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藤野先生》课文,鲁迅为什么一看到“日暮里”这三个字就反感?

骑蜗牛走高速


“日暮里“是鲁迅先生在作品《藤野先生》中所提到的一处地名。据资料显示这个地方其实最早叫做“新掘村”,但由于这里风景优美,适合赏花,又有荒流山川横穿而过,风景极佳,游人众多,在日本民间把这里叫做“日暮しの里”,意思是指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久而久之此地便更名叫做了日暮里。

鲁迅先生在去日本留学这个历史背景并不那么令人乐观。当时国运衰败,风雨飘摇。鲁迅先生也同其他爱国志士一样,外出求学,寻找救国之路。当他坐火车从东京开往仙台的过程当中,路过日暮里车站,想到国家的现状,正如这地名一样日薄西山,心中不免悲伤,崔灏《黄鹤楼》那两句诗也正应此情此景:“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般的人没有鲁迅先生那样在国家衰败的时候外出求学的经历是不会有这种感受的,所以多年后他想到国家的命运飘摇,民族衰落,就会想到日暮里这个地方,仍对这里念念不忘。


0310yang


魯迅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很有民族气节的炎黄子孙!在那长夜漫漫的旧中国,为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魯迅毅然决然弃医学文,写出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佳作,令国人振奋,让民族败类胆战心惊。

《藤野先生》一文写于日本,

当时鲁迅身先生在朝营心在汉。虽然身在日本,但心系中华。时时惦记着贫穷落后日暮途穷的祖国,日日思虑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的问题。所以当鲁迅先生看到‘日暮里"三个字时,不由的联想钊日暮途穷的中华民族,悲愤情绪便油然而生。时势造英雄,鲁迅,就是这一时代的伟大的民族英雄!

翻开《藤野先生》,我又看到魯迅高大伟岸形象和爱国爱民的情怀。不由得肃然起敬!翻开《藤野先生》,让人不由得又想起现在有些学者,出国为镀金,出国为捞金,把祖国,家乡,甚至爹娘都统统忘却!心中不免有点气愤。

为什么鲁迅弃医学文?为什么钱学森等科学家冲破重重阻挠,远渡重洋回到祖国?蘑菇红云冲天起,人造卫星游太空,钟南山院士顶疫情冒风险,84岁鬲龄奔赴抗疫最前线,,这,就是爱国情怀,这就是民族气节!

加強爱国主义教育刻不容缓!从现在开始,从娃娃抓起!让五星红旗永远飘扬在每个中毕儿女的心中![玫瑰][玫瑰][玫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撒花][撒花][撒花]


风平浪静4611


《藤野先生》的创作背景

1902年4月,鲁迅22岁,他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1904年9月,转赴仙台,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鲁迅在此认识了藤野严九郎这位日本学者,并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

在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但藤野先生并不如此,他对来自弱国的鲁迅毫不歧视,倍加爱护,并以自己的高尚品质给鲁迅以极大的影响。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作者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作者作此文予以怀念藤野先生。

鲁迅为何反感“日暮里”?

鲁迅的《藤野先生》原文是这样写的:

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日暮一词,在中国诗词经典中,寓意较为深刻,有描述日落美景,也有描述事物衰亡已到晚期等含义。

1. 对清政府无能的失望与反感。

结合鲁迅写《藤野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正是清末民初,鲁迅遭到北洋军阀的迫害,从潜意识层面来说是认为当时清政府的时局就像“日落”(暮即落日),反映的是对清政府无能的失望之情。

2. 表达鲁迅的思想爱国之情。

日暮一词,出自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

鲁迅在海外求学,怎不思乡思国呢?结合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鲁迅的思乡情怀中,又蕴含了更深一层的爱国报国情怀。


藤野先生(1874-1945):指藤野严九郎,日本福井县人,1901年起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师,1915年离职回乡自设诊所,1945年病逝

山海异闻录


“日暮里”,这三个字结合在一起当作驿站名,不好,给人死气沉沉的感觉。别怪鲁迅先生看着就反感,我看见也别扭。我也不喜欢。

一:意象不好。

一看见这三个字,就让人仿佛看见了一幅画面:太阳老人走了一天,从东方的清晨出发,一路走来,走过上午,走过中午,走过下午,一直走到了西天的傍晚时分,累得精疲力尽,气喘吁吁,太阳老人的精气神衰老了,脚步越来越沉重,腰越来越弯,慢慢地、一步一步的挪进了暮光里,马上就要下山了,太阳公公垂垂老矣。

二、这三个字没有生命力,给人精神萎靡不振的感觉。一看见这三个字,就让人情不自禁浮现出:暮气、暮色、暮霭、暮景残光、暮色苍茫、垂暮之年、以及“风吹暮色下尘埃,古潭水满空对月”的无限感慨。

三、心态不好,不能鼓舞人心,不能催人奋进。给人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遗憾和无奈。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 面对生活我们要坚强奋进。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精神和灵魂的修炼!做个充满阳光的人,坚强不忧伤,靠近阳光,吸收正能量,成为更好的自己!


鲁呦萍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之时,最初发表于12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23期。后由鲁迅编入散文集"朝花夕拾"里。文中有一段: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是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移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这里提到的朱舜水先生,(1600~1682)。原名朱之瑜,日本尊称为舜水先生。曾参与郑成功,张煌言的反清斗争,兵败后赴日本。1665年被水户藩主德川光国聘为宾师,迎至水户讲学。鲁迅说他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名,可见他对朱舜水的事迹是了解的。这位富有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朱舜水,给他的印象是很深的。甚至也可说对他是产生过影响的。





木山文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1926年10月12日写于厦门大学的回忆性散文,它主要记叙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重点回忆了与这段经历有重要关系的藤野先生。

鲁迅东京学医

上世纪初,国家处在千年巨变的大浪中,羸弱不堪,民不聊生,周树人抱着“医治向我父亲那样的病人”的梦想,来到东京学医。当他来到东京时,他看到的不是

“清国留学生”奋发图强、努力学习的局面,而是成群结队“赏樱花”“学跳舞”,远在他乡异国,却是这般享福,对于像周树人这样的民族觉醒者来说是异常悲痛的,更让他刺痛心窝的,也是他弃医从文的主要事件是“幻灯片”事件,中国人是中国人的看客,他慢慢意识到,“东亚病夫”并非是身体病了,而是思想病了。中国人精神上的疾病触目惊心、痛心疾首,于是周树人决定弃医从文,以文艺改变国人的思想,从而真正的使国人由精神到行为上自立自强。

“日暮里”三字

“日暮里”三个字虽说是日本的一个地名,而在鲁迅看来,似乎更是当时中国的象征,当时中国不就像快要落山的太阳吗?整个民族在不断地侵略和赔款中,一步一步的走向衰落。可悲啊,曾经自诩的泱泱大国、曾经万国“朝圣”的盟主,今日却像要死去的巨兽一样,没有了朝气,没有了力量。作为一个正常的、有思想的中国人,难道不痛苦不哀伤吗?鲁迅当年看见“日暮里”,我想并非是反感,而是痛心疾首。


思乐林


这个问题要从鲁迅先生的家国情怀和所处的历史背景去分析。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他在求学阶段的青年时期,正值清末民初,祖国正处在积贫积弱,被列强瓜分的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危在旦夕,日薄西山。一腔爱国热血的鲁迅对旧中国又爱又恨,爱的是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炎黄子民,恨的是旧中国的封建腐朽统治和国人的麻木不仁。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和剥削以及鸦片的危害使当时的国民身体素质日渐羸弱,多灾多难。当时的鲁迅本着救国救亡的目的东渡日本,原打算是学医的,准备用先进的医疗技术来医治国人病躯,为振兴中华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一次观影中,他发现国人的病根不在身体而在灵魂,于是果断弃医从文,以笔作枪,向一切反动势力展开了战斗。

“日暮里”三个字,很形象地吻合了当时的中国现实情况,必然引起忧国忧民的鲁迅先生的联想,国将亡,而客居异乡的他又无能为力,心理上的不适是必然的,这是他厌恶这三个字的主要原因。

其次,“日暮里”三字意蕴消极,有日将落,暮将至的沉重之感,这也是使他黯然神伤,心情不愉快的表层原因。




秋夜为我长


鲁迅自幼饱读诗书,古典文学造诣极深,能写精美的古体诗,他自己就写过“日暮新愁分外加”(《别诸弟三首》之二)的诗句。鲁迅只身前往仙台是不堪忍受不知亡国之痛的醉生梦死的“清国留学生”们,彼时彼地的鲁迅一方面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对救国救民真理的孜孜以求,另一方面恐怕也少不了“荷戟独彷徨”的孤独。当他独自一人登上开往仙台的火车,置身于异国的人群中,等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那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受怎能不格外强烈,而此时“日暮”二字扑面而来,那些有关“日暮”的诗句怎能不涌上心头,怎能不勾起他想关何处,故园安否的惆怅?触景生情,怎能不产生“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切肤之痛?


天会亮心会暖195058787


《藤野先生》一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高度赞扬了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正直、热情、高尚的品质。回忆了自己在日本求学时期探索救国道路和思想转变过程:为了祖国命运毅然弃医从文以唤醒人民群众起来革命,表达了自己决心与封建主义斗争到底的坚定信念。日暮里是从东京去仙台的一个火车站,鲁迅之所以反感它是因为它同日本在甲午之战打败清朝,在日俄战争中打败沙俄后的军国主义气焰很不协调,日本是一个战胜国,而这个地名却叫日暮里,就像当时的清朝危在旦夕,晚景不堪回首,鲁迅由日暮里想到了气息将尽的祖国,不禁感慨万分。日俄战争战场在我国东北,倒霉的也是中国,鲁迅作为一个清朝的留学生,就受到那些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学生的歧视,并在时事画片中深受刺激。离开日本后的时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更是日盛一日。所以鲁迅一看到日暮里这三个字就反感,强烈地表达了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知名看淡


鲁迅是喜欢日出,不喜欢日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