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谁才是二战中真正的中流砥柱?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战争中,谁才是同盟国真正的中流砥柱呢?有人说是苏联,毕竟苏德战争是二战中伤亡最惨重的战场;有人说是东方大国,毕竟抗战时间最长;也有人说是英国,毕竟和法西斯的作战范围最大。但笔者认为,能够左右二战结局的国家,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国。

谁才是二战中真正的中流砥柱?

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对世界格局影响最大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即便硝烟散尽70多年,仍然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双方军民共伤亡9000多万人,超过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经过同盟国和法西斯两大阵营的血火拼杀,实力更胜一筹的同盟国最终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那么,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战争中,谁才是同盟国真正的中流砥柱呢?答案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说是苏联,毕竟苏德战争是二战中伤亡最惨重的战场;有人说是东方大国,毕竟抗战时间最长;也有人说是英国,毕竟和法西斯的作战范围最大。但笔者认为,能够左右二战结局的国家,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国。

是的,就是这个1941年12月才参战的国家,决定了二战的最终走向。

谁才是二战中真正的中流砥柱?

美国是法西斯的噩梦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偷袭美国海军太平洋基地珍珠港后,美国正式宣布参战,太平洋战争由此开始。

二战以前,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凭借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美国迅速打造了一支武装到牙齿的军队,和膨胀的日本帝国主义更是进行了长达4年的鏖战。从1941年正式参战,到1945年8月份日本投降,四年时间里,美国领导的盟军消灭了超过150万的日本军队,包括所有的海空实力和大部分陆军,杀死的日军人数甚至要高于我们14年消灭日军的数量。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厉兵秣马,用强大的军工打造了足以毁灭日本的超级海空实力。1946年6月爆发的中途岛海战,美国海军以损失3艘航母的代价击沉了日本联合舰队的6艘主力航母,太平洋战争形势从此逆转,战争胜利的天平开始向盟军倾斜。

为应付越来越捉襟见肘的局面,日本大本营不得不将中国东北战场上的关东军陆续向太平洋战场抽调。此外,美军的海空打击力量不断逼近日本本土,轰炸东京甚至成为常态,为保证本土安全,日本又不得不从中国抽调更多关东军回国,如此的抽调导致人数超60万、号称“皇军之花”的日本精锐关东军成了有名无实的空架子,这支日本精心培养的皇军之花最终于1945年8月9日在苏军摧枯拉朽的打击合围下迅速灭亡。

谁才是二战中真正的中流砥柱?

美国的对日参战,不仅消灭了大部分日本,而且彻底粉碎了日本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狂妄计划,并通过航空母舰、轰炸机对日本实施打击,不仅造成日本本土人员的大量伤亡,更是极大的摧毁了日本的战争潜力。

然而,日本海军主力的损失殆尽和盟军的本土轰炸,并没有促使日本投降,日本大本营反而制定了“一亿玉碎”的本土防守计划,意图与盟军进行本土决战。

1945年7月26日,由中美英三国联合发布的《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只有无条件投降一条路,否则日本本土就将迅速和彻底的毁灭。

但,日本拒绝了,拒绝的非常彻底……

鉴于此,愤怒不已的美国最终在在1945年8月6日和9日分别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几乎完全摧毁这两座工业城市,当场炸死20万人以上。美军的原子弹打击,彻底震慑了日本的死硬派,直接推动了裕仁天皇在原子弹轰炸一周后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法西斯国家中最顽固的日本法西斯,最终灰飞烟灭。

而美国的原子弹轰炸也深深震撼了苏联,为夺取更多战后主动权,苏军迅速出兵中国东北,消灭盘踞中国东北多年的日本关东军,将战线推进到三八线以北地区,奠定了二战后的冷战格局。

除了太平洋战争的美日鏖战,在欧洲战场,美军一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英军并肩作战,是西线对德参战的主力,虽然战斗规模远不及东线的苏德战场,但美英盟军通过远程轰炸机对德国本土实施的轰炸,极大的摧毁了德国的工业实力,并且牵住了德军部分主力,使其难以全身心进攻苏联,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起死回生以及德国法西斯的最后失败。

谁才是二战中真正的中流砥柱?

美国是同盟国的后盾

毫无疑问,单从消灭法西斯军队的数量上,美军消灭的德日军队人数是远不及苏联的,但美国却是出“力”最多的。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对苏联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巴巴罗萨计划,550万轴心国大军在大批飞机、坦克的协助下闪击苏联,疏于防范的苏军一溃千里,短短4个月便损失300万军队,武器装备损失不可计数,此外,苏联更是损失了150万平方公里国土和1/4以上的人口,此时的苏联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很多人认为,庞大的国土为苏联提供了大纵深,甚至有些人认为苏联丢掉莫斯科甚至整个乌拉尔山以西也不可能亡国,因为苏联的工业产能早已东迁,必会为苏联的卷土重来提供强有力的工业尤其是军工支撑。

但我们更应该明白,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不可能撑得起苏联的持续抗战,十月革命时期高尔察克白军的命运摆在眼前,失去了莫斯科的苏联在欧洲将无险可守。

更要命的是此时的苏联奉行斯大林模式,莫斯科不仅是首都,更是领袖意志的象征,一旦失去莫斯科,意志崩溃的苏联就会失去一切。

所以,斯大林在莫斯科称苏联已经无路可退,实在不是耸人听闻,因此在苏德战争最激烈的时刻,苏联依旧在莫斯科举行红场大阅兵,用以激励苏联军民。

谁才是二战中真正的中流砥柱?

而苏联之所以能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除了日本放弃北进,南下东南亚的帮忙外,使得原本防卫日本的30万西伯利亚师万里回援,更重要的是美英盟军对苏联的“大输血”。

苏德战争爆发后,英国首先加入援苏阵营,虽然英国首相丘吉尔极度反共,但为了减轻自身压力,选择和苏联结盟,并对苏联进行了大量的军事援助,而开战后的英国很快负债累累,即便如此,英国还是对苏联进行了军事援助,直到后来美国成为英国的主要后盾。

美国参战后,美英军队对德国实施了大规模轰炸,尤其是轰炸德国鲁尔区,使得纳粹德国的工业实力大幅下滑,盟军在欧洲西部的空袭牵制了德国大部分空军主力,德国始终不敢将全部兵力投向东线战场,极大减轻了苏联压力。

莫斯科保卫战胜利后,虽然暂时遏制了德国的脚步,但距离胜利依然遥不可及。更要命的是此时的大部分工业区都被德国占领,剩下的区域根本难以支撑苏联的抗战。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莫斯科会战彰显价值的苏联开始接受美国源源不断的支持。

谁才是二战中真正的中流砥柱?

根据美国《租借法案》,苏联获得了至少1/4的援助,包括飞机1.4万架、坦克和自行火炮8200辆、各型载重和特种车辆46.7万辆、商船100艘、4.46万台金属切削机床,以及总价在31.5亿美元以上的工业和石化制品,相当于今天的1500亿美元。

正是靠着这样的雪中送炭,苏联才顶住了德军的疯狂进攻,并在战争中迅速恢复工业生产能力,最终打败了德国法西斯。

而除了苏联,美国还支援了英国4180亿美元、法国426亿美元、我国213亿美元其他国家26亿美元的物资,成为彻底打败轴心国的强大后盾。(此数据来自互联网,真实性有待查证)

所以,美国才是决定二战最终胜利的最重要因素。而且,战后的美国还筹备建立联合国,为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做出了巨大贡献。

谁才是二战中真正的中流砥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