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南極出現“西瓜雪”。全球氣候變暖有多可怕?

悅愛寶


近日,在南極的烏克蘭科考站附近出現了粉紅色的“西瓜雪”現象,這雪呈粉紅色,科學家表示這是受雪中極地雪藻微生物的影響,其中含有蝦青素,故呈現出紅色。

這類微生物適合在寒冷氣候中生存,並會在低溫下保持“休眠”狀態。一旦氣溫升高時就會迅速生長。

這種現象屬於全球氣候變暖的警告,若大面積出現將會加劇變暖的情況。

全球氣候變暖會導致海平面上升、氣候異常、病毒釋放、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失衡等等後果,由最近發生的一系列自然現象來看,變暖速度正在加快,全球氣候變暖會使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包括人類都將面對巨大的生存挑戰,意識和措施是該提上日程了。



小楊地理


全球變暖有多可怕,舉幾個例子吧,它們不一定存在直接的聯繫

澳大利亞大火

澳大利亞的森林火災,除了人為原因以外,也與長時間的乾旱天氣有關。持續了5個多月,有大約12億隻動物葬身火海,排放了超過4億噸的二氧化碳,導致近60萬隻蝙蝠無家可歸而席捲澳洲多個城市。並且以後得澳大利亞還出現多種極端天氣。

東非蝗災

東非蝗災起源於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索馬里等地。3600億隻蝗蟲所過之處,可謂寸草不生,民不聊生。

印度尼西亞暴雨、加拿大暴雪

印度尼西亞連續多日暴雨,暴雨導致洪災氾濫,超過40萬的民眾流離失所,加拿大的暴雪導致學校停課,交通堵塞,積雪達到3、4米深。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的上升會對一些低海拔地區和國家造成影響。有不靠譜的科學研究指出,在2100年上升的海平面將淹沒馬爾代夫…

遠古病毒復甦

2020年1月,美國的科學家在我國青藏高原西北部冰川中發現了多種已被冰封了15000年的史前病毒,其中28種病毒是現代科學未知。而在南美洲的巴西更是發現了某種神秘未知病毒,僅有6個基因與現代基因相同,90%的基因沒有同源基因,根本無從考證。

霍金就曾在BBC的紀錄片《探索新地球》發出警告:

人類在地球上生活的年限僅剩下100年。

在未來的100年內,人類必須離開地球,到外太空尋找可能居住的星球,否則將面臨滅亡的命運。

的確,全球變暖、遠古病毒以及不可預料的核戰爭等等,時刻威脅著我們人類的生存,同時我們對地球的破壞所造成的影響也將變得越來越明顯。

人類的命運未知。


來日再聊


西瓜雪(英文:Watermelon snow)又稱作“雪藻”,是一種具有微紅或者粉紅顏色並帶有新鮮西瓜氣味的雪。西瓜雪融化之後顏色更紅,像紅葡萄酒的顏色。

“西瓜雪”最早的起源

“西瓜雪”早在公元四世紀就已經被人發現,無數的探險者希冀一睹美麗芳彩。起初探險家認為氧化物導致的雪地出現了變異,可是那股吸引人的西瓜味,卻無法解釋。

於是在1815年,英國探險家在位於極地海岸線努力採集了一批“西瓜雪”帶回英國,經過植物學家推測,可能是生長在冰雪中的紅色藻類。

在那個年代沒有人認為“西瓜雪”是藻類,畢竟在他們的認知中,藻類是生長在溫和的條件(0-25度)。極地環境非常惡劣,常年溫度零下,最低溫度可達零下六十度,在那種情況有藻類?別開玩笑了!

後來經過科學家鑑定,還真的是藻類,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西瓜雪”真名雪衣藻

  • 雪衣藻的生存環境

藻類是個大家庭,就目前已知的藻類約三萬種,它是食物鏈最低的等級,卻也是最重要的環節,藻類本身的歷史十分悠久,甚至可以說是萬物之始,最早的細胞生物。

它們生活條件很隨意,極寒、極熱下也能存活。

顯然“西瓜雪”就是生長在極寒條件下的藻類,他們的細胞液中含有大量的糖分和油脂,在寒冷的北極,糖分和油脂就是最好的保護罩,遭遇極寒時,進入休眠期,直到溫度適宜再度舒展身體。

  • 雪衣藻生長所需條件

藻類是單細胞生活,具有高效的吸收營養物質的本領,它們會利用一切可以幫助自身成長的物質。

等到溫度適宜,它們吸收沉澱在雪水中的營養物質,加上自身的紅色素和來自太陽的陽光,生物生長的條件全部具備後,開始了瘋狂的滋長。

雪衣藻出現意味著什麼?

雪衣藻的大面積出現往往意味著當地溫度要持續走高!

這與海衣藻體內的紅色素有關,在陽光的照射下,為了防止強烈的紫外線輻射,呈現的特有顏色。同時吸收了絕大部分的光,維持自身光合作用。

觀察圖片,你會發現一處奇妙的現象!

雪衣藻覆蓋的地方,形成一處處坑窪不平的雪地,特別像我們在冬天裡用水滴在雪上。

不賣關子了,雪衣藻的另一個本領吸熱。有雪衣藻的地方,雪地就會化成一條小河流。

藻類的繁殖速度一直是生物界的翹楚,只要環境適宜,就開始大量的分裂,遍地開花。

惡性循環

極地環境遭到破壞是一種惡性循環,多方面因素形成“1+1>2”的破壞效果,首先西瓜雪吸收熱量,導致周圍冰雪融化,逐漸向成河流,冰層融化,極地徹底地保留在太陽底下,缺少了冰層反射太陽光,只會加劇融化速度,如同多米諾骨牌,形成連鎖反應

近幾年了,“西瓜雪”現象越來越頻繁,很明顯是地球在這種途徑示警,希望引起各界人士重視。

我是躺在“西瓜雪”上啃西瓜的外星人,歡迎關注!


會講故事的外星人



因為略帶紅色,南極洲的這種冰通常被稱為“西瓜雪”。

在過去的幾周裡,位於南極洲最北部半島海岸的烏克蘭法拉第站周圍的雪開始呈現紅色,這要歸功於一種在寒冷天氣中生長旺盛的藻類。因為紅色的色調,經常被稱為“西瓜雪”。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場紅色的雪引發了人們對冰川融化速度的擔憂,並最終影響海平面的上升。

本月初,南極洲經歷了創紀錄的高溫導致最南端的大陸冰蓋融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

在這空前的溫度下,通常在冰冷的水中茁壯成長並潛伏在大陸冰雪中的藻類現在正怒放,並用血紅色的花狀孢子覆蓋著南極半島。

這種紅色藻類,也被稱為新衣藻,有可能引發變暖和融化的反饋循環,讓科學家擔心氣候變化對這一關鍵地區的持續影響。


西瓜雪導致氣候變化,因為紅色,雪反射的陽光更少,融化更快。因此,它會產生越來越多明亮的藻類。


西瓜雪以前被觀察過很多次。亞里士多德在公元前三世紀注意到了這一現象現場科學。1818年,約翰·羅斯船長在穿越西北航道的探險中發現了粉紅色的雪;雖然他最初認為是鐵鎳隕石。

新衣藻實際上比人們想象的更廣泛。該物種是世界各地雪原和山脈中發現的最常見的雪藻類型。

但是這種藻類實際上是綠藻家族的一員。直到天氣變暖,它才會變紅,細胞中的類胡蘿蔔素——吸收熱量,保護藻類免受紫外線照射,就像防曬霜一樣,海藻接受的陽光越多,它產生的“西瓜紅”色素就越多,這導致雪融化得越快。



融化的雪對生長在上面的藻類有利,但對已經融化的冰川不利。


軍機處留級生


“西瓜雪”顧名思義就是紅色的雪,看起來很罕見也挺恐怖的。科學家前幾天在烏克蘭的南極站附近發現了這種罕見的現象,周圍佈滿了紅色的積雪。

這裡的雪呈現紅色當然不是它的自然色,而是因為含有某種生物,它們就是“雪衣藻”(Chlamydomonas nivalis),這是一種非常微小的藻類植物。它們產生的孢子不懼怕低溫,但一般只有在溫度高的時候才會開始生長。


現在的太陽直射點正在南半球,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到達赤道,因此南極大陸現在的溫度在一年中還是中等水平,但是並沒有12月份的時候溫度高,那個時候才是南極大陸真正的夏天。而這種藻類現在出現也預示著不好的現象,那就是南極溫度比較高。


在本月初的時候位於南極洲西摩島上的溫度監測器,側得了20.75攝氏度的高溫,這個數據是自人類有觀測記錄以來最高紀錄值。同時也是在前幾天,北極也出現了不好的事情,那就是科學家發現了200多萬個甲烷熱點,簡單來說就是冰川凍土融化,到處都在釋放著甲烷。歸根結底,這些都是因為全球氣溫變暖導致。

因為氣溫變暖會釋放出凍結的甲烷,同時甲烷又是強於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它的影響是二氧化碳的25倍以上,因此說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溫度升高適當甲烷,甲烷含量高,溫室效應加劇,這個時候會釋放更多的甲烷。而這種種顯現都是在表示著,全球氣溫正在變暖,並且已經到了要足夠重視的程度。實際上這次發現的“西瓜雪”並非是首次出現,最早在公元前4世紀左右,亞里士多德就曾經記錄過這種現象。


這種特殊的藻類在低溫的時候可以休眠,但溫度逐漸升高,它們的孢子就會快速的生長,因為它們含有蝦青素(類胡蘿蔔素)可以防止紫外線輻射,最後呈現出紅色。但是最近這些年,這種現象出現的頻率較高,在不該出現的季節裡,也發現了它們的身影,這種種異常的現象都說明了全球氣溫變暖正在加劇。

全球氣溫變暖第一個可見的影響那就是海平面的上升,科學家曾做過預算,如果南北極冰川全部都融化,那麼將會是海平面上升66米,那麼很多低海拔地區的國家就會受到影響,甚至一些島國可能就會消失。


除了海平面上升,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影響,那就是在冰川或者永凍土中可能會出現遠古病毒。目前科學家已經在永凍土中發現過古老的病毒,它們在低溫的時候幾乎是失去活性休眠,而當溫度升高後這些病毒就會再次擁有活性,這些病毒才是人類最大的威脅。因此說南極地區目前的時間出現“西瓜雪”不是一個好現象,需要引起我們的關注。



科學黑洞


近日,在南極一個科考站附近,出現了鮮紅的“西瓜雪”現象,本來皚皚白雪,似乎被“西瓜汁”潑灑在上面,而且聞起來還有股西瓜的清香,出現這種現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原來,這種紅色的雪並不是雪本身帶來的,而是由一種叫作“極地雪藻”的植物生長產生的。極地雪藻屬於淡水單細胞綠藻,它在溫度不同的區間會呈現不一樣的顏色,春季時呈現淡綠色,隨著氣溫的升高,雪藻細胞中的葉綠素含量隨之增加,與此同時,細胞中的類胡蘿蔔素、蝦青素的含量也會增加,從而提高對太陽輻射特別是紫外線的抵抗能力,而類胡蘿蔔素、蝦青素的顏色呈現紅色,所以氣溫升高過程中,雪藻的顏色也會逐漸變得發紅。

極地雪藻特別喜歡低溫的環境,主要的生存區域是在極地的冰川中,平時因為氣溫很低的緣故,它們表現出來的顏色和周圍環境的反差不是太明顯,而一旦氣溫升高幅度很大,它們就會呈現出紅色,與周圍的雪形成強烈對比,而且氣溫越高,紅色就明顯。此次在南極發現大範圍的“西瓜雪”,充分表明了氣溫的升高對於極地雪藻的影響程度,也說明了南極地區氣溫偏高的幅度超乎想像。

就在前不久,在南極摩西島首次監測到了這個時間段的最高溫度20.75攝氏度,創造了歷史最高水平。與此相呼應的是,北極圈內永久凍土融化,大量甲烷釋放;珠穆朗瑪峰6159米處長出青草,等等。這些現象的出現,都直接指向了同一個問題,那就是全球變暖,而且變暖的趨勢在兩極和高山地區表現得尤為突出。

據有關機構研究表明,近100年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約40%,全球增溫幅度已經接近1攝氏度。全球變暖的直接原因,就是隨著人類工業化迅速發展,大量的化石能源被消耗,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日益增加,打破了地球本身對於溫度調節的穩定平衡作用,隨之帶來的影響是發生全球性的、長期性的自然、環境、氣候等方面的變遷,對人類正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其中,最直接和最明顯的影響,一個是兩極和高山大量冰川的融化,致使全球海平面的上升,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3毫米,而且這個數值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很多沿海地勢較低的區域將面臨被海水淹沒的威脅。

第二是隨著兩極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大量的甲烷也被釋放出來,而甲烷也是一種溫室效應更為強烈的氣體,它的增溫效率是二氧化碳的25倍,這就會形成全球氣候變暖的惡性循環,而且控制起來難度也會越來越高。

第三是隨著兩極和高山冰川的融化,一些本來被“封印”的病毒也逐漸被釋放出來,很多病毒都是我們人類以前所未知的。同時,一些喜歡低溫環境的野生動物,因為全球變暖的影響,不得不面臨大範圍遷移的境況,除了造成大量極地動物死亡以外,不可避免地增加相互接觸的幾率,從而可能會為病毒的變異和傳播提供有效載體,進而增加了在人類之間傳播的風險。

以上三個方面只是全球變暖最直接的影響後果,當然還有其它更多的方面,比如加劇可水資源短缺、沙漠化擴張、森林大火、蝗蟲災害、生物死亡甚至滅絕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是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日積月累的干擾和破壞產生的,要從根本上解決也絕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能夠實現的,需要世界各國、每個組織、每個人的共同努力,在不斷髮展中尋求與自然的真正和諧之道。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自2020年以來,有關南極洲的新聞似乎非常“令人振奮”,世界氣象組織指出,南極洲觀測歷史上的最高氣溫可能出現在南極洲,而觀測數據表明,南極洲首次出現這種情況。 溫度出現在20度以上。 松島冰川也崩潰了,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冰山……最近,南極洲怪異的“西瓜雪”似乎將南極異常現象推向了極端。

最近,烏克蘭國家南極科學中心發佈的照片顯示了南極極不尋常的風景:本來應該被白雪覆蓋的南極,現在在地面上變成了怪異的紅色,看起來像是白色的刨冰表面紅色的西瓜 果汁,但這是烏克蘭科學家最近在南極洲南極半島一個島上的一個研究基地附近拍攝的照片。 看起來南極洲正在流血,圖片非常奇怪。

這些奇怪的“西瓜雪”是什麼? 科學家最終通過顯微鏡觀察揭示了“西瓜雪”的秘密。 這些雪含有一種稱為“北極雪藻”的紅色微生物。 這些紅色的“西瓜雪”是冰雪表面上大量的極地雪藻。 大量繁殖的結果是,白色的冰雪最終被染成怪異的紅色。

顯微鏡下的極地藻類

極地藻類在南極不是稀有物種。 這些鮮紅色的藻類可以在非常低的溫度下繁殖。 它們可以出現在世界各地的雪原中,在南極洲也不例外。 它可以在南極洲的冰雪中進行光合作用,因此極地雪藻是南極生態系統的重要生產者,維持了這片白色荒地的生命,而其奇怪的紅色是因為它含有抵抗紫外線輻射的特殊顏料。

另一個地區的「西瓜雪」

這是否意味著“西瓜雪”實際上不是一件壞事? 烏克蘭科學家指出,這種雪藻的出現可能會加劇南極洲氣候變化的影響。 由於這種藻類覆蓋了南極洲的冰雪,它會極大地改變南極洲冰雪的反射率,使雪反射更少的陽光並吸收更多的熱量,因此會增加南極洲的融化和局部變暖,甚至威脅到它 。 南極洲的生態系統。

雪藻可以染上各種各樣的“西瓜雪”,但它也與氣候變化有關-該藻類將在寒冷的冬天睡覺,並在夏天溫度升高時醒來並生長。 與往年不同,今年南極洲的溫度一直較高。 2月,很長一段時間內出現異常的“高溫”。 這種異常加熱導致雪藻過度生長,並形成了大範圍的西瓜雪。 。 這樣看來,在全球變暖的情況下,雪藻過度生長並形成西瓜雪,但是西瓜雪會加劇南極洲的變暖,這可能會形成一個危險的循環過程,這將進一步加快南極雪場的融化速度。 因此,對於南極洲而言,“西瓜雪”的出現可能是一個華麗的“警告”,警告南極洲正面臨嚴重的危機,並可能威脅人類的未來!


西域小夥講科學


先來回顧一下這個事件:

近日,在南極的烏克蘭科考站附近出現了粉紅色的西瓜雪現象,引發了人們關注。

圖片上看的非常清楚,在陽光的照射下,積雪呈現粉紅色,像是被西瓜汁浸染了一樣,不僅顏色和西瓜汁很像,據說聞起來味道也神似西瓜汁,因此得名。

西瓜雪是怎麼形成的?

西瓜雪之所以呈現類似於西瓜汁的血紅色,是因為雪中含有一種叫極地雪藻的微生物,它們喜歡在寒冷環境中生存,在低溫下保持休眠狀態,但是當溫度升高時,極地雪藻會迅速被喚醒,開始快速生長。

美麗背後的隱憂

粉紅色的雪,乍一看,很神奇,甚至有些浪漫,但是背後卻隱藏著不少隱憂。西瓜雪並不是新鮮事物,早在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曾經在《自然諸短篇》中記錄過這一景象。但是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南極出現西瓜雪的地方越來越多,頻率也越來越高。

南極西瓜雪只是全球變暖表象的冰山一角

此次南極西瓜雪現象也讓更多人擔心全球變暖給地球和人類帶來的影響,事實上,近期全球三個標誌性的“極點”相繼出現氣候異常事件:

1、第一極:南極罕見“高溫”

據外媒報道,2020年2月13日,南極圈附近的西摩島上溫度達到20.75攝氏度,這在之前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身處西摩島上的科研人員甚至都穿起了短褲。

2、第二極:北極甲烷釋放

北極地區封存了大量永久凍土層,這些封凍的凍土層中含有大量的甲烷氣體,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凍土層融化,大量甲烷氣體釋放。可怕的是,甲烷的溫室效應遠高於二氧化碳,這將進一步加劇全球氣候變暖,形成惡性循環。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愛德華索爾教授認為如果凍土的融化速度不變,那麼到21世紀末,單單一個北極地區的凍土帶就會釋放出1000億噸的碳,這些碳將會以二氧化碳或甲烷的形式排放到大氣層中,從而加劇全球變暖趨勢。

3、第三極:珠峰長草

我們知道,海拔越高,氣溫越低,在珠峰6000米以上地區,原本是被白雪覆蓋的,但近期科學家在珠峰6159m處發現了植物生長。這一事件也被科學家認為是全球變暖的標誌性事件,引發關注。

遏制全球變暖 刻不容緩

無論是南極的西瓜雪、罕見“高溫”,還是北極的甲烷釋放,亦或是珠峰的長草,都在提醒我們,全球氣候在不斷變暖,如果這個趨勢得不到控制,將會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人類和地球的命運,也將變得更加艱難!


不入流的大劉


“西瓜雪”是具有微紅並帶有新鮮西瓜氣味的雪,含有微生物極地雪藻,這種微生物只在較高溫度時才快速生長產生紅色物質,南極更多地出現西瓜雪說明了氣候的變化。

南極西瓜雪這種現象並不可怕,無非是一種含有微生物的雪而已,這種微生物在受到太陽照射的時候,體內的蝦青素(類胡蘿蔔素)防止紫外線輻射,所以呈現紅色。但可怕的是這個現象出現的頻率和覆蓋的面積呈現上升的特徵,本身這種微生物如果在比較冷的環境中,是處於休眠狀態的,並不會顯示紅色,只有當表層雪被陽光剝離一些下邊更溫暖它們才快速生長,出現這種現象就說明局部地區的氣溫異常,而更高頻率更大面積的出現則表明了更大範圍的氣候轉變。人在雪地裡時間長了會得雪盲,主要是由於雪能比較強的反射陽光,刺傷了人的眼,而雪變成紅色則會使得更多的陽光被吸收,被反射的光越少雪吸收的能量越多,則可能導致更多雪融化。這種現象最早在公元前4世紀就被人類學者記載到了,近年來出現的頻次更高一些。

近年來由於環境變化,人類也加大了對環境的監測,發了更多事實:珠峰海拔6100多米的地方出現了青草,而這一區域一般情況下是覆蓋在冰雪之下的,最近科學家也在南極圈附近的一個小島上測到了20℃以上的氣溫,是歷史最高紀錄。這些現象大概都說明了一個事件:全球變暖。至於全球變暖有多可怕,其實可能沒有很多人想象的那麼可怕,歷史上人類也是經歷過小冰期的寒冷時期,現代人類科技更發達,能更好地抵抗天災,但毫無疑問人類在這次環境改變中也會損失慘重,近些年有些海域的水溫異常,這導致了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都會導致陸地淡水資源的重新分佈,有的地方降水變少了,有的地方變多了,旱的旱死澇的澇死,會導致人類分佈的改變,生活模式和耕種的種類和方式也會變化,比較可怕的是我們難以預測最終到底會有多麼大的影響。

南極西瓜雪和世界其他地區與氣候變化有關的環境事件已經在說明氣候在變暖,這個變化將能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且目前的人類還無力去改變,只能被動地承受,但是人類能做的大概是儘快提升科技,找到一條和自然更和諧相處的道路。


來看世界呀


1.全球變暖的話題是上個世紀中晚期才提出來的話題,當時是有實證證據的,雖然16世紀氣溫計已經發明,但是到19世紀晚期物候學觀測網的建立,人們才開始系統的統計氣溫的變遷。到了二十世紀中期,當人們回顧這半個多世紀的氣候統計材料時,就發現相較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氣溫確實升高了,大約2度,這就是全球變暖話題提出的背景。從這點可以看出,全球確實(至少是曾經)出現過變暖的現象。

2.到現在為止,除了上述的氣溫記錄外,關於“溫室效應”和全球變暖話題的之間的關係的解釋,基本上都來自於計算機模擬。而計算機模擬的,都是以百年為基準的溫度變遷。其更多的,是模擬全球以現在的方式變暖,那麼百年後地球會如何。


3.但是近年的物候學研究表明,在幾千年來的歷史時間內,兩度甚至更高的幅度的變化並不罕見,明末和清末兩次“小冰期”,南方的平均氣溫變化在50年內應該超過2度,而1中的統計結果,正好是在清末小冰期以後。

4.最近又有統計表明近20年來世界已經停止變暖,有邁向新的小冰期的趨勢。

5.竺可楨曾經研究過中國5000年來的氣候變化,其中溫度變化是重要的一項。在其研究中,較早期的氣溫變化較為遲緩,而寒冷和溫暖期持續時間長,到了17世紀之後,變暖和變冷的現象開始頻繁出現,變動較為劇烈。


6.但是上面那個情況,是在早期歷史記載中沒有精確的溫度變化記載的情況下得出的,當人們對溫度的感知只能靠感覺,那麼對溫度變化的感知和記錄自然不會太精確。

7.所以,現在“全球變暖”的問題在於,地球的氣溫本身有其自己的變化規律。確實,“現代社會產生溫室氣體”這樣的影響也不可忽視,以及自然環境破壞等等。但是,各個部分到底佔多少比例,而這個溫度變化系統到底如何運作,以及,我們能做什麼,其實都是一團漿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