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豫劇陳素真簡介

陳素真(1918.4.30—1994.3.29)農曆是3月20日出生。女,原名王若瑜 ,漢族,祖籍陝西富平,生於河南開封,晚年定居於天津。豫劇旦角,豫劇一代宗師,豫劇表演大師,豫劇六大名旦之首,被稱為豫劇舞臺上的一尊美神。她八歲拜祥符調名旦孫延德為師學戲,改藝名為陳素真;10歲在開封相國寺同樂舞臺首次登臺上演《日月圖》,為豫劇中第一代女演員;13歲在開封杞縣一帶相繼主演了“四大徵”等劇目,並唱紅杞縣一帶,此時便開始收徒弟。16歲就被譽為 “河南梅蘭芳”、17歲又被譽為“豫劇皇后”、22歲在西安又榮獲“梆子大王”的美譽。豫劇自陳素真起,格局一新。開創了豫劇雅緻化一個新時代。唱唸做打影響其後旦角行當。 陳素真從藝66年,積一身絕技,文武生旦不擋,唱唸做打俱佳。她繼承傳統,勇於創新,開創了豫劇舞蹈化、技巧化、形式美之先河,創造了獨具一格、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的“陳派”藝術,成為豫劇祥符調卓有影響的代表。對於豫劇的改革做出了轉折性的巨大貢獻。

經典劇目  

陳素真先生一生演出劇目眾多,其中代表劇目有她自編自創或移植的如《宇宙鋒》、《三上轎》、《梵王宮》、《春秋配》、《拾玉鐲》、《穆桂英》等,還有現代豫劇之父樊粹庭為陳素真先生量身定做的十多部樊戲《凌雲志》、《滌恥血》、《霄壤恨》、《三拂袖》、《義烈風》、《女貞花》、《柳綠雲》、《克敵榮歸》、《伉儷箭》、《巾幗俠》、《桃花庵》等也成為了她的代表作。此外還有一些傳統劇目如《日月圖》、《反長安》、《玉虎墜》、《老徵東》、《秦英徵西》、《黃金嬋》、《三上關》、《梅花驢》、《櫃中緣》、《打金枝》、《大祭樁》、《斷橋》、《白蓮花臨凡》等經過加工整理,自創新音,也成了她的代表劇目。

藝術特色  

剛柔相濟、含蓄秀美;臺步行走如飄,水袖功、辮子功、扇子功和穿衣功美妙絕倫。   

清朝遺老鄒少和在《豫劇考略》中稱讚:“豫劇向無坤伶,近十年來始有之。就中陳素真者,為坤伶之翹楚。珠喉玉貌,舉止嫻雅,能造新音,尤工表演,一時以豫劇中之梅蘭芳視之。”   

陳素真大師的藝術座右銘是“藝不驚人死不休”。   

名人題詞    

京劇大師程硯秋先生看了她的《義烈風》後,親筆題詞:“清萍白壁原無價,海馬雲龍自不群。”

戲劇大師田漢生前有名句贈陳素真:   

中州雲起幾歌仙,苦練勤修數汝先。   

幾度弓腰明月下,何妨碎步鐵窗前。   

袖舞辛酸豔容女,辮飛情焰葉含嫣。   

人民要汝添光彩,珍重金喉昔盛年。   

1989年戲劇大師曹禺為陳素真題詞:“不要人誇顏色好,長留清氣滿乾坤。”這是對陳素真一生最經典、最準確的評價。

藝術歷程

提起《梵王宮》、《宇宙鋒》,熟悉豫劇的人都會不自覺地想起一個名字——陳素真。她那行走如飄的臺步,美妙絕倫的辮子功,不知傾倒了多少觀眾。1993年初冬的一天,我有幸見到了正在住院治療的被稱為“河南梅蘭芳”的陳素真老師。久聞她記憶力驚人,年輕時演新戲,經常是邊化妝,邊學戲,上臺後竟能一字不差。今日相見,果然名不虛傳,談起她的從藝經歷,只略一思索,便如數家珍般地娓娓道來。   

陳素真原名王若瑜,1918年3月生於陝西富平,繼父陳玉亭是一位河南梆子(即豫劇)藝人,受家庭薰陶,從小她便與戲曲結下了不解之緣。小時的她,常被人帶去看戲,只要看一次,回去她就能唱上幾句,戲看的多了,她就學著模仿戲裡的角色,常常把自己關在屋子裡,用竹篾子當雉雞翎,用大手絹當裙子,邊唱邊耍,每當這時,她便有一種感覺,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快樂、最幸福的人。儘管她對唱戲如此痴迷,戲班的人也都覺得她是塊學戲的材料,但歷來河南梆子戲班中卻沒有坤角,女孩子是不允許上臺的,誰敢破這個例呢?然而她抱定了學戲的決心,衝破了家庭和世俗的偏見,在同樂舞臺開時的單經理的支持下,陳素真終於如願以償。1926年的中秋佳節,8歲的陳素真和另外兩個女孩子小喜、妮子一同正式拜師學戲,走上了一條漫長而艱難的從藝之路, 成為豫劇界的第一代女演員。   

為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陳素真學戲十分刻苦,她不懶、不饞、不貪玩、老實聽話,認認真真地向老師學戲。她學戲的速度快得驚人,最難學的也超不過三遍,一般的詞一遍就會。1928年陰曆二月初二,她正式改名陳素真,在開封相國寺同樂舞臺首次登臺,上演《日月圖》,當時她僅有10歲。儘管坤角首登豫劇舞臺這一創舉轟動了開封城,但她們的演出卻沒能引起人們的興趣,從此,她很久沒再上過正角。 1930年春末,她又主演踐也為她提供了練腔的機會。就這樣,早晨喊,日夜唱,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她的那條象蚊子哼哼的小細腔,竟然變得金鐘玉磬般的洪亮悅耳,且越唱越好。在這一年中,她一邊練嗓子,還一邊練習表演。在表演上,很少有人仔細地教過她,於是鏡子、月亮、太陽便成了她練習表演的助手。從小她就非常喜歡照鏡子,對著鏡子做出各種各樣的表情,自我欣賞,自我陶醉。她還喜歡看自己的影子,無論太陽多曬,只要有影子,她就會看著影於,比比劃劃,走來走去,扎扎架子,亮亮相。到杞縣後,她依舊保留了這一習慣,而且更注重了一個“美”字,她常常對著鏡於看自己的表情動作,反覆觀察臉上做起戲來是否好看,是否符合人物的心情,經過刻苦努力,她在表演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陳素真對藝術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但又從不墨守成規,尤其在化妝上,她根據自己臉圓、眼小和眉毛淺的特點,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嘗試。原先豫劇化妝很簡單,旦角只貼兩塊大鬢,後來有的演員把兩塊鬢髮展成了四塊鬢。陳素真來到杞縣後,繼承了貼四塊鬢的辦法,並用心琢磨如何改鬢,她一天演三場戲,要化三次妝,上午這樣貼,下午那樣貼,夜戲再變個方法貼。她有時在眉頭上貼三個或更多的小圓圈,有時在腦門上放個小劉海,兩邊貼小圓圈,就這樣貼來貼去,終於摸索出了一套前人未有過的貼鬢的新式樣,使她的圓臉變成了鴨蛋臉。緊接著,她又開始琢磨如何使眉毛變黑,過去豫劇唱旦角的不畫眉,陳素真第一次大膽地用黑煙把眉毛描黑,後來又改用幹煙末,使畫出的眉毛不僅黑,而且顯得十分靈活,不死扳。至於怎樣使眼睛變大,她卻久久未能想出好辦法。一次,她在抹眉時,一小塊幹菸灰不小心落在了眼皮上,無奈之際,她順勢把黑煙灰抹在了眼皮和睫毛上,抹完睜眼一看,眼睛變大了,人顯得精神了,陳素真欣喜異常,她用自己的雙手,在無從借鑑,無以模仿的情況下,經歷了一次次的失敗和磨練,使得自己的舞臺形象光彩照人,開創了豫劇旦行化妝的新局面,而那時的陳素真僅僅是十二三歲的孩子。在唱腔的革新上,她也同樣費盡了心血。當時陳素真在杞縣漸漸唱紅,大軸戲已全由她擔當,她全身心地投入到戲中,為了把《三上轎》這出很溫的戲唱活,她冥思苦想,白天唱,夢裡哼,終於創出了一套滿意的新腔。演出時,唱一句,一個彩,硬是把一出死戲給唱活了。《三上轎》的成功增強了她的信心,於是她便把她常演的十幾出戏,挨個地琢磨,在傳統的唱腔上加工提高,創新腔,使豫劇唱腔得以豐富和發展。

藝術貢獻  

創造了古樸典雅、雋秀大方的陳派藝術,是豫東祥符調的傑出代表。陳素真是一位唱腔和表演均達一種極至的豫劇大師。   

陳派”藝術的主要特色又體現在何處呢?有人說陳素真的唱腔古樸典雅,韻味純正而又醇厚,是豫劇祥符調旦行聲腔的集大成者,屬牡丹、墨菊、“大音希聲”的王者之韻;有人評價陳素真的做派端莊含蓄,準確細膩又層次分明;說她眼睛會說話,眉指能傳情,舉手投足均美不勝收,屬“大象無形”的藝術品位;甚至連她在臺上的唸白也被評為“高低抑揚,錯落有致,輕重徐疾,相間得體,字正音準,脆甜明亮,使觀眾遐邇皆宜,極富音樂之美”……這些評論都不為過,都非常精確。然而,“陳派”藝術區別於其他藝術流派的要點,是她的文化品位。平日一樣的練功,一樣的“踢腿”,一樣的“跑圈場”,但我們可以體驗到她是在練一種很深的“文化功”。同樣的“二八”、“流水”,我們卻可以在她的聲腔中,彷彿聽到相國寺的霜鍾和繁塔的風鈴聲鳴,彷彿看到積澱著千百年文化傳統的七朝古都開封的風土人情;同樣的表演和人物塑造,我們卻可以透過她的表演,感覺出活生生的人物的呼吸和體溫,感悟到她所演繹的人物的命運及其所處的厚重的歷史文化背景。   

陳素真做功方面的絕活也是世人樂以稱道的。她的表演細膩準確,且又含蓄內在。比如說《梵王宮》中“梳妝”一場,根據劇情發展,葉律含嫣正處於無比喜悅、緊張忙亂的精神狀態之中。陳素真的表演,緊扣劇情發展。隨著她的遐想,虛擬的表演動作變化多端。你看她又是對鏡整容,扎花理鬢,又是擇衣著身,返身自看。一會兒聆聽鼓樂,拍手自喜,一會兒面含嗔笑,噘嘴自氣,真是表演繁雜而近情,溫而不過而逼真。觀眾看了連連拍手稱讚,這裡特別指出的,是她那甩辮穿衣的絕技,將表演推向高潮,真個把耶律含嫣這位妙齡少女演得出神入化,令人叫絕了。

唱腔特點

唱腔古樸典雅,含蓄俏麗,表演細膩傳神,規範講究,身段優美、行動如飄,被專家稱為“豫劇舞臺上的一尊美神”。陳素真從藝66年,積一身絕技,文武生旦不擋,唱唸做打俱佳。“藝不驚人死不休”被其奉為座右銘。她繼承傳統,勇於創新,開創了豫劇舞蹈化、技巧化、形式美之先河,形成獨具一格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的“陳派”藝術,成為豫劇祥符調卓有成就的代表、集大成者。   

陳素真在唱腔上宗祥符調,但又不拘泥於祥符調。30年代她就吸收了一些豫西調的音樂素材豐富充實祥符調的音樂唱腔。她的唱腔雅緻、俏麗、清新,有意蘊、耐品味。陳派藝術在表演方面對豫劇的貢獻尤為突出。陳素真精心學習研究了做功戲、武打戲,她身段動作優美規範,能夠準確傳達人物的內心世界,其水袖功夫堪稱一絕。 她演出的大量樊粹庭先生創作的劇目,如《麻風女》、《洗滌血》、《義烈火》等,她演出的《三上轎》、《宇宙鋒》、《春秋配》、《梵王宮》等影響深遠,至今被一些陳派弟子和陳派愛好者保留演出,廣為傳唱。   

《三上轎》是陳素真早年的代表作,稍後一點的代表作《撿柴》中的姜秋蓮的唱腔改革,其影響大於《三上轎》。特別是姜秋蓮上場第一段慢半七折唱腔最為著名,因為她恰到好處地唱出一個被逼出門、心痛神傷的大家閨秀內心的苦、痛、憤、羞,且又不失身份,看了使人由衷的產生愛憐,其藝術魅力十分感人。在陳素真用改良的新唱腔演出《撿柴》一折時,觀眾的情緒隨著陳素真唱腔悽婉的轉變而跟著起伏波動,悱惻的唱腔將戲劇的感染力和感化功能發揮到了極致。到她中年以後,唱腔設計已有很高的成就,她在《宇宙鋒》劇目中,將豫劇傳統老戲《頭冀州》中埋沒多年的“哭劍”唱腔,經過精心的整理,恰到好處的用到趙豔容裝瘋的唱腔上,觀眾聽了深受感染,妙不可言。編輯本段陳門弟子  陳素真的弟子頗多,豫劇六大名旦崔派創始人崔蘭田1944在洛陽拜陳素真為師,由於自成風格獨立稱派了。也是陳派的弟子,著名的弟子及陳派派傳人有:陳素花、田岫玲、郭清芳、李鏡花、吳碧波、關靈鳳、李靜波、鄭秋波、張雪波、馬清波、王喜雲、華翰磊、袁秀榮、周秀梅(周凌波)、董玉蘭、李曉鳳、牛淑賢、趙吟秋,郭美金等。   

陳素真的學生有:王曉霞、武惠敏、李素芹等。   

受陳素真指導過的有:胡小鳳、王清芬、張寶英、虎美玲、王紅麗、苗文華、郭英麗、張素玉、劉長瑜、郭惠蘭、巴秋燕、常小玉等。  

陳派再傳弟子有:王香萍、紀曉瑞、朱立新、田敏、楊春花、蘇良玉、苗麗娜、李俊玲、霍梅英、關小鳳(張秀黨)、呂維英、張俊英、李紅玲、李宇秋、李延梅等。

人物事蹟  

陳素真成名後,仍不停止對藝術的追求,她謙虛好學,傅採眾長,唱紅開封后,又有幸遇到了一位豫劇改革家——樊粹庭。他根據陳素真的條件,為陳素真編寫了《凌雲志》、《義烈風》、《三拂袖》、《柳綠雲》、《霄壤恨》、《滌恥血》、《女貞花》七出新戲,使她在藝術上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再度享有了“豫劇皇后”和“豫劇大王”的美譽。在此期間,陳素真還經常觀看京劇演出,從中汲取營養,琢磨加工,創造了豫劇的水袖功、扇子功、辮子功等,使豫劇走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京劇大師程硯秋先生看了她的《義烈風》後,親筆題詞:“清萍白壁原無價:海馬雲龍自不群。”對她的演出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1936年春,上海百代公司為陳素真灌製了豫劇的第一張唱片,隨後她又赴北平學京劇的武打,當她再返開封時,在演出中她加入了京劇的武打,並把京劇的鑼鼓經也移植到了豫劇中,再次轟動了開封,被觀眾評為豫劇“三鼎甲”之首。剛滿二十歲的陳素真在藝術上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解放後,陳素真來到了天津豫劇團,並多次隨團到各地進行巡迴演出,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十年浩劫,她被剝奪了演戲的權利,不能練功,不能吊嗓,在這種非人的待遇下,她依然保持著樂觀的生活態度,堅信烏雲總會散去,春天必將來臨。在天津東郊軍糧城的一個菜園裡,她用一個個小本記下了自己一生的經歷和表演藝術,其中的前半部已於1991年收入河南文史資料,並出版發行,書名為《情繫舞臺一~陳素真回憶錄》。

演出劇目

童年時啟蒙學習劇目:《燕王掃北》、《打灶君》、《日月圖》、《蘆花河》、《玉虎墜》、《鬧山灣》、《花打朝》、《桃花庵》、《破洪州》、《姚剛徵南》、《陰陽扇》 等。  

陳素真上演的第一齣劇目:《日月圖》。   

1930年在開封的重大失利的劇目:《反長安》。   

1931年中秋以後,上演的戲有《秦英徵西》(又名《對松關》)、《洪玉娥背刀》、《狄青徵西》(又名《烈火旗》、《雙燕公主》)、《樊梨花徵西》(又名《反西唐》、《三上關》)、《金盆計》(又名《大戰十一國》、《天門陣》),這些是刀馬旦戲。   

《抱琵琶》、《大祭樁》、《黃桂香哭墓》是悲劇。還有《頭冀州》也應該是。   

《楊文廣徵東》(又名《老徵東》、《平安王》,後改名《穆桂英掛帥》)、《燕王掃北》、《七聖歸天》(又名《收張英》),算是正旦、帥旦戲。《蜜蜂計》、《花打朝》、《孫吉祥弔孝》是潑辣旦戲。《春秋配》、《梅花驢》、《玉虎墜》是閨門旦戲。陳素真改編創新的《三上轎》。1932年前後,已經紅遍豫東。1932年回到開封,重唱《反長安》一鳴驚人。   

這一時期,主要上演 《樊梨花徵西》、《穆桂英徵東》、《姚剛徵南》、《燕王徵北》四大徵和《雙燕公主》、《對松關》(又叫《秦英徵西》)、《大祭樁》《三上轎》《白蓮花臨凡》等。   

樊粹庭先生編導的劇目。《凌雲志》是第一齣,是喜劇,是閨門旦戲。第二齣是《義烈風》,是悲劇,青衣戲。第三個戲是《三拂袖》,先是閨門旦,然後是刀馬旦,武生,扇子生,末後恢復閨門旦,是唱唸做打四並重戲。四是《柳綠雲》,這出戏是群戲,是歇工戲。五是《霄壤恨》,是個特大的悲劇,唱做極重的戲。六是《滌恥血》,是抗敵救國的武戲,唱唸做打四重戲。七是《女貞花》,是唱唸做三重的文戲。1952年年底,移植漢劇《宇宙鋒》,排演《梵王宮》。

主要著作  

《情繫舞臺——陳素真回憶錄》(上部)1991年出版發行。人物傳記。陳素真著。約17萬字 。全書由41個故事組成,以第一人稱詳細敘述了陳素真從童年到學藝、成名的前半生坎坷藝術生涯,其中涉及一些豫劇史料。書前有曹禺、田漢為陳素真的題詞及她本人生活、演出黑白照片23幀。   

另外陳素真在多種戲劇雜誌、報紙等刊物發表了多篇文章。   

1936年春,應上海百代公司邀請灌製了豫劇《三上轎》等10張唱片,這是豫劇的第一批唱片。

成就及榮譽

1928年農曆二月初二,與兩個小師妹在開封相國寺永樂舞臺貼演《日月圖》,飾女主角胡蓮英,成為祥符調第一代女演員。   

1932年 在杞縣加工提高《三上轎》《春秋配》,把“送客戲”唱成“大軸戲”。   

1934年農曆八月十六日,由杞縣返回開封,在永樂舞臺演出《反長安》,一炮走紅。後又演出《三上轎》、“四大徵”等劇目,贏得“河南梅蘭芳”美譽。   

1935年5月4日,“報刊評論:豫聲戲院自坤伶陳素真上演以來,每晚座無虛席,她能戲頗多,唱作兼優,為人愛戴。”   

1935年10月初,首演“樊戲”《三拂袖》,飾蔣琴心,三出樊戲為其贏得“豫劇皇后”桂冠。   1936年7月,上海百代公司為陳素真灌製了《三上轎》、《霄壤恨》、《義烈風》、《柳綠雲》《滌恥血》《三上關》和《春秋配》劇目,共十張唱片。   

1938年春,在開封,被觀眾譽為“三鼎甲”之首。   

1940年3月1日,在洛陽,參加獅吼劇團募捐義演《滌恥血》。 5月,在洛陽為朱德演出《滌恥血》、《克敵榮歸》和《伉儷箭》三齣戲。 秋天,隨獅吼旅行劇團抵達西安,在三山戲院演出《滌恥血》《克敵榮歸》《女貞花》三場開炮戲,大獲成功。獲“梆子大王”稱號。   

1948年3月12日,由河南大學自治會邀請主辦陳素真助學義演。演出豫劇《女貞花》、《凌雲志》、《三拂袖》、《義烈風》、《霄壤恨》等。義演結束,自治會贈錦旗,以示感謝。   

1952年 9月,赴武漢參加中南區第一屆戲曲會演,演出《三拂袖》,獲大會演出最高獎——個人獎。1956年12月18日至次年1月15日,參加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梵王宮》、《宇宙鋒》和《拾玉鐲》,和常香玉同獲演出最高獎——榮譽獎。   

1990年夏,應邀到河南漯河市豫劇團加工提高由石磊編導的《麻風女傳奇》,該劇參加河南省第三屆戲劇大賽,陳素真獲特別導演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