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一些书法家为啥喜欢写关于茶的文章?

汉墨人生1


茶和书法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由于书法的介入,茶风更为兴盛。当时文人们早晚都离不开茶。饮茶成为文人雅士的嗜好,书法家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淡淡的清茶搁在书桌上,一股淡淡的清香,一边品着上好的茶,一边阅读古人的碑帖拓本是一种享受。

前几天我读过《闲来松间坐——文人品茶》,书法与茶都含有在儒、释、道三个方面的内涵。它们有许多共性:书法分雄强和婉约,同样茶也分雄强与婉约,书法与茶是同路人,它们的美文学宗旨相同,所以书法家喜欢写关于茶的文章。

一袭书法,一壶香茶,最能唤起美好的知觉。





云阳轩书画


以下我为大家分享,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明代杨慎说:“君作茶歌如作史,不独品茶兼品士。”品茶,可以说经常在品茶之外的情趣。而书法人喜欢品茶,则容易品见字里行间的妙趣。

  “茶”字的写法有点渊源。一千多年前的“茶圣”陆羽在《茶经》将“荼”字去掉一划,写成茶,一直通用到现在。元赵孟俯临汉史游的急就章中的茶字写法还是“荼”。

  茶与书法,属于两种不同的门类,但在诸多方面,两者却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如对环境的讲究,器具的赏用,用水的要求等等。

  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使两者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殊意趣。在中国历代书法作品中,不乏看到许多与茶相关的佳作。

  1、《一夜帖》北宋·苏轼

  北宋文人陈慥,字季常,与苏轼友善,两人书信来往甚频,《一夜帖》即为其中之一。《一夜帖》,又名《季常帖》、《致季常尺牍》。《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其文曰:“一夜寻黄居寀龙不获,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榻,更须一两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细说与,才取得,即纳去也。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轼白,季常。廿三日。”

  纸本,行书,纵27.6厘米,横45.2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2、《新岁展庆帖》北宋·苏轼

  该帖亦称《新岁未获展庆帖》,是苏东坡写给好友陈(季常)的一通手札。共十九行,247字。

  《快雪堂法帖》、《三希堂法帖》摹刻,《墨缘汇观》著录,该贴用笔精良,章法上也多过人之处,正如岳珂所评:“如繁星丽天,照映千古”。

  据其内容来说,该帖不仅是苏轼书迹中的一件杰作,也是茶文化的一件珍贵资料。

  纸本,行书,纵34.4厘米,横48.69厘米,现故宫博物院收藏。

  3、《啜茶帖》北宋·苏轼

  《啜茶帖》,也称《致道源帖》,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写给道源的一则便札,22字,纵分4行。《墨缘汇观》、《三希堂法帖》著录。

  其书用墨丰赡而骨力洞达,所谓“无意于嘉而嘉”于此可见一斑。

  纸本,纵23.4厘米,横18.1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4、《奉同公择尚书咏茶碾煎啜三首》

  北宋·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元年(1064)举进士。宋代著名书法家,“宋四家”之一。该作是其所书自作诗,建中靖国元年(1101)八月书写。

  5、《苕溪诗帖》北宋·米芾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等。世居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属湖北),后定居于润州(今江苏镇江)。

  曾任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又因嗜古物如命,不拘小节,世有“米颠”之称。《苕溪诗帖》是米芾的一件代表作。

  诗中记述了他受到朋友的热情款待,每天酒肴不断,一次,米芾身体不适,便以茶代酒,事后作了这首诗。作品如下:

  6、《道林帖》北宋·米芾

  米芾自书诗帖,诗曰:“楼阁明丹垩,杉松振老髯,僧迎方拥帚,茶细旋探檐。”诗中描写的是:

  在郁郁葱葱的松林之中,有一座寺院,僧人一见客人到来,便“拥帚”、置茗相迎接。“拥帚”亦称“拥慧”,扫地之意。

  古人迎候尊贵,惟恐尘埃触及客人,常拥帚以示敬意。“茶细旋探檐”,意为从屋檐上挂着的茶笼中取出细美的茶叶。

  “探檐”一词,生动地表现了寺院僧人以茶请客的同时,也记录了宋代茶叶贮存的特定方式:

  7、《精茶帖》北宋·蔡襄

  《精茶帖》也称《暑热帖》、《致公谨帖》,藏于故宫博物院,该帖亦入刻《三希堂法帖》其文曰:“襄启,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

  8、《思咏帖》北宋·蔡襄

  宋皇佑二年(1050年)11月,蔡襄自福建仙游出发,应朝廷之召,赴任右正言、同修起居注之职。

  途经杭州,约逗留两个月后,于1051年初夏,继续北上汴京。临行之际,他给邂逅钱塘的好友冯京(当世)留了一封手札,这就是《思咏帖》。

  信札全文如下:“襄得足下书,极思咏之怀。在杭留两月,今方得出关,历赏剧醉,不可胜计,亦一春之盛事也…”

  《思咏帖》书体属草书,共十行,字字独立而笔意暗连,用笔虚灵生动,精妙雅妍。通篇虽不及“茶”、“茗”一字,但其中蕴含的风流倜傥的人物形象,及其游戏茗事的清韵,则真是呼之欲出,袅袅不绝。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子岩说


茶宴又名“茶会”,“汤社”,“茗社”。“茶宴”一词最早见于《吴兴记》,该书成于454年前后,书中提到:“每岁吴兴,毗陵二郡太守釆茶宴会于此。”茶宴是古人以茶宴请宾客,招待朋友的一种方式。名茶和水果,点心相结合,是古代最讲究的正统茶宴方式。在茶宴上,宾主一边细啜慢品,一边赋词作对,谈笑风生。

酒会醉人伤神,而茶能醒神健身,且有提神,消食,明目,祛邪的作用,因此唐代时饮茶之风盛行,茶成为当时的一种珍贵

饮料。茶宴的形式多种多样,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清饮,常常呼朋唤友于花间竹下,以茶代酒;二是寺院举办的大型茶宴,如径山茶宴等;三是茶季时在茶叶产地举办的品茶歌舞宴。唐肃宗年间,湖州的紫笋茶和常州的阳羡茶是入贡朝庭的贡品,每年到茶季到来时,湖州和常州的太守都要到两州毗邻的顾渚花山“境会亭”聚会,由州太守和知名人士共同品尝和审定贡茶的质量。同时,皇帝还派出茶吏,专使,太监到“贡茶院”,“茶舍”,专门监制贡茶,这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茶宴。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作诗描写过茶宴的盛况:“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从此诗中可以看出,白居易因生病不能参加茶宴而惋惜不已,足见茶宴受文人喜爱的程度。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饮茶聚会,聊天联谊的习惯。茶话会就是在古代的茶宴,茶会和茶道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起来的。最早的茶话会出现于北宋,由太学生自发组织,颇似今日的茶话会。此外,北宋时还有皇家的茶会。

茶会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杯清茶,辅以果品”的茶话会,是一种简朴无华的社交性集会最佳形式。在内容上和礼仪上,既不像古代茶宴,茶会那样豪华和隆重,也不像日本“茶道”那样有一套严格的礼仪和规范,只是饮清茶,或佐以糖果,糕点,是聚会交谈的一种新形式。如遇有喜庆佳节,新春团拜,学术讨论,开业典礼等,大家以茶代酒,随便漫谈,感情融洽,气氛热烈,即不奢华浪费,又省时间益身心。内容、人数不同的茶话会釆用不同的形式。如果与会人员只有几个人,可用一张圆桌;如果是几十人甚至几百人,一般每桌安排10人,或将方桌拼成长方形;如果是几百人,上千人的大型茶话会,则常用圆桌,与会人员团团围桌。

  • 正因为我国有如此丰富的茶文化和丰富的茶文化活动,所以历来受到书法家们的青睐,这也是为什么书法家为啥喜欢关于茶的文章的原因。



虎哥143993466


意境相通!


东方文化是意象美。书法和茶,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书法是艺术,茶文化是美、是艺术。

书法的创作过程是精神状态的艺术化过程、美的过程、意境的升华的过程。

茶的种植、采摘、烹制、茶艺、饮茶、茶文化,也是一个艺术过程、创作过程、享受的过程。

二者何其相似来尔!

我们说趣味相投。书法的静谧、传承和文化性,不可能寻找躁动、鼓噪、动感十足的项目作为互动的对象,互鉴的对象。

文化意义相近、追求相似、境界相同、文化密码同步,决定了书法和茶文化的互鉴和亲近。


聿剑传统文化


“茶”字可分解为三部分,上部为廿,中部为八,下为十八,廿加八十八,合计为一百零八岁,寓意:人常喝茶健康长寿,可以活到108岁,可称为“茶寿”。


汉墨人生1


乔也代表了人生当中的一部分,一幅一沉,一摞一逼和,毛笔写字一样一扬顿挫,可是呢?茶中你能评到苦酸涩的味道,这代表了人生不同阶段,你所要经历的事情,所以呢,你能从一件事物当中看到另一个自己的模样,看到另一个画面,你会想到自己原来也能从这些东西。从小的细节之中品味道不一样的人生


偶然回眸


书法是陶冶情操的手段之一,茶也是国人修身养性的必备基础。

两者有着相同的功效,所以书法中写茶也能陶冶性情。


浪费口水的鱼


我认为原因极其简单,书法家爱喝茶,所以就有了你的问题。


围棋小先生


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书法亦是如此,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寻城鹿鸣


因为茶文化酒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精髓文化,博大精深,能表现很多中华文化的精华,所以书法家就喜欢用书法的形式来表现茶文化及人文精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