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从苏东坡说起:一张治疗瘟疫的"神方",是怎样的跌下神坛的

它曾是"活人甚众"的效方,也是"杀人无数"的毒药。

它最早是一张秘方,大文豪苏东坡违背誓言揭下了它的面纱。

它在历史的舞台上C位出道,名燥一时;最终却黯然离场,归于沉寂。

它是——圣散子,一张治疗疫病的方剂。

从苏东坡说起:一张治疗瘟疫的

从苏东坡说起:一张治疗瘟疫的

影视剧照

圣散子的出身是个谜,不知所出。

它的来历,只能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讲起。

元丰三年(1080年),45岁的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入狱,差点被杀了头,因为宋神宗惜才,才免于死罪被贬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

团练副使,是个武官的职位,武散官。文人当武官也没什么稀罕的,在宋代这个"团练副使"就是是一个安置贬官的职位,没什么职权,属十等散官之第四等的从八品。

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

苏东坡业儒,对佛、道、医也有涉猎。我们单说"医"。

苏东坡在"医"上很用心,他喜欢收集在民间、道家、佛家间流传或秘藏的方子。著名的《苏学士方》就是他收集的中医药方。后来有人把它与沈括的《良方》合编为《苏沈良方》。现在,都能看得到。另外,值得一说的是,苏东坡更热衷于延年益寿药方和方法的收集和试用,他自己就试用了不少,也经常推荐给亲朋好友。不过,很多时候是煞有介事的开始,浅尝辄止的结束。因为这个爱好,他结交了不少这方面的人物。巢谷,就是他在四川眉州老家时结识的一位。

从元丰三年(1080)至六年(1083),苏东坡在黄州呆了四年多,彼时黄州连年大疫。

有点巧合,黄州——湖北省黄冈,现在也是新冠肺炎流行地区。

巢谷元丰五年九月,从眉州来黄探望苏轼,直到第二年正月才离开。期间,巢谷用所藏的秘方,救治了不少身染瘟疫的人。苏东坡看在眼里,求方于巢氏。秘方,秘而不传才是秘方。巢谷将它视为至宝,连自己的儿子都没舍得传,却禁不住苏轼的软磨硬泡、苦苦相求,不得已将其方相授。

这个方子就是——圣散子方。

从苏东坡说起:一张治疗瘟疫的

巢谷把方子传给苏东坡,是有条件的。

他和苏东坡约定:方子可以用,但不能外传。

苏东坡指江水为誓,爽快答应。

其方不知所从出,得之于眉山人巢君谷。谷多学,好方秘,惜此方不传其子。余苦求得之。谪居黄州,比年时疫,合此药散之,所活不可胜数。巢初授余,约不传人,指江水为盟。

——苏轼《圣散子·叙》

然而,苏东坡还是食言了,转身就方子告诉了庞安时。庞安时,是黄州蕲水(今湖北黄冈浠水)的名医,苏东坡因病与之结识,后来常与之讨教医理,一来二去,二人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苏东坡将方子传给庞氏,是希望通过他,让方子流传下去,惠及后世。庞安时确实是很有医名的,后人给了他"北宋医王"的美誉。

余窃隘之,乃以传蕲水人庞君安时。安时以善医闻于世,又善著书,欲以传后,故以授之,亦使集君之名,与此方同不朽也。

——苏轼《圣散子·叙》

不知道,巢谷知道后,作何感想?不得而知。但是,苏东坡这种济世的胸怀,着实令人敬佩。食言,就是小节了。其实,更食言的事还在后面——著书立说,广传于世。这是后话,容后再说。先说一说,苏东坡和圣散子的另一次功绩。

从苏东坡说起:一张治疗瘟疫的

元祐四年(1089),苏东坡被任命为杭州知州,这是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任职。第一次来时36岁,任杭州通判,副职;这次是54岁,出任杭州知州,一把手。三年的杭州时光,是苏东坡一生之中的高光时刻,也是他人生中一段为数不多的美好的时光。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的三潭印月、苏堤春晓,大家耳熟能详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然而,现实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山水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也有它的苦难。

从苏东坡说起:一张治疗瘟疫的

杭州西湖

从苏东坡说起:一张治疗瘟疫的

三潭印月

苏东坡来到杭州的第二年春天,杭州瘟疫开始流行,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夏天。圣散子,苏东坡拿出的杀手锏,就这样出场了。他命人派发圣散子治疫,也发动了一些寺庙的僧人及信众修方施药,后来又创办了"安乐坊"施药,救治了千余人。

这时,距苏东坡求方于巢谷已经8年了。

《圣散子》主疾,功效非一。去年春,杭之民病,得此药全活者不可胜数。所用皆中下品药,略计每千钱即得千服,所济已及千人。

——苏轼《圣散子·后序》

从苏东坡说起:一张治疗瘟疫的

前面说过,苏东坡把方子传给庞安时,是寄希望于他能"著书传后",并借着他的医名传播更广。

庞安时,做到了。1099年,他写完了《伤寒总病论》,其中圣散子方就被收录其中。苏东坡传信为序。

从苏东坡说起:一张治疗瘟疫的

从苏东坡说起:一张治疗瘟疫的

从苏东坡说起:一张治疗瘟疫的

1099年,是庞安时人生的最后时光。

《伤寒总病论》刊印出来,是1100年。这一年,宋哲宗病死,宋徽宗继位。苏东坡从海南儋州获赦北归。这一年,苏东坡写了《圣散子方》,书中仅有圣散子一方。这一年,也是苏东坡人生的最后一年。

从苏东坡说起:一张治疗瘟疫的

《圣散子方》一书,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收藏有宋代刻本以及旧山楼赵氏的抄本。10年前,读硕士的时候我还去看过。现在,图书馆的古籍大都扫描了电子文件,不再让看原书了。

圣散子是治瘟疫的方子,但是哪种瘟疫呢?苏东坡说:

"用圣散子者,一切不问,阴阳二感,或男子女人相易,状至危笃,连饮数剂,而汗出气通,饮食渐进,神宇完复,更不用诸药,连服取瘥。其余轻者,心额微汗,正尔无恙。药性小热,而阳毒发狂之类,入口便觉清凉,此药殆不可以常理而诘也。若时疫流行,不问老少良贱,平旦辄煮一釜,各饮一盏,则时气不入。平居无事,空腹一服,则饮食快美,百疾不生,真济世之具,卫家之宝也。"

"一切不问""不可以常理而诘""不问老少良贱"来论方,真是让人……无语……

世上可有"一切不问"的神方,什么疫病都能治,有事没事的喝一喝,还可以百疾不生?祸就这样埋下了。

其实,庞安时将在《伤寒总病论》中将方合苏东坡之论一并收入。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庞氏将其方放在了"寒疫"条下,庞氏对"圣散子"治疗寒疫是有清醒地认识的。但可惜的是,他没有明说。

圣散子方流传开来。其方之用,盛极一时。

从苏东坡说起:一张治疗瘟疫的

被苏东坡百般推崇的圣散子方,在后人的应用中却屡出意外。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载:

"宣和间(宋徽宗年间),此药(圣散子)盛行于京师,太学生信之尤笃,杀人无数,医顿废之。"

在宋人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及明代医家俞弁《续医说·第三卷·圣散子方》中,都提到了宋末辛未年时,永嘉瘟疫流行,服圣散子被害者"不可胜数"、"不可胜纪"的悲惨局面。此外,俞弁还清楚的记载了圣散子方在明代的一次应用:

"弘治癸丑年,吴中疫疠大作,吴邑令孙磐,令医人修合圣散子遍施街衢,并以其方刊行,病者服之,十无一生。"

十无一生,太过惨烈。

昔日"活人无数"的济世良方,摇身一变成了"杀人无数"的侩子手。原因何在?有人将矛头指向了苏东坡。苏东坡对圣散子方的传承、推广,首先应该是值得肯定的一件事情美中不足的是其对圣散子方推崇过度,虽有治验却不明其理,竟以"一切不问"的武断方式来传播其方,误导了人们对于圣散子方的认识。然而,这也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究医药之毒,实因于医,而非因于方药本身。苏东坡所叙固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问题最大的还是用方的人。"太学生""吴邑令孙磐"都不是医,居然在疫病流行的时候,就硬生生的用了。

几场意外之后,圣散子方就被人们遗弃了。

从苏东坡说起:一张治疗瘟疫的

圣散子方,今天看来没什么特别的。看它的组成:

高良姜(麻油拌炒)、白术(去芦)、白芍药(去皮)、藁本(去皮)、白茯苓(去皮)、柴胡(去芦)、麻黄(去根节)、防风(去芦)、泽泻(去皮须)、猪苓(去皮)、藿香(去枝土)、细辛(去苗)、吴茱萸(汤洗七次)、独活(去芦)、苍术(去黑皮,米泔水浸)、枳壳(去皮,麸炒)、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炙)、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附子(炒制,去皮脐尖)、石菖蒲(忌犯铁器)

以上各半两、甘草(炙,一两)、草豆蔻仁(十个,去皮)等二十二味,用以"治伤寒时行疫疠、风温、湿温,一切不问,阴阳两感,表里未辨,或外热内寒,或内热外寒,头项腰脊拘急疼痛,发热恶寒,肢节疼重,呕逆,喘咳,鼻塞声重及食饮生冷伤在胃,胸膈满闷,伤肋胁胀痛,心下结痞,手足逆冷,肠鸣泄泻,水谷不消,时自汗出,小便不利,并宜服之。"

方中麻黄、细辛、附子、吴萸、高良姜温阳散寒;以苍术、厚朴、藿香、半夏、石菖蒲、草豆蔻燥湿,以茯苓、猪苓、泽泻渗湿,白术健脾化湿,防风、藁本、独活以风胜湿;柴胡、枳壳、芍药、甘草合为四逆散,调畅气机。

以方测证,不难看出此方是为寒湿之邪而设。虽然我们不能从记载中,得知当时在黄州、杭州流行的是哪种疫病,但是据理而论,当是寒湿疫病。若以此辛热燥烈之药治疗温热疫病,怎么能不为祸害呢?

苏东坡说"药性小热,而阳毒发狂之类,入口便觉清凉"。这么温燥的药,用在阳毒发狂之类的病人身上,会是清凉?后果很严重。

早在宋代,医家陈无择就说过苏东坡所论的不足之处。他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六》中说:

"辛未年,永嘉瘟疫,被害者不可胜数,往往顷时,寒疫流行,其药偶中,抑未知方土有所偏宜,未可考也。东坡便谓与三建散同类,一切不问,似太不近人情。"

陈氏也进一步指明了圣散子是治疗寒疫的,并强调在疫病的诊治中,一定要分寒、温二疫。可惜的是,没引起后世那些人的注意。

明代,俞弁在《续医说》对苏东坡当时所在的黄州的寒湿环境做了更进一步地分析,强调了辨阴阳二证的重要性,认为若不辨阴阳二症,一概施治,杀人利于刀剑。

张凤逵在《增订叶评伤暑全书》中,也指出:疫多病于金水不敛之年,圣散子寒疫挟湿之方而设,永嘉、宣和年间服此方殒命者,是因为以寒疫之方,误施于温疫而致。

另外,也有医家比如尤在泾、吴鞠通、王朴庄、陆懋修从五运六气的角度分析原因。运气环境,是疫病发生和流行的外在条件。几位所论,有从传统运气分析的,有从"大司天"论说的。大意可以总结为:疫病有表里寒、温、热、湿、燥等之分,运气环境不同,带来的疫病不同。圣散子有效、救人,是用对了治寒(湿)疫病;无效、害人,是用错了治"温"疫。

圣散子从"活人无数"到"杀人无数""十无一生"的原因也就揭开了。

方子本无过,奈何被错用!

从苏东坡说起:一张治疗瘟疫的

从苏东坡说起:一张治疗瘟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