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中年被裁后惊醒:30岁之后,你必须趁早开启第二曲线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杭州某家网络公司的员工被裁后,发表了一个感悟:


人到中年,原来被裁是会半夜惊醒的。


中年被裁后惊醒:30岁之后,你必须趁早开启第二曲线


他说,因为疫情原因,自己在家办公,即便周末了还在加班迭代项目,没想到收到HR发来的“催命符”,通知他周五走人,不用交接。


本以为人到中年,经得起风浪打击,但因为每个月还要还房贷,再加上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就业,没想到半夜睡觉竟然惊醒了。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被裁员的往往是中年人呢?

答案很简单也很残酷。


因为人到中年,很多人可能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赶不上薪资增长速度。


对于公司来说,你的性价比是在不断降低的。

所以公司更愿意聘请年轻、能够快速成长、性价比更高的员工。


这并不是个例,这几天查百度指数就可以发现,“裁员补偿标准”成为近段时间出现的高频热词。


中年被裁后惊醒:30岁之后,你必须趁早开启第二曲线


可想而知,准备依靠降薪裁员度过危机的企业不在少数。


但越是在困难的时候,我越是意识到:在职场这条陡峭的坡路上,提前打造第二曲线重要性。


因为你永远也不知道疫情、行业衰退、公司倒闭哪个会先到来。


在不安全感越来越普遍的时代,每个人必须提前打造第二曲线,才有可能安全降落,抓住弯道超车的机会,获得指数型的成长。


什么是第二曲线?


第一曲线,指的是我们目前的职业发展路径,它是一条宽阔笔直的道路。


而第二曲线,可能是从我们的兴趣爱好开始的一条小径,它不在你一开始的地图上,看上去有些杂草,人烟稀少,在目前的位置你似乎看不到它会通向何方。


不过重要的是,你好奇地走下去,最终你会发现,这条路越走越宽。


在你快从第一曲线掉落之前,适时地接住你,并让你通往更高的成就。

中年被裁后惊醒:30岁之后,你必须趁早开启第二曲线


《第二曲线》一书的作者查尔斯·汉迪的职业生涯就完美契合了“第二曲线”这一概念。


他曾在壳牌公司工作了十年,当时已经做到了一个小国家壳牌分公司的经理时,查尔斯·汉迪意识到,石油公司的高管并不适合自己,自己更适合去培训管理者而不是担任一名管理者,所以他拒绝了任命并提交了辞呈。


经过两年的重新调整和训练以后,查尔斯·汉迪进入了伦敦商学院成为了一名全职教授,6年的时间里,查尔斯·汉迪被授予了终身教职,并出版了一本书。


但这时候查尔斯·汉迪又发现,其实这也不是自己想要一辈子做的工作,成为全职作家才是。


从查尔斯·汉迪的经历中可以发现,每当在第一曲线上顺利进行的时候,他便“耐不住寂寞”选择辞职,开启自己的“第二曲线”,而这种无意间的选择,反而帮助他避免了职场中年危机,实现了终身成长。


为什么需要开启第二曲线?


  • 第二曲线,是你的降落伞


我长期关注的一位自媒体作家,34岁以前,他在国内某互联网公司担任技术主管的位置,还算发展得不错。


那个时候的他已经预见40岁可能会遭遇的中年危机。


随着体力和精力的下降,他知道自己没办法一直像年轻人一样拼命加班,于是他开始强迫自己重新思考人生战略。


这个过程花了1年的时间,很痛苦,但也很必要。


后来他开始在工作之余,尝试写作和分享,如今他的公众号有10多万粉丝,光是知识星球的收入可能就是他年薪的好几倍。


中年被裁后惊醒:30岁之后,你必须趁早开启第二曲线


34岁的他,可能从来没有想过,第二曲线做得风生水起,甚至比第一曲线还要成功,还让自己在北京买下了一套房。


在这个故事里,这位自媒体作家的第一曲线就是他的正职工作,即在互联网公司担任技术主管的职位,这条路让他累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如果他34岁的时候没有提前打造第二曲线,而是沿着第一曲线艰难地攀爬,那么可能到了40岁之后,他会经历第一曲线下滑的那一段,譬如裁员、无法暂时找到工作,承担每个月高额房贷的压力。


而在第一曲线到达顶峰之前,他提前开启了第二曲线,即写作的尝试,这条曲线帮助他度过了第一曲线会面临的“中年危机”,并且带他走向了更高的收入和更灵活的时间安排的人生。


所以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第二曲线在第一曲线还在向上增长时,就必须开始。


因为第二曲线需要一定时间的投入和忍耐,才能开始增长。


当人们在第一曲线下滑的时候,背负降薪、裁员、还贷的压力下,很难沉得住气,持续投入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多回报的第二曲线上。


因此30岁之后,你要趁早开启第二曲线,它会成为你的降落伞,让你在暴风疾雨中安全着落。


  • 第二曲线,决定了你的职场生命力


可能很多人都听过甲骨文这家企业,最近的一次大的动机,应该要算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裁员了。


这家43岁高龄的老牌科技巨头,如今也必不可免地迎来了自己的中年危机。


前段时间,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了《全球云计算2020年预测》,报告显示,到了2021年,中国90%以上的企业在业务上,会使用到云平台。


众所周知,在此之前,不管是国外巨头亚马逊还是国内的阿里巴巴,都在云计算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然而昔日老牌科技巨头甲骨文,却没有赶上这个好时候。

按理说提供数据库服务出身的甲骨文,在云计算领域应该有先发优势才对,为什么在云基础设施服务中,市场份额不到2%呢?


因为没有足够的技术?还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或是忽视了市场潜在的机会?


答案都不是。


原因在于,正是因为甲骨文在数据库服务上的优势,阻碍了他对云计算服务的研发和投入。


事实上,甲骨文早在1995年,就开始践行云计算的概念,但因为当时甲骨文50%的收入都来自数据库业务,而云计算这项新的业务,一开始在利润率上不太乐观,不足以让公司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去研发和推广。


因为这个看似“正确”的决策,反而让甲骨文错失了云计算的好时机。


再来说个正面例子,史蒂夫·乔布斯是一个很精通第二曲线的人,在苹果公司推出了Mac大获成功之后,他并没有沉浸在这个成功中,而是和团队着手推出了iPod,当iPod也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以后,乔布斯又相继推出了iPhone、iPad。


这两个故事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有什么启示呢?


那就是,不管是一个行业、公司还是个人,都会经历诞生、成长、成熟、衰退、死亡几个阶段。


那些你以为的优势和巅峰不会持续很久,它们会渐渐成为你的包袱,让你越走越慢。


中年被裁后惊醒:30岁之后,你必须趁早开启第二曲线


你必须尽早遗忘自己的优势,继续寻找下一个曲线,才能避免出现职场断崖。


第二曲线能够延长一个人的职场生命力,35岁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是再也无法超越的高峰,之后便会开始走下坡路。


但第二曲线会让第一曲线的巅峰成为你下一段旅程的起点,带你去到更遥远更开阔的地方。


  • 第二曲线,是你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其实不管是在财富上还是工作中,这个世界都在遵循着马太效应。


富者愈富,穷者恒穷。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财富应该很好理解,那么工作怎么说呢?


举个例子来说,一流名校毕业的人,更有机会到一流的平台和企业工作。


而这些大平台大企业,不仅能够提供高于平均水平的薪资,也能让员工接触更杰出的客户、同事,拥有一流的人脉圈子。


同时,一流的平台和企业的工作系统和思考框架,又能进一步提升员工的认知,优化员工的工作方法。


这意味着,如果在同样的跑道上和对方竞争,你很难跑过他们。

中年被裁后惊醒:30岁之后,你必须趁早开启第二曲线


企业也是一样。


在模拟手机时代,摩托罗拉凭借着模拟手机茁壮成长,那个时候,模拟手机给公司带来了极大的收入,所以摩托罗拉继续将主要资金和技术投入在模拟手机的更新换代上。


那个时候,新兴的数字手机虽然代表着未来趋势,但因为市场、技术的不成熟,再加上投入巨大,需要将原有的基站全部更换,甚至影响到主营业务——模拟手机的销售,所以也未得到摩托罗拉高管的重视。


摩托罗拉这一决策直接导致它错过了数字手机时代,被后来者诺基亚弯道超车。


到了2000年,摩托罗拉的市场份额下降到了13%,而诺基亚呢,则增加到了31%。


而后起之秀诺基亚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最终也因为和摩托罗拉同样的原因,错过了智能手机的风口而走向衰落。


为了解开这个“魔咒”,《创新者的窘境》一书的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研究了硬盘行业数十年的发展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


对于在某一领域建立技术壁垒的大公司来说,决定他们是否投入新的技术、以及投入多少的关键因素,是客户和投资者。


为了满足投资者和客户的需求,他们不得不投入更多在原有业务的更新和迭代上,即延续性技术,从而很难投入足够的资源来发展破坏性技术,因为这意味着较低的利润率,以及不被主流客户接受的风险。


中年被裁后惊醒:30岁之后,你必须趁早开启第二曲线

这一点对于新进入者来说则刚好相反。


在延续性技术上,新进入者依然遵循着马太效应,不管是技术还是市场上都很难超越原来的大公司。


所以他们更倾向于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即推出破坏性技术来满足新兴市场。


随着技术的迭代和需求的改变,新进入者们开始逐渐蚕食主流市场,取代原来的大公司,从而实现弯道超车。


对于个人来说,这个结论同样也成立。


一个人在第一曲线上越是成功、出色,越难摆脱路径依赖,开创第二曲线。


但对于新进入者来说,第二曲线则是个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如今这个时代,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时代,行业、技术更迭速度越来越快,从某个方面来说,这意味着我们失去了一部分的稳定和安全感。


但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也意味着,行业洗牌的间隔时间会越来越短,我们有更多机会,实现弯道超车。


最后:


查尔斯·汉迪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次,他去旅行,向一个当地人问路。


当地人告诉他,一直往前走,就会看到一个叫Davy的酒吧,在离酒吧还有半里路的地方,往右转,就能到他要去的地方。


在指路人离开之后他才明白过来,指路人说的话一点用都没有。


因为当他知道该从哪儿拐的时候,他已经错过了那个地方了。


中年被裁后惊醒:30岁之后,你必须趁早开启第二曲线


“当你知道你该走向何处时,你往往已经没有机会走了。”


很多人就像当年的查尔斯·汉迪一样,当他们明白过来应该开始第二曲线的时候,往往已经错过开始它的时机了。


暴风雨来临之前,世界都是沉寂的。


职场中年危机不会等到你完全准备好了才来,他往往在你最没有准备、最脆弱的时候突然袭来。


我们需要在职场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脆弱性。


对此我的建议是,尽早开始第二曲线,当你觉得自己的工作3-5年内都不必担忧的时候,往往正是开始第二曲线的最佳时机。


-END-


延伸阅读:

《第二曲线》作者〔英〕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创新者的窘境》作者: [美]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第二曲线创新》作者: 李善友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谁在谋杀甲骨文?》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geekerde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