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资本寒冬下的投后管理:多样化的职能分工和工作机制

资本寒冬下的投后管理:多样化的职能分工和工作机制

上一期我们分析了国内绝大多数投资机构的商业模式,谈到所有不以退出为目的的投资都是对LP耍流氓,错过上次分享的朋友,可以点击资本寒冬下的投后管理:绝大多数投资机构还处于初级阶段。

今天跟大家一起来聊一聊,投后管理多样化的职能分工和工作机制。


资本寒冬下的投后管理:多样化的职能分工和工作机制

投后管理的价值

投资机构应该对每支基金、每个项目的退出,要有一个整体的判断和考虑。

A、B、C、D每一类项目,要对应最适宜的退出方式。

每个项目发展可能遇到的问题、可能的天花板、市场的变化情况,都会对于你的退出方式有极大的影响。

同样,对于一些被投资机构判了死刑的,你认为他已经划到你的D类项目里面去了,已经无药可救的项目,但是有些投资机构,他的投后做得好,依然能够从这些垃圾堆里面的项目里面每年捡回来几千万、几亿的资金。

对于公司,从投入产出比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收益。

投后的价值,有以下几点:

▌投后有利于投资机构实时了解被投企业状况

如果你投后做的不深,你一定很难清楚的了解每家被投企业的真实状况,新闻媒体报道不一定真实。

如果媒体报出来被投企业已经坏到无可救药的情况之下,那你做投后,你不仅仅应该只跟你的 CEO了,你还要跟CTO聊,还要跟负责销售的人聊,你还要负责跟财务的人聊。

你的信息来源于公司整个各个层面的人,才有利于你对这个项目做出综合的判断。

因为CEO很可能报喜不报忧。就像你家小孩对于父母一样,都是报喜不报忧。

▌投后有利于帮助被投企业发展

投资机构在战略、人才、行业资源、媒体、资本市场等方面可以一定程度弥补被投企业短板,促进被投企业快速发展。

如果发现了这个问题后,才能够做定制化的、针对性的去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帮助。

▌投后有利于被投企业之间形成协同生态

投后有利于串联被投企业之间的信息,形成业务、人才、资源的良性合作互动。

▌投后有利于提高投资机构退出率,从而提高DPI和IRR

及时了解信息,合理制定退出策略,把握退出时间点和退出方式,有利于提高基金的退出率,尤其的可提高并购/转让/回购退出,为基金持续提供DPI。

资本寒冬下的投后管理:多样化的职能分工和工作机制

投后管理的功能

投后的三大功能,第1个我觉得叫做投后的监控。

▌投后监控

监控主要是什么?

及时了解企业的动向,了解资金的使用方向,识别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帮助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形成约束和震慑;

主要是收集报表、了解企业的动态、公司人员状态、行业资金的使用情况,然后帮助企业合规化发展。

▌投后服务

这个服务我把它分成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职能性的服务,比方说公关、人力等。

第二方面,在业务、市场、战略等其他更高层面提供一些帮助和服务。

▌投后退出

投后的终极的目标——退出,要评估每一个项目的状态,制定每一个项目合适的退出策略,然后顺利的把钱拿回来。

下面这张图我总结了,投后的主要工作:

资本寒冬下的投后管理:多样化的职能分工和工作机制

比方说投后监督,包括了解信息、统计数据,召开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还有财务监督。

一般投资协议里有个条款:公司单笔资金超过多少钱,比如说超过100万、200万,必须得到投资人的审批。

但是我认为实际执行过程中没有投资机构能把这一条执行下去,投资款到账之后,投资人实际上很难介入公司管理。

投后的服务,还包括比方说战略竞争、情报业务方面的支持,HR、培训,还有员工期权,法律方面的一些知识。

最后是退出,你要制定你的项目的分成,退出的避税政策,每一个项目退出的方式,退出的策略,这是投后主要的一些工作。

资本寒冬下的投后管理:多样化的职能分工和工作机制

资本寒冬下的投后管理:多样化的职能分工和工作机制

投后管理的职能分工

基于我们对差不多100多家投资机构投后的了解,我把大家的职能分工分成4个部分。

第1个部分叫做投资经理负责制,就是谁投资谁负责。

第2个叫做投后负责制。

第3个就叫投后AB角。

第4个就是投资经理负责正常的项目,然后投后负责做问题项目。

资本寒冬下的投后管理:多样化的职能分工和工作机制

我分别讲一讲每个工作机制,他们是怎么操作的。

▌投资经理负责制

基本上谁投资谁负责投后。

投资经理基本上负责项目的90%以上的投后工作。

基本上这类投资机构可能没有投后人员,或者投后只有两、三个人。

它主要起到的是支持作用,比如收集财务报表、把大家的融资需求、融资的PR稿帮忙发一发,组织一些培训相关工作。

这是做的比较浅,这类投后在大多数投资机构都是这样子,尤其是在早期的投资机构里面是比较常见的。

我认为这类投资机构,投资合伙人对于投后并不是很重视,尤其我觉得没有重视认识到投后对于退出的重要性。

要说它的优点,当然就是节省成本,反馈的链条也比较短。

投资经理对于项目的情况是比较了解的,对于项目投资人是比较信任,但缺点是什么呢?

投资经理的主要精力是放在投资上面,没有放在投后方面。

花费的时间,无论是主观的还是被动的,都比较少。为什么呢?

因为一个投资经理你考核他是投出了好多厉害的项目,他更多的就会去花时间去找更好的一个项目,这是人性所为的。

第2个方面,实际上投资经理倾向于报喜不报忧,可能隐藏问题。

我觉得也是人性,就是你投的这个项目可能有问题了,但是作为投资经理你帮他处理了问题,并没有上报到公司。这对于你的升职、加薪,都不会有影响。

第3个方面,像这一类投后,没有形成体系化的标准动作,实际上是比较困难的。

第4个方面,如果投资经理一旦离职了之后,就出现断档,大家对于这个项目的认识,就会出现资料短缺。

做的好的投后管理,会对每一次拜访,每一次沟通,都会形成会议纪要,形成文档,能够传承下来。

另外,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投后服务,往往投资经理也比较缺乏这种经验和能力。

比如并购,投资经理可能不太会;比如回购,出了一些法律问题,投资经理可能也不会,然后支撑人员可能也不会。

▌投后负责制

这种方式,实际上投资经理投完之后就把项目全部交给了投后人员。

投资经理不太需要管项目,后续的事情绝大部分事情都是由投后来完成的,这类投资基本上非常少。

这对于投资人员要求是非常高的,专业性非常强,基本上是以PE投资为主。

代表的机构就是九鼎,九鼎在2012年左右,开始建立了一个全职的投后团队,完全是由投后来去负责的。

这类投资机构,对投后非常重视,投后工作体系化也做得非常好。

另外,投后对退出的价值比较明显,系统性的、专业化的开展服务能力比较强,退出这一方面的效果更加明显。

问题在于,接手的人和项目方的信任,在最开始阶段是薄弱的。

比如说张三投的项目,投完之后这个项目归李四管,打交道时间短,实际管理人并不是给他钱的这个人;

投后阶段,如果投后团队带着一种监督的态度去管理,被投企业可能不太会坦然接受。

另外,投后人员,可能对于被投企业所在的行业理解不深,毕竟你不是亲身去做了两个月的尽调,然后与每一个公司的上上下下每个人都聊过。

理解不深、对于行业理解不了,对于企业也很难建立共鸣。

对于投资机构来说,人员成本会提高了很多。

▌投资经理和投后AB角

投后负责监控服务类的专业部分,有品牌、人力资源、法务、融资以及退出方面的主要工作。

投资经理负责公司的业务战略,市场资源、竞争、情报注册等工作。

这类投后人员,相对来说专业性能够保证。

这最有效的方式,实际上是能够比较有效的解决前面两个问题。

但难处在于如何去判断投资经理和投后的分工合作,如何去评估价值,以及利益如何分配。

▌投资经理负责正常项目,投后负责问题项目

正常项目就是归投资经理来管,发展不及预期,要对赌要回购,或者要清算,都是由投后的人员来管。

这些投后人员可能更多是在法律、会计财务方面有比较高的专业能力,并且有比较强的手段。

大概有一部分的投资机构是采取这种方式,比如红杉、赛富,都有一个同事负责投后。

实际上是机构对于有问题的项目是比较重视的,这个机制的优点是能够集中力量解决问题,可以减少公司对于问题项目的投入时间。

另外一方面,可能获得额外的收益。本来这个项目可能要黄了,但通过投后能产生效益,提高投入产出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