxc


我是一個幹實體店的,六七年了,有的時候真心不能怪我們賣的貴,網上買的便宜,首先實體店的運營成本要比網商高得多,地段不好沒人不行,地段好的房租高的要命,開實體店又不是搞慈善,總要養家過日子,價格自然就會高出不少,而且實體的優勢是保障,就像馬雲說的,你非要花50塊錢買勞力士,那怎麼可能保證是真的。我覺得這個問題的提問者可以參考一下日本,日本也有電商也有實體,但是電商對實體的衝擊沒那麼大,中國十家實體到最後有七家換的,為什麼?主要是沒法長時間承受鉅額的運營開銷,員工工資,水電,房租以及各種城市附加費用,實體店優勢就是有保障,缺點就是貴,但是有品質啊,電商優勢是便宜,但是假貨橫行,有前手沒後手。總結到最後,打到實體店的不是電商,是房價,是房租,不信的話,如果淘寶的鋪位也收租金,你看漲價不漲價



英文Q


吃的,用的,穿的,所有電器,空調,電動車,都是某寶買的。好多年了,不去實體店買過東西了,也不是說懶了就網購,像我們這裡的小縣城,去實體店買東西,不是這樣沒有,就是那樣沒有,有的貨也不是很合心水,只要能想到的,某寶都有賣,還送貨到樓下,久而久之也就不去實體店買東西了。


皇北風


如果實體店現在的服務和電商一樣,哪怕東西少貴一點我也會去實體店,畢竟實體店能看到自己滿意的東西,而且可以看到實物,我性格又急想買的東西就希望馬上能買到,可是實體店不但是貴,只要拿出店結完賬很多都不會再管你了,態度馬上變個樣


紀委戰士加油


主要看行業,如果是標準化程度很高,又不需要專業安裝調試的,會衝擊很大,如果個性化程度高,需要專業人士幫忙才能搞定的,衝擊就沒那麼嚴重。

拿我自己舉例說明吧

我前幾年賣辦公用品,比如A4複印紙之類的,零售很少,主要對公銷售,但是網上價格越來越低,只得不停的下調價格,最後勉強度日,直到有一天,對公企業突然下發文件,要求標準化的辦公用品全部網購,並且要貨比三家,我的店一下子就死掉了。

然後轉行做小眾耗材,比如銀行捆鈔使用的捆鈔帶、扎鈔紙之類的,開始基本沒什麼競爭,因為大部分人不瞭解這一塊,慢慢的搞的人多起來,利潤越來越低,可以說是慘淡經營,這兩年出現重大變革,掃碼支付異軍突起,紙幣流通量大幅減少,我也只好關門大吉,有時候和朋友開玩笑,我是被微信和支付寶乾死的,沒什麼遺憾。

世界就是這樣,幹掉你,和你無關。

但是我的一個朋友則幾乎沒什麼受影響,他主要做古董收藏和鈞瓷銷售,這幾年反而生意越來越好,門庭若市。

所以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具體行業具體分析吧。


茅草驛站


實體倒閉的原因:

店面位置因素:

因為位置要求越繁華越中心越好,所以成本普遍比線上電商要高,同時因為位置訴求實體店貨物儲存與運輸成本,以及品種的豐富度都無法和線上比。

店面空置因素:

做不到彈性控制實體門面規模,可以算一下每個月每年的“空置率“,這個對線上而言不存在,因為沒有門面的硬性要求。

店員素質要求:

線上和線下要求不一樣。

所以,實體店經營方向和內容必須差異化線上,必須具備線上不可替代的功能,盈利模式必須得到消費者認可,並足可以攤平實體成本還有盈利才可以開。



思考筆錄


實體店沒有死:小便利店變成自助乒乓館,驚歎原來還可以這樣玩!大家越來越感受到實體店太難做了,開什麼虧什麼,被互聯網電商衝擊得體無完膚,加上高房價傳遞過來的高房租一地雞毛,這次疫情後加重是必然的,都感慨小區周邊這麼多人真的不需要我這個實體小店為他們服務了嗎?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當然需要,但他們需要的是你的服務,而不是你的商品。由於電商的直接通道,貨物和你一樣,買賣更便捷,價格更低廉。所以實體店想通過買賣進行盈利的,勸你儘快停手。(除了藥店這類特殊買賣商品,由於網上的限制還會長期存在)實體店以後要想突破只能是提供服務,你可以看看現在的實體店是什麼?美容美髮店,按摩推拿店,房屋中介店……無不是需要面對面形式的服務,但他們比較傳統,屬於紅海搏殺了,你要找藍海服務。

如果看到個買賣類的店鋪能長期存活的,那一定也是粘附了服務特性,比如小區門口便利店,明明都是超市有的還賣得貴為啥能活,因為提供的極大的服務便利性,客戶購買物品的超低時間成本,享受的快遞代收發服務等等。以後一定是個無服務無實體的時代。服務的範圍也將遠超出你的所有想象。

看看這個驚人的例子,有個社區門口在比較背的臨街處有個60平的小便利店,店主很快撐不住了,高額的房租基本吃掉小店所有的流水。這地段說近不近說遠不遠,也沒什麼客流。等待無疑是坐以待斃。店主老公是個互聯網公司的人,通過策劃直接建議將六十平小店改造成一間只有一個乒乓球檯的專業乒乓球館,從地板到燈光都使用乒乓球專業用具,儼然一個專業小訓練室,裝上自動門禁,系統採用客戶在app小程序上選擇時段提前預定支付的方式,到時拿到開門密碼,無人服務,自主使用場館。頭一兩個月預訂量不多,慢慢出現飽和預訂,尤其節假日週末。

其實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創新是有調研的,附件臨近的幾個小區也有乒乓球檯,但體驗很差,臺子是水泥地,還沒網子只能用磚頭,晚上沒有照明無法玩,白天太陽曬得睜不開眼睛,露天地面溼滑等等,附近的健身館有乒乓桌的20元一小時,很多學員上課很嘈雜,自己和教練的互動也容易被隔壁干擾,還需要會員辦卡,經常在自己合適時間去了還沒球檯。另外沒有中央空調熱,人多通風也不好,整體體驗也不好。

而這個改造的乒乓館就不同了,在時間段內完全獨享,安靜自主,場地用具非常專業,可以小程序約私教練,帶有空調,帶新風系統,帶獨立的更衣淋浴,另外把毛利高的飲料和熱賣小食物作為附帶銷售擺在邊上,收費基本和健身館一致,這一對比優勢就出來了,人氣越來越旺,鄰居們在群裡到處轉發,很快火了起來。

再看看小店的盈利方式,已經從以前單一買東西盈利,變成了按時段收場租,和乒乓私教的合作分成,附帶品銷售(乒乓球、球拍、飲料、零食)的複合式收益,場租還可以在後面客戶量加大時進行分時分段定價,提高收益。另外一個巨大的隱形利益,積累了一群周邊社區的客戶會員,這個為以後各類互聯網推廣和其他會員式營銷奠定了穩定的基礎,可以合作團購等,小店主人也從之前12小時守店變成每天過來半小時,打掃下衛生,補充規整下貨品。釋放出一個完整人力成本,真可謂烏鴉變鳳凰,成熟後他們還想再與此結合已有會員,做更多的實體服務。

在我來看這個案例是個成功的找到自己的核心服務點,並與時俱進重新的定位,在找到社區實體店和客戶之間的切入點後,基於當前互聯網經濟,線上運作線下服務及積極積蓄會員,所謂的會員得天下的最新服務理念,把一個傳統落伍的小賣部,變成一個為大家運動提供服務的場所。隨著這次疫情後,此類小規模健身場所所獨有的隔離性,或許成為更大的優勢,能比人員較多較聚集的大型健身場所更讓使用人安心。

藉此思路,把乒乓球館服務項目換成任何一個符合社區深層服務的項目,以此思路嫁接在傳統實體上,我們的社區實體將繼續會多姿多彩,散發多元、精細、專業的優質服務能力,所以實體店新的機會才敢剛開始!


符號坊主


我個人覺得不是電商導致的,主要是超低價格的假冒偽劣產品以次充好,其次是電商去買,比如馬雲的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天貓,其實不就是和實體裡面的集貿市場集貿商場一樣嘛!只不過讓他轉化成了網絡銷售,為例同樣的一條阿迪達斯的褲子實體賣三百,就算把店員的工資減去,房租,水電費,還有中間商掙的差價,也不可能就賣幾十塊錢吧大家想想


瑪麗男孩


恰恰相反,事實證明電商無法替代實體店,說個我自身的經歷,之前趕時髦,代理過一個品牌,產品很不錯,顧客的認可度也很高,我因為有工作只在線上銷售,朋友沒工作開了家實體店,同區域,同款商品,我們合作經營,線上銷售的首批客戶永遠是自己的朋友和家人,陌生人很少,然後靠他們的口碑去擴展新客戶,雖說賣的也不錯,但是有一部分體驗性很強的產品就不怎麼好,除非對方非常信任你。但是因為有了朋友的實體店就不一樣,可以讓顧客直接線下體驗,而且面對面的服務可以讓顧客的粘性更好。很多顧客因為實體店成為了我們的會員,單單靠線上交易入會員的顧客遠沒有實體店的多。再說說咱們最大的電商,阿里、京東等也都相繼開出了線下實體店。實體店倒閉的原因絕不是因為電商,而是因為跟不上時代的進步,默守陳規造成的。


呦問題妞


肯定是電商衝擊的。電商和實體最大的區別是,電商太容易被壟斷了,現在電商有流量的基本都是京東,蘇寧,即便在淘寶天貓上也是極少數大商家,而投資額低於千萬的中小商家大都苟延殘喘。

如果沒有電商,那麼想進行壟斷是很難的。

壟斷以後基本上就是斷絕了年輕人的創業夢想了。

有些人會說商業模式早晚轉型,社會還是要向前發展我也認可。

但是從咱們小老百姓的角度來說,我還是比較喜歡二十年前的商業環境,投點錢,用點心幹個小店能養全家,生活樂悠悠。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能力強,可以進大公司,賺得錢也多,但是天天朝八晚五週末還要加班,經常晚上開夜車,活得累。


龍蝦論道


電商衝擊實體店的說法一直以來得到普遍認可,然而個人認為這只是看到表面現象,真正衝擊實體店的最重要因素是薄利誘惑下的劣幣驅逐良幣的底層邏輯!

自電商問世伊始,為了吸引顧客首先使用方法就是廉價,接著是以團購引流的形式繼續誘導實體商家進一步讓利來保持對消費人群的吸引。這時,人們覺得網購的商品質量還可以,畢竟價格就擺在那裡,於是接納了這種購物方式,形成了消費習慣。然而,生產商們為了保留生存所必須的利潤,於是就加大成本控制力度,降低產品配置標準。

在當下消費層次還沒有拉開的情況下,人們選購產品的時候,價格優勢戰勝了質量優勢,於是形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態勢,實體店在銷售環境無法保持利潤的情況下也開始轉做電商,整個態勢發生了壓倒性的傾斜。

然而,我們購買的商品質量越來越差,不像九十年代,我們追逐的是品質,忽視的是價格。整個商業環境進入良性循環,人人有錢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